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谘詢“關於寧夏醫科大學更名問題”。12月5日,寧夏醫科大學做出回複:更名為西北醫科大學不符合學校發展實際,也不符合教育部《高等學校命名暫行辦法》相關規定。學校不準備更名。
網友留言:寧夏醫科大學作為西北地區較為知名的一所醫學類高校,科研實力強,人才儲備足,醫療水平高,附屬醫院多,發展前景廣闊,請問學校是否有進一步更名的想法(如西北醫科大學)?更名後必將大大增加學校知名度,有利於寧夏醫療資源的優化與聚集,為西北地區醫療領域與醫療教育方麵打開新局麵。
寧夏醫科大學答複:
一、學校更名為寧夏醫科大學的曆程
寧夏醫科大學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寧夏醫學院。1962年改稱寧夏大學醫學係。1972年,上海鐵道醫學院搬遷至銀川,與寧夏大學醫學係合並重建寧夏醫學院。2002年,寧夏衛生學校、寧夏護士學校並入寧夏醫學院。2006年6月,為適應學校發展形勢和需求,更好的服務寧夏醫療衛生事業和人民身體健康,2008年6月,教育部專家組對學校更名進行了考察評估,並給予了積極評價。2008年8月,教育部發文《教育部關於同意寧夏醫學院更名為寧夏醫科大學的通知》(教發函〔2008〕210號),學校更名為寧夏醫科大學。
二、更名後寧夏醫科大學的發展
更名後的寧夏醫科大學,在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關心下,在全體寧醫人的共同努力下,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2013年7月,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3個一級學科獲批為博士學位授予點。2014年,寧夏師範學院醫學院並入寧夏醫科大學,學校成為寧夏唯一的醫學高等教育學府。2016年11月,學校成功進入“教育部、衛生計生委、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行列。學校秉承“開放辦學、內涵發展、強化特色、注重創新”的辦學理念和“修德濟人、篤學精術”的校訓,凝心聚力,力爭一流,辦學條件大幅改善,辦學層次持續攀升,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顯著增強。目前已發展成為一所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相協調,在全國同類院校中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高等醫學院校。在軟科中國發布的2023中國醫藥類大學中名列第24,西部第3。學校共培養出8萬餘名醫學人才。目前寧夏醫療衛生戰線人員中寧醫畢業生占到了80%以上,是“健康寧夏”建設的中流砥柱。“寧夏醫科大學”校名承載著一代代寧醫人始終堅守“學為黔首而修、業為桑梓而立”的使命,傳承著“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寧醫精神。承載社會和行業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認同。
三、“十四五”學校辦學定位
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 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自覺站位新發展階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學科建設為引領,以教育評價改革為導向,以深化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提升校園治理能力為重點,統籌規模、結構、質量、效益與安全,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做出新貢獻。到2025年,一流學科、一流專業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綜合辦學實力躋身全國同類院校中上水平。建設西部一流、國內知名、國際有影響、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為健康寧夏、健康中國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教育部關於高校命名的相關規定
教育部《高等學校命名暫行辦法》(教發廳〔2020〕6號)第二條規定:高等學校命名要堅持名實相符、準確規範,體現辦學理念,突出內涵特色,避免貪大求全。第五條規定:高等學校名稱中使用地域字段,原則上不得冠以“中華”“中國”“國家”“國際”等代表中國及世界的慣用字樣,也不得冠以“華北”“華東”“東北”“西南”等大區及大區變體字樣。第六條規定:避免盲目追隨行業的發展變化而頻繁變更。第十二條規定:高等學校應嚴格管理、合理使用、依法保護承載學校曆史與聲譽的校名無形資產,保持名稱穩定。
綜上所述,學校認為:更名為西北醫科大學不符合學校發展實際,也不符合教育部《高等學校命名暫行辦法》相關規定。學校不準備更名。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