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新質生產力本質是科技創新驅動的先進生產力、綠色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能夠促進產業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具體來看,新質生產力“新”在四個方麵:新勞動者、新勞動對象、新勞動工具、新型基礎設施。新質生產力的“質”,可以從兩個方麵理解:一是打破了傳統生產要素的質態;二是大幅提升了生產過程、工藝、產品的質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可或缺的戰略支點和關鍵力量。我國的學科特色型高校應新中國建設需要而生,長期深耕與行業有關的學科領域,為各類行業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與綜合性大學相比,我國學科特色型高校數量眾多、在學規模巨大,與國家及地方性的行業、產業聯係緊密。首輪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學科特色型高校約占78%。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學科特色型高校都是我國高等教育體係的重要支柱,是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科教中堅力量。新形勢下,學科特色型高校要發揮獨特優勢,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麵“獨辟蹊徑”,在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上大展作為。
發揮學科優勢,著力打造人才集聚培育高地
人是生產力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性意義的能動主體,生產力的創造者和使用者都是人。同樣,新質生產力需要創新人才來創造、來發展。高校是集聚創新人才、培育創新人才的主陣地,為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學科特色型高校完全可以發揮自身學科優勢成為創新人才集聚、培育的高地,助力新質生產力形成。
眾所周知,學科特色型高校在某一個或某幾個學科具有顯著的核心競爭力,在某些領域已經具備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甚至在國際學術界都獨占鼇頭,這是吸引、培育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堅實基礎。學科特色型高校要形成創新人才集聚高地,需著力在“引、留、培”上下功夫。不僅要做好人才引進工作,還要留得住、培養好,要做好頂層設計,建立符合辦學規律的現代人力資源規劃體係,持續深化人事製度改革,打造建設好高能級科學研究平台,營造“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激發人才幹事創業活力,暢通人才價值實現的通道,讓人才在研究探索創新時擁有足夠舞台,能啃硬骨頭、敢闖無人區,實現最大價值。大力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科學家精神,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和人才團隊,將學校建設成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世界級人才集聚地。著力形成創新人才培育高地,就是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更為關鍵的是,學科特色型高校要充分發揮優勢學科溢出效應及引領示範作用,強化特色、關聯生長、提升能級,帶動其他學科高質量發展,破除學科之間壁壘,強化學科之間資源共享,以優勢學科為中心打造優勢學科群,形成以優勢學科為主導、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育一流拔尖創新人才。同時,還要積極發揮與行業緊密聯係的優勢,深化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在人才培養方麵的合作,強化教育對外合作交流,形成產教融合、科教融彙等多元化協同育人模式,培育更多行業關鍵領域一流創新人才、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問題的卓越工程師和大國工匠、掌握原創硬科技的創新企業家和具有國際視野的複合型人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勞動者。
引領行業發展,著力突破關鍵領域前沿技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高校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堅持“四個麵向”,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發揮自身科研優勢,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發揮自身教育優勢,努力營造科技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促進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為新質生產力培育注入“源頭活水”。
通過研究分析發現,具有行業或者學科特色背景的學科特色型高校占到全國普通本科院校總數“大半壁江山”,而且大都由傳統行業特色型高校發展而來,與所屬主體行業之間有很深的淵源和很強的資源黏性,與行業相關學科專業具有深厚的積澱和底蘊。這些高校如何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上“有為有位”?關鍵是不能拋棄“安身立命的特色”,要紮根行業、引領行業。所謂紮根行業,就是要加強與行業的聯係、深化與行業的合作,把握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與行業發展同頻共振;引領行業,就是要創新新型舉校體製,集中力量在特色學科基礎研究領域持續攻關,在科學研究上進行前瞻性布局,與行業頭部企業共謀共建大平台、大計劃、大裝置、大項目,采取“大兵團式”有組織科研攻克行業發展麵臨的“卡脖子”技術,力爭在關鍵領域前沿技術上實現“0”到“1”的突破,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促進成果轉化,著力推動科技賦能產業創新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實現從“1”到“100”再到“N”最為重要的一環,是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關鍵環節和重要節點。緊抓科技引領發展的大趨勢,完成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三部曲”,才能真正完成從推動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最大增量”的“關鍵一躍”。高校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先一公裏”的策源地,是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裏”的中間橋梁,在科技成果轉化鏈條中扮演關鍵角色,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發揮著極其重要作用。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促使科技創新變身為強大先進生產力,學科特色型大學不能當“旁觀者”。由於在相關行業的重點領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科研技術成果和實踐經驗,學科特色型大學隻要轉變觀念思維、深化改革創新、積極擁抱市場、擴大開放辦學、充分整合資源,瞄準新領域、新賽道,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門機構平台,強化與政府合作、爭取政府大力支持,與企業共建以需求為牽引的綜合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科技園區等,打造政府引導、企業主導、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高能級創新聯合體,在科技成果轉化上是大有可為的。大多數學科特色型高校具有行業屬性,他們更了解製約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難點、堵點、痛點,更能快速、精準對接行業需求,運用科技創新轉化成果賦能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相關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建設布局。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成立了中部地區最大的知識產權運營平台——中部知光技術轉移有限公司,立足中部、麵向全國,專業化全方位服務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在運用成果轉化賦能產業創新方麵,學校在對口幫扶湖北省竹山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校“中國寶教搖籃”的人才、科技和學科優勢,利用科技賦能,使得竹山綠鬆石傳統產業實現華麗轉身、躍能升級,不僅形成了近50億元的產業規模,還辦起了綠鬆石產業學院。早在10餘年前,學校就謀劃布局能源領域未來產業,決定進軍氫能這一新賽道。10餘年來,學校圍繞製氫、儲氫和用氫全產業鏈開展原創性科技創新,借助與武漢市共建的工業技術研究院,整合創新資源,同步推進成果轉化,孵化的企業在氫能產業領域不斷突破關鍵技術,相關產品已批量生產,助力能源領域新興未來產業快速發展。
【作者王焰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
(原載2024年第6期《中國高等教育》雜誌)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