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重論文輕實踐”的評價機製、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從工程大國邁向工程強國的步伐。為此,25名科學家、企業家聯合署名,呼籲重視改變工程人才培養中的“工科理科化”現象,讓更多的工科教師、學生去工程一線解決真問題。
我國工程教育規模如今已穩居世界第一,普通高校工科專業招生數、在校生數、畢業生數都遠遠多於世界其他國家。但令人遺憾的是,就在我國工程教育進入世界“第一方陣”的同時,日益突出的“工科理科化”現象也引起科技界和產業界有識之士的高度警覺。
所謂“工科理科化”,是指工科的評價體係及運行方式向理科靠攏,甚至完全向理科看齊。其典型特征,是用理論科學的方法解決工程問題,重視論文發表,忽視實踐創新。
“工科理科化”傾向正在對有關高質量發展的方方麵麵造成嚴重影響:在高教領域,教師寧願或不得已在黑板上教修機器、教蓋房子,也不願或無法下車間、下工地去解決工程中的真問題;學生解決了生產線上的關鍵工藝問題,卻經常因為沒有發表頂刊論文,而不得不麵對畢業評優時的窘境;在產業領域,大量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麵對一些要害環節的“卡脖子”現象,企業往往無計可施。
當下,“工科理科化”問題在本科教育中最為嚴重,研究生教育次之,其潛在影響還滲透到高職、beplay體育手機教育中。表現為本科生實踐機會少、時間短、訓練強度低,實踐多停留在企業參觀層麵;專業型碩士培養走的依舊是學術型碩士培養的老路,缺少產業支撐;高職教師的操作技能達不到社會期待水平,一些高職儼然變成本科的“縮小版”;beplay體育手機過分強調書本知識,缺少對學生認識社會、動手實操、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等能力和精神的培養。
未來工程師的培養關乎社會經濟發展全局。一些企業家在媒體上公開指出,高校無法滿足企業人才需求,與此同時,“逃離工科”也成為不少年輕人的選擇。
據有關研究團隊測算,我國製造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但製造業工程師占從業人員比例嚴重偏低。2020年我國製造業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占比僅為3.55%,遠低於德國23.2%、歐盟14.2%的水平。若2035年我國工程師占勞動力比重達到發達國家目前平均水平,工程師需求規模則約為4500萬人。數據分析表明,2023年—2035年,我國工程師供給規模將從2023年的2059.2萬人增加到2035年的3191.1萬人,需求總量與供給總量差距不斷拉大。
不解決“工科理科化”問題,培養不出麵向新時代具有科學素養的大批卓越工程師,“中國製造”極可能遭遇大麵積空心化。
“工科理科化”的根源,在於科研評價重理論輕實踐的“唯論文”導向。工科不似理科,它重在有限時間內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徹底探究問題背後的原理。這一特征注定了工科教師往往不是頂刊論文的作者,他們甚至並不擅長論文的寫作;體現他們價值的是,破解工程實踐和產業發展難題。過度倚重論文,以考核理科教師的方式考核工科教師,是造成我國工程教育中師資隊伍理科化、科研項目理科化、學生培養理科化等問題的重要根源。
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中國製造2025”、教育部推出了“新工科”建設等一係列政策規劃和舉措,推進我國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彌補工程教育短板,從源頭破解“工科理科化”,需要更有針對性的方案、措施。對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進一步打破“唯論文”導向,製定合理的工科教師評價體係。在評價考核中,尊重工科特征,著重考察工科教師的成果轉化、社會服務等方麵。把產業實踐納入教師入職培訓體係,重新修訂工科教師上崗資格,酌情規定工科師資要有一定年限的產業經曆,並將產業經曆與職稱評審掛鉤。與此同時,年限內不僅要保障其工資,還應對其為企業解決問題給予額外獎勵。企業人士入校做兼職或專職教師,不應將論文作為他們入職的硬杠杠。
第二,鼓勵教師走出實驗室,去業界發現、尋找科研問題。地方政府、高校應充分重視“科技副總”“產業教授”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鼓勵他們為企業解決“卡脖子”難題,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更大力度給予成果認定。打開更深層次的校企合作大門,如在高校成立現代產業學院、引入企業實驗室、設立本科生定點實習基地等。
第三,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企業的真實項目。打破“在校修完學分再出去實習”的模式,讓學習與實踐交替進行。高校建立雙導師製(校內導師、企業導師),以項目製等形式,把學生帶入真實的應用場景。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縮短課堂教學周期,拿出小學期甚至一個學期的時間,讓學生參與企業實踐,並將企業實踐納入學分管理。學生畢業考核參看學業成績和企業實踐。高校在工科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驗收時,可考察任務是否來自企業、由哪幾家企業提出等,邀請企業總工程師參與評價。
第四,強化通用型人才培養。在處理複雜問題時,未來的工科人才不僅要求知識紮實、動手能力強,還應具備多種通用能力,如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能力、外語能力、溝通能力、領導力等。高校應打破專業壁壘,以問題為驅動,通過模塊化教學,實現跨學科合作培養。
第五,塑造工程師培養文化。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以人為本的人文情懷,嚴謹務實的敬業精神,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求真求實的理性精神,保護環境、關愛人類的社會責任感……將這些精神內化於心,不是靠簡單學習書本知識,而是要在實踐中體悟。從beplay體育手機起應在勞動教育中樹立尊重勞動者、以勞動為榮的觀念。高職、本科院校應在企業實踐中融入工匠精神、工程師精神教育。
第六,加強對企業接收學生實踐的保障。地方政府發揮遴選作用,選擇一批可靠的企業與高校合作,重點可放在新興產業上,鼓勵企業以多種形式合作辦學,給予其減免稅收、加大補貼、發放貸款、土地使用優先等優惠。國家出台相關製度、法律條文,對學生實習加以切實保障。
《中國科學報》 (2023-03-10第1版要聞)
文 | 曆軍 王軍成 王國棟 王焰新 王耀南 印遇龍 劉經南 楊敏德 楊善林 陳景河 陳夏裕 吳義強 李華軍 李德仁 嚴建文 何清華 武強 羅琦 胡正寰 侯保榮 郜春海 徐衛林 曹德旺 潘君驊 魏臻 (按姓氏筆畫排名)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