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一篇名為《南京家長已瘋》的網文,引爆網絡,beplay体育手机生減負問題,再度成為輿論熱點。
對此,教育部在回應中指出:減負不是讓學生沒有學習負擔。同時亮明態度:鼓勵學生認真學習、勤奮學習、刻苦學習,這是優良傳統;減負是要減去強化應試、機械刷題、超前超標培訓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過重負擔。之後,隨著教育部門調低減負聲勢,朝野之間在短時間內,達成了一種默契,輿論場慢慢趨於平靜。
可是,在表麵的和諧之下,在各方基於不同目的遷就妥協背後,依舊暗流湧動。社會各界對於減負問題,並沒形成真正共識,深層的分歧與矛盾依然存在。
何以至此?原因複雜。
折疊世界,減負沒有公約數
同是在10月份,幾乎與減負話題前後腳引爆的另一個熱點,是由企業家王石引發的。他在一次媒體訪談中的幾句話,被摘錄放到網上後,引發全網熱議。
王石在訪談中表示,現在的年輕人太急躁,沒想好自己的目標之前,應該先做公益或是探險,別老想著賺錢,別被一些東西困住。
王石這番話,網民整體態度是不買賬,認為他是“何不食肉糜”,站著說話不腰疼。基於對網媒標題黨風格的存疑,我把那個訪談完整看了一遍,發現在那段話之後,記者後續又跟進一句話:可能很多年輕人還沒有完成自我的積累,家庭條件也不夠富裕。這句話的潛台詞,實際上代表了大多網民的不買賬態度:有錢,誰不會作?
訪談中,為了論證其觀點,王石還舉例說明。他說他朋友,華大基因汪健的女兒,高考前不想上大學,想登山,然後就去登山了。一年後想去讀書了,結果一考試就被杜克大學錄取了,畢業後應聘麥肯錫,麵試官竟然也是登山愛好者,然後當時就被錄用了,因為麵試官說:杜克大學畢業的人很多,能登雪山的有幾個?
就事論事,王石的觀點,在某個小範圍內,是成立的。我也相信,站在王石的角度,他的這一番表達是真誠的,至於我們所認為的,他話語中的矯情甚至虛偽,於他而言,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這和他現在所生活的小世界有關,和他所處的社會階層有關。
至於汪健的女兒應聘麥肯錫,我更多相信是因為她自身學業優秀,才被錄用,而不是因為能登上雪山,畢竟,麥肯錫不是招聘登山運動員。
因為階層差異,王石的自以為是,在大多數網民那裏,不可避免成了反諷的標靶,各種段子也應運而生。
透過王石的話語,我們看到的,是類似科幻小說《北京折疊》的真實鏡像,底層基於現實生活的困頓焦慮,在上流社會人士眼中,卻是另一種不可理解。
一如今年上半年,王思聰花千芳網絡對戰,王思聰曾隨口飆出一句髒話:9102年了還有沒出過國的傻X?這句話背後,是他在下意識裏認為,現今出國是件稀鬆平常的事情。可是,他不知道,2019年的中國,14億人口當中,大概還有百分之七八十沒有出過國。
貧窮,會限製人的想象力,財富,同樣如此。
當下社會,階層分化正在形成。於王石他們而言,高爾夫,遊艇,環球旅行,是日常生活,隨心所欲。可是,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雖然溫飽不愁,亦或小康中產,可是,現實的壓力和未來的焦慮,總是如影隨形,讓你不敢有絲毫鬆懈。這一社會現狀,成因複雜,但是,任何試圖否認或掩飾這一現實問題的,都是掩耳盜鈴。
是故,在階層分化明顯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社會問題,一旦置於公共輿論場,都會產生基於各自階層的本位主義解讀,甚至陷入到各說各話、雞同鴨講的困境之中。
具體到減負問題,更是如此。一些擁有較大話語權的專家學者,以及教育官員,這一二十年裏,最大的心結心病就是減負,他們關於減負的車軲轆話說了一籮筐,擺事實講道理,前者苦口婆心,後者千方百計,可是,大多數家長的態度,就是三個字:不買賬。因為,對於大多中國家庭而言,天大地大,孩子最大,沒有什麼比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前途命運,更讓家長牽腸掛肚了。
專家說的那些大道理,家長不是不懂,而孩子學習過程中的苦與累,他們更是看在眼裏疼在心中。
這個世界上,還有誰比父母更疼自己的孩子呢?他們何嚐不希望子女的童年少年,可以輕鬆快樂,可是,作為成年人,每天996奔波勞碌,或為稻粱謀的艱辛經曆,使得他們篤信,在現行的高考製度之下,分數才是硬通貨。他們更多希望,孩子未來能有一份體麵職業,安身立命。
中國家長普遍存在的這份對孩子的未來預期,甚至焦慮,在一些專家學者眼中,是功利主義的,是應該被批判的。可是,筆者認為,它正是這個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值得珍惜的一部分。因為其深層邏輯,是一種巨大的責任感,正是這份責任感,使得普通民眾能夠為了下一代,任勞任怨,節衣縮食,供學供樓;使得那些國之脊梁能夠為了民族未來,拋頭顱灑熱血,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或許,等中國步入發達經濟體,社會高福利,階層差距縮小,任何職業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品質,都大致相當,如北歐四國,那時,無須專家官員叨叨,很多家長也會自覺的讓孩子快樂學習。抑或,等中華民族實現偉大複興,開萬世太平,高枕無憂,那時候的孩子們,自然可以自由自在的學習生活。
可是,現在,恐怕不行。
值得商榷的邏輯原點
教育部門自上而下推動學生減負,其初衷良好,毋庸置疑。可是,為何有那麼多家長不買賬,甚至在個別地方,還形成了社會情緒激烈對立的局麵?
這其中,當然有社會認識層麵的偏差,可是,筆者認為,教育部門自身的減負邏輯,也需進行全麵的檢視與反思。
中國基礎教育的一輪輪減負,其邏輯原點,主要是三個方麵:
其一,學習負擔太重,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其二,高強度學習,容易扼殺學習興趣和熱情,長遠看,還會影響國家創新力的發展;
其三,國內大學學位總量是個定數,高考屬於零和博弈,學生學習再緊再累,不過是河北多考幾個清華北大一本二本,或者江蘇、山東多考幾個的問題,所以,學生為了多考幾分,三更燈火五更雞,沒有必要。
客觀說,這三點,不無道理。可是,如果細細探究一番,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完全如此,邏輯不能完全自洽。
關於第一點
處於長身體關鍵期的青少年,成年累月埋頭苦學,身體健康自然會受一定影響,最明顯的,是近視問題。當然,如今學生近視率增加,學業負擔隻是誘因之一,影響更大的,還有智能手機、pad等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網絡遊戲的沉迷,以及戶外運動缺乏。
為給學生減負,有的地方教育部門出台了一些非常具體的條文,比如,規定學生晚九點或十點做不完作業的,家長可以簽字確認,拒絕完成剩餘作業,等等。
這些規定,雖然用心良苦,但是收效甚微,因為,孩子的身心健康與學習成績,孰輕孰重,家長比老師更拎得清。熬夜傷身,盡人皆知。媒體上報道的青少年熬夜猝死的案例,多是通宵上網打遊戲所致,可曾有學生因為學習勞累過度出事?寄宿製學校,大都有嚴格科學的作息時間;走讀生在家中,大多家長也自會調節幹預,不會讓孩子熬到精疲力盡,難以為繼。
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筆者相信,在認識層麵,絕大多數學校對於學生的健康問題,是較為重視的,可以說,主觀上,沒有幾個校長老師,會愚昧到以犧牲孩子的身體健康為代價,來實現學習成績的提升。
當然,在具體落實層麵,學校之間參差不齊,國家課程大綱等文件規定的體育課、室外活動、學生作息時間等,有些學校存在執行不到位、打折扣現象,導致學生室外活動少、運動量不夠、睡眠不足等問題。這,大都是學校管理者理念出現偏差,短視或惰政所致。
不過,這些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有效的製度建設,予以調節改善。譬如,通過構建高效課堂,提倡有效學習,向課堂教學要質量,以減少學生的低效學習時間等,而不是因噎廢食,一刀切式減負。
關於第二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千真萬確。
可是,我們必須明白,人性貪圖安逸,而學習,自古以來就是個苦差事,是反人性的逆向做功,沒有幾人天生喜歡寒窗苦讀,所以,古今中外,才有那麼多勸學格言,甚至到頭懸梁錐刺股的嚴重程度。
學習實苦,而學校和老師,要做的,更多是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知識增長的快樂,從而愛上學習,享受學習。
不過,即便如此,對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還是要保護性使用,不能過度透支,這個道理,教育工作者是懂的。
隻是,一般情況下,由於青少年心智發育尚不成熟,自控力較弱,除了極少數孩子在某些方麵富有天分,很容易被 get 到興趣點之外,大多數孩子如果沒有家庭熏陶、老師管束,單靠自律,學習興趣很難持久。
客觀看,學業負擔過重,會抑製孩子的學習興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將之上升到影響國家創新力的發展,多少有些誇張了。
關於教育和創新的關係問題,筆者將另文闡述,在此,需要表達一點,任何創新,僅僅憑興趣憑熱情,乃至憑天分,是遠遠不夠的,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紮實的學業基礎知識功底,奢談創新形同空中樓閣。
舉個簡單例子,如馬龍、許昕、樊振東這些國乒名將,在賽場上之所以能打出一些令人歎為觀止的高質量球,背後,是台下十年功的高強度訓練,有些動作要重複幾十萬遍,才能形成肌肉記憶,才能在高強度對抗中自然反應,劍及履及。沒有千錘百煉的基本功,怎能有賽場上的隨機應變,行雲流水?沒有基礎知識的融會貫通,又怎會有苦思冥想後的茅塞頓開,靈光一閃?
一個有趣的邏輯悖論是,如果說在基礎教育階段,因為學業負擔重,會影響到學生學習興趣,走低壓力、低競爭的所謂快樂教育模式,學生就會產生濃厚學習興趣的話,那麼,為何很多大學生,在寬鬆的大學校園裏,反而天天哈大酒、打遊戲、談戀愛,享受生活的興趣遠遠大於學習呢?這種現象,連《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都看不下去了,在各自公號上推送過一篇網文,題目簡單粗暴,《沉睡中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文章第一段如是說:上課時,清醒沒有發呆的多,發呆沒有睡覺的多,睡覺沒有玩手機的多;下課時,自修沒有吃零食多,吃零食沒有看連續劇多,看連續劇沒有遊戲多。
為此,教育部於今年10月份,專門出台了《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一文,目的就是強力糾偏,激勵大學生刻苦學習。
沒有父母監督,缺乏嚴格管理,已經長大成人的大學生尚且缺乏自製力,貪圖安逸享樂,指望正處於好動貪玩年齡段的beplay体育手机生,能夠憑興趣自律學習?有些想當然了。
關於第三點
有些學者、官員,認為國內大學學位總量是個定數,基於零和思維,提倡讓孩子學習輕鬆。乍看,有些道理,可是往深裏想,似乎不是那麼回事。
因為,全球化時代,教育資源也是全球配置。國內學習壓力適當大一些,高考競爭激烈一些,其溢出效應,就是促使一部分經濟條件較好,認同國外教育理念,或者不想讓孩子在學習上吃太多苦的家庭,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爾後考取國外大學。現在很多在高中、甚至初中階段就到國外讀書的孩子,大都是這兩種情況。
教育是一種資源,尤其優質高等教育,更是具有一定稀缺性,否則,美國也不會在貿易戰中,收緊中國學生留學通道。因此,我們要用全球視野看待教育資源的配置問題,而不是局限於國內的教育資源供給。
一如手機,國內市場已經基本飽和,競爭激烈,一片紅海,於是,國產手機紛紛出走國外,華為搶灘歐美,小米進攻東南亞,傳音占領非洲市場。幾年下來,除了蘋果、三星之外,全球手機市場份額,被中國手機廠商拿下半壁江山。
教育也是如此。國內競爭激烈,一部分中國學生去爭取國外高等教育資源,他們本來在國內可能占用的大學學位,就騰了出來,留給了那些家庭條件一般但更能吃苦的孩子,尤其是農村學生,也能獲得更多人生進階的機會。
試想,如果未來有更多中國學子走出國門,獲取全球更多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那麼,持續幾十年後,全球產業鏈中的工程師,工商業的高層管理者,有更多中國人,何樂而不為?
減負,須以質量為錨
當下,朝野之間,關於減負問題,有一點是認識一致的,那就是,減負不能隻做減法,需要有增有減,而增和減,都必須以教育教學質量為錨。唯有如此,圍繞減負問題博弈的多方力量,家庭、學校等,才能逐步達成共識,鈍化矛盾。
家庭層麵
作為父母,望子成龍是正常心理,可是,也要明白一點,因為遺傳等因素,不同孩子的智商天賦,是有差異的,父母對孩子要有正確清醒的認識判斷,了解其天花板,避免好高騖遠。所謂每個孩子都有無限潛能,隻是一種美好期待而已。
在學業成績方麵,每個孩子基於各自天賦,都會有一個大致對應的震蕩區間,大多數孩子很難突破區間上限。
總有極少數孩子天賦極高,他隻要保持正常學習狀態,不需要校外補課,不需要重複刷題,就能輕鬆考上清華北大;而有的孩子,則處於臨界狀態,有一定潛力可挖,學習努力一些,考試時發揮好一些,也能考上清華北大,稍微鬆懈一些,就是其它985或211高校。
還有的孩子,再拚命再刻苦,也絕無可能考上清華北大,甚至考個本一,都有難度。人生而平等,是社會權利平等,不是智商平等,不是財富平等。
其實,自家孩子,打小學到高中,一路學下來,真實水平如何,大多家長是有了解的,不切實際的過高期待,結果就是揠苗助長。
在孩子學習過程中,需要給予一定壓力和管束,促使 TA 把最大潛力發揮出來,但是,也要大致清楚其天賦上限,以及所能承受的壓力閾值,避免過猶不及,最後給孩子身心帶來較大傷害,得不償失。
另外,家長還需明白一點,除非未來從事科學研究,對於大多數職業而言,高等教育除了知識儲備之外,就是拿到一張入場券而已。
一旦踏入社會,進入某個單位,最終發展如何,智力不是決定因素,985還是211,也沒那麼重要,而業務水平,敬業精神,為人處世,以及持續學習能力,這些非智力因素,反而會起到更大作用。
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家長一方麵要督促孩子刻苦學習,另一方麵,更要言傳身教,培養其良好的品格修養。因為,再怎麼努力,也終歸會有一些孩子上不了大學,而人生是一場長跑,天道酬勤,隻要堅持努力,不論在哪個崗位,哪個層級,終會脫穎而出。
學校層麵
在減負問題上,對於學校來說,最關鍵的就是抓好教育教學質量。這些年來,在所謂素質教育的理念指引下,在盲目跟風的減負大潮中,很多學校對於教學質量,采取了無為而治的方式,其結果,就是學校輕鬆,家長遭罪。隻要不是睜眼瞎,或者裝糊塗,對於校內減負、校外增負,校內放羊、校外廝殺之中國教育怪現象,都會不勝唏噓,大多家長更是有苦難言。
公立學校的師資力量,整體上一定強於社會培訓機構。學校隻要管理嚴格,校內質量抓起來,就既能緩解家長的恐慌情緒,又能減輕家庭的教育支出。
去年11月5日的《揚子晚報》,以《引導埋頭刷題的孩子抬頭看世界》為標題,報道了南通海安高級中學的情況。文中,校長呂健有這樣一段表述:海安中學方圓幾公裏內沒有培訓機構,海安中學沒有一個孩子會去課外輔導機構補課,放學後家長們不用帶著孩子到處跑,到處補習。
呂校長這番底氣十足的話語背後,是海安中學稱雄江蘇的一流教學質量,這在當下的教育氛圍中,難能可貴。須知,在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培訓機構和公立學校的伴生關係,已是普遍現象。而海安中學,則是一個異數,可謂善莫大焉。
減負問題所招致的各種爭議,本質上,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教育領域的外化所致。
這一矛盾,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焦慮,在未來幾十年內,大概率將持續下去,短期內,縱使雷霆手段,也隻能治標,難以治本。
或許,這也是一種成長的煩惱,於這個民族而言。
作者:陸建國,現任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教育局長
原標題:《減負辯證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