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2020未來教育論壇暨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秋林報告廳舉行。大會邀請了眾多嘉賓一起分享對未來教育的探索,凝聚共識,尋求創新性的解決方案,為推動社會製度優化貢獻知識。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作主題演講,以下為演講主要內容:
我不認為未來教育是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對文科實用,對理工科和醫科不實用;未來教育應該是個性化教育,根據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提供適合自身性格、興趣、社會能力的教育。
回到醫學教育,我認為醫學和醫學教育的核心永遠是科學,不可能是人文。人文當然對於醫學實踐和醫學教育有一定作用,但是貢獻非常有限,如果相信人文情懷能夠改善醫療條件的話,我們就不需要有以科學為基礎的醫學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對醫學來說,加強一些人文教育是可以的,但把人文作為核心是永遠做不到的,是一條錯的路。此外,我認為一個人的人文基礎是自身家庭環境和beplay體育手機教育決定的,大學人文教育的影響非常小。
過去一百年來,醫學對人類的貢獻非常大,如果沒有以科學為基礎的現代醫學,絕大部分人都會死亡或者生不出來,很多人會因為感染死去,會因為沒有疫苗死去。今天的人能夠有這麼長的壽命,是醫學科學帶來的結果,不是醫學人文帶來的結果,過去活到50歲就不得了了,今天活到90歲也很常見,醫學還可以靠科學進步,讓多數人活到120歲甚至是150歲。醫學的核心毫無疑問永遠是科學,而其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研究,所以我認為現代醫學教育要以科學和科學研究為核心。
我認為,現在新醫科的發展路徑非常清晰,就是建設一些以科學研究為核心的好的醫學院校,這些科學研究既包括傳統的生理生化解剖和藥理研究,也包括以基因組、幹細胞和其他更先進的新學科為核心的研究,這些研究也要在我們教學裏體現出來。
現今的公共衛生教育也要做一些改變,比如加入概率統計和基因分析。基因分析在今天對於人類的貢獻明顯擴大,除了基因診斷、基因治療之外,以後基因對大家的影響會越來越大。我預計,在我們大部分人的有生之年,基因測序、基因分析會像手機一樣成為必需品,每天要做兩到三次,看不同的生活經曆對基因、對健康有什麼影響。當然,在幾十年之內,基因測序、基因分析可能還做不到,但如果做得到,我們現在的醫學教育是否能教會以公共衛生為核心的這批學生如何向公眾進行診斷和教育。我認為,現代公共衛生教育缺了很多內容,但科學已經走到了這一步。
在生物醫學工程方麵,我相信人工智能技術的介入,對於成像診斷、遠程醫療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全世界的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對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模式,並沒有隨之改變。我認為,真正的醫學教育改革要在科學研究前沿推出新概念和新需求的時候,就要進行比較重要的改變;我也相信,少數醫學院開始改革後,會刺激和帶動其他醫學院進行改革,最後能真正推動人類醫學質量的提高,同時催生更多治療方式,改善人類健康,推動醫學產業技術革新。當然,這個變化也是概念和觀念的變化,醫學除了是一項福利事業,同時也是現代經濟的重要支柱。
在當下,現代醫學改革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新事情,在中國和美國都沒有進行過。所以,我們需要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在不同地方通過不同方式推動。我相信,中國很可能建成全世界最好的醫學教育。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