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20餘次到高校考察並發表重要講話,20餘次給高教領域師生回信,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高等教育事業的關心、重視,更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時間,中國高等教育究竟發生了哪些改變?“曆史性成就,格局性變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在17日舉行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給出了答案。
規模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
“高等教育規模大起來了。”吳岩介紹,我國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係,在學總人數超過443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個百分點,實現了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
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全民族素質得到穩步提高。高等教育在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製、保障機製等方麵不斷創新,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撐。
【專家點評】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與變化成績斐然。在發展階段上,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大眾化高等教育轉變為普及化高等教育。這種轉變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方麵邁出了非常堅實的一步,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具有了更強的貢獻力。今天的中國高等教育,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高等教育強國發展目標。
實力整體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高等教育實力強起來了。”吳岩介紹,通過“211”“985”工程和“雙一流”建設計劃,一批大學和一大批學科已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中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先後舉辦中國慕課大會、世界慕課大會,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理念、技術、標準、方法、評價等在內的慕課發展的中國範式。高等教育服務國家能力顯著提升。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持續增強,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由高校承擔,高校為高鐵、核電、生物育種、疫苗研發等重點領域提供了關鍵技術,參與研製超級計算機、神舟係列等國家利器。
【專家點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研究員薛新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經曆十年改革發展由大變強,形成了內生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邏輯的高等教育體係。順應科技革命的發展規律,運用信息技術賦能教學組織模式創新變革,在促進教育公平、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增強高校學生對於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幫助高校畢業生在數字經濟等新經濟、新業態發展浪潮中嶄露頭角;把握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在參與核心技術攻關和促進政產學研用合作過程中,進一步加強了相應領域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提升了國際學術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質量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梯隊網絡形成
“高等教育培養質量高起來了。”吳岩表示,“學生忙起來、教師強起來、製度硬起來、質量高起來”成為戰線普遍共識和努力方向。以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為牽引,共認定8031個國家級、8632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遴選認定首批3559門國家級一流課程;連續三年評選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創新創業英才獎,評選出一大批在高校一線作出傑出貢獻的“大先生”,有效激勵、引導廣大教師提升教學能力、潛心教書育人。
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穩步推進,從教育思想、發展理念、質量標準、技術方法、質量評價等人才培養範式進行全方位改革。全麵啟動基礎學科拔尖計劃2.0,在77所高校布局建設288個學生培養基地,探索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中國範式,累計吸引1萬餘名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形成了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梯隊網絡,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築牢基礎。
【專家點評】華東政法大學高教所副研究員萬圓: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多管齊下切實提高各級各類學生的培養質量。首先,不僅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麵發展,而且更加重視學生的個性化與可持續發展。其次,以“四新”建設撬動人才培養範式的全方位改革,主動適應社會環境和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最後,通過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擴大書院製教育等舉措,構建了從入口、過程到出口的全過程高質量育人鏈條,有效促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提質增效。
結構人才培養適應度明顯增強
“高等教育結構優起來了。”吳岩指出,中國特色的高校學位授予體係、專業目錄體係和管理製度不斷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共有265種新專業納入本科專業目錄,目前目錄內專業771種;新增本科專業布點1.7萬個,撤銷或停招1萬個,人才培養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適應度明顯增強。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發展深入推進。教育部會同相關部委,啟動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十三五”期間,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07億元,實施“一省一校”和“一校一案”。高校共建工作成效顯著。與相關部委、大型企業、地方政府新增共建高校151所。
【專家點評】中國教科院教育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曉燕:伴隨普及化時代到來,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已從之前注重“規模效應”向“質量效益”轉變。這就要求對現有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供給結構進行優化和調整,引導高校準確定位、分類發展、多樣化辦學。優化結構是解決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分配和高等院校分布不平衡矛盾的必然要求。長久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空間存在“東足西缺”矛盾,通過加大對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建立對口支援的渠道和機製,在高校師資培訓、招生等環節積極創造條件,加強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達成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目的。
黨的領導思政體係建設全麵推進
吳岩介紹,黨對高校的全麵領導更加堅實,中共中央修訂印發《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為加強高校黨的工作提供了重要製度保障。
思政體係建設全麵推進,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推出課程思政示範課程699門、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699個、教學研究示範中心30個,研製普通本科專業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培訓文理工農醫不同學科專業教師67萬人。
【專家點評】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餘慶:堅持黨對高校的全麵領導,需要有堅實的製度依據。《條例》的印發為高校黨建提供了科學依據和製度基礎,也是高等教育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體現。通過常態化的黨員政治教育,深化思政課改革,回答了“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在人才培養的方向目標和方法創新上做出了堅實探索。推動黨建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科學研究、學科布局等方麵全麵融入黨和國家發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