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王雲鵬:構建中國特色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體係
2024-06-04 11:41
中國高等教育
作者:

  卓越工程師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變量。如何圍繞國家戰略需求,係統設計、有力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改革,推動建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工程師教育體係,我國高校正在積極探索。《中國高等教育》2024年第10期刊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王雲鵬署名文章《構建中國特色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體係》,現登載如下,以饗讀者。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卓越工程師,關乎國家和民族發展大計。2024年1月“國家工程師獎”評選表彰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麵向未來,要進一步加大工程技術人才自主培養力度,不斷提高工程師的社會地位,為他們成才建功創造條件,營造見賢思齊、埋頭苦幹、攻堅克難、創新爭先的濃厚氛圍,加快建設規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師隊伍。”高校和企業是我國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主力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殷切希望,“培養卓越工程師,必須調動好高校和企業兩個積極性,高校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大理工科人才培養分量,探索實行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高素質複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機製,這要作為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建設大學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為校企協同構建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體係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對高校和企業積極探索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之路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深刻把握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的重大意義

  自主培養卓越工程師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必然要求。科學家發現已有的世界,工程師創造未有的世界。回溯曆次工業革命演進史,蒸汽機、內燃機、電子計算機等的相繼問世,推動人類生活實現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信息時代的跨越,這些變革性躍升得益於卓越工程師的非凡創造力和突出實踐力。當前,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深入發展,工業技術迭代加速、工程場景愈發複雜,卓越工程師在加快發展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中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麵向未來,隻有擁有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能力並源源不斷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師,才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實現引領。

  自主培養卓越工程師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決條件。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將推動我國在世界百年變局中贏得主動、占得先機。與傳統生產力不同,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驅動,亟需能夠產出原始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的人才資源。卓越工程師致力於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具有高遠的價值追求、突出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是與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相適應的戰略人才力量。隻有構建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體係,不斷壯大卓越工程師隊伍,才能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和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有力的人才供給,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自主培養卓越工程師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從曆次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轉移的規律來看,高等教育是科技進步、人才輩出的前提,更是建設世界強國的引擎。發揮好高等教育龍頭作用,關鍵是不斷增強高等教育對國家發展、產業升級的支撐度和貢獻度。當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係,但高校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錯位脫節等問題仍然存在。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以校企協同為核心,通過“跳出教育看教育”的視野思維,旨在破解我國工程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現實問題,是支撐高等教育主動融入社會發展、積極補充人才缺口的有力回應,對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外部經驗與啟示

  全球工程師培養曆經數百年發展,積澱形成出各具特色的豐富形態。透過各國的實踐探索,總結提煉工程師培養的共性規律,對校企協同構築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體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校企共建生態,提升卓越工程師培養實效。卓越工程師培養取決於校企深度融合的體製機製。作為德國現代工業中心之一,慕尼黑地區被譽為“德國矽穀之城”,很大程度得益於大學、企業、研究院所等深度融合和高度關聯。以慕尼黑工業大學等為代表的大學,聘請企業人員為大學教授,通過加大實驗/討論占比、增加課程設計、開設專門實踐課程等形式,把工程實踐全麵嵌入課堂教學全過程。校企共同組建聯盟,強化雙方優質資源互補,徹底打破相互隔閡的孤立狀態。校企之間的這種交聯網絡,有力促進了能夠快速適應企業需求的工程人才培養,也支撐了德國在汽車製造、電子電器、光學設備等眾多領域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校企共搭平台,凝聚卓越工程師培養共識。卓越工程師培養離不開多主體廣泛參與的行業交流平台。美國在工程師培養方麵的顯著成就,與其眾多具有影響力的交流平台和行業組織密不可分。例如,美國在1946年合並組建的工程教育學會(ASEE),會員涵蓋學校、企業、政府機構和專門協會等多種類型,通過及時反饋企業觀點、麵向校企定期舉辦高水平論壇、定期發布工程教育研究報告等形式,促進教學、研究、公共服務和實踐,化解校企雙方對工程人才培養的差異化認識,為高校和企業之間架起溝通對話的有效橋梁。與之類似,美國關於工程師培養的其他行業組織,也在彙聚校企專家的智庫優勢、共同探索工程師培養體係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確保了工程教育體係的與時俱進和創新升級。

  校企共研標準,保障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卓越工程師培養依賴於完備的認證評價標準。法國是世界上率先開展工程師培養的國家之一,在法國獨具特色的精英工程教育模式中,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CTI)扮演著重要角色。CTI作為全法唯一有資格授權學校頒發工程師文憑的機構,由學術界和企業界人士共同組成,通過製定統一的工程師培養標準認證體係,並向頒發工程師文憑的學校派出督查員,解決了各學校工程教育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推動了工程師學位文憑和資格的互認。凡經CTI認證的法國工程師學曆證書,在全球範圍內具有高認可度和高含金量,有力保障了精英工程師的培養質量。

  上述案例表明,卓越工程師培養是一個係統工程,單純依靠高校力量是不夠的,要最大程度集聚高校和企業育人優勢、搭建校企對話平台、建設培養標準與認證體係,持續形成校企協同育人的有機生態。

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體係的構建路徑

  麵對新形勢新要求,高校應與企業深度協同,通過強融合、搭平台、建標準,建立健全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和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暢通的“四共”“四通”機製,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體係,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為世界工程教育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1、強化融合育人,彙聚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合力

  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必須真正把深度融合的內涵貫穿於體製機製、培養要素、導師隊伍等各環節中,增強全鏈條協同聯動。

  強化體製機製融合的統領效應。依托各卓越工程師學院等辦學載體,將校企兩方專家引入到管理決策、學位評定和招生選拔等治理體係中,形成係統性、常態化的校企協同育人格局,通過體係重構帶動要素重建、流程再造和能力重塑。目前,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均建立了以理事會為核心的校企雙主導管理模式。依托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以下簡稱“聯合體”),持續構建資源共享網絡、交流合作平台、質量保障體係,健全企業出題、校企共答、產業閱卷的校企協同一體機製。

  強化培養要素融合的倍增效應。校企整合各自優勢,共同促進課程、教材、實習實踐基地等培養要素轉化為優質辦學資源。立足關鍵領域的特點特征,探索高校主導、校企共建、企業主導協同發展的“三三製”課程體係。從行業發展所需能力出發,打破原有知識框架,重塑教材體係,充分融入行業發展最新動態,建設一批高水準的示範教材。把大學的一流實驗室設在企業中、讓企業的頂尖平台建在大學校園裏,打造類企業級的工程師技術中心。

  強化導師隊伍融合的師承效應。校企導師隊伍是保障工學交替培養質量的決定性因素。組建校企導師組要重點考量雙方是否具有聯合課題/項目、是否具有前期合作基礎、是否具有指導能力等因素。建立校企導師雙向流動機製,通過實崗鍛煉、設置工程型崗位等形式,以兼聘或全職的引進方式,切實提升高校導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企業導師的教書育人能力,形成校企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互動局麵。

2、打造一流平台,激發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活力

  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必須緊跟時代變革,持續開展更為廣泛、深入的多方交流活動,強化數智賦能,以高水平的理論研究支撐高質量的實踐探索。

  深化互鑒互學打造交流平台。圍繞卓越工程師全階段全周期,深度聚焦1個校企協同培養卓越工程師核心目標、覆蓋M個不同關鍵領域、麵向N個核心培養要素,精準構建校企常態化的“1+M+N”全流程交流互鑒機製。自2022年9月以來,聯合體及有關單位針對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挑戰、提升校企導師水平等核心問題,相繼舉辦首屆卓越工程師培養高峰論壇、首屆卓越工程師培養國際會議、首屆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院長論壇和卓越工程師培養校企導師研修班等,為行業交流互鑒提供了良好載體,取得了豐碩成效。

  深化數字賦能打造共享平台。根據工學交替培養多頻段、多時空、多主體的顯著特征,一方麵,應當全麵加強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全周期數據采集分析和集成運用,及時反饋和預警培養狀態,建立基於大數據的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數字畫像和成長檔案。另一方麵,校企協同共建數字化核心課程、教學案例和教材資源等,搭建教育教學共享平台,實現校企之間的課程互選、教材互通和學分互認,提升工學交替模式的靈活性和校企協同培養的彈性,營造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國內與國外、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學習環境。

  深化規律認識打造研究平台。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改革仍麵臨諸多問題挑戰,需要校企協同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要彙聚教育、產業、政策領域等頂尖專家資源,加強對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前沿發展、重大決策、熱點問題等的戰略研究。定期開展培養改革關鍵問題的調研和跟蹤研究。創辦一流期刊,為學術研究提供承載空間。積極開展政策倡導,及時向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參考,為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走向提出可操作性的客觀建議。

3、健全認證標準,提升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能力

  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必須對標國家要求、錨定產業需求,強化質量保障,不斷完善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標準體係建設。

  建立通專結合的能力標準體係。2023年9月,聯合體正式發布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能力標準》,提出了家國情懷與職業素養、工程知識與創新實踐能力、領導管理與持續改進能力、終身學習與全球勝任力4個一級指標和9個二級指標,並在此基礎上出台了凸顯各關鍵領域特色的卓越工程師培養專用能力標準。這些標準的製定,保障了卓越工程師培養規格與國家發展戰略要求的精準適配,為培養方案設計和核心課程體係建設提供指導,有效支撐了培養環節和實施辦法落地。

  建立覆蓋關鍵培養環節的指南體係。切實發揮聯合體的平台作用,針對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企業課題庫建設及管理、雙導師隊伍建設、校企聯合招生、核心課程建設、在企實踐管理、畢業管理與學位授予、知識產權分配等,形成係統化、全程化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標準體係。在聯合體發布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標準彙編(第一卷)》中,已經率先製定了《入企培養工作指南》,後續其他關鍵培養環節的工作指南也將陸續出台。

  建立貫通職業、開放互認的銜接體係。促進卓越工程師培養在教育、職業和國際之間構築科學高效的銜接轉換框架,建立各國認證標準實質等效的指標體係,將工程師職業成長要求體現在教育培養全過程各環節,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師銜接體係,推動中國工程師教育與國際標準接軌同頻,提升中國在工程師職銜及評審標準等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作者:王雲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原載2024年第10期《中國高等教育》雜誌)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