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考分流引起社會熱議,每年兩會期間也成為教育領域最熱話題之一。
1月19日,在廣東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舉行的大會發言中,廣東省政協委員、華南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許旋提出,麵對中考和高考的競爭壓力,尤其麵對普通高中錄取率隻有50%的巨大壓力,加之曆史上打造名校造成的義務教育學校差距過大,“雙減”之後,家長焦慮心態不減。建議大麵積增加高中學位,爭取國家授權廣東部分城市試點將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乃至取消中考分流,減輕家長學生的焦慮。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作家莫言早在2016年 “兩會”期間,就曾提出建議“取消小升初和中考”。近期更是為晚熟男孩發聲,表示中考分流對心智相對晚熟的男孩來說不公平。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教育製度要進行係統性改革,根本是要轉變思路,但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我認為可以從升學製度來入手,首先應該取消中考分流。對比來看,城市裏的孩子被分流的可能性很小,被分流的更多是郊區和農村的孩子,這就造成了一種教育不公。”
各行業專家紛紛建言取消中考分流,都有其合理性。最為主流的觀點是:中考以五五分流的比例難於高考,更像是“一考定終生”,從而造成了學生、家長的焦慮,尤其在高等教育已經全麵普及化的當下。但是,提出取消分流的理由顯然是不足夠的。真正的理由,可能還有待更多的探討,但目前這些比較代表性的理由,比如說降低負擔,降低焦慮等等,實際是不成立的。
引起焦慮、帶來壓力的罪魁禍首是中考嗎?取消中考分流就能“包治百病”嗎?
中考分流不是焦慮的根源
教育焦慮本質是社會篩選與社會競爭的焦慮,即便都上大學,焦慮仍然普遍存在。
今天大學生占城鎮新增勞動力85%以上,大多數本科生仍然覺得學曆不夠,催生了beplay中心錢包體育錢包熱、考公熱,即便是博士都有他們的難題。所以中考焦慮隻是社會競爭下的投影,中考僅僅是學生們嚴格意義上所麵臨的第一次直接的競爭,是社會競爭的一種形式。
中考是教育分流過程中最早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環,負擔著普職分軌、將不同考分學生匹配到不同質量批次普高的兩大選拔任務。因此,作為義務教育收官考試的中考,擔負著衡量義務教育完成質量任務的同時,也擔負著為高中選拔人才的任務。義務教育的全民性與選拔考試的精英性之間存在著固有矛盾,必然催生出相應的壓力。
對於當前公眾對教育的渴望,對子女讀普高升大學的強烈意願,需要正視的是:目前,高中階段教育已全麵普及。“十三五”階段過後,我國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從87.0%提高到91.2%。2025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還將會提升至92%以上。
這樣的情況下,高中階段基本供需矛盾已不再是高中階段學校能否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而是變為社會大眾對普通高中尤其是重點高中教育機會的激烈角逐。
高中教育基本普及,其中包括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兩種類型。但在公眾的認識裏,隻有普高才算高中,中職的認可度很低。高中教育階段,中職是“兜底教育”;高等教育階段,高職是“兜底教育”。
因為文化背景原因,家長都熱切希望孩子得到更高層次的教育,對上普高繼而讀大學有著強烈的願望,對於分流到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意見很大。所以通常說起中考分流就說6:4,或者5:5,說起高中普及率就說60%。
中考分流沒有阻斷上大學的路
而有觀點談及中考分流出的學生,早早就與大學無緣,不少孩子是晚開竅的,這樣對他們不公平。
這部分分流到中職的孩子並不是被卡在了高考的大門前,他們同樣也有上好大學的路徑和希望。目前每年高考的報名人數中,有約300萬都是中職學生。
除夏季高考外,山東、廣東、上海、天津等省市的春季高考以及部分省市對口招生(中職)、專升本等報名人數也納入到總高考報名人數之中。
目前高考報名人數的增長,一個重要原因是中職生源的加入,各地不斷打通了中等職業教育升學渠道。
2012年山東省開始舉辦春季高考,重點麵向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普通高中學生也可參考,第一年的報名人數為40438人。近三年,山東省高考報名人數的增長主要源自春季高考人數的增長,也就是說主要是中職考生的增加。
中職讀大學的路是暢通的,且目前正在進一步完善“職教高考”製度。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高職院校分類考試工作的通知》,明確進一步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職教高考製度,引導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為學生發揮個性潛能提供多樣化選擇;不得限製高職院校招收中職學校畢業生的比例。
2014年我國啟動新高考改革,推進分類高考,將高考分為學術型高考和技能型高考。技能型高考是針對高職院校的招生考試。高職院校既可通過普通高考招生,又可通過技能型高考招生。其中,根據教育部門的部署,通過技能型高考招生成為高職院校招生的主要渠道。而“職教高考”則不隻適用於高職院校,是所有舉行高等職業教育的院校、專業均可采用的招生考試。
“職教高考”在原有的技能型高考基礎上做了進一步改革,將包括高職院校、職業教育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而不隻是高職院校,將使中職畢業生享有更多樣的教育選擇和更暢通的學業提升通道。
“職教高考”製度的建立,實際上昭示了在未來的社會中,職教高考的發展方向是與普通高考具有平等地位的。人社部、工信部發布的《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中國製造業10大重點領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過1900萬人,2025年這個數字將接近3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經濟要靠實體經濟作支撐,這就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大批大國工匠。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目前,在現代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已經成為越來越多職業院校的責任與共識。
職業教育沒有那麼令人絕望,隻要學生們努力,不僅有大學,還有光明的前途。
晚熟男孩?教育不可因噎廢食
近些年,隨著公眾對教育的重視,男女發育差異對學業造成影響越來越多地為大家所認識。“等你家兒子上了高中成績就好了”,這樣的情況的確存在。
男孩的杏仁核發育比女孩晚18個月,海馬體發育也比女孩晚(杏仁核主要負責情緒,可以通過釋放神經遞質調節情緒。海馬體負責記憶,用來編碼和檢索記憶);男孩的額葉發育比女孩晚(額葉是人進行理智思考、規劃的區域,可以調節人的情緒和行為,與人解決問題、做出決策等高級功能相關);男孩大腦半球之內的連結比女孩多,半球之間連結比女孩少(左右腦連結越多,不同腦區合作就越靈活,就越能處理複雜任務)。
因此,在beplay體育手機裏,一個班級成績好的學生往往都是女孩,成績差的學生往往都是男孩。從整體上看,beplay體育手機階段,女孩在所有學校科目中的成績都高於男孩。女孩和男孩之間的成績差異在語言課程中最大,在數學和科學課程中最小。年級的性別差異程度從小學到中學增加,但在高中和大學之間減小。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Raquel Gur教授在研究中發現,男孩在13.1歲後大腦模塊性發展顯著增加。但在本科和碩士研究生階段總體來看,女生稍有優勢,在博士階段,男生更有優勢。
西安石油大學教授曾昭寧曾在《開壇·青春季》中呼籲“男孩的入學應該比女孩晚一年”。作家莫言在中考分流問題上,也曾為“晚熟男孩”發聲,讚成“取消中考分流,將義務教育拓展至十年”。因為部分晚熟男生,還沒等開始認真學習,就已經被分流出了普通高中。
通常而言,在高考和中考等學業成就測試方麵,女生的表現明顯優於男生;而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物理和化學競賽等高階思維能力測試方麵,男生的表現明顯優於女生。其中,女生在文史類科目上成績更好,而男生在數學和自然科學方麵成績更優。甚至在奧林匹克競賽上,女生的表現也弱於男生。
中國代表隊2010~2020 年間在中學生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中的獲獎情況
圖源:《學業成就測試和高階思維能力測試的性別差異分析》
中國代表隊共獲得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獎牌66枚,其中僅有2名女生獲獎,占比約為3.03%;獲得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獎牌55枚,沒有女生獲獎;獲得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獎牌44枚,其中5名女生獲獎,占比約為11.36%。
男女發育情況各有所長、各有所強。不得不說,當前社會中女性所表現出的優秀源於自身的努力。努力和回報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平等的。
對此,反問一句,教育難道可以因噎廢食?
男女發育差異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不能因此就取消中考分流這一重要的教育進階選拔和培養方式。
50%這一尺子是否還有必要堅持?
實際上在公眾對普高的強烈渴求下,近些年中職分流走的學生遠遠沒有一半這麼多。根據往年數據,我國中職招生占高中階段招生的比例已由2010年的50.94%,下降到2020年的42%。
1999年全國高校大擴招,高校擴招了48%。其中,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規模從1998年的108萬人擴大到159萬人。這也使得普高隨之擴招,中等職業教育結構也發生了大變化,很多曾經的中專、中技,已經升級為高職高專,邁入大學行列。
高等教育20年來飛速發展,職業教育卻相對落寞。普高與中職的招生占比在全國範圍下約為6:4。
當然,受教育資源分布與人口密度等因素影響,各地普高率存在差距。但像河南、山東等地,因為各家庭對子女教育的強烈重視,各地實際上也沒有嚴格執行這一要求,普高的比例常年基本都在65%左右,並非老百姓口中說的不到50%。事實上,如今全國普高招生占比幾乎沒有低於50%的地方,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
在公眾對普高、大學的強烈渴求下,“五五分流”早已失守。官方的說法也是普職比例大體相當,沒有強製規定。各地也是依據當地經濟和產業結構,統籌產業發展和職業教育規模。在職業教育的重心逐漸轉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今天,50%這一分流尺子是否還有必要堅持?顯然值得再檢討。
試想,如果取消中考分流,學生的壓力在初中階段看似是減輕了,但是又會高強度地聚集在高中階段。現階段,高中生的壓力普遍超強度,是否又會產生新的問題?
參考文獻
《成就“技能改變人生”的精彩故事——我國職業教育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撐》 人民日報
楊誌明 李沛 劉湘藝《學業成就測試和高階思維能力測試的性別差異分析》 《教育測量與評價》2021年第3期
beplay2網頁登錄總編輯陳誌文 《高考人數之謎》
熊丙奇 《如果職業教育成為“兜底教育”,家長如何不為分流焦慮?》 光明社教育家
程紅豔 《廢除中考選拔製度:必要性與可能性》 中國教育學刊
常爸 《大腦發育比女孩晚,男孩上大學的機會正在慢慢變少》
本文版權歸beplay2網頁登錄所有
轉載請注明:轉載自beplay2網頁登錄
本文作者:beplay2網頁登錄-李璐瑤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