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管培俊:發展新質生產力與高等教育強國建設
2024-05-16 15:52
江蘇高教
作者: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管培俊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新發展,昭示了當代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顯著標誌和未來發展的大方向。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生產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需求,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的功能優勢和龍頭作用,促進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高等教育強國的核心使命。

  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內涵是創新,核心關鍵是創新,核心動力也在創新,包括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人類進入了“數字化時代”。決定新質生產力要素結構的,最重要的是現代最新科學技術對生產力全要素的深度滲透、改造、融合和全麵提升,使生產力全部要素和性質得到革命性改變。發展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就在於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和產業迭代升級。中國要在大國博弈中勝出,就必須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形成新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實現高質量發展。正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所強調的,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教育、科技、人才係統集成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點。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與必由之路。世界科學技術中心、產業革命與高等教育中心的轉移軌跡高度相關。建設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是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與創新高地的題中應有之義。隨著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革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結合點,高等教育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與核心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主渠道,知識創造、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優秀人才的集聚地,人才第一資源、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樞紐和結合點,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要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緊迫需求,以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有組織的科研創新與成果轉化,為加速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展現更大作為,做出新的貢獻。

1.創新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和創新人才集聚的高地,理應為培養新質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撐。

  創新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體力量。數字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新型勞動者,不僅是經過係統的教育培養、有知識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且是適應數字化時代的、具備數字素養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根據科學技術發展態勢,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動態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設置,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提升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高校要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積極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育教學創新,推進產學研協同育人,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要加快建設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好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為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培育新型勞動者隊伍;要加快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充分發揮高校在人才集聚中的重要作用。

2.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本質與關鍵,高等教育作為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和主力軍,理應為知識創造與應用、重大科研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大學在國家創新體係中的顯著優勢日益顯現。大學具有學科的優勢,是知識創新的源頭,基礎研究的主力軍、主陣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大學具有多學科綜合的優勢;大學具有教學相長、人才薈萃的優勢。學生求知若渴的好奇心、想象力,質疑、探究的精神,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重要條件。高校承擔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80%以上的科研任務。高校“有組織科研”要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包括應用基礎研究,下好學科體係布局“先手棋”,發揮一流學科及學科群優勢,加強前沿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布局,引導傳統學科轉型升級,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形成學科發展的雁陣結構;集聚優勢資源推進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提升高校在基礎研究領域原始創新水平,解決關鍵核心科學問題和“卡脖子”問題,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原動力。

3.科技成果轉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高等教育要為產學研深度結合與產業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新質生產力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驅動下,生產力諸要素迭代升級和產業創新變革的產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科技成果要與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三契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到推廣應用的“三級跳”,堅持產學研一體化,推動技術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等創新要素“四協同”。科技創新不能僅僅停留在實驗室和論文發表上,要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高校在創新全鏈條中有著獨特優勢,應在加速創新要素集聚和互通互融中發揮更大作用。推進“校地企”協同融合發展,政產學研用貫通,推動“0-1”的原始創新、“1-10”的應用研究以及“10-100”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落地見效。

4.生產關係的變革是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機製,高校作為高端智庫,要為生產關係變革與製度供給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創新,首先要製度創新,要不斷調適生產關係,為新的生產力發展開拓道路。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還需要思想引領、製度供給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踐問題,也是重大理論問題。高等教育要充分發揮功能優勢、學科優勢與人才優勢,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進行理論探索與政策研究,在價值理性、製度創新與文化治理方麵提供強大的解釋力和支撐力。

  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特征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壓茬式發展的多層次生產力結構將是我國相當長曆史階段的重要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高等教育既是民生,更是國家戰略,要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還要為滿足不同層次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做出貢獻。

  沒有製度創新,就沒有高水平育人與科研創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又是改革命題。因此,必須調整變革生產關係,破除體製機製性障礙,以創新驅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開辟道路。2024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綜合改革,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高等教育必須深化“綜合改革”,“加快形成支持全麵創新的基礎製度”,實現教育、科技、人才的係統集成與良性循環。一是要突破普職融通的瓶頸,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係;二是要突破科教融合的瓶頸,整合科技創新資源,使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深度融合、協同創新;三是要突破學科交叉融合的瓶頸,堅持學科導向與問題導向的有機結合,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深度融合,調整優化學科布局,推進大學教學科研組織方式變革;四是要突破產教融合的瓶頸,以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創新向產業創新轉化;五是要突破高校用人治事的瓶頸,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製,激發大學辦學活力和高校教師精心育人、潛心學問和創新創造的熱情,解放學術生產力,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來源:《江蘇高教》2024年第5期(筆談:發展新質生產力與高等教育的新使命)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2024-04-14 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