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杜玉波:以科技社團高質量發展服務支撐科技創新
2024-07-03 11:39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作者:


以科技社團高質量發展服務支撐科技創新

——在第七屆世界科技社團發展與治理論壇上的主旨報告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

杜玉波

2024年7月2日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很高興與大家相聚廣西南寧,共同參加由中國科協主辦的第七屆世界科技社團發展與治理論壇。這個論壇已經舉辦了六屆,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有力助推了我國科技社團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本屆論壇以“開放治理,普惠共贏”為主題,共同研討新形勢下科技社團提升治理效能、助力人才成長、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新模式新路徑,凝聚開放共識,彙集創新資源,可謂恰逢其時,很有意義。在此,我謹代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向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今年6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他指出,現在距離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目標隻有11年時間了。我們要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誌,隻爭朝夕、埋頭苦幹,一步一個腳印把這一戰略目標變為現實。總書記的講話,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世界範圍來看,科技創新體係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曆經艱辛的複雜巨係統,既需要政府層麵的全方位戰略支撐,又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甘坐冷板凳”的長期自由探索,也需要高校和企業等社會各界的大力配合,還需要科技社團充分發揮不可替代的橋梁紐帶作用。

  在科技創新的長鏈條和全過程中,科技社團是團結和凝聚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紐帶,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重要陣地,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的重要力量,肩負著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推進科學創造和技術創新、推動創新成果與產業發展相融合等重要使命。當今時代,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高質量發展的科技社團在服務支撐科技創新方麵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於1983年5月,是中國科協的團體會員,現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領域成立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凝聚力最強、影響力最廣的全國性學術社團組織。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學會始終與黨和國家的戰略需求同向同行,以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為己任,以新型教育智庫建設為支撐,以品牌項目質量提升為抓手,以優化內部治理體係為動力,以擴大高水平開放合作為重點,推動學會事業高質量發展,在服務支撐科技創新方麵積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主要是:

  ——學會大力提升組織凝聚力,團結廣大高校科技工作者,為科技創新搭建平台。學會彙聚了高等教育戰線的戰略科技力量,30餘位院士在學會機構中擔任重要職務。學會現有71家分支機構,其中理、工、農、醫和交叉學科等科技類分支機構30多家,賀克斌、詹啟敏、趙進東、房建成、孫友宏、張來斌等10餘位院士擔任分支機構理事長、副理事長。這些分支機構通過凝聚科技人才、開展有組織科研、推進產學研融合等方式,拓展科技交流合作渠道,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推動者。近些年來,學會聚焦重大基礎前沿和戰略領域的前瞻布局,新設立了“一帶一路”研究分會、生態文明教育研究分會、資源能源教育分會、碳中和與清潔能源教育專業委員會、高等農林教育分會等科技類分會,優化分支機構布局結構,進一步凝聚高校科技力量服務國家發展。

  ——學會充分發揮學術引領力,開展有組織的科學研究,為科技創新積蓄力量。學會持續建設新型高端教育智庫,為優化高教人才培養結構貢獻智慧,助力科技創新自立自強。學會發揮人才彙集、智力密集的優勢,聘請清華大學原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王希勤擔任《中國高教研究》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組建以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國家一級教授劉偉擔任主任委員的學術發展谘詢委員會,委員包括高鬆、包信和、金東寒、劉炯天、郭東明、李言榮、陳駿、劉益春等多位院士。學會錨定國家重大需要,以係列重大委托課題,教育部、中國科協委托重點課題,分支機構規劃課題研究為抓手,建立推進科技創新的課題研究蓄水池。在研究過程中,學會倡導“四新四真四統一”的研究原則,圍繞教育強國與高質量高等教育體係建設、“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彙”等主題,與有關部門建立供需對接機製,形成“政府出題、智庫解答”工作模式,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助力科技創新研究等方麵發揮學術引領和資政建言作用。研究成果在世界大學校長論壇、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等重要學術平台發表,多篇成果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文摘、紅旗文稿刊出。同時,出版多部專著、文集。五年來,報送《研究專報》50餘篇供教育部和相關部委參閱,多次獲得中央領導同誌批示,並轉化為政策文件,為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學會不斷增強社會公信力,在高校和企業之間搭建平台,推動高校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學會的品牌項目——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迭代升級,已經成為集科研成果轉化、科技創新企業孵化、技術服務、貿易洽談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品牌展會。高博會突出科技創新和創新引領,立足舉辦城市的遠景目標和區位優勢,精準對接地方需求,加大科技服務內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成立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原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玉擔任主任委員的科技服務專家指導委員會,科服委委員包括張人禾、陳軍、陳衛、吳明紅、陶智、朱為宏等多位院士,建立健全產學研協調創新機製,服務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學會舉辦兩屆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大會、三屆高等學校技術交易大會,集中展示高校的科技創新成果,有效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學會推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服務平台”,為供需雙方打通線上交流渠道。截至今年6月,平台已收錄高校科研成果28536個,科技專家34920名,科技人才29336名,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3253個,持續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賦能增效。

  ——學會持續擴大國際影響力,加強與世界各國教育機構的聯係,踐行國際科研合作新模式。目前,學會已逐步形成以“穩定的國際夥伴關係網絡”為主體,以“中阿大學聯盟”“中非大學聯盟”“中巴經濟走廊大學聯盟”三大交流機製和“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世界大學校長論壇”“大學聯合會全球論壇”三大國際學術會議為兩翼的對外工作新格局。依托“一體兩翼”工作格局,引導各國大學和教育組織資源互補,聚焦國際共同關注的創新人才培養、開放科學、可持續發展等熱點話題,開展聯合研究。今年10月10日至15日,學會將在北京舉辦“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周”,期間連續舉辦三場國際學術會議,會議主題分別為“數字時代的高等教育創新”“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的未來”,全球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餘位外賓將現場參會。我們將與各國學者一道,共話高等教育、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等重大時代話題,為人類發展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歡迎今天出席本次論壇的各位朋友關注和參與國際周的各項活動。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應對當今世界接踵而至的問題挑戰和日益凸顯的各種風險,不斷創新的科學技術能夠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動科技創新的進程中,科技社團要成為科學文化的傳播者,傳播科學知識,普及科學技術,弘揚科學精神,推動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合作,通過科技共享和知識共享,共同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科技界的貢獻,以科技社團高質量發展服務支撐科技創新。

  第一、開創更富活力的創新驅動格局。教育、科技、人才的發展水平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創新發展能力。科技社團要搭建好科技工作者與政府、企業、社會之間的橋梁紐帶,維護好所在國家或地區科技工作者的利益和訴求,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科技、服務創新變革。同時,科技社團要構建全球研究和開放創新的新生態,將主要科技計劃、重大科技專項中的重點國際合作項目納入雙邊、多邊科技合作協議,提升合作層次和質量。要深化創新交流合作,推動科技同經濟深度融合,加強創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製約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流動的壁壘,讓創新活力充分迸發,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第二、打造更大規模的成果轉化平台。隨著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數字化已成為大勢所趨。科技社團要運用數字技術建立需求庫、資源庫和成果庫於一體的管理信息平台,彌合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組織之間的斷層,打破時空限製、信息分割與數據壁壘,推動科研成果更好嵌入產業發展鏈條、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科技發展中的前沿領域、經濟效益突出的項目、國內外學界關注的重要問題等進行梳理,形成攻關清單,為科技創新提供指引。要利用數字技術打通科研立項、進程跟蹤、成果交流、成果轉化等環節,形成全方位、全流程的科研成果轉化體係,通過大數據匹配產業發展需求,推動科研成果實現價值最大化。

  第三、構建更加立體的科技合作網絡。當代的科技創新,既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個人探索,又需要大家團結起來集體攻關。科技社團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和作用,構建國際科研協作體,搭建平等對話的國際平台,推動形成全球性學術交流機製,成為政府與學校之間的協調者和區域政策製定的推動者。要開展國際聯合攻關項目,實現全球優勢科研資源彙聚,提高科研創新能力,圍繞全球科研熱點和重點計劃,共同推動世界尖端技術創新。要建設國際聯合實驗室,集聚國際創新資源和一流人才,攻克關鍵技術難題。要打造國際高端人才中心,采取有效的破壁政策,構建關鍵領域國際高端人才中心,促進全球高端人才資源的共享。

  第四、拓展更廣維度的國際科技和人文交流渠道。在科技創新的眾多領域,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已經成為大的趨勢。科技社團要加快智庫聯盟、青年發展論壇、大學聯盟等平台建設,促進人才交流、學者互訪,打破“小圈子”,建立“夥伴群”。要突出雙贏理念,用對話合作取代零和博弈,用開放包容取代封閉排他,用交流互鑒取代唯我獨尊,以更加包容的心態,更加開放的姿態開展合作交流,提升科技領域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效益和可持續性。特別是要注重發揮民間對外交往優勢,目標集中、多點發力,深化溝通交流,凝聚各國合力,為推動科技創新貢獻智慧和力量。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合作是曆史潮流,共贏是人心所向,創新是大勢所趨。隻要我們彙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就一定能夠推動科技創新,共同解決人類麵臨的各種挑戰。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願意與出席本屆論壇的各個學會協會、各位專家學者,加強聯係,搭建深化友誼、加強交流、務實合作的新平台,共同為推進科技創新、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最後,預祝本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2024-04-14 14:28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2024-04-01 09:37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2024-04-01 09:08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2024-02-01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