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謝紅星:主動作為、順勢而為、奮發有為 大學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的再思考
2022-12-17 08:44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作者:


謝紅星

  今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麵時,向世界發出“我們將同各國人民一道,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重承諾,這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堅持胸懷天下,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使命擔當。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基於世界曆史經驗和時代發展趨勢,親自提出、親自倡導、親自推動的新型國際關係原則,為解決人類社會發展問題、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也為我們“紮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主動作為:大學的使命所在

  自公元1088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學——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創立以來,大學就作為真知的探索地、發源地登上人類曆史舞台。在近千年的發展進程中,大學始終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學的“學”字蘊含著三大要素,即:學者、學術和學生。學者是大學之基、學術是大學之魂、學生是大學之本。三者緊密相連、相互依存,猶如穩定的三角形結構,共同堅守大學精神、展現大學所能。今天的大學,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中,依然需要圍繞學者、學術、學生這三大要素主動作為,承載大學使命。

  學者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力軍”。東西方國家對大學學者重要地位的認識不謀而合。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先生指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哈佛大學第23任校長科南特先生也曾說過“大學者,大師薈萃之地,如果一所大學聘任的終身教授是世界上最優秀的,那麼這所大學必定是最優秀的大學。”在實踐中,大學也是依靠學者、通過學者來實現對人類認知的探索拓展、對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對社會科學的研究傳播、對人文思想的豐富發展,並為人類社會探求共同價值、追求共同利益、維護共同安全、解決共同問題、實現共同進步。同時,這也對大學學者們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學家馮友蘭先生將人生劃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個境界。大學學者要想取得更大成就、作出更大貢獻,就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努力從“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走向“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以博大胸襟和高尚品格攜手造福人類。因此,我們要鼓勵、推動學者深化交流,讓知識、文化和文明在交流中相互融洽、融和、融通。

  學術是人類的共通語言,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金鑰匙”。關於學術,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的翻譯者,中國著名教育家、語言學家、複旦大學老校長陳望道說,“學就是原理,術就是應用”。“學”重在突出“知識性”,強調通過探究萬事萬物的原理和規律,實現對真理的追求;“術”重在突出“實用性”,強調對科學的原理和規律進行實踐,以解決人類問題,推動人類進步。可見學術是幫助人類打開未來世界美好之門的“金鑰匙”,對全人類具有普世價值。同時,學術進展、學術成果、學術應用也必然要依托大學學者的學術研究、學術交流等學術活動來實現。人類世界的學術要向前發展,離不開大學學者將學術活動不斷向前推進。大學學術交流重在追求客觀真理,更關注找尋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知識技術。學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較之於國際政治或經貿領域的利益博弈、實力較量,麵對的質疑更少、受到的阻礙更小,更為純粹、順暢。因此,我們要更大力度發揮大學先天優勢,以學術交流推動學術進步,為世界進步、人類文明貢獻學術的力量。

  青年是人類世界的未來,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催化劑”。大學自古就是優秀青年的聚集地,青年作為一個時代社會發展中最富活力、最具熱情、最善創造的群體,是大學兼容並蓄、開放融通文化氛圍的重要創造者和承載者。同時,大學天然就具有開放包容的精神氣質。University一詞以universal為詞根演化而來,universal的本意就是“普遍的;萬有的;通用的;影響全體的”,可見“開放、包容”是大學最本質的文化基因。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大學始終堅守著人才培養的根本使命,以傳承服務人類進步發展的價值追求為己任,為世界、為人類培養了一代代優秀青年學子。形成了以科學、開放、包容的大學精神培養塑造青年人才,並以青年學生為使者、紐帶進一步增進交流互動,涵養兼容並蓄精神氣質、弘揚合作共贏價值取向的良性循環。我們也將繼續致力於培養具有世界眼光、綜合素質、卓越能力的中外學生,幫助他們理性認識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關注人類麵臨的共同問題和挑戰,形成開放、平等、尊重、包容的國際視野,樹立起為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的遠大誌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勁生命力。

 順勢而為:大學的智慧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又一次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於各國人民的抉擇。”在此背景下,大學要立足文化傳承與傳播職能,更好發揮在推進文化交流方麵的獨特優勢,堅定不移走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文化大同之路,以互鑒促互信,以互動促合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築牢文化根基、思想根基,切實推動人類文明共生共榮、百花齊放。

  大學要堅持美美與共,在增加互鑒方麵下功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演講時專門強調“以教育為支點所撬動的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的必由之路。”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心相通的深層基礎是文明與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中國大學要傳承發揚“以和為貴”“天下大同”的中華文明,依托學術交流、學者交往搭建平台,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互鑒。通過文明互學互鑒、交流交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通過汲取不同文明的有益因素為人類發展提供智慧啟示,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促進世界各國民心相通,築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基礎、思想基礎和情感基礎,在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中找到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最廣泛凝聚各國共建美好世界的共識。

  大學要堅持同舟共濟,在增進互信方麵下功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各國之間的互信離不開高等教育這一基石。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潮流,但同時麵臨著安全穩定、和平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挑戰。有效應對重大挑戰,關鍵在於增強各國政府與人民之間的互信。引領全球治理走向全球善治,必然要求深化和而不同文化的交流溝通,堅持對話而不對抗、包容而不排他,形成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的新格局。大學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前沿陣地,更應該最大程度增強合作機製、理念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通過學術活動、校際聯動、師生互動等方式,在差異中求和諧、在多樣中求共生,接納包容外來優秀文化,自覺擔當起文化交流融合的使命,共同推進人類文明的大發展大繁榮,在更多領域達成信任、形成共識、凝聚合力,夯實睦鄰友好的社會民意基礎,謀求世界的和平發展環境。

  中國大學要堅持共生共榮,在增強互動方麵下功夫。解決好各種全球性挑戰,根本出路在於求同存異、共贏發展。唯有發展,才能消除衝突的根源,才能保障各國人民的基本權利,才能滿足人類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中國主張的發展,是追求共生共榮、合作共贏的發展,是文明交融合作。在此方麵,各國高校大有可為。我們要努力克服逆全球化和新冠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主動應變、以變應變,通過增強互動、加大交往,創新設立國際性學術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實現知識要素、文化成果在全球高等教育機構中的生產、共享和轉換,為國際文化交流、科技交流提供更多可能性。特別是,新一輪教育對外開放的展開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大學推進文化交流提供了新機遇,為構建教育共同體創設了條件,大學應當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主動作為,擔當責任。同時,孔子學院已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張閃亮名片和代表性符號,成為對外傳播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的重要平台,例如湖北大學在巴西、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波蘭合作建立了3所孔子學院(孔子課堂),文化交流活動頻繁,成立了巴西研究中心、拉美研究院等學術組織,設在巴西的孔子學院被評為“全球優秀孔院”。要更好發揮孔子學院(課堂)在教育國際化、文化交流互鑒中的作用,以語言和文化相結合的方式,架起中外文化互學互鑒、友好協作的橋梁,拉近世界與中國的距離。以大學交往合作為先導,不斷增強各國人民的經濟、文化和科技互通,傳承創新思想,啟迪人民心智,凝聚起共同發展的強大合力。

 奮發有為:大學的戰略選擇

  習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於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要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我們要努力發揮大學的理論、學術、智力優勢,以更為深邃的視野、更為博大的胸懷、更為自信的態度,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方麵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要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凝聚共識。講好中國故事,目的在於展現真實、立體、全麵的中國。今天的中國越來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中國需要世界理解。大學有責任、有義務,圍繞加強對外話語體係建設,解釋當代中國、闡釋中國思想,促進更多國家和人民認同中國、支持中國。要麵向世界講好中國脫貧攻堅、有效解決貧困的故事,講好切實保障生存權發展權、持續增進人民福祉的故事,講好解決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群體之間差別、促進共同富裕的故事,將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全麵、立體、生動展示給各國人民。例如湖北大學在工作實踐中發揮學科優勢,堅持國際視野,讓國際學生成為講好中國故事“主角”,努力打造具有“湖大特色”的工作體係。2020年,在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的關鍵時期,巴基斯坦留學生蘇坦毅然選擇留在武漢,不僅堅持開展誌願服務,還用視頻和推文等方式,向全世界展現武漢在抗擊疫情中真實而感人的故事。當年3月,巴基斯坦總統阿裏夫·阿爾維訪華期間,蘇坦與總統先生視頻連線,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政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要傳播中國聲音,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大學要從曆史、現實的雙重維度,通過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學術和文化交流平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大學特色的戰略傳播體係,創新國際交流話語體係,努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中國大學積極要爭取國際話語權,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以大學之力解決“有理說不出”的問題。我們既要找準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話語共同點、情感共鳴點和利益交彙點,也努力了解對方,平等坦誠地尊重和對待對方,了解對方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習慣,努力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思想,更加響亮地傳播中國主張。要積極參加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合作,通過言語的穿透力、觀念的滲透力、事實的說服力,爭取其他國家大學和人民的理解、尊重、認同。要立足於中國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秉承謙虛、包容的精神,堅持交流、學習、開放的態度,通過通俗易懂、接地氣的敘事風格和表達方式,在高校交往中既透徹解讀在中國發生的事情,也要客觀評價其他各國發生的事情,在與國際話語的交互傳導中形成具有中國大學特色的話語風格。例如湖北大學組織100餘名國際學生和孔子學院學員線上連線,用武漢方言演唱錄製的武漢民謠《漢陽門花園》爆紅網絡,用各國青年的動聽歌聲衝破疫情陰霾,展示出武漢疫後重振的勃勃生機。

  要貢獻中國智慧,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造福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為科學回答“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這一時代課題提供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改革開放44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讓“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形成對比,以強有力的事實讓“曆史終結論”終結,“中國崩潰論”崩潰,同時也向全世界證明中國堅定不移的走和平發展道路,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的崛起是和平崛起,不會威脅世界上的任何國家。中國大學要在堅定“四個自信”的基礎上,充分承認和尊重發展道路和模式的多元性、文明的多樣性,秉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理念,以全球化視野和全人類共同價值,在深化高校交往、學術交流、文化交融等方麵守正創新、豐富內涵,消除隔閡衝突,減少誤解偏見,凝聚共識互信,向國際社會講清楚“中國為什麼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成功密碼,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經驗,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真理性和科學性,以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影響世界、造福人類,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行穩致遠。

  【本文係湖北大學黨委書記謝紅星教授11月27日在2022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大學校長論壇上的報告】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SRC-1924320123 2022-12-09 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