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吳承康、李慶忠、關橋、關肇鄴4位院士逝世!短短6天時間,我國已痛失16位兩院院士!
中科院力學所發布訃告,我國著名高溫氣體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原副所長吳承康研究員因病醫治無效,於2022年12月25日21時5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吳承康先生是我國彈頭燒蝕防熱研究、低溫等離子體科學和燃燒科學界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帶頭人。他在燒蝕機理、人造衛星回收方案、再入通訊以及燃燒基礎理論與工程應用等方麵取得了一批開拓性成果,為我國的航天工程和能源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3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吳承康先生熱愛祖國、崇尚科學,嚴謹治學、淡泊名利,樂於助人、提攜後學,把畢生精力獻給了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他的逝世是中國力學界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重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吳承康先生!
中國工程院官網信息顯示,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慶忠於2022年12月26日逝世,享年92歲。
李慶忠,男,漢族,1930年10月出生於江蘇省昆山縣。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係。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專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高級工程師。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用物探方法(包括地震勘探、重力、磁法、及電磁測量)尋找油氣田的研究。
提出兩步法偏移技術,研製了"繞射波掃描疊加偏移"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作為主要完成者的科研成果"數字地震勘探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陸相沉積地震地層學的若幹問題"的研究成果是對現代地震地層學的一個重要補充。研究的"地震子波零相位化方法"、"用剔除擬合法求取縱波正波入射剖麵"技術獲得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剖麵。
1949年秋天,李慶忠考入清華大學電機係,後轉至物理係學習。1952年,李慶忠提前畢業,在畢業分配的誌願書上,他堅定地寫下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工作崗位上去,堅決服從組織分配。”
李慶忠院士在過去60多年的勘探實踐中,為新疆克拉瑪依油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及塔裏木盆地等尋找新的後備資源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工程院網站信息顯示,中國工程院院士、航空製造技術專家關橋於2022年12月26日逝世,享年87歲。
關橋,1935.07.02出生,航空製造工程焊接專家。生於山西省太原市。1959年畢業於莫斯科鮑曼高等工學院,1963年獲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所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高能束流加工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航空焊接/連接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焊接學會理事長、國際焊接學會(IIW )副主席。
是航空航天工程板殼結構“低應力無變形焊接”新技術的發明人。揭示了主動控製焊接瞬態應力與變形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突破了板殼焊接變形“不可避免”的傳統認識,解決了影響飛行器板殼結構安全與可靠性的焊接變形難題。
長期從事航空製造工程中特種焊接科學研究工作,是我國航空焊接專業學科發展的帶頭人。主持並指導了一係列開拓性航空特種焊接技術項目的預先研究與工程應用開發;研製了相應的裝備,對航空宇航製造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取得顯著的技術經濟效益。領導組建了國防科技發展急需的專業重點實驗室和專業研究方向:“高能束流(電子束、激光束、等離子體)加工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航空焊接/連接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超塑性成形/擴散連接技術”專業研究方向和實驗室,“中國攪拌摩擦焊接中心”等。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一項,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專利多項。作為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論著選編一本。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網站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學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關肇鄴於2022年12月26日在北京長庚醫院逝世,享年93歲。
關肇鄴,男,1929年生於北京,廣東南海人。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係,並留校任教至今。1981年至1982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訪問學者。現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委員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被授予設計大師稱號,並獲得首屆"梁思成建築獎"、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九屆(建築領域第三次)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著有《關肇鄴選集1956-2001》、《關肇鄴選集2002-2010》。
關肇鄴教授長期致力於文化、教育建築的設計和研究,重視建築對人的情緒、觀念、品味等的影響,提倡建築與自然及人文環境的和諧,強調建築設計應尊重曆史、尊重環境,並體現一定的"時代精神";提倡建築應與其功能、性質相適合,反對盲目追求豪華與新奇。
幾十年來,關肇鄴在探索具有時代特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築方麵取得高水平成果,發表論文、譯著等40餘篇,完成高水平建築設計80餘項,其中多項獲得國家、省部級獎勵。由他主持設計的清華大學教學主樓、清華大學新圖書館、北京大學新圖書館、清華大學理學院建築群、西安歐亞學院圖書館、桂林桂湖飯店入選新中國建國60年建築創作大獎;清華大學新圖書館、清華醫學院獲得國家工程設計金獎;清華大學新圖書館設計入選20世紀世界建築精品集東亞卷。其它代表性設計作品還有徐州博物館、徐州漢畫像石博物館、河北省博物館、台州市圖書館、中國工程院綜合樓、海南大學教學建築群等。在1989年他所參加的埃及亞曆山大圖書館國際建築設計競賽獲得國際建協所授的特別獎,這是我國建築師首次在國際大賽中獲獎。
短短6天,共和國已痛失16位兩院院士
12月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激光技術專家趙伊君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12月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稀土冶金專家張國成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12月22日,著名材料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顧真安同誌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12月22日,消息土木工程與結構力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工程係教授龍馭球逝世,享年96歲。
12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自動控製和電力係統工程專家盧強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12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學和森林學家李文華逝世,享年90歲。
12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地學院名譽院長,東北林業大學教授,我國著名野生動物管理學家馬建章同誌,因病醫治無效,在哈爾濱逝世,享年86歲。
12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藥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蔣華良在上海逝世,終年57歲。
12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張友尚在上海逝世,享年97歲。
12月24日,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我國小兒外科主要創始人,著名兒科醫學教育家,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原副院長、小兒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金哲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12月25日,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係童坦君院士意外摔倒受傷醫治無效,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逝世,享年88歲。
12月25日,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葉輪機械氣動力學專家、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仲奇,因病醫治無效,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0歲。
2022年12月25日,著名高溫氣體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原副所長吳承康研究員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慶忠於2022年12月26日逝世,享年92歲。
中國工程院網站信息顯示,中國工程院院士、航空製造技術專家關橋於2022年12月26日逝世,享年87歲。
中國工程院網站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學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關肇鄴於2022年12月26日在北京長庚醫院逝世,享年93歲。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