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程建平:探索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教師教育新方案
2024-09-20 18:31
中國高等教育
作者: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強調“健全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製機製”,釋放了進一步強化發展新質生產力製度保障的信號。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立足當下,謀劃長遠,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重大戰略抉擇。從國內角度來看,我國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發展麵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和挑戰,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點燃中國經濟新引擎的迫切需要,有助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為我國全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戰略支撐;從國際角度來看,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應對外部挑戰、更好地適應全球經濟變革趨勢,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迫切需要。教育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具有基礎性作用。以高質量教師教育推進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高等師範院校的時代新使命。

 深刻認識教育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著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也是構築國際競爭新優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戰略舉措。與以往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具備“新”和“質”兩大特征。一方麵,“新”指的是涉及領域新、創新屬性強、技術含量高,是對產業技術體係的升級換代,意味著創新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力和第一要義。另一方麵,“質”指的是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先進生產力質態,不同於以往生產力“量”的積累特征,而是表現為一種“質”的躍升。以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為代表的一係列革命性技術突破將更大程度地釋放人類的體力、腦力和智力,這種革命性技術所形成的新質生產力,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將超過以往所有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成果總和。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加強調智力資本和創新驅動,進而對人才結構和教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從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來看,需要教育培育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人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認為,生產力就是人改造自然的能力,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能動、最革命、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人的差異直接決定不同水平的生產力。在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都被賦予了創新屬性,進而要求培養大批具備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較高綜合素養的新型人才。具體而言,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生產領域,也將更廣泛地滲透於信息技術、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前沿科技領域,尤其強調創新創造,如智能傳感設備、工業機器人、雲服務等,其在算力、算法上所展現的高鏈接性、強滲透性、泛時空性,是以往任何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都無可比擬的。麵對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巨大變革,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型人才必須具備創新素養,必須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強的學習能力,不僅需要掌握傳統的職業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環境,並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從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環節看,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是關鍵。《決定》明確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求“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製機製一體改革”。從本質上看,教育、科技、人才是辯證統一關係,教育是基礎、科技是動力、人才是主體,三者互為基礎、相互促進,共同構成緊密聯係、互動發展的辯證統一有機整體。“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是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科技發展離不開教育的推動;教育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與主陣地,人才主要由教育培養而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助力教育改革、發展與創新;人才是教育和科技革新的關鍵智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製。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教育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基礎性作用。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與形成新質生產力之間是內在相通的關係。一方麵,新質生產力是以人為本的生產力,教育是提升全民素養的重要基礎,通過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深化各階段各類型教育的對接與鏈接,直接推動全社會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和全民素養的提升,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撐;另一方麵,教育係統擁有大量的科研人員和先進的科研設備,在科技創新中具有獨特優勢,產出大量創新性科技成果,同時根據科技發展趨勢和戰略任務布局優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教學科研等途徑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教育係統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人才供應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準確把握教師教育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黨和國家對科技、人才的新需求,都最終轉化為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打造高質量教育體係,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而教師隊伍建設則是教育強國建設最重要的基礎工作。高質量的教師教育既能有力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實現更多“從0到1”的創新突破築牢人才基礎;也在全民素養提升方麵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培養大批的高素質勞動者,支撐“從1到N”的創新成果普及;同時也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和創新發展提供著重要支撐。

 以高質量的教師教育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急需人才

  新質生產力是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引致的生產力躍遷,科技創新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起主導作用,這對教育係統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係統需要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上持續發力,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將我國建設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這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滿足中國式現代化對人才需求的破題之舉。

  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大批創新人才,需要構建以支持全麵創新為核心的現代化教育體係。要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統籌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以教育家精神引領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積極培養具備前瞻性視野和獨特思維模式的顛覆性創新人才,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內容、評價方式和成才製度,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以高質量的教師教育助力全民素養提升,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築牢支撐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全社會全民素質的提升,需要更多的高素質勞動者。然而,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麵臨勞動者數量和質量的雙重挑戰,為此需要不斷優化勞動者結構,提升勞動者素質和能力,培養造就大批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高素質勞動者。要實現這一目標,以高質量的教師教育促進國民綜合素養全麵提升是關鍵舉措。

  推動全民素養提升,是實現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的內在要求。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技術大多是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群,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發生深刻變革,倒逼勞動者技能進行“數字化轉型”,從而對全民數字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質量的教師教育要順應智能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趨勢,引導教師積極參與教育創新和改革,以豐富、多元的數字化教育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與智能素養,進而打造一支適應、勝任新質生產力發展內在要求並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勞動者大軍。

 以高質量的教師教育推動科技創新,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動能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而構建高水平科研創新體係,著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高校的重要責任和使命,高校教師隊伍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隨著全球科技創新步入密集活躍期,各個行業的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科學研究的範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高質量的教師教育要促使高校教師既做教學能手又做科研高手,堅持“四個麵向”,聚焦國家戰略布局和重大科研領域,以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目標,按照有組織科研和自由探索相結合的科研創新模式,開展頂層設計、優化科研布局,通過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探索適應大科學要求的交叉學科研發模式,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科研能力。同時,實現科研和育人互促共進、協同發展,積極探索科研育人的方式方法與創新途徑。

 積極探索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教師教育新方案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源泉,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主體。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始終把教師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來抓,持續推動教師教育體係與教師隊伍建設,為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第一資源”支撐。高等師範院校是教師教育的主力軍,肩負培養時代新人和大國良師的雙重使命,天然聯結著基礎教育“基點”和高等教育“龍頭”,在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特殊角色,既要積極強化服務基礎教育的基點作用,又要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為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貢獻智慧和方案。

  聚焦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基礎。基礎教育是人才培養的起點,是傳授學生基礎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等關鍵能力的奠基階段。我國基礎教育普及化水平總體達到世界中上行列,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優質資源總體不足、配置不均,其中最大的短板就在於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作為全國師範院校的排頭兵,北京師範大學近年來立足教師教育核心使命,整合優勢資源,持續發力,為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培養輸送優質教師。一是大力實施“強師工程”“優師計劃”。北師大瞄準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師資短板,推出“強師工程”,實施“優師計劃”,以“培養一批、輸送一批、提升一批”為總體思路,製定從師範生招生、培養、輸送到教師職後支持的全流程改革舉措,為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定向培養師範生,助力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學校還在“強師工程”體係下,引領構建全國師範院校共同體,以教育的連鎖幫扶,打通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神經末梢”,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二是創新教師教育培養模式。探索“2+2”的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強化以文理基礎學科和計算機類學科為主的通識課程;在傳統的“數理化、天地生、文史哲”的學科結構基礎上,增加信息技術、工程技術方麵的課程,增強工程思維培育,提升創新意識。同時,落實“國優計劃”,協同其他“雙一流”建設高校,共同培養“四有”好老師。三是強化大中小一體化長周期培養。北師大協同全國近百所基礎教育附校,打通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延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前端環節。構建“大學—附校”基礎教育學科共同體,以需求為導向建立資源服務清單,舉辦麵向教師和學生的各類品牌活動,深入開展入校調研指導活動;依托“‘強師在線’高師基礎教育支持鄉村振興公益平台”實現線上學科活動的學情數據管理;生成1500餘學時教師研訓課程資源,已麵向20餘萬名師生開放,不斷將大學的學科研究優勢轉化為基礎教育人才培養優勢。

  聚焦強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創新型人才的源頭活水。教師教育是高等師範教育的優勢和特色,身為教育基石的教師,不僅要有對應的學科能力,更應具有創新素養,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拔尖創新人才。近年來,北師大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體係、模式和機製的改革創新,構建“四有”好老師和具有“四有”素養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矩陣,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源頭活水。一是實施卓越本科教育行動計劃。立足學校學科專業優勢,深化學科專業結合,堅持麵向國家需求、麵向未來變化、麵向學生成長,完善本科專業設置,提高基礎學科和國家急需學科招生比例;深化科教融合,完善本科生科研訓練體係;深化通專結合,完善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體係,構建跨學科學習體係;深化“兩個課堂”結合,提升協同育人成效。二是實施卓越研究生教育行動計劃。深化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建立碩博分層銜接培養模式,推動學科交叉培養;建立“優生優培”培養機製,提高博士研究生生源質量和培養質量;深化分類培養改革,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打造行業領軍人才不斷湧現的一批專業學位品牌。三是打造交叉研究和複合型人才培養平台。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依托部分優勢學科,圍繞人工智能、未來教育、環境生態、國家安全、未來設計等交叉特征明顯的領域,布局設置學科交叉平台,凝練優勢特色,對接校內外相關院係,打破校際間的壁壘,與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探索推動學科高質量融合創新、實質交叉,奮力打造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交叉研究和複合型人才培養平台。

  聚焦推動全民綜合素養提升,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打造高素質勞動者大軍。有效提高全民綜合素養,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建設形成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高素質勞動者大軍,是高等院校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需要積極承擔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年來,北師大發揮學科優勢、整合校內外各類資源優勢,深入開展“全民素養教育工程”,以高質量教育供給服務各級各類教育主體,推動建設形成高素質勞動者大軍。一是在教師教育上開新局。立足教師教育優勢特色,推動構建新時代大中小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係;係統研究中國兒童青少年學習規律、腦智發育規律,為中國教師教育改革提供思想理論和實踐經驗支持,依托管理的附校,大力推進大beplay體育手機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以全民教育應變局。發揮科研和智庫優勢,深入研究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等趨勢性特征,總結新時代國民素養組成要素和養成規律,開發國民通識教育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完善輻射未來各層次教育的學習資源體係。三是在重構教育體係上做布局。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製,構建良好育人生態,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健康成長;通過谘政研究、項目牽引,在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彙等方麵形成政策包、工具箱、案例庫;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民族地區教育、繼續教育等領域提供精準服務,以教育之力厚植人口高質量發展之基。四是引領構建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係。以學校層麵的教育數字化轉型為示範,凝練模式、標準和體製機製,構建社會層麵的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係;積極開發教育數字化資源,建設優質課程資源,加大優質數字資源供給,促進全民共享數字化發展成果;拓展教育數字化服務領域,探索非學曆教育與學曆教育相貫通、研究與學習相結合的教育培訓模式,助力全民綜合素質提升。

  作者:程建平,北京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原載:《中國高等教育》雜誌(2024年第17期)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人民日報 2023-09-28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