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對於中國教育是極為重要的一年,“教育強國建設”成為2023年中國教育最重要的關鍵詞。與此同時,“ChatGPT”於年初石破天驚,震撼了全世界,也讓我們意識到人工智能必然顛覆我們的教育,讓我們終於明白:未來,人工智能首先淘汰的是不動腦子的人。
當然,老百姓關心的教育熱點和教育事業的重點是有一定錯位的,比如“安靜的課間十分鍾”等等,也都是我們必須麵對的。
為全麵回顧2023年教育的關鍵詞,我們把這兩方麵的關鍵詞集合在一起,試圖給大家一個更為全麵的2023教育的回顧:不遺漏重大的,但也不回避社會關注的,這才是全貌。
教育強國建設
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全麵係統深刻闡述了建設什麼樣的教育強國、怎樣建設教育強國等一係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基礎工程。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教育強國建設的重大意義,賦予教育新的戰略地位、曆史使命和發展格局,極具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
從2023年4月26日開始,教育部高頻度召開教育強國戰略谘詢會和教育強國建設戰略谘詢委員會全體會議。日前,在教育部2023年年終總結會上,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指出,一年來,各司局和直屬單位始終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擺在首位,對“強國建設、教育何為”時代課題的認識持續深化,對建設什麼樣的教育強國、怎樣建設教育強國的共識度越來越高。
點評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表述,定位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為什麼?因為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首要任務,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怎麼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就需要依靠教育、科技、人才。
教育強國建設,高等教育是龍頭,重中之重還是科技人才的培養,尤其是拔尖科技人才的培養,目的還是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支撐。這一急迫的戰略需要讓我想起了新中國建設之初和當時的院係調整:快速培養新中國建設需要的專門技術人才。
ChatGPT
“漢語盤點2023”中,ChatGPT當選年度國際詞。ChatGPT還首次被《自然》雜誌“破例”列入年度科學人物,“以承認生成式人工智能給科學發展和進步帶來的巨大改變”。顯然,ChatGPT引爆的新一輪變革中,教育亦處於核心位置。一年以來,ChatGPT對教育可能帶來的顛覆性變化以及我們對待它的態度,成為持續熱議的話題。
點評
這是今年對全世界教育影響最大的一個事件,ChatGPT是對知識組織方式的重構,並不生產新的知識、思想,但對教育組織形式必然產生顛覆性影響。她的出現提醒我們,人工智能首先替代的是低層次、重複性腦力勞動者,在與機器的較量中,獨立思考比什麼都重要,否則必然被機器替代!
學科專業調整
2023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
點評
2023年大學畢業生1158萬,加上回國留學生,已經逼近新增勞動力的80%,中國的就業問題已經完全變成了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業問題本不是教育問題,是社會問題,經濟問題,但教育必須做好供給側改革,即麵向社會需要做好人才培養。五部委的文件本質就是以就業反向調整高校學科專業設置,一方麵是做減法,改變一些高校一味開辦成本低,但社會需求過剩的專業,比如大量人文社科與藝術類專業,一方麵是做加法,根據社會發展,尤其是新業態,增設四新專業以及交叉學科專業,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科學教育加法
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
2023年5月,教育部等18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beplay体育手机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係統部署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支撐服務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
點評
近年我們都習慣了做減法,但是麵對險惡的國際發展環境,我們必須解決卡脖子的技術問題,必須解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問題,這就直接關係到科技人才的培養問題。我們需要從小激發更多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同時,自然科學大多是早慧學科,需要對這些天才少年早發現、早培養,至少給他們提供成長的環境和土壤,而不是單純做減法。
拔尖創新人才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就建設教育強國進行第五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指出,“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這與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的“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一以貫之。
點評
教育強國建設的重中之重就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這也成為2023年教育界的高頻詞。我更希望係統考慮這個問題,比如基礎教育如何改變封頂式的減負,給拔尖人才以成長的環境與土壤?高校如何與中學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打通拔尖人才的早期發現與培養渠道和模式?還有,如何麵對中高考仍然以分數為核心的現實,實事求是地最大可能加強理工科人才的選拔效度?
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
2023年10月15日起,《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正式施行。這是我國校外教育培訓領域的第一個部門規章,標誌著我國校外培訓依法治理邁出了曆史性的一步。
點評
該辦法的出台,給了我們執法的依據,其目的是規範治理,而不是趕盡殺絕,這是所有人都需要認識到的。從這個角度,我們可能還需要在透徹理解雙減政策的核心思想的基礎上,解決一些暫行辦法沒有明晰的存在灰色空間的地方,認知不統一的地方,讓合規者大膽經營,讓不合規者膽戰心驚。
青少年心理健康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標誌著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為一個國家戰略,擺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並對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作出全麵部署。
點評
青少年心理健康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麵反映的是這個問題的深層次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原因是複雜的,從一個角度看,本質上是養育方式出現了問題。家長對孩子的過度關注導致過度嗬護,同時,我們一些教育理念也在誤導教育與家長,讓孩子們生存在一個虛擬的社會中:尊重、個性,成為時髦的教育理念,懂孩子、懂教育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現實社會哪個是這樣的理想?於是孩子們一旦麵對社會殘酷的一麵,馬上就出現了百般不適應。
因此,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從拆除過度保護,拆除虛擬的成長環境開始,讓孩子們從小經曆他們所應該經曆的一切,經曆風雨的磨礪,而不是全麵保護。
安靜的課間十分鍾
2023年,有關“課間十分鍾”的話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不少學生、家長和網民反映,一些beplay体育手机限製學生課間活動,“不能隨意離開座位”“不能高聲說話和跑跳”。
對此,教育部有關負責同誌表示,beplay体育手机校安排課間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有利於學生調節情緒、放鬆身心、增強體質和防控近視。教育部將進一步督促地方和學校嚴格落實國家有關規定,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堅決糾正以“確保學生安全”為由而簡單限製學生必要的課間休息和活動的做法。
點評
安靜的課間十分鍾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教育部門也堅決反對,但是不解決背後的根子問題:學生在校園裏的安全責任問題,以及部分家長的放大甚至無理纏訪等問題,這個問題將長期存在。寒蟬效應下,學校與老師隻能做底線防範:不許動。
下不來的高台
“學曆不但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一句話道盡了目前一些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困境與尷尬,引來大量年輕人的共情。
據統計,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79萬,同比增加21萬。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做好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提出26條舉措,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點評
上了大學就是穿上了長衫,站上了高台嗎?很顯然,這個結論是難以成立的。我們身子已經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但腦袋還停留在精英教育時代。2023年高校畢業生1158萬人,如果加上回國留學生,逼近新增勞動力的80%。2023年政府的就業目標也隻有1200萬,如果解決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就完成了全部就業目標。也就是說,大學生在今天隻意味著普通勞動者,這就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現實。
當下大學的招生量已經遠遠超過了1998年普高+職高的招生量,仍然用高等教育精英化尺子看大學生就業,無疑是自己把自己架上了高台,困在了自己的長衫裏。
幼兒園關停
新生兒下降,幼兒園率先受到了衝擊。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懷進鵬部長指出“要深刻認識人口和社會結構變化對教育布局結構和資源配置調整的緊迫要求”。根據教育部2022年教育統計公報,全國共有幼兒園28.92萬所,比上年減少5610所,下降1.90%。這也是2008年以來首次負增長。
點評
2016年新生兒達到20年新高之後,大幅下跌,到去年僅有956萬人,下跌830萬,幾乎腰斬。我國人口結構正在發生全麵巨變,直接影響的就是教育。當下已經傳導至學前教育,緊接著就是小學,然後中學,大學。大學去年招生1000多萬,17年後,大學也將麵臨沒有學生可招的窘境。
我們的難題是如何平衡好當下和未來人口變化帶來的教育資源配置問題,如何滿足當下適齡人口高峰,又如何照顧到未來人口的斷崖式下降,資源浪費。
第一學曆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某“985”高校畢業研究生求職時遭遇學曆“卡脖子”,因本科並非“雙一流”大學,導致心儀崗位與其無緣。求職中因“第一學曆”受挫的人不少,學曆歧視遭遇讓眾多年輕求職者產生共鳴和熱議。
就此,教育部曾多次強調,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政策及文件中從未使用過“第一學曆”這個概念。
點評
第一學曆歧視是涉嫌違規甚至違法的,我們也不能否認這種做法在人才選聘的效率上確有其實用性,這是其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為什麼過去不突出甚至沒有,為什麼現在處處都有?顯然是因為大學生太多了,從另外一方麵看,這也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結果,更是用教育評價替代社會評價、人才評價的結果。如果要徹底解決,不妨先從政府用人的學曆歧視開始,比如選調生對畢業學校的限製。
也想提醒公眾,當我們批評這一歧視的同時,我們自己內心深處是否也存在這種歧視?比如多年前某著名央企在一堆清華北大畢業生中,聘用了一個紹興文理學院的本科生,輿論嘩然,質疑其公平公正。為什麼?
兩院院士增選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59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選舉產生7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本次增選後,我國院士隊伍的年齡結構和學科分布進一步優化。本次兩院院士增選名額進一步向國家急需的關鍵領域和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傾斜;向為國防和國家安全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傾斜;向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工程並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傾斜。
點評
據統計,中國科學院新當選院士中超過70%的人有海外學習背景,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留學仍然是我們高層次人才培養和成長的重要渠道、路徑。對於當下一些妖魔化出國留學的人,要堅決說不!
大學校園開放
近日,北京大學副教授“跨欄”進學校一事,讓大學校園該不該開放的話題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據媒體報道,自2023年7月教育部發布通知,鼓勵高等學校向社會開放參觀以來,已有多所高校逐步打開校門。
點評
大家都在呼籲甚至要求學校開放校園,如果隻是站在我個人的角度,我也希望,至少可以便利地進出我家附近的高校,但這多多少少有點慷別人之慨。我們能否也把貴單位開放給公眾?
在這個問題上,我堅決反對動輒拿西方國家給我們做榜樣,為什麼中國幾乎所有單位都有門衛,都有圍牆,都是不能隨便進的?何止一個大學!
大學校園首先是服務學生與老師的,是服務教學科研的,是否開放,我們首先需要問問廣大學生與老師,他們才是直接的利益關係人,並不是社會公眾。開放,還是不開放,交給學校師生與管理者做出自己的決定,我們應該給予尊重!
beplay中心钱包体育钱包報名人數下降
據教育部公布,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438萬人,較2023年的474萬減少了36萬人。這也是beplay中心钱包体育钱包報名人數自2015年起持續、快速增長以來的首次下降。
點評
讀完研究生也沒有一個體麵的工作,於是大家就放棄了。如果僅僅是考慮就業,還不如現在就去工作,未來畢業的大學生會越來越多。beplay中心钱包体育钱包報名人數下降,說明大家日趨理性,從長遠看,更有利於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本文為beplay2网页登录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beplay2网页登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