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忠誠戰士,我國著名雷達專家,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直接聯係的高級專家,原電子工業部第38研究所所長,原中國電子工業總公司軍工局局長,原信息產業部電子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技委原副主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原副主任王小謨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3月6日14時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王小謨同誌遺體告別儀式定於2023年3月12日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王小謨院士生平
1938年11月12日,王小謨出生於上海金山一個愛國軍官家庭。抗日戰爭期間,尚在幼年的王小謨跟隨父親輾轉後方,堅持抗日。抗日戰爭勝利後,王小謨隨家人返回上海,就讀於上海虹口小學。解放戰爭勝利前夕,王小謨同家人奔赴解放區,移居北京。
1956年,王小謨考入北京工業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無線電工程係。1961年,王小謨以八木天線為主要研究內容的畢業設計獲北京工業學院畢業設計一等獎;同年,他被分配到位於南京的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
在14所期間,王小謨在總體室工作,參加了408雷達的研製,並擔任了583三坐標雷達專業組副組長,參與了國內研製583雷達可行性方案研究和初步工程設計。“文化大革命”期間,王小謨受到衝擊,583三坐標雷達被迫中斷,王小謨被調離原技術崗位,被安排到14所計算機房當機房管理員。王小謨沒有因此自怨自艾,而是把握管理計算機的機會,深入研究和掌握了計算機的原理與運用,這使得王小謨成為我國較早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專家,並為日後他在主持研製383雷達時率先采用自動化技術打下了堅實基礎。
1969年,響應國家“三線”建設號召,按照14所“成建製分遷”方式新建雷達研究基地的部署,王小謨投身到了深藏在黔西南大山中的第38研究所的草創中,住在四麵透風的油氈茅棚裏,不僅食物匱乏,甚至連吃水都有困難,以王小謨為代表的一批科研人員就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開啟了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創業時代。
1969年12月底,王小謨被任命為38所總體室的臨時負責人;1972年,王小謨被任命為國產第一部三坐標雷達——383的總設計師,13年磨一劍,克服地處“三線”、科研條件和生活條件都極端閉塞和艱苦的不利條件,於1984年4月完成設計定型。383雷達的研製成功,不僅填補了國產三坐標雷達的裝備空白,也使得三坐標雷達成為我國雷達設計研製的一個新領域,更對實現我國國土防空網從概略引導向精確引導的轉變,作出了重大貢獻。1985年,383雷達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987年,王小謨作為全國14名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之一,受到鄧小平同誌的親切接見。
1985年12月,王小謨被任命為38所所長。1988年底,38所調整遷建終於正式啟動,38所整體遷建安徽合肥。
在調整遷建過程中,王小謨率領38所幹部職工一方麵穩妥完成了千頭萬緒的遷建任務,另一方麵又全力保證科研生產不受影響。按照王小謨發展出口裝備創彙的思路,38所自主研製生產了JY-9、384等先進雷達,成功開拓了國際市場,不僅解決了38所遷建合肥資金匱乏的問題,完成了38所的“二次創業”,更創造了中國雷達出口的新奇跡。1995年,JY-9雷達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92年2月,王小謨被任命為中國電子工業總公司軍工局局長,時年54歲的王小謨由此開啟了預警機裝備的論證與研製之路,推動實現了我國國土防空網從地麵向空中的飛躍,更是推動實現了我國從國土防空向攻防兼備的重大轉型。
1992年,我國正式啟動與國外先進國家的合作研製;1993年6月,王小謨調任電子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並出任中方負責人。研製過程中,王小謨創造性提出背負式、大圓盤、三麵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新型預警機方案,同時力排眾議,堅持同步安排國內配套研製,使得我國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了相控陣雷達收發組件、大型天線罩和係統軟件等重大關鍵技術,從而將預警機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
2000年7月,在西方大國的阻撓和施壓下,外方選擇單方麵撕毀合作合同,我國預警機裝備發展麵臨何去何從的關鍵時刻。王小謨堅持自主研製,大力推動國內立項。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同誌作出重要批示:“研製部門一定要爭口氣,否則總是要被人卡脖子!”造出中國人自己的“爭氣機”,就是以王小謨為代表的廣大科研人員為之舍命奮鬥、協同攻關的事業和信念。
在空警-2000、空警-200兩型預警機成功立項後,王小謨提出了研製出口型預警機的設想,並於2002年1月起,開始了出口型預警機方案的論證,並親任總設計師。2008年,我國同國外用戶正式簽署ZDK03預警機的研製合同。出口型預警機的研製成功,為我國預警機基於國產飛機平台實現“小平台、大預警”的跨越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基礎,也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夠出口預警機的國家。
2013年,王小謨榮獲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作為獲獎代表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發言時,王小謨表示:“我隻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黨和國家的支持下,做成了點兒事。這事離開團隊的力量是絕對無法做到的。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一種無上的光榮,這份殊榮不僅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整個團隊,屬於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
2022年5月17日,已83歲高齡的王小謨院士再次出征,瞄準攻關網絡信息體係建設的機遇與挑戰,領銜成立了王小謨空基技術實驗室。
生於戰亂貧弱的舊中國,長於換了人間的新中國,奮鬥於春潮澎湃、活力競放的改革開放,求索不止、鞠躬盡瘁於新時代,曆經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曆史進程,王小謨院士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部自動化三坐標雷達,成功研製我國第一部中低空兼顧的低空雷達,係統謀劃和推進我國預警機事業的發展,設計提出了我國預警機技術發展路線圖和預警機裝備發展體係,為我國預警機研製徹底打破國際封鎖、實現完全自主發展、趕超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無可取代的重要貢獻,為我國雷達和預警機裝備的發展屹立起一座座不朽的豐碑!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