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明確了教育強國的性質和方向,揭示了教育強國的基本特質、科學內涵,體現了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將黨對教育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政治屬性是教育的根本屬性
教育具有上層建築的特征和意識形態的偏向,承擔一定的社會功能,與政治有著天然的內在聯係。任何國家的教育,都是特定階級根本利益的體現。政治屬性,是一切國家政黨賦予教育的根本屬性。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地指出,“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其維護政治統治、維係社會穩定的基本途徑無一不是通過教育”。
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麵領導。黨的領導地位是由我國國體性質所決定,是憲法明文規定,是曆史和人民的正確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最大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麵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隻有堅持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麵領導,才能統一教育戰線思想和行動,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取得的曆史性成就、發生的格局性變化,充分證明了黨對教育事業的領導是必要的,更是有效的。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要完善黨中央重大教育決策部署落實機製,健全黨領導教育和學校的體製機製,處理好規範有序和激發活力的關係,全麵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舉辦的教育必然是社會主義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和2024年兩次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教育強國指數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12年至2023年間,我國教育強國指數提升28位,進步幅度居全球首位。這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是完全正確的。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影響世界教育實踐、塑造人類教育文明的教育文化。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抓實黨的創新理論進課程教材。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縱向上推動大beplay體育手機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橫向上把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有機結合起來,完善大思政格局。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信心,立報國強國大誌向、做挺膺擔當奮鬥者。以黨的創新理論引領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將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教育實踐升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係,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方法論指引。
堅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從詞源上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明確了對所育之人的政治要求:始終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社會主義。“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是對立德樹人的具體闡釋。全麵發展素質教育,五育並舉、缺一不可。離開“德育”,其他“四育”都是盲目的,思想有問題,能力越強、危害越大。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教育同黨的事業後繼有人緊密相連,同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緊密結合。教育強國建設說到底就是培養一代又一代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人民屬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特質屬性
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人民教育為人民,是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職責。人民屬性,是新時代中國教育的特質屬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強國建設的教育路線。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群眾史觀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是對教育發展“依靠誰”“為了誰”的明確回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要處理好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的關係,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製。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是評價教育改革發展成效的根本標準,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取得勝利的“不二法寶”,也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最終落腳點。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係。2023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9.83萬所,各級各類學曆教育在校生2.91億人,專任教師1891.78萬人。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更加充實,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60%,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全麵實現。教育事業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人民群眾對教育提出了更多新需求、新關切,從滿足於“有學上”到追求“上好學”。教育發展麵臨新的壓力,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以問題為導向,聚焦老百姓關心的上好學校、教育公平、學業負擔、身心健康、就業等,落實將人民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主體、以人民是否滿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尺度。
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教育關乎千家萬戶,承載每個家庭的希望。老百姓最關心的教育問題是公平和質量。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基本內涵和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在學生規模巨大壓力下,2022年與2012年相比,我國教育強國指數框架的教育公平維度仍取得明顯進步。國際公認的教育質量的主要維度,如學生發展表現、教師隊伍建設、課程教材建設、教育環境改善等,我國均取得巨大進步。實踐證明,隻有發展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教育需求,才能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教育強國,強在內涵。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要重塑教育公平觀,從形式公平走向實質公平,為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提供新的解釋框架。把教師隊伍建設納入國家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大盤子,全麵提高課程教材特別是理工科課程教材的現代化水平。深化數字教育的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發展,積極應對AI技術突破性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塑造教育新形態。
戰略屬性是教育的社會屬性
教育既是教書育人的活動,又是治國理政的事業;既有內部的個體功能,又有外部的社會功能。戰略屬性,是教育服務強國建設和民族複興的社會屬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堅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製機製一體改革。新時代的教育是科教興國視野下的大教育,教育因其“大”而體現戰略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是創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教育提高創新素養、培養創新人才,人才承載科技創新,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從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要處理好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的關係。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戰略高度上看教育,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戰略布局上辦教育。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天然結合點和關鍵性樞紐,發揮其龍頭作用十分關鍵。堅持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製和人才培養模式,出好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同時,強化校企科研合作,讓更多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教育因其“遠”而體現戰略性。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優先發展,強調“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教育優先發展的核心是投入優先。2012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首次達到4%。迄今這一比例連續11年保持在4%以上,較好落實了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教育強國建設是一項重大工程,要持續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特別是投在“人”上、投在內涵上,確保教育先於或優於社會上其他行業和部門而先行發展。
堅持基於文化自信的教育自信。文化是一種深沉的力量。教育既是文化本身,又源於文化。教育因其“深”而體現戰略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教育改革要堅持文化自信”。我們要在文化自信基礎上堅持教育自信,不斷挖掘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培養有文化自信的時代新人。堅持基於文化自信的教育自信,並非排斥和隔絕與世界的聯係,而是一種充分認識自身優勢基礎上的文化自覺,是對文化本身的敬畏與遵從,是在一個更大的曆史坐標和文化使命上思考教育問題。處理好紮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的關係,提升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
(作者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文章刊載於《學習時報》2024年9月30日第1版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