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郝清傑:百位高校書記校長的辦學治校經驗與啟示
2024-08-14 14:01
現代教育管理
作者:

  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係統性躍升和質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要堅持係統觀念,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製、保障機製改革,堅決破除一切製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製機製弊端,全麵提高教育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在教育強國建設中,龍頭是高等教育。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化階段、大眾化階段到普及化階段的跨越式發展。在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發展進程中,高校在辦學治校方麵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我國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了借鑒。圍繞高校辦學治校這個主題,很多專家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和層麵進行了深入探討,總結我國高校辦學治校的豐富經驗,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社會服務等方麵取得了一係列豐碩成果。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本研究通過梳理周遠清、鍾秉林、瞿振元、黃達人、李培根、胡海岩等高校領導的專著,整理《大學的聲音》《大學的轉型》《大學的治理》《回望——大學校長口述》中的訪談材料,收集楊叔子、張豈之、杜玉波等高校領導公開發表的文章,歸納概括了近百位高校書記校長在辦學治校方麵的經驗。選取的這近百位高校領導,既有高水平綜合型大學的書記校長,也有行業特色高校、地方院校的主要負責同誌,他們都在各自工作崗位上作出了突出貢獻,也總結了不少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實踐經驗。這些辦學治校經驗,對於全麵提高高等教育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具有重要的思想啟示。

一、緊緊圍繞國家需求確立科學的辦學定位

  在高校辦學治校實踐中,管理者麵臨的任務千頭萬緒,需要處理的工作也錯綜複雜。作為高校的主要領導,隻有把握辦學治校的核心任務和基礎性工作,才能綱舉目張、科學有效推進各項工作。

  (一)把科學的辦學定位作為辦學治校的首要任務

  在高校書記校長豐富的辦學治校實踐中,大家普遍關注的是高校辦學定位的問題。時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李延保、校長黃達人在這個問題上有著高度的共識。他們認為,作為大學的領導者最首要的任務是大學定位,就是要明白要把高校辦成什麼樣的學校。學校兩位主要領導辦學治校思想達成共識並不是偶然的,而是不同類型高校書記校長的一種普遍認識。中山大學這些年取得的顯著成績,與曆任學校領導有這樣的思想共識緊密相關。

  高校書記校長圍繞辦學定位開展深入思考和積極探索,從辦學理念、辦學思路等角度進一步豐富了高校辦學定位的內涵和外延。周遠清認為,明確辦學定位首先要有科學的辦學思想和理念,他提出:“正確的辦學思想是辦學的方向,方向一錯,全盤皆錯。同時,思想的轉變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思想認識也要不斷地深化,不斷地發展。在思想轉變中,領導思想的轉變是關鍵。”當然,不同的大學會有不同的辦學理念,既遵循一般的辦學規律,又反映學校的傳統和特色。王樹國認為,學校的辦學定位要隨著社會發展、學校發展不斷變化。但有一點不能變,就是要始終滿足國家的需求。這表明,科學的辦學定位既要隨社會變遷和學校發展而不斷變化,又要堅守服務國家需求的初心不變。

  明確辦學定位,就是要厘清符合學校傳統和適合學校特點的辦學思路。廈門大學地處東南沿海,具有悠久的曆史和優良的傳統,但也受到地域和環境的局限。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朱崇實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辦學思路。這種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辦學思路提出以後,得到了廣大師生員工的廣泛認可,凝聚了全校的力量。廈門大學也正是遵循這樣的辦學思路,堅守“精英教育”的教育理念,經過長期努力,成為具有較高辦學質量的高校。

  明確辦學定位最根本的是要把它分解為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和具體舉措。杜玉波在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時,提出了該校新的辦學定位和遠景目標:建設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他還將辦學定位和遠景目標細化分解為具體的工作舉措,即學校的特色定位要從“航空航天特色”拓展為“空天信融合特色”,水平定位要從“高水平”提升為“世界一流”,學科定位要從“以理工為主、理工文管相結合”轉變為“空天信融合、理工文綜合交叉”,培養定位要從“培養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等領域具有領軍和領導潛質的人才”轉變為“培養國家的優秀建設者和領軍領導人才”,同時規劃了學校的“三步走”發展戰略。這種辦學思路為高校在明確辦學定位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目標任務、更好地指導辦學治校實踐提供了有益參考。

  (二)把辦學定位和建設目標轉化為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

  依據科學的辦學理念,確立合理的辦學定位,形成明確的辦學思路,下一步就是製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鍾秉林認為:“製定高校發展規劃,首先要跳出學校看學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認真研究和準確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新趨勢、新挑戰和新機遇,這是製定發展規劃的重要前提。”在具體的辦學治校實踐中,高校應該製定具有特色的發展規劃,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時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馬德秀提出“三支隊伍做規劃”的工作方案。第一支隊伍是由從北京請過來的專家組成。第二支隊伍是由學校經濟管理學院的教授組成。第三支隊伍是由學校規劃發展處牽頭組成。最後,上海交通大學形成了由“一個總規劃”和“八個分規劃”組成的發展規劃。製定發展規劃的整個過程是一個凝聚人心、統一思想的過程,是一個調動大家積極性、發動大家關心學校的發展過程。實踐證明,規劃的實施對推動上海交通大學的快速發展很有效果。很多高校采取了這樣的工作方法,圍繞學校的發展規劃(一般為十年),充分發揚民主,發動全校上下進行廣泛討論;集中各方智慧,逐步形成得到大家認同的發展目標;統一大家的思想認識,確立能夠凝聚人心、激發活力和發展動力的發展規劃。俞立中認為:“一個中國的大學校長,有兩件事情最重要。第一,校長一定要能很好地聽取大家的意見,形成學校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規劃,然後轉化成為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體現每所大學的辦學特色和辦學思路的重要方麵。”

  確定科學合理的辦學發展規劃,並不能僅僅局限於提出幾個時髦的理念口號,形成一套華而不實的工作方案,而是要有腳踏實地、狠抓落實的精神和勇氣。瞿振元認為:“明確了辦一所什麼樣的大學後,緊接著就要明確怎樣辦這樣的大學的問題。這是不能靠喊口號解決問題的,而是既要有清晰的思路,又要有踏實苦幹的精神。”張德祥也指出:“作為一個大學領導,我認為,要善於做兩個方麵:第一,必須去謀劃,謀劃要超前一點;第二,要有勇氣,要勇於實現這種謀劃。”中國農業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正是在科學的發展規劃指引下,充分發揚超前謀劃、踏實苦幹的精神,經過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學校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三)實現錯位發展是地方高校的科學選擇

  地方高校的數量在全國高校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如何實現適合自身特點的辦學思路,是地方高校領導麵臨的一個普遍性挑戰。鍾秉林提出:“大學的發展,我認為目前要強調科學定位,各安其位,多樣化發展。切忌高校之間盲目攀比,同質化發展。”對於地方高校的領導來講,在明確辦學定位時,盡量不要和曆史悠久、水平很高的綜合型大學相同,而是應該實現錯位發展。有高校領導提出了要“自己站一排、成為唯一”的辦學思路。韓寶平指出:“我們經過反複研討,在分析了地域位置、區域高校生態的情況下,決定徐州工程學院必須走‘錯位發展’之路,而且是全方位的‘錯位’。”周激流提出:在構建學校平台時要體現三個發展:第一個是錯位發展,第二個是整合發展,第三個是創新發展。”以上兩所地方高校對辦學定位的探索,為學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全校上下的力量,在培養適應地方需要的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麵作出了積極貢獻。由此可見,錯位發展符合我國國情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需要,應該成為地方高校領導的思想共識。實踐表明,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通過錯位發展,都可以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謝維和提出:“層次和水平並不是完全等同的。絕對不是說高層次等於高水平,低層次等於低水平。低層次的大學同樣可以通過為服務對象提供高水平的服務和產品而達到高水平,而高層次的大學為服務對象提供的服務也可能是低水平的,並不因為層次高就一定是高水平,或者層次低就一定是低水平。”

  綜上所述,在高校辦學定位方麵,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在高校的辦學治校實踐中,精準把握符合國家需求、適合學校校情的辦學定位是首要戰略。高校應該緊緊圍繞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這個核心目標,在把握時代方位的基礎上,明確繼承學校傳統、突出學校特色的辦學定位。在此基礎上,不同類型的高校隻有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探索適合學校傳統和特點的辦學思路,並把明確的辦學定位、辦學思路具體轉化為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和工作舉措,才能實現錯位發展、高質量發展,從而形成布局合理、結構科學、層次協調的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總格局。

 二、探索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如何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所有高校的核心職能和根本任務。改革開放以來,多所高校書記校長總結了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從多個層麵探索不同類型高校人才培養的現實路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高校應精心培養好每一位學生

  在人才培養的總體規劃方麵,國家對大學畢業生群體的多元化需求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全局優化問題,不可能由一所大學來完成,而是應該由眾多不同辦學定位、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大學共同完成。胡海岩指出:“每所大學應找準自身辦學定位,發揮自身優勢,為社會培養某一類人才;而不是趨同化,培養所有類型的人才。對於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應該積極探索通識教育,培養有發展後勁的將帥之才,引領社會發展;對於其他大學,則可以選擇專業教育或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某種折中,培養其他層次的人才。”這種人才培養理念體現了鮮明的係統觀念和戰略思維。

  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已經走過精英化階段,但不少高校領導在人才培養目標上仍然倡導“精英教育”。朱崇實指出:“我理解的精英應該是既有高尚的理想,願意為自己的國家、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切力量,同時又腳踏實地,能夠無私地、包容地團結周邊的每一個人,帶領他們去實現這個理想。”因此,他主張一定要有一批大學以培養“精英”為目標。如果中國沒有一批以此為目標的大學,我們的高等教育就不能說是成功的。李未也提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目標是“全麵素質教育”,實際上做的就是“大麵積精英教育”。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要關注每一個學生,這關係到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是為一部分學生服務,還是為全體學生考慮,這個問題本質上是教育理念的問題。黃達人提出:“大學的本質在於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曾經有老師說,在一流大學,隻要把100個學生中的前25個培養好就足以保證學校的聲譽了。但我認為,無論什麼樣的大學,都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因為他們對於每個家庭而言就是100%。”這一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多高校書記校長的認同,並運用到實踐中。

  (二)綜合型高校人才培養應突出紮實的基礎、開放的視野和全麵的素養

  綜合型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麵,應體現出紮實的基礎、開放的視野和全麵的素養等特點。南京大學構建並實施“三三製”人才培養新模式,其核心是把選擇的自主權交給學生。時任南京大學校長陳駿對“三三製”培養模式進行了總結,“三三製”就是把大學本科教育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學校用在一年時間按照大類培養學生,不分專業;第二階段,學生自主選擇專業,進入專業培養階段,時間為兩年;第三階段,學生在四年級時可以進行第二次專業選擇,此時有三種選擇方向,即專業學科類方向,交叉複合類方向和就業創業類方向。“三三製”培養模式體現了南京大學高度重視本科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優良傳統和鮮明辦學特色。時任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總結了本校的人才培養的模式,即體現精英教育、個性化教育、自由全麵發展教育的“323+X”創新人才培養體係,即麵向綜合創新、拔尖創新和“雙特生”三大類創新人才,通過“基礎通識教育和個性化教育”兩階段培養,以“學術研究型、創新創業型和實踐應用型”三大類課程體係和若幹個支撐項目為抓手,促進學生學術能力、創新創業及就業能力的大幅提高。南京大學和四川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均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三)理工類大學人才培養應形成紮實的專業基礎和理實緊密結合的特色

  理工類高校的人才培養,應體現紮實的專業基礎和理實緊密結合的鮮明特色。侯建國總結了中國科技大學的人才培養理念與方法,提出:“三結合、兩段式、長周期、個性化、國際化等人才培養理念與方法。”具體來說,“三結合”是指通過科教結合,給予學生麵向科技前沿的機會;通過理實結合,提升學生原始創新能力;通過所係結合,優化學生成長的全過程。“兩段式”教育是指學生在學校學習基礎課程,接受通識教育,確保基礎教育的寬、厚、實。在學校的國家級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國外名校接受聯合培養,參與科研實踐,形成專業知識“精、新、活”。“長周期”是指對優秀學生實行本、碩、博的長周期培養。“個性化”是指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采用不同的培養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主動性、目的性和有效性。“國際化”就是要推動多種形式的學生國際交流及聯合培養。

  西安交通大學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也很具特色。時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鄭南寧提出學校在人才培養中的四項重大改革,提出“2+4+X”人才培養模式,即建立學生創新實踐平台“工作坊”,推行本科生“書院製”,倡導“體育精神”。這四項改革被稱為該校人才培養“四步曲”,貫穿了人才培養的“基礎、創新、實踐、管理、文化”全過程,形成對人才培養的一個較為完整的思考和實踐。西安交通大學經過曆屆領導班子的不斷奮鬥,在人才培養方麵取得了突出成績。

  (四)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應該注重紮根地方、突出應用、關注實踐能力

  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中,地方高校更應注重紮根地方、突出應用、關注實踐能力等普遍性特征。汪明義總結了四川理工學院寬口徑培養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他提出:“人才培養的‘五個結合’:一是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突出人才培養的應用特點;二是健全人格和社會擔當相結合,體現出人才培養的社會使命感;三是創新思維與批判精神相結合;四是民族意識與全球視野相結合;五是職業操守與專業能力相結合。”石培新總結了黔南民族師範學院的人才培養經驗,提出:“‘學校對接地方、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證書對接職業’四個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孫玉坤總結了南京工程學院製定的“倒推路線法,一體化設計”的人才培養方法,以前製定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是“我想培養什麼樣的人”,現在學校的指導思想是“社會需求什麼樣的人”,所以要“倒推”,倒推主要分三步:一是行業協會、用人單位、畢業生進行調研,了解就業崗位分布及相應的知識能力要求;二是依據知識能力要求決定課程設置;三是通過校企綜合論證。這三所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理念、模式和方法,既各具特色又有共性特征,值得地方高校借鑒和學習。

  綜上所述,在高校的人才培養方麵,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在高校的辦學治校實踐中,應該緊緊抓住人才培養這個根本任務。不同類型的高校應該依據各自的辦學定位和優秀傳統,探索具有鮮明特色的人才培養路徑,形成適應國家對人才多樣化需求的培養模式,精心培養好每一個學生。

三、倡導自由探索與社會責任相結合的科學研究

  當今世界,推動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更加需要充分發揮高校在科學研究方麵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持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知識儲備和強大技術支撐,積累了推進科學研究的豐富經驗。

  (一)科學研究應該有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真正的科學研究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熱愛。胡海岩認為:“科學研究是非常艱辛的工作,也是非常快樂的工作。艱辛來自求真,快樂也來自求真。從事科學研究,要有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執著精神。對某個科學問題的研究,可能需要夜以繼日、長年累月、堅持不懈地探索,才能取得進展。沒有對科學的熱愛,就很難做到堅持不懈;而有了發自內心的熱愛,就會有執著的信念,就會在探索中感受到快樂。”當然,科學研究既倡導依據個人興趣而進行自由探索,又應該把學者的研究興趣與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緊密聯係起來,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科學研究。

  真正的科學研究應該有爭強好勝的精神和國際視野。時任蘭州大學校長李發伸雖然身處西部,但主張應該保持永爭第一的豪氣。他認為,科學研究隻有第一,沒有第二,而理科的研究必須走向國際,不能關起門來搞。正是在這種精神狀態的激勵下,蘭州大學在科學研究方麵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教委和科技部第一次公開SCI刊發文章數量排序,蘭州大學位列全國高校第三名。侯建國也提出,科學研究要有國際視野,“對於基礎研究成果,我們的衡量標準和評價標準也要國際化,直接對接世界水平和標準,不能強調特殊性。”

  真正的科學研究應該具有強烈的使命感。黃伯雲提出:“論文要解決中國的問題,不能隻寫論文而不解決實際問題,我們要始終堅持把科學研究和解決國家的實際問題結合在一起,始終把解決國家的重大問題放在第一位。遇到大的工程項目,都是學校全麵地抓,全校多學科協同解決大問題。當時我們提出的‘五大’,即大平台、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大貢獻,就是要發揮大學的重大作用,使大學對國家某些領域的發展作出貢獻。”正是在這種強烈的責任感的驅動下,中南大學在有色金屬、機械、材料、醫學、軌道交通等領域為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研究應該遵循不同的研究原則

  高校科學研究可以分為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研究兩大類,兩者既遵循科學研究的一般性規律,也具有各自鮮明的特點,遵循更為具體和特殊的研究原則。黃達人認為,基礎研究可以提高學校的國際影響,應用研究則能夠增強學校的國內顯示度。“沒有應用學科,大學對於國家經濟發展的意義就無法顯示出來;但如果沒有高水平的基礎學科,也就不會有真正高水平的應用學科,在這二者之間應該求得一種不相偏廢的平衡。”

  在高校開展基礎理論研究,既應該充分認識其不確定性和長期性等特點,又應該有嚴謹的學風與平和的心態。侯建國認為,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探求自然規律、拓展人類知識,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下而上“撿貝殼”式的自由探索研究,它更能體現大學精神和學術傳統;另外一種是自上而下的“目標導向”式的重大專項研究,像國家的“973”計劃、“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等,這種方式要求大學發揮其多學科和人才彙聚的優勢。他進一步指出,不管何種方式,基礎研究都有不確定性和長期性的特點,需要研究者具有“十年磨一劍”“板凳坐到冷”的精神,需要嚴謹的學風與平和的心態。

  在高校開展實踐應用研究,既應該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的迫切需求,又應該充分發揮高校的獨特優勢。許智宏認為:“在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方麵,大學同樣應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這方麵,關鍵是要使我們的教授、研究人員熟悉市場、了解經濟建設中的問題,針對國家和社會急需的應用研究領域,找準結合點,努力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為發展社會生產力、造福社會作出貢獻。大學應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保持一定的平衡,何況在當今很多科技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的界限也在變得模糊。”

  (三)產學研合作是解決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有效路徑

  在科學研究領域,基礎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研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一場從科技創新到市場化的接力賽,需要各個環節的接續努力。胡海岩指出:“從科學發現到技術創新,再到工程實現和市場化,猶如一場接力賽。要取得冠軍不僅需要有一流的起跑選手,還要有一流的第二棒選手、第三棒選手,最後由一流的第四棒選手衝刺。目前,人們較為重視由第一棒選手所完成的重要科學發現或原創技術發明,重視由第四棒選手所完成的工程實現,但對第二棒選手、第三棒選手所從事的技術科學或工程科學研究重視不足,已呈現許多問題。”這實際上指出了當前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比較低的根本原因,值得高校深思。

  針對高校普遍存在的這種現象,杜玉波總結經驗指出:“以技術創新為目的的產學研合作要以任務為紐帶,以機製為基礎,瞄準國家重大專項,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各司其職,協同創新。高等學校重點瞄準國家基礎性、前瞻性、原創性研究,注重開發共性關鍵技術;科研院所重點瞄準核心關鍵技術攻關、重大項目係統集成;企業重點瞄準高新技術的產業化,使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得到根本提升。因此,產學研合作是產生技術創新成果的重要途徑。”實踐表明,這是解決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在高校的科學研究方麵,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在高校的辦學治校實踐中,應該高度重視發揮科學研究這個重要職能。不同類型的高校應該主動對接國家不同的重大戰略需求,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對接相對應行業的緊迫需求,遵循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研究的不同規律,倡導自由探索與社會責任相結合的原則,探討產學研合作的有效模式,主動融入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當中來。

 四、發揮高校社會服務的職能獲得支持和發展

  高校作為知識分子的凝聚地,是科學知識生產的重要環節,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麵同樣可以發揮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高校領導認識到了高校的這個重要職能,並在實踐探索中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

  (一)高校能夠發揮思想智庫作用

  洪銀興認為:“一個大學它不僅要出成果,更重要的就是大學的創新成果的價值在哪裏,沒有應用就不知道它的價值在哪裏,隻有應用才知道自身的價值。如果應用越廣,那麼它的價值越多越大。不參與社會發展,也就不知道其價值大小。實際上,參與社會服務就是在實現大學的價值。大學的價值既體現在人才培養方麵,也體現大學的科學發現和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方麵,不然大家看不到大學對社會發展起到什麼作用。”南京大學自1997年開始舉辦的江蘇發展高層論壇,為江蘇省的發展提供高水平的政策谘詢,被譽為江蘇省委和省政府的“智囊團”和“思想庫”。

  (二)高校能夠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李培根總結梳理了華中科技大學在社會服務方麵的經驗:朱九思任華中工學院黨委書記時期,學校獲得中央和地方資源的能力一樣遠不如其他學校,朱九思提出要“敢於競爭,善於轉化”的發展思路,善於轉化包括怎麼把不利的條件轉化成有利的條件,把劣勢轉化為優勢,把理念轉化為行動,把理想轉化為現實等。周濟提出“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在學校社會服務方麵做了開創性工作。可以說華中科技大學通過服務社會,融入區域、地方經濟的發展,學校作出了貢獻的同時,也發展了自身。這樣的實踐經驗值得其他高校借鑒。

  (三)特色高校能夠服務相應行業的科技需求

  特色高校服務相應行業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要有真本領。黃伯雲總結學校在服務行業需求方麵的經驗時提出:“我們這些學校有一點是很強的,就是特別清楚行業的需求是什麼。在這方麵,中南大學始終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放在重要位置。所謂社會服務,就是服務國家、服務人民、服務行業,為國家的強盛,為民族的振興,為人民的福祉,肩負起自己的責任。隻有這樣,才能說是好大學、高水平的大學。”嚴欣平也提出,行業院校與原行業主管部門在行政管理層麵“脫鉤”後,應該通過真情回“娘家”,“真情回歸就是利用各種機會和各種方式真心實意回到行業,讓行業了解你的行業情結沒有變。主動融入就是從點滴起步、從配角開始,主動融入行業的發展中去,讓行業認同你還能做成事情。這樣我有真情又能幹事,難道行業還不歡迎我嗎?慢慢地,學校行業的特色就會鮮明起來。”由此可見,有真本領,真心為行業服務,才能實現特色高校的發展。

  (四)地方高校在社會服務中能夠把劣勢轉化為優勢

  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地方高校能夠把地域劣勢轉化為科研優勢。楊濤指出:“優勢劣勢要辯證地看,遠離中心城市對人才的引進、招生、就業會帶來一些不利影響,這是劣勢。但作為擁有300萬人口的安康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隻要融入地方、服務地方,並在此過程中逐步凝練自己的學科專業特色,進而形成辦學特色,這就能化劣勢為優勢。因為在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的環境中,最能決定大學辦學命運的是學校的辦學特色。”他例舉了安康學院在安康市和中國農科院共同建設“中國富硒產品研發中心”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典型事例,充分表明地方院校可以依靠科技服務,變地域劣勢為發展優勢。

  綜上所述,在高校的社會服務方麵,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在高校的辦學治校實踐中,應該充分發揮社會服務這個重要職能。不同類型的高校都應該堅持以自覺服務社會來謀求社會給予的更大支持、以主動作出貢獻實現自身更大發展的原則,通過加強智庫建設為國家貢獻思想智慧,通過科研成果轉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通過服務相應行業科技需求積極融入行業發展,在服務社會中獲得更大的支持,實現高校更高質量的發展。

  五、自覺擔當文化傳承創新的新職能

  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職能。推進文化傳承創新,被拓展為高等教育的第四個基本職能,賦予了我國高校新的時代使命。我國高校書記校長積極探討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的途徑和方法。

  (一)高等教育基本功能的重大拓展

  楊叔子對把“文化傳承創新”拓展為高校的四大功能之一給予高度評價,同時指出:“在高等學校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這三大功能都是同文化傳承創新分不開的,而且在本質上,就是高級文化傳承創新的體現。之所以將‘文化傳承創新’單獨地提出,既有著豐富的現實涵義,又有著深刻的戰略意義。這不僅因為前三大功能不能全部包含‘文化傳承創新’,而且在今天,社會越進步,政治越文明,經濟越發展,科技越發達,文化的作用就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凸顯。”王寒鬆也認為,文化傳承創新是大學職能的新豐富和新發展,是培育人才的客觀需要、促進科學發展的現實選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必然要求。

  對於如何充分發揮高校的文化傳承創新功能,高校書記校長也形成了一些共識。顧秉林、胡和平認為,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應該牢牢把握正確辦學方向,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學校的指導地位;應該充分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圍繞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充分發揮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優良文化傳統和科學精神等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應該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的功能,主動引領社會文化思潮,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朱慶葆認為,大學要自覺承擔文化傳承創新使命,成為知識和思想文化創新的策源地或發祥地,在學習、研究、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上發揮重要作用;推進思想理論創新,在對重大現實問題研究方麵發揮重要作用;在不同文明對話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擴大開放的橋頭堡。

  (二)高校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的實踐探索

  為自覺擔當起文化傳承創新職能,不少高校進行了非常有價值的實踐探索並形成了值得借鑒的模式。王樹國指出:“文化傳承創新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一樣,有其自身的模式和規律,結合多年的高等教育領域實踐體悟,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凝練、融會、導行、創新’是文化傳承創新的有效模式,也是以文化人的必經途徑。”具體來講,文化傳承創新就是通過凝練文化精髓積澱形成大學精神,推進文化傳承內容與傳承載體有效融合,達到以文化人目的,將文化認同轉化為實際行動、價值追求和道德堅守,實現文化的自覺傳承與創新,在實踐中不斷推進文化創新,使傳統文化曆久彌新、堅定文化自信。蘭州大學等高校十分重視把推進文化傳承創新與本校的大學文化(大學精神)緊密結合起來,用本校自成立以來形成的光榮傳統和優良文化傳統教育和感染學生,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詮釋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實現以文化人和文化傳承創新的目標。

  (三)所有高校都應該高度重視人文教育

  在高校承擔文化傳承創新職能中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那就是一些高水平理工類院校的領導舉起了重視人文社會學科建設、加強人文教育的大旗。楊叔子提出:“沒有科學技術進步,人類將永遠愚昧落後;沒有人文教育,人類將墮入科技進步帶來的文化黑暗及社會滅亡的深淵!”與之相呼應,張德祥也指出,大連理工大學要重視發展文科,不是因為個人的學科情結,大連理工大學要想走得遠、發展得好,除了發展理工科外,一定要重視文科建設。理工科院校發展文科,可能會形成很多文科院校無法形成的交叉學科,文理交叉,文工交叉,可以為繁榮我們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作出貢獻。加強人文社會科學建設,重視人文教育,這些思考是很有見地和價值的。

  針對普遍存在的“重理輕文”現象和人文社會科學被邊緣化的現狀,張豈之認為:“一所大學如果沒有人文文化的浸潤,就好像大學沒有綠色環境一樣,幹枯貧乏,教育功能將難以全部實現。因此,在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被分離很長時間以後,今天適當強調人文文化的重要性,以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還是應當的。”由此可見,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實現人的全麵自由發展的內在需要,同時也是高校人才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

  綜上所述,在高校的文化傳承創新方麵,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高校應該自覺擔當文化傳承創新的時代責任,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成為知識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或發祥地,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充分發揮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科學精神等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六、積極發揮高校在國際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其中,國際交流合作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不少高校在推進國際交流合作方麵作了很多有意義的探索,積累了多方麵的經驗。

  (一)一流大學建設應該對標世界標準

  在推進“雙一流”建設進程中,一些高校常常與國內同類型的高水平院校相比較,恰恰忽略了“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前麵的“世界”二字,忘記了“瞄準世界一流”這一重要目標。李培根指出,從長遠來看,我們的標杆是世界一流大學。簡單地講,隻有瞄準世界一流大學,今後才會成為中國一流大學。如果現在隻瞄準中國一流,以後就成不了世界一流。俞立中也提出,推進學校的國際化進程,就是要在國際高等教育大平台上審視和謀劃自己,而不是關起門來做規劃,在已有的評價指標上做文章。如果不是在大學理想和大學長遠發展的高度上思考問題,我們隻能跟在人家後麵跑。國際化戰略不隻是看與國際交流合作的規模,更重要的是高校發展要有一個國際化的戰略高度,創造性地謀劃學校未來的發展。他們的這些思考和認識,值得“雙一流”建設高校深思。

  (二)科學研究應該在國際化上持續下功夫

  瞄準世界一流水平,推進高校的科學研究,應該在國際化方麵持續下功夫。黃伯雲主張,大學的國際化很重要,我們自己關起門來閉門造車,是做不出什麼的。世界是流通的,所以要真正使國家變得強大,還必須在國際化方麵下很多功夫。一方麵,國外有好的東西,我們要好好地去學習、交流。另一方麵,國外也在關注我國的科學研究。比如美國鋁合金行業雖然具有世界最高水平,但美國一直在跟蹤了解我國的鋁合金研究工作,國際著名的美國鋁業公司還在我們中南大學設立了專門獎學金。通過與國外高校的深入交流合作,我國高校的科學研究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同時,我們要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顯著進步和科學技術、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國高校在國際交流合作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趨勢。瞿振元指出:“十年前,或者二三十年前,我們派出去的人員,主要是學習,是當人家的學生,特別是向歐美學習。但今天的跨文化交流,我們已成為同學,成為夥伴,一起發展。”因此,高校科學研究的國際化對高校發展意義重大。

  (三)地方高校在國際交流合作中同樣可以大有作為

  地方高校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麵也積累了很多成功的經驗,這表明地方高校同樣可以在國際化方麵大有作為。蔡敬民總結了合肥學院與德國教育界合作的經驗,通過選派學生到德國留學學習、借鑒德國先進教育理念、舉辦中德應用型高等教育論壇、申報歐洲研究課題等方式促進學校發展,特別是為安徽省當時最大的外資投資項目——德國大陸輪胎入駐合肥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葉高翔總結了浙江科技學院開展中德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要做法,介紹了學院在中德合作中的三個發展階段,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應用型、國際化”兩個鮮明的辦學特色。秦和介紹了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強化內涵發展,培養高素質複合型應用型外語外事人才的經曆,特別是在地球村的建設方麵,該學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充分發揮了跨文化交流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高校的國際交流合作方麵,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高校應該在推進國際交流合作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拓展國際視野,加強國與國之間的科研合作,深化各個民族之間的跨文化交流,深化不同地區的文明對話,培養具有世界眼光的高素質人才,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

  總之,改革開放40多年來,高校辦學治校的這些生動實踐積累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豐富經驗,凝練成為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理念和教育思想,一定會有效引領高等教育強國建設,也一定會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占據應有的重要地位。

  作者:郝清傑,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博士

  來源:《現代教育管理》2024年第7期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