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若幹意見》),標誌著的“雙一流”建設正式進入新一輪周期。
“雙一流”建設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乃至國家現代化進程的戰略版圖上位置十分重要:它不僅是延續多年、為提升我國頂尖大學水平和國際競爭力而實施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國家重點建設政策的有效延續,也是中國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以後,政府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加速實現中華民族複興大業而采取的重要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12月召開的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用“深入推進”,言簡意賅地對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工作進行定位,同時強調新一周期的建設方向:突出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爭創世界一流;明確建設路徑:深化體製機製改革,統籌推進、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理解《若幹意見》的政策內涵,筆者對完善分類建設評價問題,提出如下思考:
首先,要從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全局來理解分類建設評價問題
談及國家發展全局,2017年黨的十九大已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目標,2021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新發展階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並專章論述“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的規劃目標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明確任務。如此說來,“雙一流”建設在國家發展全局中,不僅要使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還要帶動高等教育體係,乃至整個國家的高質量發展。這是極具挑戰性,需要長期努力探索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4月在視察清華大學時指出,追求一流是一個永無止境、不斷超越的過程,要明確方向、突出重點。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的方向和重點既包括培養一流人才方陣,構建一流大學體係,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等目標層麵的問題,也包括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堅持開放合作,統籌推進、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等路徑方麵的問題。這說明新一輪建設周期的“深入推進”是全方位的,是支撐國家高質量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性工程。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數量的人口和最大規模的高教體係,同時還存在高質量教育需求與供給之間不平衡的明顯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作為政府製定、執行和評價任何一項教育改革政策必須正視的基礎和不可忽視的約束性條件。
“雙一流”建設作為黨中央、國務院重點設計和統籌實施的一項重大非均衡發展戰略,在起始階段就確立了“總量控製、開放競爭、動態調整”的建設思路。在遴選原則上既堅持扶優扶強,也兼顧扶需扶特;既考慮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也重視區域及行業建設的特殊需要,實行分類建設。進入首輪建設的14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2個學科門類,占普通本科高校的11%。新一周期建設高校和學科數雖略有增加,仍然是中國龐大高校和學科體係中的一小部分。它們數量雖少卻充滿豐富性、多樣性和內在生長性,以及對整個高等教育體係深化改革發展的引領性。對“雙一流”院校和學科實施分層分類建設評價,鼓勵和引導不同類型建設院校和學科合理定位,凝練特色,在各自領域爭創一流,不僅是為這些院校和學科自身發展考慮,也出自全麵深化高教體係改革的任務,特別是支撐國家發展全局的戰略目標需要。
第二,要從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整體來定位分類建設評價
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等概念並非教育研究所首創,但將提高質量與內涵式發展放在一起使用卻和高等教育密切聯係。從政府文件來看,2010年出台的《國家教育中長期發展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將提高質量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目標,並將“關注”內涵式發展作為重要路徑,此後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分別用“推動”和“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來表述,不僅強化了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性,而且使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和路徑融為一體。在教育研究領域,研究者對“雙一流”建設的內涵和目標定位一直存在“多元一流”和“世界一流”的不同說法,教育部領導表態首輪“雙一流”建設是“培育國家隊第一方陣”後,有關多元一流與世界一流的爭論有所緩解,大家更願意將其看作是建設階段的重點不同,而非建設目標上的差異。
當前,將“雙一流”建設納入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整體框架已成為政府與學界的共識性任務。中央鼓勵各地從國家戰略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出發,形成推進區域內高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規劃方案。地方政府將“雙一流”建設融入區域協同創新體係,使其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力引擎。很多省份推出本省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建設計劃,打造“雙一流”建設的“省級隊第一方陣”。一些行業類高水平大學也紛紛抱團取暖,組成行業類院校建設聯盟,培育“雙一流”建設的“行業院校隊第一方陣”。這種由行政歸屬和發展水平而形成的院校分層分類在現階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從更長遠和更本質的意義上,院校分類不同於分層,不能僅靠行政力量與手段,要尊重教育規律,注重學科特色。近期教育部發布的一係列相關文件都要求強化學科重點建設,按照基礎研究、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人才培養的不同規律和需求標準,完善多元評價體係和常態化監測係統,逐步淡化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身份色彩。接下去,如何通過進一步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全麵加強現代化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建設,來完善高等教育的分類建設評價體係,全麵促進並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體係性、係統性和綜合性發展水平,是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深層要義。
《若幹意見》強調要繼續優化“雙一流”建設的動態調整機製,引導高校著眼長遠發展,聚焦內涵建設。對建設基礎好,辦學質量高、服務需求優勢突出的高校和學科,列入建設範圍,對發展水平不高,建設成效不佳的高校和學科,減少支持力度直至調出建設範圍,對建設成效顯著的高校探索實行後獎補政策。這種以競爭為機製,強調建設成效的靈活調整政策,對建設高校肯定具有鞭策和引導作用,但也提醒我們要更加關注、監測和控製可能出現的高校過於看重競爭而產生的短期效應。
第三,要從高校自主特色發展模式的創新來實施分類建設評價
高校是“雙一流”建設的主體,這一原則在2018年三部委聯合頒布的《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具體表述為:明確並落實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的主體責任,增強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還特別強調要“增強高校改革創新自覺性”。《若幹意見》除繼續強調淡化身份色彩,強特色,創一流外,列專條為建設院校“探索自主發展新模式”打開空間。如第22條規定:依據國家需求分類支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優化以學科為基礎的建設模式,但不拘泥於一級學科,允許部分高校按領域和方向開展學科建設。文件廖廖數語所表達的意思極為重大,不但為部分高校突破學科壁壘,更加自主、更為靈活、更有特色地建設學科打開通道,而且在更基礎、更內在的層麵,為高校突破傳統發展模式、創新知識生產和組織形式,探索更加適合高校發展的自主創新之路奠定了基礎。文件提到的對不同類型建設高校的不同支持政策,如選擇若幹高水平大學,全麵賦予自主設立建設學科、自主決定評價周期等權限,鼓勵探索辦學新模式;對於區域特征突出的建設高校,支持麵向區域重大需求強化學科建設等,都表現出在更廣泛的領域內深化體製機製改革,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係創新的努力。
總之,分類建設評價對於“雙一流”建設而言決非隻是技術層麵的改變,而是涉及建設理念、建設目標和路徑、直接影響建設過程的綜合性改革。我們要充分認識這一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艱巨性,在新一輪建設周期內,認真探索並形成具有中國特色、有效助力“雙一流”建設的分類建設評價體係。(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 史靜寰)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