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重慶:持續支持重慶大學、西南大學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
2021-12-09 16:17
重慶市人民政府
作者:

  12月8日,重慶市人民政府網發布《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全麵提升我市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提到:持續支持重慶大學、西南大學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以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學、教育學等國家一流學科為核心,構建學科群,打造頂尖學科。

  《意見》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培育高水平科技創新群體100個左右,新增國家科技創新基地3—5個,產出一批原創性、標誌性科研成果,技術轉讓合同金額超過10億元,形成以高水平科技創新引領學科建設、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體係,力爭重慶市高校學科建設質量穩步提升,科技創新基地布局逐步優化,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更加緊密,科技創新支撐體係更趨完善,科技創新生態更具活力。

構建支撐創新的學科體係

  《意見》指出,提升學科建設質量。持續支持重慶大學、西南大學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以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學、教育學等國家一流學科為核心,構建學科群,打造頂尖學科。推進市級一流學科建設,對市屬高校A類學科給予相應建設經費支持,重點支持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重慶師範大學數學、重慶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學、陸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等優勢學科建設,建設學科“高峰”。推進重點學科建設,“十四五”期間立項建設265個市級重點學科,著力提升學科建設整體水平,建設學科“高原”。

  優化學科布局。加強基礎學科建設,支持高校持續加強已有基礎類博士一級學科的建設;支持高校將基礎類碩士一級學科提升為博士一級學科;大力培育一批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類碩士一級學科,支撐應用學科高質量發展。加強急需學科建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製造、新環保、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支持高校自主布局相關學科或學科方向。

  加強交叉學科建設。推進“人工智能+學科群”建設,構建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培養體係和科技創新體係,促進傳統優勢學科智能化應用,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設立市級交叉重點學科,在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培植新的學科增長點;大力推進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交叉融合,促成多學科協同攻克複雜的綜合性問題。推動成渝地區“11+11”高校聚焦60餘個優勢特色學科開展學科共建,提升區域學科建設水平,推動高校基礎研究水平全麵提升、重點領域實現引領突破。

 創新基地建設

  《意見》明確,加強重大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根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發展的國際趨勢和重慶市高校基礎,圍繞關乎國家競爭力、國家戰略、國家安全和國家改革發展的重大創新領域,選準主攻方向,集中優勢資源,積極培育、參與、承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強化高校與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聯動發展,共建重大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打造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策源地”。積極對接教育部“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頂尖學科計劃”,建設一批數學、物理、生物等基礎學科研究中心。

  實施高校實驗室體係建設行動。加強高校實驗室體係總體設計和統籌布局,積極構建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實驗室、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高校重點實驗室等特色優勢明顯、梯次銜接互補的實驗室體係;根據實驗室績效考核情況,對實驗室建設進行動態調整和滾動支持,強化原始創新能力與技術創新源頭供給。

  實施高水平創新平台培育計劃。聚焦“四個麵向”,整合優化高校現有創新平台,新建一批市級創新平台。每3年從市級及以上創新平台中遴選15—20個具有潛力的創新平台,作為國家級創新平台進行培育;對提升為國家級創新平台的,按政策給予相應支持。爭取重慶市高校在承擔大科學裝置建設任務,以及前沿科學中心、集成攻關大平台、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等方麵取得新突破;在建設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新型高校高端智庫,推動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創新發展等方麵取得新進展。

  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台。立足國家和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鼓勵高校與企業聯合建設一批協同創新中心;整合優化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大創穀、文化產業園等創業孵化機構,打造一批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利用好中國科協“科創中國”等平台,引導高校設立產業研究院、成果轉化機構,建設一批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中心)。

 構建高效科研項目體係

  《意見》提出,深化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管理改革。完善基礎研究重大科研任務選題機製,建立全時段征集重大需求方向建議機製。支持高校自主布局基礎研究項目,擴大高校學科布局和科研選題自主權,探索“長周期”基礎研究項目管理評價模式。探索實施“揭榜掛帥”的科研項目競爭性立項機製,支持高校加強疫病防控、公共衛生、防災減災等公共安全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優化完善非共識項目組織實施機製,探索實施非常規評審和決策模式。

  完善高校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體係。支持高校與市自然科學基金共同設立聯合基金項目,圍繞國家需求,瞄準學術前沿,開展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鼓勵高校新入職科研人員申報青年項目,提升獨立從事創新性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引導已取得一定科研成績、具有發展潛力的科研人才,積極參與重大、重點科研項目,不斷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構建高校未來科技中堅力量。加大高校基本科研業務經費支持力度,支持高校以學科專業發展為牽引,設立校級科研項目,鼓勵科研人員自由探索和創新。

  實施高校創新研究群體(團隊)建設計劃。對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教育部創新團隊建設,以高校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為學術帶頭人和研究骨幹,圍繞某一重要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持續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研究群體,每年從市級及以上科研創新平台中遴選20個創新研究群體(團隊)進行重點培養,力爭培育3—5個國家級創新研究群體(團隊)。

 引育優秀創新人才

  《意見》提出,打造高度活躍的人才聚集區。強化川渝人才協同,推動兩地人才評價結果互認、人才服務資源共享。加強與發達地區人才交流合作,構建特色化、多層次“人才+項目”合作格局。積極融入國際創新網絡,選送更多優秀人才出國留學、訪學和進修;辦好“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等活動,吸引更多國際組織和學術論壇落地重慶。

  服務高層次人才發展。依托重慶英才計劃、“塔尖”“塔基”等人才政策,以及“百萬英才興重慶”等引才活動,引進培育一批一流科學家和創新團隊。強化人才個性化政策支持,對頂尖人才(團隊)實行“一人(團隊)一策”。加快實施“院士帶培計劃”“博士後倍增計劃”“重慶市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支持計劃”等項目。加強高校科協、社科聯組織建設,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科技工作者辦實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貢獻,確保高層次人才留得下、用得好。

  提升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建設、招生計劃分配、財政經費撥款的導向與調控作用,引導高校重點圍繞“芯屏器核網”“雲聯數算用”等急需產業需求,適時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規模,建立專業與產業對接發展的機製,積極培養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創新創業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

  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

  深化科研評價製度改革。堅決破除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五唯”,改變科研評價指標單一化、評價標準定量化、評價結果功利化等傾向,探索建立涵蓋創新質量和水平、貢獻和影響、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科學普及、科研誠信等內容的多學科、多領域、多層次、長周期的分類評價體係,引入第三方評價,推動科研回歸初心、創新回歸本質。

  改革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機製。完善科研項目保障性支持與競爭性支持協調發展的機製。深入推進科研項目經費“包幹製+負麵清單”、結題備案製等改革試點,精簡項目管理流程,下放項目管理權限。加大科研人員激勵,提高科研項目間接費用比例,科研經費中用於“人”的費用可達50%以上,對數學等純理論基礎研究項目,間接費用比例可提高到60%。擴大勞務費開支範圍,可列支由高校繳納的項目聘用人員社保補助、住房公積金等項目。推動高校探索將科研項目間接經費全部用於績效支出。

  優化學術氛圍。推動科技創新和學術交流,引導高校科研人員弘揚科學精神,強化誠信自律、堅守學術道德,積極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誠信求真的創新氛圍。加強倫理規範與科研誠信和作風學風建設,健全學術不端行為懲治製度,建立科研人員個人信用製度,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實行終身追究、聯合懲戒,努力形成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

  建立容錯糾錯機製。支持高校營造自由創新、寬容失敗的學術氛圍,建立健全科研項目和科技成果轉化容錯糾錯機製,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履行勤勉盡責義務、未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高校院所負責人及科技管理人員在科研項目實施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出現一些偏差失誤,依法可以免除相關責任或從輕處理。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