摘要: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語與新聞傳播類課程思政建設要求我們將思政元素融入人文素養教育和專業實操能力全環節,探索提出“1+X”的課程思政建設模式,“1”為課程主陣地,“X”為圍繞課堂教學的多渠道延伸育人陣地和路徑建設,不斷深化“三融合”課程思政建設模式。
關鍵詞:外語與新聞傳播;課程思政;雙推進
一、新文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的挑戰與機遇
新的技術條件改變了文科教學“重理論,輕實務”的傳統模式,學科交叉和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改革方向,使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建設、融入機製和實施渠道都發生了變化。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建設:從“單形態”到“多模態”
1.課程思政形式載體亟待深化向新興媒體借力的積極嚐試
當前新媒體幾何裂變的傳播模式以及媒體融合發展都給文科類課程教學形式的日益豐富帶來新的思考與嚐試,單純課堂PPT講授已經不能滿足學生接受的需求,急需讓新媒體和融媒平台成為提供課程思政的案例庫和作為課程思政成果展示的交流區。這些既需要教師的探索與嚐試,更需要從學科專業整體進行的組織與共享。
2.課程思政教育內容亟待強化對民族複興使命的充分解讀
新文科建設的核心要義是,順應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著眼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任務,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曆史新節點,促進文科發展的融合化、時代性、中國化、國際化。因此,課程思政內容應更加貼近國家現代化建設現實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實現,引導學生關注時代所需、回答時代之問、擔當時代之責,充分建立起今日所學之課程與報效國家的密切聯係。
(二)課程思政的融入機製:從“漫灌型”到“引領型”
大水漫灌型的價值教育顯然已經不能夠適應新形勢,新文科改革建設要求我們探索引領型,實現課程思政從入耳、入眼到入腦、入心。
1.課程思政的育人力帶來“正向促進”
新文科人才培養的目標是要將人文素養和專業能力融合起來。如何巧妙融入課程思政內容,使教學內容既符合專業育人特點,又符合認知科學要求,是我們麵臨的新挑戰。認知科學認為,人類的認知以整體性形式發生,學生不可能脫離意義單獨認知符號,脫離環境單獨理解語言或專業知識。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符合認知規律,隻有在認知整體框架中加強對學生的價值觀培養,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情感認同和行為能力。也就是說,課程思政從意義價值的角度點亮了學生的內動力,使得學生在課程中學習知識和增長本領的過程有了內在更強的自主性。
2.課程思政的實效性要求“教師先行”
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如何讓教師認得清、講得出、說得好、做得到,是決定課程思政建設能否真正取得實質性成效的重點工作。這對每位教師都是一個挑戰,同時也是能力提升的機遇。也就是說,教師的課程思政開展,需要從能力、方式、載體、資源等多維度給予提升,甚至是專門的培訓和助力。讓教師真正成為引領學生成長的“經師”與“人師”,寓教於無形。
(三)課程思政的實施渠道:從“獨立化”到“協同式”
新文科建設,豐富並延伸了專業課培養的環節和流程。現場教學、社會實踐等在培養全過程中的比重大大增加,這就拓展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陣地。
1.育人與育才統一,聚協同育人合力
專業知識學習與技能培養從課內延展到課外,就需要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等與專業教學交相呼應,構建廣義大課程,立體化、多鏈條彙聚育人合力、夯實思政根基。
2.內容與載體並重,施組合育人巧力
新文科建設過程中,課程教學手段日益依賴新媒體技術。在課程之外,學生接觸信息的主渠道是新媒體。將新媒體平台納入課程思政渠道建設的視野,豐富育人載體、拓寬思政路徑。
二、 外語與新聞傳播類課程思政建設特點及思路
1.課程屬性與價值塑造易於關聯
外語與新聞傳播類課程通常在不同高校設置在不同學院,但均為人文社科類課程,本身從課程特質就與人的認知息息相關,其專業知識傳授與意識形態、價值觀塑造有著天然的關聯。課程思政建設需在中西文化對比、價值觀碰撞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四個自信”。
2.課程案例與時事熱點易於關聯
無論是外語類程還是新聞傳播類課程教學均需直麵社會熱點事件,引導學生認知、回應學生疑問,因此課程思政的內容和建設需要具有相當的靈活性,巧妙引導學生達成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同向的認知與思考。
3.課程應用與社會實踐易於關聯
外語與新聞傳播類課程專業能力與社會實踐、國民經濟發展需求結合密切,需要我們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全麵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係。
三、課程思政實施的“1+X”模式探索及做法
以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為例,學院同時擁有外國語言文學與新聞傳播學兩個一級學科,針對新文科背景下外語與新聞傳播類課程思政建設,學院積極協調院內、校內平台資源,探索出了“1+X”的課程思政建設模式,“1”為課程主陣地,“X”為圍繞課堂教學的多渠道延伸育人陣地和路徑建設。
“1+X”模式從深入挖掘課程思政育人元素,融合基礎理論、前沿知識和能力提升要點,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有益探索。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將思政元素貫穿於課堂授課、作業作品、現場教學、教材使用、試題研發等環節。並進一步通過實習實踐、新媒體平台、公益服務、創新創業與畢業設計的全方位補充課程思政建設,形成聚合效應。
(一)“1”是緊緊抓住課程“主陣地”
切實把課程教育教學作為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一條主線”即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五大重點”即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深入融合到教師授課、現場教學、學生展示、課程作業中。係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教學實踐中有效實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的“三融合”。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規律、豐富學識、增長能力、塑造品格,努力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深耕課堂授課環節
課堂是課程教學的主陣地,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牢牢把握課堂教學“主渠道”。
語言翻譯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傳播,《翻譯概論》構建具體的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包括國家主席新年賀辭翻譯、國務院總理答記者問口譯、中國鐵路工程出海過程中的翻譯、中國典籍英譯、國家工程標準翻譯等,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的翻譯理論知識內化,實現翻譯理論知識的傳授與翻譯價值引領相統一。通過案例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作為譯者肩負有效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文明互鑒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使命,在培養文化自覺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時,拓寬全球視野、堅定中國立場。
在《大學英語預科》的詞彙教學中,教師精心選擇、生動講解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英文翻譯,以及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各發展階段關鍵詞的英文表述,在知識傳授同時提高學生英文應用能力,在與學生一起回顧祖國發展曆程和取得成就過程中,增強對黨和國家的熱愛,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高級綜合英語》課中,教師鼓勵學生用英語描述“圖片中人物對生活的熱愛”的故事,鄧稼先、黃文秀、張桂梅等人物被選入圖片庫。通過他們的事跡,既鍛煉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又鼓勵學生向榜樣看齊,把小我融入大我,將個人學習奮鬥的具體目標同民族複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
《學術英語寫作課程》課程,以培育科學家精神為內核,貫穿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於課堂全程。課前依托24個學術閱讀材料融入課程思政,設定“胸懷祖國、熱愛人民;勇於探索、獻身科學”等12組課堂討論關鍵詞,引導學生在內容學習中悄然提升思想境界。如教師講授“如何撰寫英語論文的實驗部分”時,就以北京交通大學王夢恕院士為例,講述嚴謹治學、敢為人先的科學家精神,以鮮活的事例和生動的教學增強課程思政育人的親和力和感召力。課上設置“六個一”展示環節融入課程思政,要求學生能用英文介紹“一位傑出學術人物、一本權威學術期刊、一個高水平國際會議、一項重大科技突破、一項參與的研究項目、一種科學家精神”, 讓學生在向榜樣學習的過程中,堅定理想信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行動自覺。
《科技葡萄牙語》在講解鐵路一章中,以中國為安哥拉修建本格拉鐵路為例,講述我國工程技術人員克服技術、氣候問題為非洲修築鐵路的過程,帶領學生見證中非友誼,感悟交通行業帶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胸懷與情感不畏艱難、愛崗敬業、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精神,見賢思齊。
2.激活課程作品環節
《融媒體理論與實務》《媒介融合研究》等課程圍繞時事熱點進行作業選題,引導學生聚焦“建黨百年”“全國兩會”“抗美援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社會熱點製作融媒作品,了解世情黨情國情民情。其中,建黨百年融媒係列作品“百的背後有多少種美好”,在人民日報融媒平台話題閱讀量超2700萬;建黨百年“美美與共”係列作品以雙語形式在光明日報全平台推廣,用藝術領域的國際交流反映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對和平友好矢誌不渝的追求;“搶救式采訪150位誌願軍老戰士”微博話題被央視《國家記憶》采納、央視新聞官方微博轉載,閱讀量近1000萬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作品發布在央視官方抖音、微博等平台,單條視頻最高獲讚97000……這些都是以專業所學,切實參與服務國家重大主題、記錄時代、引領輿論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有益探索。
《新媒體寫作》課程,圍繞“我們這十年”進行作業策劃,突出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價值引領,推動學生積極參與網絡文化作品創作生產。學生在製作H5、網頁作業時,了解十年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河流資源保護等。其中,以緝毒警察為主題的視頻動畫《你我》在當年6月26日國際禁毒日登上《北京日報》客戶端。
《數據新聞》課程,開展數據新聞作品的創作與生產,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科技前沿,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將民族複興的生動實踐融入課堂。課程與學習強國平台合作,推出數據新聞作品。其中,《【數讀】細“數”民生10年變化趨勢》在學習強國發布後,當日就獲得了10餘萬閱讀量。作品《藏藍色祭奠:2017—2020因公犧牲警察報告》榮獲第六屆中國數據新聞大賽三等獎,學生在感動中傳播了共和國衛士們的精誠報國與守護平安。
《跨文化傳播》著力培養學生的國際傳播能力,在課程作業中,組織學生遠程采訪海外高鐵建設項目員工,調研中歐班列沿線國家國情並製訂跨文化傳播策略,提升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跨文化傳播能力,增強了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了“四個自信”。
3.拓展多元教學環節
積極拓展現場教學。在《新聞傳播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課程中,教師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係融入教學過程,選擇北大紅樓、京報館等紅色地標作為現場教學場所,學生通過參觀,了解共產黨員陳獨秀、李大釗、邵飄萍等人的辦報經曆,緬懷革命先烈,了解中國新聞學曆史與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一步感悟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深刻內涵,厚植家國情懷。
深化教材使用。教師在使用高級綜合英語教材時,通過“深度挖掘教材思政點”、“按單元建成課程思政案例庫”、“補充線上和課堂學習材料”的方法,將思政元素全麵融入教學過程。比如,在第一單元《Man and Nature》中,鼓勵學生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翻譯成英語,利用生動而接地氣的教學內容學會如何用地道英文表達中國智慧,從而快速提升“英語講述中國”的水平。
巧用測試與試題庫。在製訂校本大學英語入學分級、五級、六級測試和建設相關試題庫時,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聽說讀寫的試題中,例如在寫作命題中,要求學生就“food wastage”——反對食物浪費寫一封郵件,要求郵件中必須包含發起光盤行動的原因和學生自己的觀點,以培養學生運用學習到的英語語言技能描述國家倡導的節約行動,從而練就向世界闡釋中國主張的本領。
(二)“X”是多渠道延伸育人陣地和教育路徑
1.實習實踐拓寬課程思政“三融合”陣地
廣泛開設各類實習實踐項目,注重教育和引導學生將“讀萬卷書”與“行萬裏路”相結合,學思並重、知行統一。與中國新聞網、外文局、字節跳動等建設有實習實踐基地,鼓勵學生將課堂學習的外語與傳播知識技能應用到實踐中。聯合實習基地中國網數據頻道開展新型科技類融媒體訪談節目《數字中國大講堂》,讓學生在實習實踐中感受國家科技成就。學生實踐團隊先後在內蒙古通遼市開展精準扶貧、見證優秀共產黨員榜樣等調研,在首都大學生集體采訪行動中榮獲“優秀團隊”稱號;赴雄安開展暑期實踐,實地探訪縣級融媒體建設情況,感受雄安新區規劃中的新發展理念;學生暑期實踐陸續關注三裏屯語言景觀的建設現狀、北京冬奧會部分場館及周邊地區語言景觀建設並提出策略建議;學生誌願服務身影遍布冬奧會、冬殘奧會、服貿會、一帶一路高峰論壇、APEC工商領導人中國論壇等。跨文化交往和國際傳播能力在這樣更大的課堂中獲得了提升,學成報國的擔當精神油然而生。
2.新媒體搭建課程思政“三融合”平台
先後獲批建設北京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媒體傳播工作室——上園村3號”視覺傳播工作室、北京交通大學“講好中國故事”融媒工作室,與課堂教學充分連動,致力於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打造“雙基地”,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媒體產品生產基地和具有專業素養的融合媒體傳播人才培養基地。工作室迄今已創作60餘部正能量作品,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成果入選教育部典型案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案例,多部作品先後獲得第27屆大學生電影節“使命在肩 奮鬥有我”學生原創短視頻大賽最佳作品等獎項,《影癡老黃》先後獲得13個國家和省部級獎項並入選中組部黨員網全國黨員“兩學一做”觀摩影片,《瓷舊迎新》獲2021國際大學生微電影盛典紀實類二等獎。聯合中國新聞網開展“青年學人行走青藏線”主題活動,以青年視角講述中國故事,紀錄片《奔赴》在中國新聞網上線,播放量達64.5萬。
3.公益服務提升課程思政“三融合”認知
成立“交大益路行”公益扶貧團隊,團隊以“培養青年、服務青年”為初心,以“振興鄉村,公益扶貧”為宗旨,帶領學生實踐調研貴州省黔南州都勻、河北威縣等地,通過開展扶貧支教增強對國家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政治認同,通過探訪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激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紮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實踐中增長智慧才幹,在艱苦奮鬥中錘煉意誌品質。先後榮獲教育部推普脫貧專項立項和宋慶齡基金會公益實踐全國第一名,連續兩年榮獲全國暑期社會實踐百強團隊榮譽稱號。團隊原創公益MV《和我一起到那裏去》獲得學習強國、團中央、人民網、光明網、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電視台等上百家媒體關注報道。
4.創新創業與畢業設計深化課程思政“三融合”閉環
在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畢業論文培養環節,將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深度融合,與畢業設計巧妙結合。引導學生關注精準扶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垃圾分類、健康中國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鼓勵學生應用輿情調研、數據挖掘、國際傳播、紀錄片製作等專業技能解決實際問題,並注重讓學生“敢闖會創”,在親身參與中增強創新精神、創造意識。
四、未來之路:全麵加強4個“一”建設
課程思政建設具有係統性、持續性和跟進性等特點,需要持之以恒地加強建設,重點聚焦4個“一”:即階梯式孵化建設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教學名師和團隊;將課程思政建設體係、要素、實施路徑形成一係列經驗做法並推廣輻射;持續建設一組資源共享庫,最大限度實現教師共建共享同提高;形成一套校內外課程思政建設協作機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7
[2]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3]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1) .
[4]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麵[N]. 人民日報,2016-12-09( 01) .
[5]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6]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 關於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 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12/content_5624392.htm.
[7]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 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國政府網. 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8]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係[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9]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7).
[10]丁柏銓.新聞學科課程思政:特殊性、有效性及實施路徑[J].當代傳播,2020(06).
[11]高曉虹,趙希婧.守正創新: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理念探索與實踐轉型[J].中國出版,2020(14).
作者:王虹英,北京交通大學黨委教師工作部部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