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舉行的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以下簡稱“學青會”)15日迎來收官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兩萬餘名青少年運動員在805個比賽項目中全力拚搏、奮勇爭先,展現出了激昂的青春活力。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主要負責人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從展示學校體育成果、推進體教融合發展等方麵來看,這次學青會的成果豐碩,首屆學青會的舉辦是體教融合工作的一個裏程碑。
學校體育發展成果充分展示
學青會由原全國學生運動會和全國青年運動會兩項賽事合並而來,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共同主辦,是體教融合背景下首次合並舉辦的重大綜合性體育賽事,比賽項目分設校園組和公開組。
該負責人介紹說,本屆學青會校園組設置田徑、遊泳、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啦啦操)、武術、毽球共10個大項,都是在學生中普及程度較高,且在校園內便於開展的運動項目。
校園組比賽中,來自全國各地的8300餘名運動員在10個大項、370個小項中奮勇拚搏,取得了優異成績。參賽的34個代表團中,有30個代表團獲得了金牌,34個代表團均獲得了獎牌。47人21隊106次打破42項賽會紀錄。
“在學青會的賽場上,處處都是撲麵而來的青春氣息、青春活力,以及運動員們所展現出的拚搏奮進、敢為人先的精神,這是最能打動人的。”該負責人說。
他表示,賽場是課堂的延伸。青少年運動員們在學青會賽場上尊重裁判、尊重規則、團結協作、頑強拚搏、奮勇爭先、永不言棄。賽場之外,全國各地的學校也在賽事期間掀起運動熱潮,進一步放大學青會的龍頭示範作用,引領帶動更多在校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
“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強調三個方麵,一是健康知識,二是基本運動技能,三是專項運動技能。三個方麵一體多元地推進學生體質提升。”該負責人說:“學青會是學校體育的集中展示平台,更重要的還需要發揮學青會的引領作用,帶動學校體育普及提高,切實提升青少年學生體質。”
他介紹說,在黨中央的高度關心重視和各方共同努力下,近年來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優良率從2016年的26.5%提高到2021年的38.5%。
體教融合邁上新台階
學青會是檢驗體教融合成果的重要平台。本屆學青會賽場上佳績頻傳,從不少取得成績突破的青少年運動員身上,都能看到體教融合發揮的重要作用。而在賽事籌備過程中以及賽場之外的各類活動中,體教融合的理念也是隨處可見。
該負責人介紹,在籌備首屆學青會的過程中,三家主辦單位提出“六個統一”,即統一領導、統一組織、統一標識、統一信息、統一宣傳、統一保障。 “這‘六個統一’本身就是推進體教融合的一個實質性步驟。”
在學青會舉辦期間,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以下簡稱“科報會”)在南寧開幕。為期兩天的科報會以“服務強國建設 推進新時代青少年和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與會人員以學術交流、政策對話、文化展示等形式展開研討。
據介紹,科報會由教體雙方緊密配合,經各省級教育、體育部門審核推薦,共收到論文2423篇,評選出獲獎論文928篇,其中176篇為案例專題論文。組織了“體育精神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學校體育學術研究動態與成果轉化”兩個大會論壇以及“體教融合,共創學校體育未來”“健康第一,強體強教強國”“五育並舉,培養時代新人”三個平行論壇。在科報會閉幕式上,就加強青少年和學校體育工作發出《南寧共識》,發出了時代強音,引起了社會各界熱烈反響。
《南寧共識》主要包括四個方麵:一是體育的重大意義日益凸顯,二是全麵提升體育教學活力,三是體教融合促進體育高質量發展,四是全社會掀起重視體育熱潮。
“《南寧共識》是本屆學青會的一大成果,對推進體教融合和學校體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負責人說:“可以說,學青會在推進體教融合進程中是一個裏程碑,標誌著體教融合邁上嶄新的台階。”
學校體育開啟“每天兩小時”模式
5日在南寧舉行的學青會開幕式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代表三家主辦單位致辭時,向廣大青年學生提出“堅持校內校外相結合,每天鍛煉兩小時”的倡議。
該負責人表示,相較於“每天校內、校外各鍛煉一小時”的提法,“每天鍛煉兩小時”的倡議標準更高,效果導向更為明確,是青少年體育工作理念上的一次重大進步。
他介紹說,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了“著力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要求。此次提出“校內校外相結合,每天鍛煉兩小時”是此前政策的演進發展,不再明確區分校內校外的鍛煉時間,更加強調結果導向,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更加強調“立足校內”,為學校體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體落實過程我們也在考慮,結合不同學段和學校特點,先易後難,穩步推進,比如具備條件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能不能每天讓學生上一節體育課,同時課後鍛煉一小時,讓學生在校內就完成每天鍛煉兩小時的目標。”該負責人說:“現在寄宿製學校數量龐大,學生在校時間更多,可以考慮早上組織晨跑,課後組織鍛煉,更具備每天組織學生在校鍛煉兩小時的條件。”
他表示,下一步將鼓勵各地學校大膽創新、先行先試,積極探索保障學生每天在校鍛煉兩小時的模式方法,並進而大力總結推廣經驗。同時也要積極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形成家校社共同重視學生體育鍛煉的良好氛圍,切實提升青少年學生每天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和效果。
主動作為、積極創新應對“痛點”“難點”
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近年來,隨著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學校體育工作也在不斷呈現積極的變化。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2年,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師人數從43萬增加至70萬,學校體育運動場館達標比例從51%提高到94.1%,體育器材配備達標學校比例從52%提高到97.3%,進一步增強了支撐學校體育改革發展的基礎能力。但該負責人也坦言,現階段學校體育工作依舊存在“痛點”和“難點”。
“第一是運動場地的限製,有的學校甚至連一個200米的跑道都沒有,確實是對學校體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製約。個別地方beplay體育手機生‘課間10分鍾被約束’的情況除了安全因素的考慮,有的也是受到場地限製的影響。”該負責人說:“第二是學校體育教學內容與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項目需求存在差距。”
“第三就是安全問題。安全問題已成為影響學生充分運動的重要原因。雖然目前運動安全已經納入校方責任險,但是經濟賠償的高低並不能解決學生受傷後給家庭帶來的痛苦和影響。這也是一些學校在開展體育運動,尤其是劇烈運動、風險較高的項目時投鼠忌器的一個重要原因。”
該負責人表示,針對場地資源限製的問題,學校要正視困難、創新方法,在現有場地資源的基礎上挖掘潛力,創造條件,不拘泥於形式和規製,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讓孩子們動起來。
針對體育教學內容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問題,教育部目前也在全力深化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推進體育課程一體化,通過走班製教學、俱樂部製教學等教學方式,讓學校體育更加豐富多彩。
“現在很多地方已經為體育中考提供越來越多可供選擇的項目,更理想的狀態是,學生喜歡什麼項目,特長是什麼項目,就考什麼項目。”該負責人說。
針對運動安全風險的問題,該負責人表示堅決不能“因噎廢食”。校方要主動作為,為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做好安全知識教育和各方麵的保障,把安全風險降到最低。同時也需要家長能夠正確看待運動安全風險,深刻認識體育運動對人才成長的極端重要性,為學校開展體育活動創造空間,營造寬鬆包容的氛圍。家校雙方應對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形成共識,真正讓廣大青少年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誌。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