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瞭望丨我們需要怎樣的人才?如何厚培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2023-01-12 16:25
《瞭望》新聞周刊
作者:

厚培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文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中國航天全年實施發射任務超過60次,發射次數再創新高,探月、探火、探日再出新成果,空間科學研究邁上新台階……剛剛過去的2022年,中國航天以硬實力演繹中國科技自立自強故事,交出一份世界矚目的答卷。

  不僅航天,量子信息、幹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上的一批重大原創成果,深海、深地、深藍等領域形成的科技製勝力,一並生動詮釋著中國科技力量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這其中,戰略人才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

  戰略人才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是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創新驅動,不斷改進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造活力,為培養造就戰略人才隊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厚植戰略人才成長沃土。集中力量辦好一批國際一流的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校院所和新型研發機構等,投入建設一批大科學裝置、發起設立國際大科學計劃,大力吸引一批世界知名科技、行業組織集聚,建設一批產才融合孵化器、產業園。在引領工業革命的智能科技、量子計算、大數據、5G等領域,中國不但實現與歐美國家同場競技,還在部分領域實現了領跑。

  壯大人才規模。形成了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科技人才隊伍。我國人才資源總量從2010年的1.2億人增長到2019年的2.2億人;研發人員總量由2012年的325萬人年提高到2021年的572萬人年,居世界首位;我國專利申請量連續11年位居世界首位。

  夯實戰略人才之基。中國已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係,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博士生培養數量居世界前列。

  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需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一項係統工程,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是自主創新的關鍵,具有不可替代性。當前,中國正從“下遊應用創新”向“上遊技術創新”躍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都離不開戰略人才這一核心關鍵。

  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是優化我國人才隊伍結構的迫切需要。與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相比,迫切需要壯大能夠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解決關鍵核心技術、開展基礎研究等方麵的戰略人才隊伍。

  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迎來新機遇。當前,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科學中心、人才中心正在由歐美向亞太地區轉移。中國打造高質量發展強勁引擎,以“西氣東送”“西電東送”“東數西算”等為代表的大科技、大企業、大市場、大係統工程形成全球獨有的要素匹配機遇,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戰略人才施展才能。

  瞄準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黨的二十大部署了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和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組合拳,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內在規律和發展邏輯的深刻把握,是厚培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指揮棒。

  以教育優先發展構築戰略人才蓄水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著眼未來競爭,以人才質量為導向,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建設進程,加快建設若幹優勢學科,著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建設新興學科、加強基礎學科等等;探索實行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高素質複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機製。

  以科技自立自強打造戰略人才主陣地。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支撐重大科技突破為目標,我國正加快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吸引集聚、培養造就更多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等。

  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激發戰略人才創新活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幹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以人才引領驅動激發戰略人才內驅力。發揮新型舉國體製優勢,建立跨部門、地區、行業、體製的資源調配機製。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係,激發用人主體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中的主觀能動性,著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麵。

鋪路戰略科學家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徐歐露

  關鍵少數。這是戰略科學家最高頻的標簽。

  戰略科學家是能夠提出和解決全局性、根本性、前瞻性的科學問題,攻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難關,提出科學技術未來發展方向、發展思路和發展重點的科學家。

  緊迫性。這是提到戰略科學家同樣高頻的標簽。

  當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無論是從跟隨到領跑的創新飛躍,還是憑借“頭雁”地位助力形成人才聚集效應,都需要戰略科學家引領。“全球進入大科學時代,科學研究的複雜性、係統性、協同性、不確定性顯著增強,戰略科學家引領開拓科學前沿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吳善超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說。

  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成為重要謀劃議題之一。

  “戰略人才成長大致可分為學校教育、實踐造就兩個階段,後者更為重要。”吳善超說,在戰略科學家的發現培養上,有三個關鍵:一是對戰略科學家“培養”的整體性係統性頂層設計;二是從實踐中探索出一套發現、培育、成就戰略人才的路徑;三是搭建、用好戰略科學人才平台。

【迭代路徑——創新生態】

  戰略,是戰略科學家的核。

  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郭鐵成看來,戰略科學家中的“戰略”一詞有雙重含義:一是指國家的發展戰略,科學家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二是指科技自身的發展戰略,科學家要提出和解決世界性的科學問題,開辟新領域、新學科,促進科學技術的現化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認為,戰略思維至少應包含空間與時間兩個維度,前者是全局觀念,後者是前瞻思維。

  在他看來,全局觀念是指突破本專業、本行業的局限,站在更高的角度從整個國家的利益考慮科技發展問題。例如,引發全社會用水重大改革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綜合報告》,就是錢正英等戰略科學家全局觀念的典型體現。這份報告站在全局的高度對水的認識和管理提出了新的理念,提出要先保證生態環境必需的用水,然後再分配經濟用水等戰略建議,促使我國從傳統的以供水管理為主轉向以需水管理為目標,進行了全社會提高用水效率的重大改革。

  李國傑認為,戰略科學家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超出一般學者的前瞻判斷力。主要是源於長期在科研第一線工作的知識積累與經驗沉澱。具有寬廣的知識麵和跨學科理解能力的科學家才會有預見未來的眼光。

  當很多人還在2.0時代徘徊的時候,黃大年已站在了4.0時代——有人對黃大年如此評價。這位地球物理學家,關注未來幾十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要達到的目標——巡天探地潛海,向深地深海深空進軍。在他的推動下,中國的深探事業用5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20年的路。他的戰略設想涉及衛星通訊、汽車設計、大數據交流、機器人研發等前沿學科領域,在傳統學科基礎上衍生出新的學科方向,這樣的成果一旦實現能帶動上千億元的產業項目。

  我國對戰略科學家的主要培養路徑是,遴選有潛力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頂尖科學家到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戰略位置擔綱領銜,在實踐中提高全局視野、跨學科理解能力、組織水平等,鍛煉成為戰略科學家。這條路徑先後培養出了人造衛星和深空探測開拓者孫家棟、對海探測新體製雷達奠基人劉永坦等一批戰略科學家。

  “直到今天,這條培養路徑還在新型舉國體製下發揮著重大作用,是一條成功的戰略科學家培養路徑。”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尤延铖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出台大量有利於科技人才發展創新的政策。如重大科研計劃項目的揭榜掛帥、賽馬製,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也陸續展開,科技人才發展環境不斷得到優化。”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人才所副所長石磊說。

  通過對戰略科技人才近十年的研究,郭鐵成和團隊總結了戰略科學家的一係列特征。如戰略科學家的行為是由興趣、誌向、使命感、價值觀這些高階需求主導的,戰略科學家具有邊際感知、出離思考、會聚研究的思維特點。又如,存在戰略科學家生態聚集規律——戰略科學家的出現不是偶然、散發,也非設計安排,而是生態化發生。

  “戰略科學家對個體素質要求極高,不能照搬其他人才培養的辦法,須從科研規律和人才發展規律出發,建設創新友好的人才生態,完善培養路徑。”郭鐵成說。

  吳善超說,今天的戰略科學家培養路徑在迭代,比如要求人才更加強化市場意識,熟悉市場配置資源的機製、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規律。

  尤延铖從大兵團作戰能力這個戰略科學家的“特征”談到,過去的大兵團主要強調科學層麵不同專業、學科的交叉配合,而隨著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聯係愈發緊密,戰略科學家的組織領導,還得擴展到商界、工業界、政界等更寬層次。“戰略的層次在不斷擴大,從科學到產業,從國防到民生,從中華民族的發展一直到全人類的未來。”

  當前,全國多地都將建設戰略科技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湖北出台10條政策措施,支持戰略科技人才後備力量。山東實施戰略科學家負責製,采取“一事一議”“一人一策”等方式按需支持。四川計劃到2025年,形成一支250人左右的戰略科學家及後備人才隊伍。

【擴展焦點——重識梯隊】

  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是當下的焦點。

  郭鐵成和團隊對戰略科學家創新年齡峰值的研究顯示,重大創新的峰值出現在35~45歲,重大創新思想種子的孕育峰值是20~30歲。

  “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組織實施中已全麵實施青年科學家項目,進一步擴大對青年科學家的支持範圍和力度。“十四五”首批啟動重點專項2021年指南中,有43個專項設立青年科學家項目,約占“十四五”首批啟動重點專項的80%。

  為解決青年科研人員麵臨的嶄露頭角機會少、成長通道窄、評價考核頻繁、事務性負擔重等突出問題,2022年8月,科技部、財政部等五部門發布《關於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核心關鍵瞄準——挑大梁、增機會、減考核、保時間、強身心。

  針對“挑大梁”,《通知》提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0歲以下青年人才擔任項目(課題)負責人和骨幹的比例提高到20%。開展基礎研究人才專項試點工作,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基礎科學前沿,長期穩定支持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突出成績且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科技人才等。

  針對“增機會”,《通知》提出,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門直屬高等學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用於資助青年科研人員的比例一般不低於50%。推動有條件的科研單位設立職業早期青年人才培養專項。

  為進一步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為戰略科學家培育提供更廣闊的空間,郭鐵成認為,人才研發定製計劃可以不設項目指南,以研究者為中心,研究人員自行發掘主題,經過主題征集、磋商,確定科研項目。“這種做法適用於麵向未來的‘無人區’研究,符合戰略科學家開創性的思維特點。”

  他認為,還可以以某一學科或領域為基礎,會聚多學科、多領域人才,培育各個學科人才協同、交融、交叉創新的生態,符合戰略科學家會聚研發的特點。

  這意味著,“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的平台、基本模式、基本路徑,都可以根據原創研究探索性強、難以準確預測等特點提供有力的保障。”吳善超說。

  探索已在推進。如2020年5月施行的《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提出,可能產生顛覆性創新成果但意見分歧較大的非共識項目,項目主管部門可以采用定向委托的方式予以支持。同時提出,按照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的原則完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監管措施,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更新資源——深耕市場沃土】

  2022年12月23日,隨著雲端機器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廣州基地揭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又增一員。

  自2017年科技部公布首批以來,已陸續依托百度、阿裏雲、騰訊、科大訊飛等十餘家公司,建設自動駕駛、城市大腦、醫療影像、智能語音等領域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與以往不同的是,該平台重點由人工智能行業技術領軍企業牽頭建設。

  市場,正成為創新平台的關鍵方之一。

  2022年9月6日,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製的意見》,強調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製、協同攻關。

  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加深,企業已經成為科技創新方麵的主體,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2021年,企業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全國的比重達76.9%。

  尤為重要的是,“未來重大戰略發現,需要真正把握‘第一性原理’,不隻在眼界所及的地方討論,還要貼近終端的真實需求,這會發現很多沒想到的東西。而市場和企業有更貼合需求的內生動力。”尤延铖說。

  尤延铖以汽車舉例。以前談到汽車產業升級,主要從燃油車基礎上考慮怎樣省油、提高性能。電動車的出現直接切換了賽道,引領一批新技術勃發。

  “汽車下一步突破在哪?”他問道,“人類未來需要的交通格局是什麼樣子?為什麼一定是汽車?從根本上改變人類交通文明形態出發,去思考需要什麼樣的產品、技術,進而要做哪些基礎科學研究。這是一種切換路徑的關鍵戰略考量。”

  尤延铖認為,高校和科研院所有潛力的戰略型科技創新人才鍛煉的“土壤”,可更多基於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係。

  這樣的“土壤”正得到不斷“澆灌”。除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等的建立,從跨行業合作機製,到人才流動機製,再到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一係列政策密集出台。

  僅2022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提出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支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離崗創新創業。

  3月,科技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的若幹意見〉問答手冊》指出,兼職創新、在職創辦企業人員繼續享有參加職稱評審、項目申報、崗位競聘、培訓、考核、獎勵等各方麵權利。

  8月,科技部、財政部發布《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提出加大科技人才向企業集聚的力度。推動企業招收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擴大企業博士後招收規模。

  10月,科技部發布《“十四五”技術要素市場專項規劃》指出,探索建立科技人才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流動機製,完善校企、院企科研人員“雙聘門”或“旋轉門”機製,暢通高校院所和企業間人才流動渠道……

  尤延铖認為,綜合考慮戰略性人才、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型科技企業、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四個方麵的需求,可以以“創新+創業”“科技+資本”“戰略+科學”的範式,在產學研深度融合中探索戰略科學家培養新路徑。

迎接一流科技人才領軍潮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扈永順

  2022年底,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甘肅省黏土礦物應用研究重點實驗室內,王愛勤研究員正帶領團隊開展混維凹凸棒石黏土產業化技術攻關試驗。作為甘肅省科技拔尖領軍人才,他正在探索助推甘肅凹凸棒石產業發展的全新模式。

  凹凸棒石,又名坡縷石,具有獨特的一維棒晶形貌和孔道結構,具有優良的吸附和增韌補強等性能,能夠廣泛應用於食品、化工、建材、農業、環保等領域。

  2017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江蘇省盱眙縣第一次見到王愛勤。彼時,他已經突破凹凸棒石棒晶束無損解離關鍵核心技術,摸索出了產業發展的盱眙模式,助力盱眙縣將凹凸棒石年產值從2010年的4億元提高到2016年的20億元。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甘肅人,王愛勤決心繼續“點石成金”,領軍甘肅凹凸棒石產業發展,將雜色混維凹凸棒石黏土“醜小鴨”變成高附加值產品“白天鵝”。

  2018年,甘肅省科技廳啟動了首批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經費資助強度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相當。王愛勤主持的“多維度凹凸棒石構築功能新材料應用基礎研究”項目成功入選,解決了甘肅混維凹凸棒石產業化進程中致色金屬離子賦存狀態和結構性轉白等關鍵科學問題。隨後在“揭榜掛帥”項目的支持下,與企業合作建成了磚紅色混維凹凸棒石黏土轉白生產線,為高值利用提供基礎原料。

  從江蘇到甘肅,王愛勤引領國際凹凸棒石研究不斷突破,實現了科研成果的高值轉化,還領軍甘肅凹凸棒石產業發展,成就了報效家鄉的願望。隨著更多像王愛勤一樣的科技領軍人才湧現出來,創新力量正不斷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強勁動能。

【三個特質體現領軍能力】

  聽起來有些陌生的凹凸棒石在很多領域有獨特運用。例如,我國畜禽飼料存在黴菌毒素汙染現象,利用凹凸棒石能夠實現對毒素的定向吸附,而飼料中的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幾乎不受影響。多方麵的應用讓凹凸棒石儲量豐富的地方產業化潛力巨大。

  王愛勤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不同於盱眙高純凹凸棒石,甘肅臨澤縣的混維凹凸棒石黏土多呈紅色,同時伴生多種其他礦物,此前由於“顏值低”難以開發高附加值產品,製約了當地凹凸棒石產業規模化發展。王愛勤帶領團隊在突破濕法低品位凹凸棒石轉白的同時,還發明了伴生礦的同步轉化關鍵技術,為臨澤縣實現凹凸棒石高值化應用找到了一條路徑。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越來越多像王愛勤一樣的科技領軍人才,麵向國家戰略需求奮力實現更多從0到1、從1到100的突破。

  在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吳善超、創新人才所副所長石磊等專家看來,科技領軍人才通常具備三個特質:一是卓越的科研能力;二是良好的團隊組織管理能力,主持重大科研項目,推動科研成果產生經濟社會效益;三是恪守學術誠信、學術道德和學術倫理。

  雲計算是支撐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核心技術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吳鬆近年來帶領團隊主持了雲計算領域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研發了雲原生體係的技術基石——高性能容器係統軟件棧,在容器隔離機製、容器鏡像管理、容器在線遷移、容器操作係統內核等方麵取得了一係列創新性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並入選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成果廣泛應用於阿裏雲等領軍企業,取得了重大經濟社會效益。

  華中科技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吳鬆充分發揮領軍作用,在關鍵技術路線的分析與判斷上,起到了“掌舵”作用。吳鬆帶領團隊建立了全生命周期虛擬機在線遷移模型,該模型從體係結構、係統軟件、服務機製三個層麵構建了麵向多租戶資源競爭的雲計算基礎理論與核心方法,為雲計算夯實發展底座。

  “除了科研能力,要成為科技領軍人才,必須嚴守學術道德關。我們在評選基礎研究領軍人才時,采用的是小同行專家對候選人才的代表作進行評價,技術創新則通過市場、行業評價,避免學術造假等問題。”浙江省科技廳相關處室負責人告訴記者。

【人才是用出來的】

  在受訪專家看來,人才是在使用中成長的。領軍人才需要在一線實踐中培養造就,在科技創新事業實踐中一體化部署領軍人才發現、培養、使用、激勵等工作,在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等重大任務中,發揮科技領軍人才的引領作用。

  首先,加快完善和落實項目立項“揭榜掛帥”“賽馬”等人才使用機製,通過給予技術路線和經費使用等方麵的自主權讓揭榜人成為“帥”。

  通過推行技術總師負責製,陝西省的“兩鏈融合”等重大項目,由技術總師負責把控項目研究方向和技術路線、編製實施方案、分配項目資金,充分賦予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激發領軍人才創新活力。在技術總師負責製下,陝西省已經解決了在稀有金屬材料、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數控機床方麵一係列“卡脖子”技術難題。

  其次,充分向用人主體賦權。浙江省科技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認為,應該由用人單位在使用人才過程中評選出領軍人才,黨委政府對認定的人才進行長周期的橫向、縱向評價,橫向看人才在領域中的學術地位,縱向看人才的成長變化。

  近日,在2022寧波人才科技周開幕現場,首批由甬江實驗室自主評審入選甬江人才工程的8名人才代表上台接受頒證。這也標誌著寧波人才體製機製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據悉,2021年底,寧波以授權鬆綁、激發活力為核心,在浙江省率先實施人才項目自主評價機製,充分向用人主體授權,激發創新活力。

  第三,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在人才梯隊、科研條件、管理機製配套方麵完善政策,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陝西省推行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將職務科技成果從現行國有資產管理體係中退出並進行單列管理。目前已有21794項科技成果單列管理,破解了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的難題。例如在西北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宮永寬教授團隊研發的“抗汙染過濾膜及含油汙水分離淨化技術”破解了含油汙水的油水分離難題,在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的政策推動下,宮永寬將技術成果以1200萬元轉化入股成立新公司。

  浙江省2022年印發了《關於深入推進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負麵清單+包幹製”改革工作的通知》,在浙江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重大項目中全麵推行“負麵清單+包幹製”改革,推動構建項目實施、資金使用、項目管理“三類包幹”。2020年以來,納入改革試點的項目超過八成由40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承擔,聚焦重大基礎科學問題加快發展底層理論和根部技術,原創成果加速湧現。如浙江大學易聰研究員獲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試點項目資助,參與發現了新型聚集體自噬受體CCT2介導固態蛋白聚集體的清除新機製,相關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細胞》上發表。

 【充實領軍人才後備軍】

  青年人才是最有創新激情和創新活力的群體。科技自立自強需要為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環境,充實領軍人才後備軍隊伍。

  當前,多地多部門已經展開了形式多樣的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工程,並取得了成效、形成了經驗。

  在浙江省嘉興市,“創新嘉興·精英引領計劃”是嘉興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人才強市戰略的一項人才工程,並於2021年增設青年人才項目。2021年“創新嘉興·精英引領計劃”領軍人才集中評審中60%為80後和90後青年人才,平均年齡為38.5歲。近三年,嘉興累計引進大學生超過31萬人,並且實現年均20%以上的增速。

  “人才項目的申報,給予我們資金上的支持;配套的人才政策,解決了人才團隊生活上的後顧之憂。相關職能部門務實高效的組團服務,提高了項目落地、推進的速度。”嘉興市引入的哈佛大學博士裴顥說。

  “青年科技人才最有潛力。近年來我們更加關注年輕人才成長,加大支持力度。浙江省36~45歲科研人員占比逐年增長,達到了28%,人才儲備效果明顯。”浙江省科技廳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

  2022年11月,清華大學發布了《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實施人才強校核心戰略的若幹意見》,明確到2025年,學校要培養和引進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領軍人才。具體舉措包括探索博士後分類管理模式,為有潛力的博士後量身定製“未來教師”計劃,培養教師隊伍後備軍;暢通人才服務的“最後一公裏”,努力營造良好氛圍,讓青年教師靜心育人、潛心科研、幸福生活。

  近年來,中國科協推出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旨在穩定支持有發展潛力的32歲以下的青年人。

  陝西省為支持青年科技人員擔當重任,每年遴選支持150名35歲以下的青年科技新星,100名45歲以下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50支由科技領軍人才領銜的科技創新團隊,支持青年人才在重大科研項目中挑大梁、當主角。

  人才評價是人才培養、使用、激勵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具有“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直接影響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動和創新成果。吳善超、石磊等專家建議,繼續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並舉,構建以創新能力、價值、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係,引導戰略人才力量服務國家科研任務,促進潛心研究。

造就高技能人才大軍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苗苗

  2022年12月28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第十六屆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名單。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被譽為“工人院士”,是國家對高技能人才的最高獎勵。

  在30名獲獎者中,李輝是其中之一。李輝是南方電網雲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昆明供電局的繼電保護員、特級技師。他帶領團隊圍繞電網設備全生命周期開展專業工作,已排除15項重大隱患、攻克7項生產技術難題、完成56項創新課題,實現50項專利成果,創新成果轉化孵化26項。

  自2019年以來李輝團隊就有12項成果完成轉化應用,其中“不停電快速調電裝置”登錄南網商城完成銷售371萬元,“智能矢量測量分析儀”專利使用費為企業創收20萬元,“保護裝置定值智能校核係統”應用在電網智能運維係統,完成銷售60萬元。

  像李輝這樣,具有高超技藝和精湛技能,能夠解決現場疑難問題,還能立足崗位開展創新創效活動的高技能人才,正在成為製造業企業的重要競爭力之一。正是這份競爭力讓李輝領銜成立了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為全國示範性勞模及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帶頭人。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高技能人才已超6000萬,其中高級工4700萬人、技師1000萬人、高級技師300萬人。相較2010年底,高技能人才總量翻了一番。

  但高技能人才仍處於緊缺狀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高技能人才缺口達2000萬人。到2025年中國製造業10大重點領域人才總量將接近6200萬人,人才需求缺口將近3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

  2022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末,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要達到1/3,東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35%。培養造就高技能人才大軍,正成為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發力點。

【高技能人才吃香】

  2021年,站在一汽-大眾三十而立的新起點上,這家企業籌劃出版一本記錄工匠群體的書。2022年10月,《至精至善——探尋一汽-大眾15位工匠成長密碼》在北京首發。

  書中記錄了一汽-大眾15位代表性工匠帶頭攻關的故事。如汽車智造領域的“後浪”金濤,麵對新設備融入舊線體遇到的電氣標準差異,開發出國際電氣標準的中國版本,開創性地實現新老設備電氣標準的可靠兼容,節約成本5000萬元,還徹底解決保持激光零間隙焊質量穩定性這一世界性難題,使中國車身激光焊縫質量領先全球;發動機維修領域的“鐵人”蘇立民,帶領團隊攻破IVM壓裝Kassetten夾具自主維修和精調技術,使一汽-大眾成都發動機廠成為全球僅有的兩個可以自主調整Kassetten夾具的發動機廠家之一,每年節省外請技術支持和夾具返修費用500萬元以上;給模具裝上大腦的密思斌,帶領團隊每年攻克模具維修技術難題上千項,還開行業先河,讓車身外板模具壓料板實現非金屬化,可縮短整車開發周期十周以上……“希望通過此舉找到支撐企業、行業向數字化轉型的強大潛能與力量。”一汽-大眾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潘占福說。

  不隻是一汽-大眾,在中國數千萬的企業中,高技能人才都是引領企業升級轉型的戰略資源。從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焊接顧問艾愛國突破國外企業“卡脖子”技術,實現大線能量焊接用鋼國產化,到航天科技集團特級技師徐立平填補國內行業技術空白,讓包括“神舟”係列在內的20餘種發動機實現遠距離數控整形,再到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劉麗研發的“螺杆泵井新型封井器裝置”填補國際國內技術空白,累計多產油60000多噸……每一個大國工匠身上都有一長串技術革新成果、攻關項目、國家專利等。

  在2022年4月召開的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上,來自全國550多位各級工匠研發的各類實物和模型展品近800件、職工創新成果1300多項,最後達成成果轉化意向的成果達495項,涉及總金額84.86億元。

  “在高度流程化的場景下,高技能人才的創新成果看起來似乎沒有科研人員的彰顯度大,但是他們的創新麵更廣,創新量更大、創新過程更綿密。當成百上千、成千上萬的工藝創新發生之後,就會帶動相關設備的更新迭代,帶動整個產業鏈升級換代。”南方電網公司人力資源部門相關人員接受采訪時說。

  隨著產業升級加速,高技能人才愈發吃香。2022年5月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實施後,各地紛紛出台引進高技能人才的新標準。如哈爾濱市針對不同級別的高技能人才給予每月500元、800元、1000元的生活補貼,連續發放5年。浙江省湖州市南太湖區在2022年10月開始的人才購房補貼調整中,將新增的高級技師、副高級專技人才定檔在一次性補貼28萬元。

  國家大力推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培育。從建設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到廣泛組織開展技能大賽,從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地位到出台“新八級工”製度拓寬技能人才上升通道,從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到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支持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製度創新網越織越密,為製造業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數據顯示,近10年來,全國已累計建設954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1196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022~2025年,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還要各增加400個以上和500個以上。

  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技能精湛、素質優良,基本滿足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的技能大軍正在形成。

【職教新機遇】

  現代職業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上大有可為。

  從規模看,職業院校有龐大的生源基礎,全國11304所職業院校(含技工學校)每年有上千萬的招生量和近千萬的畢業量。

  從經驗看,職業教育在培養技能人才方麵有深厚的曆史積累,加之技工教育有70多年發展史,沉澱了豐富的技能人才培養經驗,將助力高技能人才培養在高起點上進行。

  從人才素質看,經過職業院校係統教育的技能人才,知識結構完備,適應智能化生產線需求。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陳李翔說,今天的生產線已高度智能化,其對動腦的技能需求越來越多,對動手的技能需求越來越精,沒有一定的知識結構積累,已無法滿足需求。越來越多企業把招工目標投向職業院校畢業生,一些學生還未畢業就被企業一搶而空,從側麵反映了技能人才市場對職業院校的青睞。

  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啟動實施的一個新計劃值得關注——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該計劃明確,到2025年,累計不少於500所職業院校、1000家企業參加項目實施,累計培養不少於20萬名現場工程師。

  業內對這項計劃充滿期待。陳李翔介紹,該計劃將發揮雙重作用:對“下”是引導,讓中職、高職看到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可以辦成什麼模樣;對“上”是拓寬職業教育的上升通道,為探索碩士、博士層次的職業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石。

  該計劃實施,將撬動職業院校擺脫過去的路徑依賴和慣性影響,尋找適應新的職業教育發展路徑,形成職業教育辦類型教育的新思路。

 【企業成為辦學主體】

  校企合作中企業的積極性逐步得到調動。

  企業育人的利益點得到突破性挖掘。企業通過產品和服務價值的二次轉化,不僅獲得用人資源,還獲得了商業價值和社會責任。

  以北京華晟經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為例,這是一家從事教育技術服務的混合所有製企業,主要為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同步產業發展的實踐教學解決方案以及教育技術產品和服務。如麵向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製造方向的實驗室產品、虛擬仿真在線實訓產品等,目前已與國內120多所高校開展深度校企合作,並與國內780多所高校共建了實踐教學基地。

  該企業董事長張勇介紹,向學校提供基於產業前沿研發的先進教學設備、教學資源,包括企業工程師駐校服務,將促進畢業生把相關產品的先進性帶入所在企業,帶動相關企業采購他們的設備。

  記者了解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設備製造企業嗅到投資職業教育的價值點,開始主動加入職教賽道或加大布局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中“校熱企冷”的老問題正在改觀。

  國家政策大力推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深入推進。2017年國家產教融合型試點啟動後,國家相關政策明確,對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範圍的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符合條件的投資,可依據有關規定按投資額的30%抵免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在這些政策激勵下,目前全國培育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已達4600多家。

  這些產教融合型企業一般是行業龍頭企業,能夠獨立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院校,或承擔現代學徒製、1+X證書製度試點任務,能夠接收學生開展規模化、規範化實習實訓。“這股力量,能推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走深走實,大大提升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和產業的匹配度。”陳李翔說。

推動高技能人才隊伍高質量發展

文 | 職建仁

  作者單位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

  當前,我國技能人才隊伍正處在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關鍵時期。堅持人才引領驅動,挖掘人力資源效能,必須進一步深化技能人才發展體製機製改革,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全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技能人才工作重要指示、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彰顯了我國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決心和信心。

  深入學習領會、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政策製度體係,需要政府部門、職業院校、用人單位、技能人才等多方力量,深刻領悟其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並貫徹落實到技能人才工作全過程全領域全鏈條。

【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是聯接技術創新與生產實踐最核心最基礎的勞動要素。

  《意見》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解決技能人才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發展動力和發展環境問題,回應了各類用人主體、技能勞動者和社會各界的共同關切,將有利於營造支持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社會環境,激發技能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提升技能人才的社會認可度和職業榮譽感,為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夯實人才基礎。

  ——鞏固技能人才改革成果,把成熟改革舉措上升為國家政策的戰略之舉。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整體麵貌發生根本性變化。黨中央、國務院通過決策部署,把成熟的改革舉措上升為今後一個時期的指導性文件,為技能人才隊伍長遠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意見》充分融入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技能人才重要指示精神,融合了各級、各地、各方關於技能人才改革發展的政策舉措,凝聚著我們黨發展壯大技能人才隊伍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是實現技能人才隊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確保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改革在正確的軌道上行穩致遠。

  ——破除體製機製障礙,凝聚技能人才發展合力的有力保證。技能人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麵臨一些亟待研究解決的深層次問題。比如:企業和社會力量投入技工教育、職業培訓事業的政策激勵不足,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和企業生產實際的融合度不高,技能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製度還不健全,重學曆、輕技能的傳統社會觀念尚未根本改變,等等。

  《意見》直麵技能人才改革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從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和保障等環節著手,係統謀劃具有新時代特色的思路和舉措,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政策支持、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高技能人才工作體係,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實現勞動者個人奮鬥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

  ——適應技能人才工作新形勢,保持人力資源稟賦優勢的強大支撐。人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一係列決策部署,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製度,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加入世界技能組織,參加並成功申辦世界技能大賽,提高了我國人力資源供給水平,增強了人力資源競爭優勢。但是,我國技能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優,供需矛盾突出的問題依然存在。

  《意見》重新審視技能人才在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功能與作用,擘畫了“十四五”末乃至2035年的發展願景,對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路徑作出係統安排。這既是新時代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目標方向,也是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具體行動。

 【科學合理、開放包容、靈活高效】

  推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是一項係統工程,既需要科學引領、精準謀劃,又需要統籌協調、高效推進。《意見》提出的改革舉措涵蓋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各個環節,全麵強化製度創新、政策供給和資源投入,努力構建科學合理、開放包容、靈活高效的技能人才發展治理體係。這一體係具有三個方麵鮮明特征。

  突出係統謀劃。《意見》始終堅持係統性思維、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在工作主線上,緊緊圍繞打造一支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技藝精湛、素質優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隊伍進行謀篇布局。在任務安排上,對指導思想、目標任務、人才培養使用製度、評價激勵機製、保障措施等進行細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在實施路徑上,多要素、多層次、多角度進行統合,堅持黨對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全麵領導,建立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組織實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行業企業和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機製,通過一係列“組合拳”係統、協同、高效推進改革。

  堅持目標導向。《意見》緊扣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來規劃設計技能人才培養路徑和舉措。著力構建以行業企業為主體、職業學校為基礎、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係,並進一步明確各方在培養體係中的職責任務。創新培養模式,在技工院校推行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中國特色學徒製,鼓勵通過名師帶徒、技能研修、崗位練兵、技能競賽、技術交流等形式,開放式培訓高技能人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製造業技能根基工程、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鄉村工匠培育計劃、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職業技能提升工程,加大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強調發揮職業學校作用,穩定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允許開展有償性社會培訓。優化培養資源和服務供給,開展縣域職業技能培訓共建共享試點,探索“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

  促進全麵發展。《意見》把促進技能人才全麵發展放在重要位置。要求健全崗位使用機製,創造性地提出建立高技能領軍人才“揭榜領題”等製度,注重在科研和技術攻關中發揮高技能人才創新能力。完善技能要素參與分配製度,實現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完善技能人才穩才留才引才機製,暢通高技能人才向專業技術崗位或管理崗位流動渠道,將高技能人才納入城市直接落戶範圍。拓寬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支持麵向技能人才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重視從技能人才中培養選拔黨政幹部。完善職業技能競賽體係,落實獲獎選手表彰獎勵、升學等政策。加大表彰獎勵力度,國家級榮譽適當向高技能人才傾斜。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做好黨委(黨組)聯係服務高技能人才工作,依法依章程推薦為人大代表候選人、政協委員人選等,選拔推薦到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掛職或兼職。通過上述舉措,著力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會地位。

【落細落實彙聚強大合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抓好《意見》的貫徹落實,需要政府各個部門通力合作,需要中央和地方聯動落實,還需要行業、企業等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彙聚成支持技能人才發展的強大合力。當前,特別需要在四個方麵下功夫。

  ——在深刻領會、係統貫徹上下功夫。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將貫徹落實《意見》與學習貫徹新時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相結合,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麵領導,堅持鞏固和發展工人階級先進性,立足技能人才實際和人社部門職責,加強頂層設計和長遠謀劃,采取有力措施把各項要求落地落細。

  ——在全麵融入、前瞻布局上下功夫。主動融入大局,將技能人才工作融入“十四五”時期人才發展等國家重大規劃,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人才隊伍建設總體部署。進一步形成有利於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製度體係和社會環境,努力打造充滿活力、特色鮮明的技能人才工作品牌。細化責任分工,完善配套政策,切實將高技能人才作為國家戰略人才,推進實施各項政策製度和重點工作,構建相互銜接、梯度升級的培養培育鏈條。實施重點行動,加快培養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高技能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在改革破題、破立並舉上下功夫。針對技工院校辦學麵臨的體製機製障礙,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有關要求,推動技師學院與高等職業院校政策互通互認,統籌技師學院與高等職業院校招生政策,探索建立學曆、技能證書互認製度,促進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針對技能人才待遇仍然偏低的現狀,推動落實《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研究製定健全企業技能人才工資分配製度的意見。針對技能人才發展通道不暢問題,破立並舉,打破“天花板”,構建“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崗位)序列,搭建“立交橋”,建立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審貫通機製,順應人才融合發展趨勢。

  ——在統籌協調、常態長效上下功夫。各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在各級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下,切實履行好組織實施職責,會同有關職能部門,加強對各項政策措施和重點工作的部署推進、監督指導,層層壓緊壓實主體責任,集中政策、集中資源、集中力量,確保按時有序推進各項工作任務。加強部門溝通協調,促進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工作聯動,及時梳理總結《意見》推進實施情況、典型經驗做法及存在的問題困難,加強研究分析,提出意見建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加快人才培養自立自強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扈永順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作為在新中國朝陽中誕生的一所高校,華中科技大學(下稱“華科大”)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強化一流本科教育底色,提升一流博士生教育高度,全麵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人才和教育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學校爭取用5到10年時間,建立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華科大風格”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體係,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貢獻華科大智慧和經驗;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師培養體係,為新時代培養卓越工程師;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加強有組織科研,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探路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

《瞭望》:你認為應如何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

尤政: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重大的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於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於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方麵具有天然優勢。黨中央多次強調,要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作用,要有培養出大師的堅定信心,要實現人才培養的自立自強。在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方麵,華科大探索出了一些經驗。

  在頂層設計上,加強製度建設,做好價值引領,深化人才培養改革,發揮科研育人作用,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在華科大,我們調整成立了領導小組、專家組,提出要完善基礎學科高水平教師自主培養,出台了具體實施方案,形成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工作合力。

  在落實主體責任上,充分發揮教學指導委員會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部門與部門、部門與院係聯動機製。將人才培養作為院係的中心工作,體係化設計本研貫通的課程體係、科研訓練、學生管理等人才培養重要環節。以院係為責任主體,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對優秀創新人才采取“滴灌”方式定製培養模式,製定本研貫通、學科交叉、科教協同等個性化培養方案。

  在完善條件保障上,優化資源配置,整體保證經費、營造良好學習環境及設立完善的獎助體係等。根據學校整體規劃以及院係自身的規劃,分年度明確學科建設項目任務。將資金安排與建設績效掛鉤,在公平競爭中體現扶優扶強扶特扶新。形成相對穩定的支持,並根據評估評價結果、資金使用管理等,動態調整支持力度。

  這三個環節都指向一個關鍵——改革評價導向。不斷完善評價導向,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金標準。

【為新時代培養卓越工程師】

《瞭望》:在商業航天、集成電路這些工程領域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需要什麼樣的工程技術人才?

尤政:很多人都聽過摩爾定律,未來超越摩爾定律的一個重要方向是追求研製出麵向問題係統解決方案的智能微係統。

  近30年來,我一直從事微機電係統(MEMS)的研究。MEMS指的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功能的智能係統,是微電子、光電子和微機械按功能要求在芯片上的一種三維集成,被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生物技術等領域。

  以納型衛星技術為例,納型衛星是大規模商業衛星的先驅,為後者積累了技術和原型基礎。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既要具備傳統的半導體加工工藝技術,還要具備使用超精密儀器與精密加工的集成能力,才能使一個毫米或微米級的微係統具備精確而完整的感、存、算、傳等係統特性。把這些學科知識全部集成一起做成產品,需要大量的卓越工程師。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培養的工科人才被稱為“紅色工程師”,主要解決成熟工業產品產能的技術問題。他們政治堅定,服務國家所需,具有很高的工程素養和工程實踐經驗。隨著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的深入,工程師不僅要解決保障工業運轉與產能的問題,更要具有突出的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複雜工程問題,以創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為目標。

  卓越工程師培養需要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組合成新係統並不斷迭代,以做出創新產品作為培養模式的評價標準。這是新時代工程師的底色,也是區別於國外工程師、傳統工程師的卓越所在。

 《瞭望》:華中科技大學在培養卓越工程師方麵有哪些經驗?

 尤政:我們提出為新時代培養卓越工程師,既要有紮實理論基礎,也要有強大創新能力。2010年,教育部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0。學校設立了13個卓越計劃實驗班,進行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經過10多年發展,形成了一些經驗:

  第一,堅持立德樹人,構建卓越工程師培養體係。以新工科建設深化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改革,並將愛黨報國的理念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永葆“紅色工程師”底色。

  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業,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業。放眼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均在發力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建設,以期在培育未來產業上先行一步。圍繞光電子技術、智能製造和高端醫工裝備等重點領域,華科大先後成立了未來技術學院、集成電路學院和卓越工程師學院。形成了以交叉研究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利於促進學科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之間有機融合,進而推動高校體製機製創新,落實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前瞻性和戰略性培養。

  第二,整合多方力量打造人才成長的創新生態。人才培養體係的變化需要有相應的教材體係、實驗培養體係作配套,不僅要增加理論、實訓課程,而且要從思維方式上對教學評價進行重塑,涵養優良的學術生態。同時加強不同學科、領域間的互動和交叉,打造大學企業創新雙引擎。

  華科大開展了交叉與戰略前沿學科提升行動。營造鼓勵學科交叉創新、協同發展的環境,形成了“醫學+”“人工智能+”“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等係列優勢特色學科群建設。同時大力推動產教融合,通過與企業協作建立完備的創新鏈條。目前,學校投資過億元打造工程實踐創新中心,並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創新實踐課程體係,解決了產教脫節的問題。

  第三,依托工科優勢與特色學科,采用本碩博貫通模式,積極探索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體係已從本科教育延伸到博士研究生教育階段。除了和企業聯合外,高校自身承擔的國家重大工程項目與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是培養卓越工程師的載體。

  學校目前建有脈衝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兩座國家大科學裝置,同時還建有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數字化設計與製造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數字建造、智能設計與數控兩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也相繼落地。這讓學生在提出學科交叉問題後,通過現有條件設施就能快速切入研究,充分發揮重大科技平台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提升服務科技自立自強能力】

《瞭望》: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應如何加強有組織科研創新體係建設?

尤政:服務科技自立自強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重要使命之一。我們將深入開展有規劃、有組織、有質量的科研,提升學校服務國家發展、承擔國家使命的戰略能力。

  第一,在戰略方向上,麵向國家重大需求,解決真問題。學校發布了《華中科技大學“十四五”科技創新白皮書》,出台了基礎研究、交叉研究、重大科技創新等三大計劃。在基礎研究上,拓展人類認識自然的邊界,爭取更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在交叉研究上,以解決真問題為出發點,探索交叉研究激勵機製,創造科研競爭新優勢。在攻克“卡脖子”技術上,敢於“揭榜掛帥”。

  第二,在戰略關鍵上,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平台優勢。一是聚力爭創國家實驗室,推進湖北光穀實驗室實體化運行,發揮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優勢,加快爭創光電子國家實驗室,同時搶抓一批國家實驗室武漢基地建設落地。二是穩步抓好國家級重大科研平台建設,紮實推進脈衝強磁場二期優化提升項目建設,保障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的驗收,爭取早日正常運行。有序推進生物醫學成像省部共建重大設施實體化,高水平建設好國家智能設計與數控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等。三是搶抓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戰略機遇,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任務,爭取醫科國家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四是紮實推進國家科研機構實體化,實現學校重大科研平台優勢擴容增效。

  第三,在戰略實施上,彙聚創新合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校地校企創新聯合體。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既聯係著產業需求側,又連接著科技供給側。過去幾十年間,華科大先後孵化出華工數控、華工科技等掌握自主技術的企業。這些經驗讓我們認識到,要把企業需求和學校技術在未來產業科技園裏真正進行孵化,采取具有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和攻關方式。

  2022年11月底,華科大牽頭的光電與醫療裝備未來產業科技園入選國家首批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將聚焦高端醫療裝備、光電材料與芯片、智能製造三大重點領域,為科研成果與產業之間搭建一個橋梁,真正把成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渠道打通。增強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以未來科技的持續突破,支撐未來產業的創新發展,為打造更多像華為、聯影醫療一樣的企業奠定核心技術基礎。

  第四,在戰略保障上,規範管理,構建良好創新生態。以製度建設和規範管理為基礎,推動科技創新與製度創新雙輪驅動。在製度設計上,結合科研工作新形勢,健全科學研究全流程管理機製。在製度執行上,堅持依章依規科學實施、規範管理,破除“最後一公裏”障礙。在製度反饋與改進上,根據執行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進行製度優化,為開展有組織科研提供強有力的製度保障。深入開展有組織科研大討論,總結學校有組織科研的經驗,加強戰略謀劃和前瞻布局,奮力實現學校科研事業新的重大突破。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