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近日,各省市政府工作報告陸續發布(31省市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全文)。多份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安排、一體部署。聚焦2023年高等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麵,各省市將開展哪些重要工作?一起來看:
北京
● 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撐,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支持在京高校“雙一流”建設。
打造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加快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國家實驗室高質量運行,抓好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在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網絡安全等領域取得更多創新應用成果。
拓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新範式,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和共性技術平台,加快建設新一期高精尖創新中心。
出台基礎研究領先行動方案,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行動計劃,推行“揭榜掛帥”“賽馬”等新型管理製度,推廣科研經費“包幹製”。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創新,著力構建國際一流的創新生態。
深化知識產權全環節改革,全麵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和首都標準化戰略。
大力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推動中關村24條先行先試改革政策擴大到示範區全域,積極探索新的改革舉措,推進科技園區管理體製改革和空間布局優化,著力提升各分園發展質量。
健全“三城一區”融合發展機製,中關村科學城統籌南北區均衡發展,懷柔科學城著力打造高端科學儀器裝備產業集聚區和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區,未來科學城加緊建設“兩穀一園”,創新型產業集群示範區積極承接三大科學城成果外溢。
全麵增強首都人才凝聚力。實施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方案,麵向全球招賢引才,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努力打造世界一流人才之都。
支持企業與在京高校院所共建產教融合基地、特色研究院、交叉學科實驗室,加快培養高精尖產業急需緊缺人才。
深化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體製機製改革,以務實舉措把服務做到人才心坎上。
天津
● 聚焦建設創新策源地,著力提升創新發展能力
高標準啟動天開高教科技園建設。構建以南開區環天南醫大片區為“核心區”,以津南區海教園片區、西青區大學城片區為東西兩翼拓展區的總體空間布局,探索“學科+人才+產業”創新發展模式。
充分調動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和我市科研院所、企業參與天開高教科技園建設積極性,主動對接頭部企業和知名校友企業,對接海河產業基金、天使母基金、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等政府引導基金,設立創業種子基金,吸引科技、金融、創新團隊、中介服務等各類資源入駐,孵化轉化一批優質科研成果,培育一批創新創業企業。
舉辦天開高教科技園發展論壇。建立高校與產業園區的“握手”通道,爭取更多天津高校創新成果實現本地產業化。
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對接首都創新資源,推動央院、央所、央企與地院、地所、地企建立各類創新聯盟,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培育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
麵向科技前沿領域組織實施重大專項,力爭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推動151家國家級創新平台提質增效,推進1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加快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天津中心建設,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牽引,推動海河實驗室產生更多創新成果、孵化更多初創企業。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入實施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研發投入後補助政策,著力提高企業研發投入水平。
以打造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升級版為引領,完善創新主體梯度培育體係,大力引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領軍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1萬家,雛鷹、瞪羚、領軍(培育)企業分別超過5800家、460家、310家。新增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0家。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10家創新聯合體,促進重大成果加快轉化。
優化創新要素供給。深入實施“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升級版,創造條件吸引更多人才來津。繼續實施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培訓計劃,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推進職稱製度與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製度有效銜接,實現技術和技能人才職業發展貫通,加快建設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
健全“揭榜掛帥”“賽馬”等製度,開展企業創新積分製試點,加快形成“以用立業”為導向的科技創新格局。
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解細繩”2.0版,帶動全市技術市場交易額突破1700億元。
建立服務企業上市通道,推動8家科技型企業上市,擴容科創企業上市培育項目庫。設立10隻以上天使子基金,總規模達到20億元。開展數據授權運營試點,做大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
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支持濱海新區申報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範區。推進全域科普向縱深發展。
● 聚焦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著力增進民生福祉
推進產教聯合體和產業鏈產教融合共同體試點建設,創新拔尖人才選拔培養機製,高質量實施“雙高計劃”。辦好第二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
加快北京協和醫學院天津校區、天津醫科大學新校區建設,啟動天津美術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擴建。
持續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實施頂尖學科培育計劃,打造一批服務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特色學科群。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深入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建設“大思政課”綜合改革試驗區。
河北
● 深入落實重大國家戰略。堅持服從服務大局,全域對接、全麵承接,打造“兩翼”發展新格局。
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全麵落實中央疏解清單,推動4家央企總部、4所高校、2所醫院加快建設,爭取30家央企二三級子公司落戶新區。推進中科院雄安創新研究院、科創中心中試基地、綜合保稅區等項目建設。
●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堅持創新引領,促進科技與產業精準對接,提升創新鏈產業鏈協同水平。
實施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持續抓好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投入後補助等政策落實,開展國有企業研發投入“三年上、五年強”專項行動,確保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發揮科技特派團作用,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小升高”工程,年內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00家,力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8000家。
深入推進京津研發、河北轉化,實施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示範工程,與京津共建5家科技創新平台示範基地,全年技術合同成交總額1500億元以上。
推進承德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外專百人計劃,開展“百名院士河北行”活動,全方位培養引進使用人才,新建院士合作重點單位30家。
實施主導產業壯大行動。聚焦鋼鐵、裝備、石化、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開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技改專項行動,實施技改項目5000項以上,創建省級及以上綠色工廠100家。
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行動,做強先進製造業集群,打造光電與導航、生物醫藥等一批產業示範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8%。
抓好保定、滄州等6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全省物流業增加值達到3400億元。
實施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領跑者”企業培育行動。堅持集群化發展、園區化承載、大項目帶動、大企業引領,狠抓科技創新、質量品牌、產業升級、強鏈補鏈,完善扶持政策,強化梯度培育,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爭創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全省超百億元特色產業集群達到90個。
實施數字賦能行動。加快產業數字化,開展工業互聯網“百城千園行”活動,支持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
加快數字產業化,深入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三年“倍增”計劃,抓好雄安新區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等建設。
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京津冀樞紐節點,培育張家口數據中心集群。辦好2023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
● 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
建設省域高水平高職院校30所,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和“雙一流”建設。
山西
● 著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振興。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實施職業教育達標提質工程,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彙,推動職業教育整合優化、達標提檔,高質量實施國家和省級“雙高計劃”、高水平中職學校建設計劃,培養更多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實施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工程,支持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高標準完成“雙一流”建設任務,支持中北大學、山西醫科大學等高校的優勢學科建設,打造衝擊新一輪“雙一流”學科梯隊。
持續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積極推進應用型高校和應用型本科專業建設,加快培養理工農醫專業緊缺人才,建設用好省校合作“12大基地”。
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高質量推進“111”“1331”“136”創新工程,重組2-3家全國重點實驗室,新建2-3家省實驗室,優化調整省重點實驗室。
推進技術創新中心等平台建設,培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1+10”中試基地。
實施“兩個轉型”科技支撐專項行動,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爭形成一批走在全國前列的創新成果。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滾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國有企業研發投入剛性增長機製。
完成科技體製改革三年攻堅任務,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運用體製。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加快引育高素質人才隊伍。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健全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製度,創新柔性引才模式,充分向國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主體放權,加強人才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服務保障,努力造就一流的戰略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
加強企業家人才隊伍建設。深化人才體製機製改革,大力破除“四唯”傾向,試點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建立青年科技人才穩定支持機製,讓各類人才大展身手。
內蒙古
● 以攻堅舉措推進科技創新,不斷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科技投入要再加大。政府帶頭攻堅,自治區本級財政安排科技專項資金增長20%,引導激勵各類創新主體想創新、敢創新、能創新。
實施創新型企業“雙倍增雙提升”行動,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00家。
創新平台要再加碼。已獲批的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巴彥淖爾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鄂爾多斯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和國家重點實驗室,新設立的科學技術研究院等研發機構,要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列出創新工程清單和示範項目清單,推出更多讓行業興奮、讓地區振奮的成果。
創新鏈布局要再加力。堅持圍繞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創新鏈,結合我區實際,推動科研經費投向和科研項目布局向能源、奶業、草業、種業、稀土等重點領域集中,把好鋼用在刀刃上。自治區今年將全力打造“蒙科聚”科創“一張網”,把科技研發、資本運作、項目孵化、成果轉化、知識產權保護等功能集成起來,促進創新要素先“聚合”、再“聚變”,讓創新驅動這個輪子轉起來、快起來。
人才引育要再加強。對於已引進的院士、傑出青年等人才要想方設法為他們發揮才幹創造更有利的條件,也要用好政策、好環境吸引更多人才“鳳凰南來”、“鴻雁北歸”。同時要善待本土人才,讓他們安心幹事創業、竭誠奉獻家鄉。教育育才是我區的弱項,關鍵是要提升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與高質量發展的契合度。職業教育要注重與龍頭企業“握手”,推行“訂單式”培養,實施“工匠班”計劃,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重點推進40個企業與職業院校深化合作,布局建設3個高技能人才綜合培養創新港,啟動產教聯合體、共同體和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力爭今年新增5個校企共建學院、創立職業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要把精力集中到提升辦學質量和研發能力上來,加強一流學科、一流專業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布局建設16個現代產業學院、專業特色學院和未來技術學院,打造一批高水平教學創新團隊和關鍵技術科研平台,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 辦好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好事,努力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好。
著力促就業保收入。實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製幫扶行動,確保年末就業率達到90%以上。實施“三支一扶”和社區民生基層服務計劃,招募7500名項目人員。
開展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25萬人次,組織職業院校對就業困難等人群免費培訓10萬人次。
遼寧
● 全力夯實教育科技人才支撐。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彙,建設“興遼卓越”高等職業學校20所左右。
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建設100個左右一流學科、1000個左右一流專業,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聚焦創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高水平建設遼寧實驗室等創新平台,力爭大連先進光源項目納入國家建設布局,全力打造我國科研資源集中地、原始創新策源地、高端人才集聚地。
加快沈陽渾南科技城、大連英歌石科學城建設,提升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水平。
實施科技企業梯度培育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2.6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1萬家,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達到4500家。
深入推進科技體製改革三年攻堅行動,完善科技項目生成管理、成果轉化機製,實施100個“揭榜掛帥”項目,創建200個實質性產學研聯盟,新建10個中試基地,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達到55%以上。
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弘揚科學家精神,培育創新文化,營造創新氛圍。
高質量做好人才工作。深入實施“興遼英才計劃”和“百萬學子留遼來遼”專項行動,“帶土移植”引進300個高端人才團隊,支持引育1000名左右各類拔尖創新人才,建設國家重要的人才中心。
優化人才發展生態,解決好人才醫療保障、子女就學等後顧之憂,讓各類人才安身、安心、安業,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推動放權鬆綁,賦予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健全人才評價體係,激發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讓更多千裏馬在遼沈大地競相奔騰!
吉林
● 著力加快創新驅動發展。
提升教育服務發展能力。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深化“雙一流”“雙特色”建設,建設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
推動吉林省新農科長白山創新學院建設,啟動本科高校新醫科建設改革試點。加快推進職業學校達標工程,盡快實現職教本科院校“零”的突破。
深化吉林大學與各市(州)協同創新發展合作機製,大力推廣吉林大學紅旗學院辦學模式,建設200個校企聯合技術創新實驗室,支持50個產業化培育項目。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
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加快建設長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跟蹤推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設,推動第二批8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參加重組。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0戶,推動龍頭企業牽頭建設製造業創新中心。啟動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破繭成蝶”專項行動和科技人才助力企業創新躍升三年行動,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500戶,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家。推廣“長光”“擺渡”模式經驗,建設一流“雙創”平台,推進“雙創”向縱深發展。籌建省氫能產業綜合研究院。
大力激發人才活力。落實好人才政策3.0版,多元化推進落實高層次人才收入倍增計劃,完善人才激勵政策配套細則,強化人才服務製度保障。製定汽車、醫藥等產業專項人才支持政策。叫響“創業有你、就在吉林”“奮鬥有我、就在吉林”,實施“吉人回鄉”工程,搭建對接服務平台。下放省屬事業單位三級專業技術崗位自主評聘權限。高標準建設“長春人才創新港”。
●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學生資助體係做到全學段全覆蓋。按每生3000元標準,對本科院校錄取的城鄉低保對象家庭、脫貧家庭困難考生救助全覆蓋。
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紮實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院校培養。
黑龍江
● 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
推進北科生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等創新平台和生物信息融合、細胞與再生醫學等產學研聯盟建設。
組織發電裝備智能製造等企業及相關科研院所,加快創建國家級和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
●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建立完善科技創新多元投入機製,省級科技專項資金繼續保持20%增長,大力實施數字經濟、生物經濟、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專項。
完善“揭榜掛帥”科技攻關組織機製,進一步發揮企業創新出題者作用,引導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攻克一批關鍵技術、突破一批產業技術難題,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把企業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核心載體,加快培育科研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深入實施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產業化專項行動,年度轉化重大科技成果500項左右。
建設技術交易服務平台,彙集在研項目、可轉化成果、創投資本等要素,推動形成企業、高校、院所、園區、中介機構、投資機構精準對接機製。
圍繞重點產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創新聯合體,組織150個以上聯合攻關、聯合轉化項目,使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振興發展的“最大增量”。
深入實施“新一輪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淨增800家以上。
全麵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支持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企業發展壯大。
引導孵化載體完善功能,以專業化、市場化手段孵化更多科技型中小企業。
用好哈洽會、深圳國際人才交流會等平台開展科技招商,引進更多科技型企業、科研機構。
深化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科技合作,在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開展對俄為主的國際科技合作。
加快建設環大學大院大所創新創業生態圈,高質量打造航天高端裝備未來產業科技園。推進哈大齊自創區協同發展,促進省級高新區提質增效。
圍繞建設創新平台引才聚才育才,用好用足“新時代龍江人才振興60條”,實施頭雁、春雁、龍江學者等人才支持計劃,積極申報國家引才引智示範基地,全方位培育引進留住用好各類優秀人才,厚植人才創業沃土,充分釋放創新活力。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持續提升,為創新龍江建設打牢基礎。
● 用心用力辦好民生實事
深入實施大項目拉動就業、創業帶動就業、公共服務促進就業、職業技能培訓穩定就業和支持新就業形態發展等計劃,全省城鎮新增就業30萬人以上。
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做好農民工、退役軍人就業幫扶,幫助5萬名以上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推進新一輪省“雙一流”10所高水平大學、141個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優化調整省“雙特”建設高校和專業集群,“雙高”“雙優”項目重點建設35所職業學校、100個專業(群),加快推進部省共建職業教育與產業集群集聚融合示範區。
招聘醫學專業大學生補充鄉鎮衛生院,確保平均每個鄉鎮衛生院不少於3名醫學畢業生在崗服務。
上海
● 著力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撐,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資源融合集成,進一步厚植創新驅動根基。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麵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大力發展素質教育。
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打造一批產教融合育人基地、高校科研基地,深化高校“雙一流”建設,支持高校加強基礎研究和重大科研攻關,做強做優職業教育,擴大職工繼續教育“雙元製”試點。
持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深入實施基礎研究特區計劃、“探索者”計劃,啟動新一批市級重大科技專項,加快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
大力發展研發經濟,引進和培育一批具備研發、銷售、結算等複合功能的創新型總部,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
深入推進全麵創新改革試驗,進一步為創新主體放權鬆綁,開展高校院所綜合授權改革試點,實施領軍企業培育工程,持續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擴容提質。
健全技術轉移體係,提升科技企業孵化器服務能級,探索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
高標準推進知識產權強市建設,強化知識產權法治保障。
大力推進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加快建設戰略人才力量,強化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世界一流大學、高水平研發機構、行業領軍企業等平台的人才集聚效應,聚焦“高精尖缺”,實施海內外頂尖人才引育、科技領軍人才隊伍提升、青年科技人才隊伍鍛造、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振興等工程,持續壯大科技創新“四支隊伍”。
深化人才發展體製機製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開展國家科技人才評價綜合改革試點,推動落實海外人才出入境、停居留等保障措施,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營造高品質的人才生態。
● 著力實施民心工程辦好民生實事,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和市民持續增收。健全就業促進機製,強化創業帶動就業,新增就業崗位55萬個以上。
完善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係,加強就業困難群體幫扶和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健全職業技能培訓政策體係。推進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係建設。
江蘇
● 高質量推進科教人才強省建設。
聚焦科技自立自強,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不斷提升科技創新供給的質量和效益,打造區域創新新高地。
紮實推進教育強省建設。深入推進中職“領航計劃”和高職“卓越計劃”,加強新一輪“雙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建設,大力建設應用型高校,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全力保障蘇州實驗室建設,支持紫金山、太湖、鍾山實驗室承擔更多戰略任務,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台載體。提升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水平。支持南京建設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深入實施科技體製改革三年攻堅行動,持續打造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科技體製改革“試驗田”,推動“科創+產業+產品”融合發展。
堅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製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實施一批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麵向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積極推進集成電路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數字經濟科技攻關專項行動,統籌推進80項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項目和80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努力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
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對160家創新型領軍企業的支持,鼓勵行業骨幹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落實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稅收優惠和企業科技創新稅前扣除等創新激勵政策,量質並舉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集群。
加快建設人才發展高地。實施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支持計劃和產業鏈人才攻堅計劃,發揮人才攻關聯合體作用,打造“寧蘇”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建設一批省級特色產業人才集聚區,實施更高水平的全球引才聚才計劃,持續推進海外人才來蘇工作便利化,更好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浙江
● 著力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省首位戰略,強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加快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新一輪一流學科建設工程,推動西湖大學等新型高校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擴大長學製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招生規模。
壯大科技創新力量,推進中科院杭州醫學所二期、中國寧波新材料高端創新平台等重大科技設施項目建設,鼓勵10大省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省技術創新中心和製造業創新中心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部署實施省級重大科技項目400項以上,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00項以上;
深入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計劃、科技“小巨人”培育計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800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100家,組建創新聯合體10個;新增高價值發明專利9000件。
大力招引培育人才,新引進“鯤鵬行動”專家40名左右,新引育領軍人才、優秀青年人才各500名。
● 聚焦辦好民生實事,讓政府做的事成為百姓滿意的事。
就業創業方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10萬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40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0萬人;建成零工市場200個。
安徽
● 全麵加強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效能
推進高質量教育體係建設。開展與全國知名高校合作,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雙元”育人,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校一策推進“雙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建設,推動高峰學科提質擴容,引導、支持地方高校特色發展。持續推進高校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建立教育、產業、科研相銜接的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機製。
引導規範民辦教育發展,促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推動終身教育優質資源共享。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實施強基興師計劃。
推進科技體製機製創新。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雙倍增”和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兩清零”行動。
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示範應用和政府采購力度。健全前沿科技研發“沿途下蛋”機製。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係建設,全麵加強科技成果捕捉平台、供需對接平台、中試孵化平台和應用場景建設。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賦權改革,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係。
推動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通過建設“科大矽穀”,發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院所作用,聯合國內特別是長三角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全球科技創新要素。通過辦好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突出實踐性、實戰性、實效性特色辦學理念,培養複合型科技產業組織人才,為走好“科創+產業”路子提供支撐。
通過建設羚羊工業互聯網等平台,強化要素彙聚耦合,推動科技、產業、資本直通。通過“科大矽穀”、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羚羊工業互聯網相互賦能,推動科研機構、高校院所、大科學裝置與企業、資本的協同創新,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與新興產業聚集地融合發展的生態係統。
加強和完善科技力量布局。深入實施科技創新“栽樹工程”,推進合肥先進光源、空地一體量子精密測量實驗設施、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等大科學裝置建設,爭創新的國家實驗室(基地),力爭新增全國重點實驗室5家以上。
堅持以基礎研究引領應用研究,以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實施重大基礎研究項目100項。
推動百家知名高校院所企業在皖設立研發機構。瞄準新興產業需求,統籌建設產業研究院20家,發展一批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推動全省域科技力量優化布局,啟動全省應用場景一體化大市場建設,支持各市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創新平台。高質量辦好中國(安徽)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航天日主場活動。
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突出高層次人才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作用,依托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科創平台,廣泛集聚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人才“引育留用”機製。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新增技能人才30萬人。
福建
● 著力增強創新競爭力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統籌推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協同創新、融合發展,實施高等教育十年規劃、新一輪“雙一流”和一流應用型高校建設方案;
調整優化高校專業結構設置,促進內涵式發展,支持福耀科技大學建設;
實施職業教育“雙高”計劃,加大政策供給和投入力度,推動中職、高職、本科一體化貫通培養改革試點,完善技工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公共服務體係,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全麵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完善科技創新體係。突出發揮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集聚效應,繼續建好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廈門科學城、泉州時空科創基地、三明中關村科技園和省創新研究院,支持現有平台建實建強、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新建海洋、集成電路等領域省創新實驗室,爭取能源、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落戶我省。
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施高新技術企業“雙倍增”行動,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分段補助等政策,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8%以上。
突出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探索對高校、科研機構和高層次領軍人才的長期穩定支持機製,持續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省,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突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光電信息、先進材料等領域,推行“揭榜掛帥”“賽馬”等新型管理製度,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重大科技項目。
堅持人才引領驅動。全麵落實新時代人才強省戰略,構建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體係,夯實創新人才支撐。
強化人才戰略布局,支持福州建設數字經濟人才基地、廈門建設海峽兩岸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基地、泉州建設先進製造業人才基地,鼓勵各地探索建設富有特色的人才平台,推動形成人才發展“雁陣”格局。
強化高端人才培養引進,造就更多特級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青年拔尖人才、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更加精準、更大規模引進海內外高端人才、專業人才、青年人才。
強化人才發展體製機製建設,健全新時代科技特派員機製,以6家省創新實驗室為試點,向用人主體充分授權,加大科研經費管理、編製管理、人才交流等方麵鬆綁力度。
強化人才環境營造,完善薪酬、住房、醫療、配偶安置、子女教育等精準服務體係,徙木立信,展現最大的誠意全力打造求賢若渴的濃厚氛圍,讓人才心有所向、身有所歸、業有所成。
江西
山東
● 紮實落實科教強魯人才興魯戰略。著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在強化創新引領上加力提效。
一是構築高能級創新平台。加快構建“1313”四級實驗室體係,全力做好嶗山實驗室服務保障工作,建設25家左右全國重點實驗室和10家左右省實驗室,啟動省重點實驗室重組。支持產業技術研究院、高等技術研究院、能源研究院高質量發展,加快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建設。爭創1-2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新培育一批新型研發機構。
二是攻堅關鍵核心技術。探索基礎研究長期穩定支持機製,推進10家省級基礎科學研究中心建設。在人工智能、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領域,“揭榜掛帥”實施100項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70%以上由企業牽頭。在新興交叉、產業跨界、未來產業領域,推進一批科技示範工程。實施3000項企業技術創新項目。深入開展國家標準化創新發展試點。
三是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深化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行動,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8萬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3.6萬家。實施高質量市場主體培育行動,設立區域性股權市場“專精特新”專板,新增單項冠軍200家、專精特新企業1000家。在合成生物、元宇宙等領域,支持1000家科技型企業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
四是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打造濟青人才集聚平台,建立用好頂尖人才引進“直通車”機製。深入推進泰山、齊魯人才工程,開展青年人才集聚專項行動,吸引青年人才70萬人以上。深入實施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建設計劃,實施一流學科建設“811”項目,打造5家科教融合協同育人聯合體,加大工程碩博聯合培養力度,辦好第二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深化百萬工匠培育行動。完善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機製,讓各類人才放開手腳、創新創造。
● 紮實辦好重點民生實事。
開展穩就業促創業行動。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啟航揚帆計劃,推進農村勞動力就業集成改革。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實行“以工代賑”,新創設城鄉公益性崗位60萬個。完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製度,支持創新創業和靈活就業,保障公平就業權益。
啟動新一輪部省共建現代職業教育體係試點。
河南
● 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強化創新平台建設。高水平推進省科學院重建重振,啟動運行一批研究機構,與中科院等加強科技合作,積極引進一流大學研究院落戶中原科技城。依托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建設國家樞紐型技術交易市場。做優做強省實驗室體係,新增國家級創新平台5家、省級創新平台400家以上。加快構建標準化雙創載體體係,新建20個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智慧島。
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進協同科研攻關,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科研資源和企業需求的有效配置、精準對接,支持企業建設產業研究院、中試基地,推動創新成果中試熟化與產業化。高質量推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推動高校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建1500家研發中心,建設15個省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實施創新型企業樹標引領行動,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000家。
強化體製機製創新。深化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加快以新型研發機構為方向的科研機構改革,完善“揭榜掛帥”、首席專家負責製等項目組織機製,實施以信任和績效為核心的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加快以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評價改革。加強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培育創新文化,構建一流創新生態。
強化人才引育力度。深入實施“中原英才計劃”、青年人才倍增行動、頂尖人才突破行動。實施重點高校學術校長引進培養專項行動,積極招引海外一流人才,新建中原學者工作站30家左右,新設一批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和創新實踐基地。出台更具含金量的人才支持措施,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辦好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
● 加快推進社會民生事業全麵進步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係,做好援企穩崗工作,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深入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完成職業技能培訓300萬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200萬人以上。推進豫商豫才回歸,新增返鄉創業15萬人以上。支持和發展新就業形態。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
促進教育優先發展。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優化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建設200個工匠實驗室、實訓基地。
深入推進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支持第二梯隊7所高校11個學科創建工作。
布局一批未來技術、現代產業等特色學院,全麵加強基礎、急需、新興、交叉學科專業建設。
湖北
牢牢把握教育科技人才這個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用心辦好人民滿意教育,聚力做強科技創新引擎,加快建設全國重要人才中心,努力構築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牢牢把握人民生活幸福這個“國之大者”,千方百計穩定就業,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全方位守護人民健康,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紮實辦好10大類民生實事,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湖南
● 大力實施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持續擴大本科教育資源供給,支持高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彙,深入實施職業教育“楚怡”行動。規範繼續教育。引導規範民辦教育發展。
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增長12%以上,淨增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以上。
以“十大技術攻關項目”為突破,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力爭在算力網絡構建、8英寸SiC外延裝備、深遠海超大功率直驅永磁海上風電機組、北鬥時空安全裝備產業化應用、氫燃料動力工程機械整車工程化、水稻耐鹽堿和耐極端高低溫新品種、超精密加工裝備、丘陵山地適用高效智能農機、動力電池高值循環利用、高純稀土金屬靶材等方麵,突破一批原創性引領性技術,為國家產業體係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作貢獻。
以建設“四大實驗室”為依托,打造戰略科技力量,推動嶽麓山實驗室交付入駐、嶽麓山工業創新中心形成創新網絡、湘江實驗室實體化運行、芙蓉實驗室全麵建設和運行;高標準規劃建設湘江科學城,支持湖南先進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平台發展。
以“四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支撐,厚植前沿科技攻關基礎,推動大飛機地麵動力學試驗平台投入運行、力能實驗裝置一期和航空發動機冰風洞裝置二期開工建設,完善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運行服務體係;推進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雲平台建設,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視頻產業鏈基地和媒體融合新地標。
以企業為主導,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大幅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和研發活動覆蓋麵,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平;推進長株潭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高水平建設長沙、衡陽“科創中國”試點城市,支持嶽陽臨港、湘西州、婁底創建國家高新區。
推進人才強省建設。全麵落實8個重大人才工程、8個專項人才行動,深入實施“芙蓉計劃”。引導高校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做好全國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參賽備賽工作,造就一批卓越工程師、湖湘工匠、高技能人才。聚焦種業、先進計算、北鬥規模應用等優勢前沿領域,以及優勢產業集群,培養引進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創新團隊。緊盯高水平開放需求,培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經營管理人才和招商引資人才。健全人才分類評價體係,優化全周期、全要素、全流程服務,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支持長沙創建國家級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
廣東
● 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高水平建設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
高質量建設大灣區國際教育示範區、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為港澳居民在粵發展提供更加便利條件。
持提升創新體係整體效能,加快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深圳醫學科學院等重大創新平台。
支持建設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等重點片區,推動國際海洋開發銀行落地,打造全球創新資本形成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國際財富管理中心。
支持建設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和國際化醫療中心,加快深圳海洋大學等規劃建設。推進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打造深港合作新引擎。
●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全麵建設教育強省、科技創新強省、人才強省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實施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建設好省職教城。
推動高等教育提升質量、辦出特色,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
推進專門學校建設,提升學曆繼續教育質量。引導規範民辦教育發展。
推進教育數字化。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提高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科學素質。
深入實施“新強師工程”,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
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提升創新競爭力,推進科技體製改革三年攻堅,推動政府科技管理職能向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轉變,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完善科研經費使用管理機製,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打造科技體製改革示範地。
提升創新引領力,加快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發揮好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國之重器”作用,爭取更多全國重點實驗室在粵布局,加快建設東莞散裂中子源二期、鵬城雲腦Ⅲ、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江門中微子實驗站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深入實施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完善“政府+企業+社會”多元長期穩定投入機製,促進更多“從0到1”的源頭性創新成果湧現,打造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
提升創新硬實力,推進“廣東強芯”工程、核心軟件攻關工程,探索新型舉國體製“廣東路徑”,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體係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優化“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的項目形成機製,“一技一策”解決“卡脖子”問題,打造關鍵核心技術發源地。
提升創新驅動力,發揮政產學研資深度融合優勢和高新區重要平台載體作用,完善高校、科研機構成果產業化機製,支持建設概念驗證中心、中小試基地,推動更多科技成果沿途轉化,促進知識產權高質量創造運用和高標準保護,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最佳地。
提升創新支撐力,支持創建廣深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引導天使投資加快發展,建設國際風投創投中心,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證券化,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
提升創新源動力,健全“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資源”機製,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辦好大灣區科學論壇,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創新人才向往集聚地。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深入實施人才強省建設“五大工程”,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能力,清單式引進高精尖缺人才。攜手港澳鏈接全球高端創新人才,探索“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廣東”“居住在廣東、工作在灣區”等多樣化引才用才模式。
實施製造業人才“十百千萬”專項行動,組建產業創新人才聯盟。優化實施人才優粵卡製度,解決好人才的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後顧之憂,打造一流人才發展環境,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廣西
● 強化發展創新支撐,著力推進科教振興。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大力實施科技體製改革三年攻堅,推行“揭榜掛帥”、“賽馬製”等項目組織管理方式,自治區本級財政科技經費直接用於科研攻關項目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引導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
實施科技“尖鋒”行動,聚焦7大領域實施100項以上攻關項目,力爭突破80項以上關鍵核心技術。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新增自治區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3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超1000家、高新技術企業300家以上。
深化產教科融合發展。強化區內高校院所、職業院校與產業需求對接,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有機銜接。加快高校“雙一流”建設,分類支持高水平學科發展,完善南寧教育園區、桂林高校集聚區配套設施。推進科研院所“一流強院強所”建設。
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健全科技倫理製度。建設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實施“技能廣西行動”,啟動整市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支持企業用工試點。深化與東盟國家教育合作,打造“留學廣西”品牌。支持南寧建設麵向東盟的職業教育合作區。
推進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科改示範行動擴麵提質,著力打造國有企業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區內外聯合研發、科技服務、創新聯合體等平台20個以上,新增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平台15家、成果轉化中試基地12家,轉化成果1000項以上。加快建設麵向東盟科技創新合作區、欽州石化產業技術創新中心、中國—東盟/RCEP國際知識產權總部基地。
增強人才引領力和驅動力。優化人才“引育留用”生態,堅持“厚土培植”、“帶土移植”。實施“廣西人才小高地”、“院士工作站”等重大人才項目,支持人才向企業流動,打造一批人才團隊示範平台、示範園區。支持企業利用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區創新資源開展研發活動。力爭國家級高層次創新人才數量達120人以上,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達50個以上。
● 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係,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統籌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
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力爭2023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0%以上。
海南
● 打贏科技創新三年翻身仗
建設高能級科創平台。支持崖州灣實驗室高質量入軌,整合省內創新資源鏈接融入其創新體係。推動海洋實驗室海南基地、海南量子基地開工。南繁、深海、航天三大科創平台和衰老與腫瘤國際研究中心、國家技術轉移海南中心盡快形成承接國家重大任務能力。爭取新增“國字號”科創平台2家、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增長10%。
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采取針對性措施,提振民營企業市場信心、投資信心。深入開展高質量市場主體培育和提升“四大行動”,積極培育更多上市公司。打造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各500家,有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占比超50%。
深化科技體製改革攻堅。推廣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建立科技成果評價體係。加快崖州灣知識產權特區、中國(海口)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積極推動國際科技合作,落實科研項目經費跨境支付。推出10個標誌性科技成果應用場景,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25%。
實現人才引育大突破。時不我待“搶人才”,統籌實施“四方之才”彙聚計劃和“南海人才”開發計劃,力爭引進人才15萬,加大培養、使用本土人才力度,進一步發揮本土人才與引進人才疊加優勢。深化基層教育衛生專業技術人才激勵機製改革。優化職稱評審標準,擴容境外職業資格認可目錄清單。打造陵水海歸小鎮。
● 打造更多貼心可感的民生成果
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舉辦“百場萬崗”校園招聘活動,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和留瓊率分別達83%、62%。
引進落地2—3所境外理工農醫類高校獨立、合作辦學,支持黎安開展研究生層次國際留學生培養。優化“1+2+X”(“1”指海南大學,“2”指海南師範大學和海南醫學院,“X”指若幹應用型本科和高職院校)高等教育布局。加快教育數字化,啟動“互聯網+教育”提檔升級三年行動。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
重慶
● 奮力抓好科技創新,促進科技、產業、金融、人才良性循環。
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啟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打造未來產業科創園,推動校區、園區、廠區聯通聯動,支持高校師生和社會力量創新創業,支持環大學創新生態圈示範建設,創建國家綜合類技術創新中心,力爭高新技術企業突破7000家、科技型企業突破4.8萬家。
優化創新組織體係,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組建創新聯合體,實施電子芯片、綠色低碳、先進製造等科技專項,集中優質資源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加快科技成果商業化產業化,構建綜合性、專業化、全鏈條、貫通式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體係,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創建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建設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
打造高效能科創體係。建設科創核心承載區,提質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廣陽灣智創生態城等創新高地,推進重慶國際生物城、榮昌畜牧科技城、潼南農科城等科創園區建設。
培育核心科技力量,爭取國家實驗室重慶基地落地,加快建設超瞬態實驗裝置、金鳳實驗室二期、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等科創平台,組建明月湖實驗室,支持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產教融合發展,打造重慶腦與智能科學中心、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示範區。
加強基礎研究,前瞻布局一批戰略性、引領性、交叉性學科,瞄準應用數學、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等優勢領域開展基礎研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
優化科技創新生態。開展全麵創新改革試驗,深入推進市屬科研院所改革,深化科技評價、科技激勵、青年科研人員減負等改革。
強化科技金融支撐,推廣知識價值、商業價值信用貸款,促進專精特新、科創培育等基金市場化運作,健全科技企業上市服務機製。
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實施高水平人才集聚計劃,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培養人才,靶向引進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和海外優秀人才。厚植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大科普力度,以市場化社會化手段營造全民創新創業創造的濃厚氛圍。
● 奮力抓好社會民生事業,提高市民生活質量。
實施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加快西部職教基地建設,穩步發展本科職業教育。推進高等教育“雙萬計劃”落地增效,完成重慶中醫藥學院設置。引導規範民辦教育發展。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城市。
四川
● 強化現代化建設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撐。
出台四川省職業教育條例,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建設。
做好高校“對標競進、爭創一流”工作,分類建設100個左右省級一流學科,建設15所省級應用型示範高校。
加快建設高能級科技創新平台。落實國家實驗室專項支持政策,爭取更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四川,支持全國重點實驗室在川優化重組,謀劃建設第二批天府實驗室。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動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等大科學裝置開工,加快打造稻城天文觀測設施集群。在天府新區興隆湖周邊100平方公裏集中布局建設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按照“一核四區”格局打造西部(成都)科學城。支持中國(綿陽)科技城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先行區。
加快產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實施釩鈦稀土、智能裝備、軌道交通、綠色低碳優勢產業、航空與燃機等重大科技專項。加快建設川藏鐵路、精準醫學、高端航空裝備、超高清視頻等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平台。持續開展大院大所“聚源興川”行動,實施100項科技成果轉化示範項目,新建一批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創新聯合體、中試熟化平台。支持青藏高原氣象研究院建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力爭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5萬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萬家,新增瞪羚企業50家。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深化核能與核技術應用、航空整機與發動機等戰略新興領域軍民協同創新。實施專利轉化專項行動,探索創建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示範區。深化天府科技雲服務,加強科學普及,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
聚力打造創新人才集聚高地。深入實施天府峨眉、天府青城等重大人才計劃,實施戰略科學家和院士後備人才培養專項,優化外籍高層次人才服務管理政策措施,引進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緊扣重點領域、重大工程加快培養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培養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師、天府工匠。
貴州
● 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推動發展動能加快向創新驅動轉換。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建成貴州醫科大學等4所高校新校區並搬遷入駐,基本完成省屬高校布局優化調整。新設置1所以上本、專科高校。力爭申報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至3個。持續支持貴州大學“雙一流”建設。實施普通高等學校理工科學科專業建設強化行動,培養更多貴州產業發展所需的理工類人才。
積極推進職業教育。推進部省共建“技能貴州”,加快推進職業院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和國家、省級“雙高”學校建設,大力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彙。全麵推進“貴州技工”“黔菜師傅”“黔靈家政”“黔旅工匠”等重點工程和製造業技能根基工程,完成職業技能培訓60萬人次。
全麵提升教師能力素質。實施教師隊伍能力素質強力行動,加快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實施產業科技創新重點工程。大力推動“六大科技戰略行動”,強化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應用,加快在重點領域取得一批標誌性成果。
推進重大創新平台建設。積極參與國家重點實驗室體係重組,在煤炭流態化開采、微生物組等方向培育全國重點實驗室,加快建設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重大創新平台。在航空發動機等領域培育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加快建設烏江實驗室等科技轉化平台。加快建設貴州科學數據中心,開工建設醫學測序中心。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鋰資源和磷、錳、鋁優勢資源成礦規律與找礦預測研究,前瞻性開展磷伴生稀土等低品位伴生資源選冶技術攻關。加快推進智能采掘、智能建造等重大科技產業工程,著力突破煤炭地下氣化、磷石膏和錳渣綜合利用等一批“卡脖子”薄弱環節,推動優勢礦產資源數字化勘查開發等10項以上重點科技成果轉化。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聚焦產品創新,深入實施規上企業研發活動扶持計劃,支持企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打造示範性科技企業孵化器,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0戶。深化科技管理體製改革。深入推進“科技入黔”。辦好首屆貴州科技節。
加大人才引進培養服務力度。加快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優化實施“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實施高校畢業生留黔行動、“銀齡計劃”,辦好貴州人才博覽會,新增人才資源30萬人。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加大各類人才資格認證培訓力度。發揮貴陽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示範帶動作用,建設畢節等人力資源開發培育基地。舉辦首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持續優化人才服務。加大人才市場建設力度。落實重點人才“蓄水池”等政策。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製,引導人才到產業和基層一線創新創業。持續推進青年友好型成長型省份建設。
● 高質量辦好民生實事,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落實落細穩崗拓崗和促進就業政策措施,完善支持就業創業政策體係。組織實施好特崗教師計劃,擴大“三支一扶”、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等基層項目,繼續做好事業單位招錄工作,擴大省屬國企招錄規模,高校畢業生初次去向落實率達到80%以上。
雲南
● 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在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撐上取得新突破
實施職業教育辦學條件達標工程,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彙。深入實施高等教育“121”工程,推動西南聯合研究生院實體化運行,做強“留學中國·學在雲南”品牌。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
完善科技創新體係。布局實施一批省級重大科技項目,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企業出題、政府立題、產學研協同答題、市場閱卷的項目形成和評價機製,打造科技貸款風險補償製度升級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00項以上,淨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000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數超過3000戶。推進臨滄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培育建設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生物種業、綠色鋁基材料等國家級創新平台,實現400項以上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實施全社會研發投入提升行動。建立省州市財政科技聯動投入機製,開展科技引領產業示範縣試點。
全力做好人才引育用。實施產業急需人才引進、產業人才培養、園區人才彙聚、卓越企業家培養“四大工程”。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持續提升騰衝科學家論壇影響力,努力打造國際品牌化的“科技達沃斯”。建設國際人力資源產業園。持續開展“百萬大學生興雲南”行動。深入實施興滇英才支持計劃和人才安居行動,推行興滇惠才卡,打造“彩雲英才薈”人才服務品牌。
西藏
● 狠抓改革開放,持續激發內生動力
深入開展科技體製機製改革三年攻堅。出台新一輪培育發展科技型企業行動方案。創建藏醫藥研究中心等十大科技創新平台。
● 狠抓民生工程,不斷改善群眾生活
力爭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95%以上,農牧民轉移就業60萬人以上。
推進教育數字化。加快西藏職業技術學院“雙高”建設。推進西藏農牧學院更名和拉薩師專升本工作。
陝西
● 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撐,提升創新整體效能
強化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發展,優化職業教育定位,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彙。
健全組織領導體係、技術攻關體係、政策支撐體係,力爭再培育一批高校、學科進入“雙一流”建設範圍。
發揮高校創業孵化基地作用,構建環大學創新經濟圈,提高成果就地轉化水平。
加快科技強省建設。發揮好秦創原輻射作用,完善創促中心、網絡平台、平台公司服務功能,健全路演項目跟蹤服務體係,全省孵化科創企業不少於1000家。實施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十條措施,完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係,持續激發廣大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活力。
著力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鏈條,加快產品、工程、服務質量提檔升級,推進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融互促。
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優化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布局,建設陝西實驗室體係,爭創國家實驗室。推動西安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支持轉化醫學、高精度地基授時係統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發揮作用,持續加強“四主體一聯合”等新型研發平台建設。
完善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鏈條,大力培育一批領航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萬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500家,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3500億元以上。
加快人才強省建設。大力推動人才治理體係、政策體係、服務體係創新,著力實施“三秦英才”引進計劃、科技創新人才攀登計劃,圍繞產業鏈引進創新團隊和企業家經營團隊,支持西安建設國家“3﹢N”人才聚集平台,努力培養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繼續推行“揭榜掛帥”“賽馬製”等新型項目組織方式,在人才培養認定、分類評價、股權激勵等方麵大膽創新。用心用情做好人才服務保障,想方設法解決人才住房、就醫、子女入學等方麵需求,營造自由探索、寬鬆包容、安心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
甘肅
● 聚力科教人才支撐,塑造發展動能優勢。
實施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健全完善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彙機製。
實施“雙一流”突破工程,加快建設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區。推進“校企共生融合發展創新港”建設。深入實施“隴原名師”工程,培養一流教師隊伍和人才隊伍。
深化科技創新驅動。推動蘭白自創區和蘭白試驗區提質增效,支持蘭州科學城建設。積極爭取全國重點實驗室在我省重組布局。啟動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高質量發展三年攻堅行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梯次培育計劃,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0家,新培育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0戶以上。
推進科技人才評價工作,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力度,設立企業工匠創新創業人才和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項目。省級科技重大專項由企業牽頭承擔的比例不低於70%。
青海
● 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對接,提升產業體係現代化水平。圍繞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現代產業體係,著力補強薄弱環節,促進產業體係升級發展。
大力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加快建設海南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等十大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持續開展新能源、新材料等關鍵技術攻關,打造高原戰略科技力量。深入推進科技體製改革三年攻堅行動,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組建一批產學研用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新增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40家以上。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推進“昆侖英才”行動計劃和卓越人才培養計劃,舉辦“項目+人才+平台”科技引才活動,進一步在全社會形成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氛圍。
加速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重點圍繞打造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實施工業高質量發展“六大工程”,加快建設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有色冶金等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推進基礎鋰鹽、高純碳酸鋰等產能建設,引導鹽湖產業向新材料領域拓展。
● 強化基本公共服務,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全力促進就業創業增收。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紮實推進就業創業提質增效工程,支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企業,統籌做好公務員、事業單位招錄和公益性崗位招聘,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85%以上。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補貼性培訓10萬人次。
實施職業教育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加快組建職業技術本科大學,支持高校“雙一流”建設,推動青海大學、青海師大、青海民大增列一批急需學科、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學位點,確保西寧大學校園基礎設施建設竣工。
寧夏
● 堅持創新驅動,著力推動教育科技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突破。堅持把教育、科技、創新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寧戰略、人才強區戰略、創新驅動戰略,著力塑造寧夏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教育是欠發達地區實現全麵發展的重要基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確保財政教育經費支出增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係建設,建設5個國家級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成17個現代產業學院。
實施高等教育辦學能力提升工程,力爭實現寧夏師範大學、寧夏衛生健康職業技術學院、寧夏交通職業技術學院3所大學升格,啟動建設寧夏職業技術大學、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大學、寧夏閩江應用技術學院3所本科高校,建好20個優勢學科,實現寧夏高等教育發展新突破。
堅持科技支撐發展。科技是欠發達地區實現快速發展的強大支撐。堅持“四個麵向”,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四大工程”,高水平建設全國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領區。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抓好林木資源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積極推進裝備製造、新材料領域建設自治區實驗室,新培育各類科技創新平台30家。
圍繞重點產業及產業鏈升級,實行科研任務“揭榜掛帥”、“賽馬”製度,鼓勵科技領軍人才掛帥出征,實施重點科技項目100個,轉移轉化重點科技成果100項。新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0家,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建設研發機構和中試平台。加強全域科普工作,開展“科創中國”寧夏行動。
推進科技體製改革攻堅,健全科技評價體係,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製改革,推動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不斷提升科技對高質量發展的貢獻率。
堅持創新引領發展。著力推進創新型政府和創新型城市創建,支持創新型企業和各類創新中心建設,新培育創新型示範企業20家,激發企業和高校院所創新活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全麵落實人才政策,積極支持“才聚寧夏1134行動”,支持海歸小鎮等人才平台建設,推動“塞上工匠”等人才選樹活動,培育引進各領域急需緊缺創新人才1萬人以上、創新團隊15個以上。
● 堅持人民至上,著力推動民生社會事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突破。
實施就業創業優先工程。堅持把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開展“就業創業促進年”活動,加大穩就業力度。把困難群體、脫貧人口、退役軍人、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確保完成城鎮新增就業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0萬人以上、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去向落實率90%以上的重要任務。
開展“創業寧夏”行動,對畢業兩年內初次創業學生給予創業補助,支持城市靈活就業人員從事電商、快遞、送餐、家政等行業,新增創業擔保貸款10億元以上,培育創業實體9000個。
新疆
●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辦好高質量教育。
以就業和產業為導向,實施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彙、校企合作,推動職業教育與技工教育貫通發展。
實施高等教育承載力提升工程,加快推進新疆大學“雙一流”建設,積極開展部區合建工作。
加快創新驅動發展。落實科技體製改革三年攻堅方案,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係。用好“四方合作”機製,全力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創新驅動發展試驗區和烏昌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阿克蘇—阿拉爾國家高新區,加快培育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重大創新平台,積極創建國家實驗室新疆基地,打造一批自治區級創新平台,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力軍作用。
圍繞“八大產業集群”和生物醫藥、種業等特色優勢領域,實施一批重大創新工程,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和“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促進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支持110米口徑全向可動射電望遠鏡項目建設。
持續提高財政科技投入,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爭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30%以上。
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行動、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全麵加強科普工作,不斷提高全民科學素養。
落實人才強區戰略。實施“天山英才”“天池英才”等自治區重點人才計劃項目,用好100億元人才基金,抓好人才工作重要政策落實、重大項目實施、重點人才服務,搭建幹事創業平台,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能力,積極為人才鬆綁、減壓、賦能,千方百計留住用好現有各類人才,加快引進高端人才,在全社會努力營造尊重人才、愛護人才、幫助人才的濃厚氛圍!
注:本文由人工整理,如果疏漏,歡迎指導更正
來源:各地方政府網站、地方媒體等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