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動把人民立場鐫入師生心田
複旦大學黨委政策研究與改革辦公室主任兼學校辦公室副主任 方明
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是教育戰線的根本立場,是教育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中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每所高校、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站穩人民立場,在履職盡責中踐行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複興、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的理念,才能把立德樹人初心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落在實處,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才能不斷滿足人民對更好教育的期待,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早日實現教育強國夢想。
堅持以人為本辦學,落實師生的獲得感。師生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依靠,辦學治校先讓師生滿意,才能讓人民滿意。要把提升辦學質量作為首要問題,紮實提高課程質量、教材質量、教學質量,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改善師生學習、工作和校園生活體驗,回應學生期待、滿足師生需要、接受社會監督。要尊重師生主體地位、發揮主體作用,堅持一切為了師生、一切依靠師生,解決師生最關心的問題、做好師生最期盼的事情、化解師生不滿意的矛盾,做到治理改革問計師生、發展成果惠及師生、管理服務師生一線,讓師生獲得實實在在的尊重、權益和服務。
堅持育人為本教學,激發師生的成就感。隻有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才有全人類的解放;隻有每個人的全麵發展,才有全民族素質的提升。教育民生最終要通過學生個體的茁壯成長和為國成才來體現。邁入新發展階段,麵對人民日益增長的高質量教育需求,解決規模與質量之間的普及化矛盾,歸根到底是解決廣義的“教”“學”質量問題。要以學生個體為中心,激發每名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教師與學生教學相長、相互成就,提高育人針對性。要以學生的學習發展為中心,廣泛應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不斷加深對學習主體、學習過程、學習成效的認識,增強育人有效性。
堅持紮根人民治學,內化師生的使命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把人民至上的信念鐫入每名師生的心田,引導師生把心係人民、紮根人民、奉獻人民化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師要做人民滿意的教師,做尊重人民、造福人民的學問,培養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學生要站穩人民立場,深刻領悟立誌為民、立身為民、立業為民的道理,清楚自己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知道奮鬥為了誰、依靠誰,自覺把小我融入人民大我,把個人成才與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結合起來,把個體發展融入廣闊高遠的偉大事業,拜人民為師、為人民拚搏,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紮根中國大地 加快改革創新 實現內涵發展
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衣永剛
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聚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加快發展麵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係,高等教育要紮根中國大地,推進改革創新,實現內涵式發展。
增強教學課程供給,升級人才培養理念。一是準確認識教育理念從以教師“教”為中心到以學生“學”為中心再到以課程“建”為中心的變化。圍繞時代需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未來發展方向、新技術最新前沿,從質和量兩個方麵增加課程供給,包括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授課方式等,以增強課程供給為核心,全麵升級人才培養方案。二是科學應對教學理念從知識傳授到素質教育再到價值引領的變化。深刻認識課程思政的意義,準確把握課程思政的內涵,科學運用課程思政的方式;促進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與專業課程教學的有機結合,切實發揮課堂教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三是主動推進從大類招生到平台課程再到專業設置等各方麵的培養理念變化。在“雙一流”建設中突出人才培養第一導向,以一流學科建設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帶動相關學科關係生長,實施大類招生,拓展平台類課程,科學設置專業。
創新教學組織方式,優化人才培養機製。一是遵循高等教育從專業教學和訓練到通識培養再到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式演進規律。二是加強從院係教學到書院熏陶再到兩級管理的教學組織方式協同。適應形勢新變化,針對教育對象新特點,應對教育任務新需求,探索兩個轉變:兩級管理旨在實現從學校辦學院/係到學院/係辦學校的轉變,增強院係活力;書院建設旨在促進課堂教學與校園生活融合,實現課內、課外銜接。三是統籌人才培養的招生錄取、課堂教學、思政工作、課外活動、實踐實習、創新訓練、就業指導等各個育人環節。通過成立本科生院,再造流程,強化協同,實現“無縫銜接”。
改造教學空間環境,涵養“三全育人”生態。一是加強教室物理空間建設,全麵推進智慧課堂教學。通過虛實空間無縫鏈接,在泛在交互、智能交互、自然交互、多模交互中提升課堂教學品質。二是推動校園共享空間建設,切實營造良好校風學風教風。在圖書館中建設學習研討共享空間,在辦公樓中通過“開牆破壁“實現辦公空間開放共享,在教學樓中通過改造廳廊為學生提供舒適自習空間,通過調整院係分布場所、建設風雨連廊等措施實現不同院係之間鏈接。三是加快教育網絡空間建設,打造物聯、數聯、智聯師生共同體。借助技術賦能,推進數據共享,大力建設慕課平台,提升師生泛在教學互動體驗;不斷完善智慧校園,提升服務師生效率。
賦能教育媒體專業價值 助推教育公平
教育部直屬機關團委副書記,中國教育電視台黨委委員、新聞中心主任 張平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貫穿始終出現23次的“人民”是不忽視、不放棄任何一個具體的人:戰疫前線“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教育戰線“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六穩六保”脫貧攻堅絕不後退……教育承擔著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目標。更好的更高質量的教育是好日子的一部分,更是創造美好生活、過上好日子的重要基礎。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光明的未來,首先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教育公平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閥門。
疫情期間,在“停課不停學”過程中,最受輿論關注的就是貧困地區學生學習問題。這些地區學生大多缺乏有效的互聯網收看設備,家中也沒有網絡,即使網上有大量課程資源也沒法使用。在這期間,電視教學課堂以全新姿態重磅回歸,有效破解了這一難題,學生通過家中電視就能同步享受全國的優質課程。教育和媒體的雙重屬性決定了電視課堂的誕生既是曆史的偶然,也是發展的必然。在關鍵時刻,回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回應百姓關切,線上教學成功推進了教育教學方式革命性變革,是“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光榮使命和創新實踐。
“直播衛星+教育”的模式具有覆蓋範圍廣、傳輸成本低等優勢,在特殊時期開設的直播課程未來還可以擴展至農村教師培訓、鄉村醫生培訓、健康衛生知識普及、農村職業技能教育等領域,滿足偏遠地區用戶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從供給端、傳輸端、需求端強勢發力,穩定局麵、爭取未來,讓改變命運的知識平等、精準、便捷地抵達每個孩子。
每一次重大考驗,都是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一次重新洗牌。融合創新的曆史機遇已然到來。數據顯示,疫情以來,電視媒體各年齡段觀眾的收視率均明顯上升,15—34歲年輕觀眾收視率增幅高達89%。疫情防控新常態之下,電視和教育兩個領域的專業化內容被再造,“從看電視到用電視”的發展規律重新洗牌線上教育發展未來格局。我們完全有理由和自信暢想,在不久的將來,無論身處何地通過直播信號,天南海北、城市鄉村,孩子們都可以是同學,因為他們可以“同上一堂課”。
在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人民至上”一以貫之,“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初心和使命。每一項重要決策,都是教育專業化發展的機遇,尋找新的增長點、思考新的發展路徑、重構新的傳播生態、賦能新的媒體價值,新的可能、新的機遇並不遙遠,所有的努力,隻為讓更好的教育服務加持更美好的生活。
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的作用
中央音樂學院人事處處長、黨委教師工作部部長 柯揚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如何切實有效地落實這一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等,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深入思考的課題。在種種途徑中,藝術教育是十分有效的一種。作為人類精神之花,傑出的藝術作品不僅傳遞著美,也蘊含著善。教育者可引導學生走進藝術的世界,於潤物無聲中傳遞正能量、正價值。
其一,通過藝術教育陶冶情操。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業和生活、順境和逆境、夢想和期望、愛和恨、存在和死亡,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麵,都可以在文藝作品中找到啟迪。文藝對年輕人吸引力最大,影響也最大。”這意味著,藝術不僅僅是人類審美意識的結晶,還承載著豐富而深刻的精神內涵。在藝術教育中,通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欣賞古今中外傑出藝術作品,采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教學方式,能使其在體驗美的同時領悟到善的內涵,久而久之形成高尚情操。
其二,通過藝術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中國近代史上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曾催生出許多紅色經典藝術作品,如《黃河大合唱》《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它們表現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時刻提醒著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由此,中央音樂學院先後創立了延安藝術節,“胸懷家國、放歌人民、奏時代強音”音樂黨課,“立德樹人、美育啟智”高雅音樂大師公開課,並在“學習強國”推出“經典鑄魂”音樂微黨課,向全國推介這些經典作品,用音樂激發廣大青少年的愛國熱情,用音樂叮嚀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其三,通過藝術教育展現時代風貌。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這不僅是對藝術創作者的要求,也是對藝術教育者的要求。在藝術教育中,讓青年學子欣賞那些能反映出當代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優秀藝術作品,伴以講解,能幫助他們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準確把握新時代中國的曆史方位,激勵他們成就一番事業,做一個有情懷、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建立完善導學製度增強教育治理效能
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院長 孔令講
“經國序民,正其製度”,不斷完善立德樹人體製機製,既是構建教育製度體係的重要一環,又是增強教育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要堅持將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根本旨歸,不斷發揮學科師資隊伍優勢,形成以完善導學製度為核心的機製體係,增強高校院係層麵教育治理效能。
建立完善導學製度,要堅持和完善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學生是一切育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明確學生在導學關係中的主體地位,是導學製度建立和執行的根本前提。主動出擊廣泛開展調研,以問卷調查、個體訪談、集體座談、談心交流等多種方式,深入準確了解學生需求,動態把握導學製度中相關要素,讓學生培養中的痛點、堵點得到及時回應。堅持問題導向,不回避、不拖延,同時提高“抓落實”能力,有效解決問題。定期線上線下開展“院領導接待日”,網上網下設置“院長信箱”,讓學生充分意識自身在學院治理體係中的主體性,提高學生在院求學的滿意度與獲得感。
建立完善導學製度,要堅持和完善師生聯動的育人體係。導學雙方不是各自出演“獨角戲”,而是在縱橫分類、精準匹配的基礎上貢獻“對手戲”。落實對專任教師、研究生導師、本科班主任的師德師風約束、政策性引導、規範性要求,吸引教師主動、高質量參與和投入導學關係建設。針對不同學生群體分層分類開展導學實踐,研究生階段注重發揮導師全麵指導作用,注重身心健康,全麵成長成才;本科生階段為每個班級選聘一名教師擔任班主任,通過多類型“第二課堂”,常態化促進師生聯動。
建立完善導學製度,要堅持和完善載體牽引的育人機製。為師生聯動搭建有針對性平台、提供有吸引力內容,是確保導學製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創新開辟以導學為主題的豐富載體,設立轉身遇見大師的“教授開放日”,開設提升學術戰鬥力的“師說”講座,舉辦生動有趣的“我和我的導師”係列活動,提供師生暢談發展的“信通下午茶”,讓師生深度互動、常態對話。在各類學生活動中充分融入導師元素,學院以“科研項目+支部”“學術課題+支部”等方式實現師生黨支部“1+1”共建新模式,讓導學元素在各類活動載體中充分體現,使教師資源在“三全育人”人才培養格局中充分釋放。
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必須構建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教育製度體係。堅持用製度增強治理效能,用效能倒逼製度完善,我們有信心、有能力讓高等教育事業在改革創新中走向未來,不斷增強治理效能,實現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
精心打造高校“黨建+”育人新模式
貴州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院長 王錦榮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刻回答了黨的教育事業“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
銘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高校應勇於探索新時代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的結合點,精心打造“黨建+引領、黨建+課程、黨建+創新、黨建+實踐”育人模式,構建新時代“三全育人”良好格局,全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是推進“黨建+引領”。充分發揮教工黨支部、學生黨支部作用,切實發揮黨員教師和學生黨員模範帶頭作用。通過加強學生黨支部建設,以黨員示範實驗室建設為抓手,以本科生導師製為補充,堅持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擺在首位,堅持將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相結合,堅持將學習中國共產黨黨史與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相統一,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傳授豐富的專業知識等全過程育人。
二是推進“黨建+課程”。將思政教育工作貫穿專業教學工作全過程,為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可靠保證。課程教學中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一方麵,教師以課堂教學為載體,選擇合適思政教育素材並融入專業知識體係,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講好中國故事,潤物無聲。另一方麵,教師大力弘揚中國科學成果對世界的貢獻、傳播中國好聲音。通過介紹中國科學家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進教學效果提升,進一步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三是推進“黨建+創新”。遵循黨建先行、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原則,以學科競賽為抓手,大力培養“有創新思維能力”的拔尖人才,切實提高從事科學研究的創新能力。高校圍繞“互聯網+”“挑戰杯”“創青春”等學科競賽,鼓勵教師黨支部與學生黨支部結對共建,鼓勵黨員教師深入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設計新的教學過程,堅持問題導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著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四是推進“黨建+實踐”。堅持黨建指導實踐,探索支部黨建和活動與學生實踐和實習活動同頻共振,以黨支部學習和教育實踐實習活動為載體,紮實推進新時代學生勞動教育。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黨建和實踐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和擔當精神,培養勞動精神、強化勞動意識和習慣、養成創造的願望,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培養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
長安大學研究生院執行院長 吳濤
今年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即將在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基礎上邁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迫切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研究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頂端,是國家創新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要以“立德樹人、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追求卓越”為指導思想,著力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係,培養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
堅持立德樹人,構建特色鮮明的“三全育人”體係。高等學校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研究生培養中特別注重發揮課程教學和導師指導的育人責任。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形成“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課程思政育人格局,切實提升立德樹人的成效。導師要以立德樹人為首要責任,把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通過言傳身教,引導研究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範實踐者。
堅持“四有”好老師標準,全方位打造一流的研究生導師隊伍。導師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第一責任人,高素質、高水平的導師方能培養出優秀的研究生。導師唯有自身堅持對科學前沿的探索研究,做好堅持科學精神和維護學術規範、學術道德的典範,並在指導學生過程中言傳身教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勤溝通,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高等學校要探索打破導師身份“終身製”,常態化開展導師的培訓和指導,幫助導師明確其職責和工作規範,對師德失範違法違規的導師堅決予以查處。
麵向國家重大需求,優化學科布局,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研究生教育承擔著培養高層次人才、推動科研創新的重要使命。高等學校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特別是涉及“卡脖子”的相關技術,進一步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大力發展新興交叉學科,打造學科高峰,按照“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要求,積極對接國家發展和民族複興的現實需要,形成體現中國特色、符合高校發展實際的學科專業布局,為民族複興培養棟梁之材。
堅持質量提升,全方位、全過程實施研究生質量提升工程。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高質量生源是關鍵。高等學校要構建從提高生源質量到中期分流淘汰、嚴格學位授予條件等全鏈條製度,著力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係。持續完善優質研究生生源選拔機製,大力提升優質生源比例。注重研究生的國際化能力培養,實施海外名師項目、短期出國資助和國際會議資助計劃,拓展研究生的國際視野。
推進高校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助理 林鬆濤
推進高校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推動“雙一流”建設的必然要求。思維是行動的先導,高校要從轉變思維觀念入手,不斷強化政治思維、法治思維、係統思維和信息化思維,增強治理的原則性、規律性、協調性和創造性。
一是強化政治思維,鞏固高校治理的權力結構,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高校治理的權力體係包括黨委領導形成的政治權力,校長負責形成的行政權力,教授治學形成的學術權力和師生參與形成的民主權力,而高校治理的核心要義就是協調處理好四種權力關係,保障各類利益相關者順暢有效地參與學校事務的決策和實施。
二是強化法治思維,完善高校治理的製度體係,全麵推進依法治校。將法治思維、法治方法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完善以大學章程為統領的遵法依規、係統完備、權責清晰、內容規範、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的大學治理製度體係。建立健全戰略規劃、法律谘詢、政策研究、考核督辦等機構,強化學校治理智庫力量。積極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探索建立結果評價、過程評價、增值評價、綜合評價四位一體、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製度體係。完善製度執行落實、督查督辦、考核評估、激勵懲戒等機製,形成工作有規劃,進度有跟蹤,過程有監管,結果有考核,評價有反饋的全鏈條、閉環式治理模式。
三是強化係統思維,優化高校治理的組織形態,持續釋放辦學活力。要厘清各治理主體的功能定位和權責劃分,調動其參與辦學治校的主觀能動性,形成係統合力。包括以集成攻關為導向,調整學術治理結構,實施學部製,構建大平台,促進學科交叉融合與學術創新,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催生重大成果產出;以“管辦分離”為目標,職能部門向做好規劃、監管、評估、服務等轉變,提高管理的效率、效果和效能;堅持“重心下移”,推進放管服改革,強化二級學院為主體的校院兩級管理模式,激發內生動力;保障民主監督,促進教代會、學生會等利益相關群體多元參與,共建共治。
四是強化信息化思維,創新高校治理的工具方法,不斷提升治理效能。高校應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通過結構重組、流程再造、數據融通,打造信息技術賦能高校治理的新生態。包括構建數據支撐的評估決策分析體係,實現科學化治理;延伸服務鏈條,便捷服務流程,滿足個性需求,讓“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腿”,實現精細化治理;打破數據壁壘,消除信息孤島,“讓數據架起連心橋”,推進跨部門跨領域跨層級聯動,實現協同化治理。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