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無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2023)
2024-03-15 17:57
中國高等教育
作者:

  人類發明技術,技術改變社會。技術在改造教育外部環境的同時,也在改變教育內部的核心關係,從教與學的電子化到多媒體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技術迭代加速了全新的教育資源供給體係的塑造,為教與學的方法創新提供基礎工具,促使教育評價方式不斷進步,使得大規模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實現了高等教育在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製、保障機製等方麵的重塑。同時,在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中,我們也麵臨著迅速加劇的人工智能鴻溝、不容忽視的技術倫理風險、日漸模糊的技術應用邊界、前景不明的人機協同模式等諸多挑戰。我們要以教育數字化為突破口,準確把握數字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發展趨勢,用合作的精神、共同的行動,推動教育變革與創新,不斷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

數字技術推動高等教育深度變革

  數字技術推動高等教育變革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視聽化教學階段,其主要特征是利用廣播、電視、錄音等技術幫助教學的開展,為擴大教學規模提供了原始技術基礎;第二個階段是計算機輔助教學階段,其主要特征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程序等技術解放教育生產力,為教育環境、資源和方式的變革提供了手段;第三個階段是網絡教育階段,其主要特征是利用網絡、通信傳輸、信息軟件等技術發展出無處不在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和開放共享的教育資源,師生的技術素養也在這一階段正式成為教育的一個要素;第四個階段是移動互聯網教育階段,其主要特征是移動設備的廣泛應用,使得“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成為可能;第五個階段是智慧教育階段,其主要特征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促進人機協同智慧泛在的教育變革。

  數字技術作為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新型生產力,在不同階段推動教育教學在學習環境、教育資源、師生素養、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麵發生係統性變革。準確把握教育內部生產關係在技術驅動下發生變化的邏輯內涵,才能正確地處理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製、保障機製等外部生產關係的變化與影響。

  一是技術驅動學習環境變革。學習環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革新而迭代升級。自20世紀以來,視聽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促進學習環境從“靜態”轉向“動態”;移動互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對學習環境的創新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促進了學習環境開放互聯;5G、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推動了學習環境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的躍遷。近年來,隨著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的突破,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為高等教育人機協同的智慧學習環境提供了新的可能,助力高等教育打造更沉浸、更開放、更智能、更人性化的環境。

  二是技術優化教育資源供給。教育資源是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推動教育創新與變革的基礎。高等教育的教育資源既包括課程、教材資源,也包括視聽媒體資源、直觀教學資源、多媒體資源、在線開放教育資源等數字化教育資源。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教育資源生產將逐步轉變為人機共同驅動的模式,高等教育資源生產力將進一步釋放,各國政府、企業、教育機構及個體需要共同參與教育資源的數字化治理。

  三是技術推動師生素養發展。技術的應用促進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的變革,進而推動師生素養轉型發展。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應用於高等教育教學,師生的信息素養正在成為技術融入教與學的關鍵。高校師生不僅要關注學科知識,更要重視以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為代表的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為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建立智能化學習模型,打造個性化學習路徑,篩選精準化學習資源,提高學習的吸引力,提升學習效果。

  四是技術助力教學方法迭代。縱觀技術應用於教育的整體發展曆程,其角色從輔助到支撐,從賦能到引領,推動高等教育教與學的理念、技術、方法和模式的變革,助力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與創新。當前,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教育大數據挖掘等多種技術的湧現正在掀起教與學的新浪潮,加速促進教與學的個性化、精準化發展。例如,智能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創建、編輯和審核教學內容,實現沉浸式和情境性教學體驗,還可以動態監測教學數據、常態追蹤教學狀態以及精準輔助評估學習成效。

  五是技術賦能教學評價創新。數字技術推動了高等教育教學評價的發展和進步,使教學評價的不同主體從既往“評與被評”的主客體關係轉向“共同參與”的主體間關係,使教學評價的目的從“甄別選拔”轉向“因材施教”。數字技術促使教學評價更加科學,通過教學評價為教育者提供智能實時診斷,精準反饋問題並提供針對性的指導,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的重要創新。

數字技術助力高等教育範式再造

  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元宇宙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對高等教育的內涵與外延產生深刻影響,引發高等教育理念、模式、結構、流程、內容等方麵的係統性“數字顛覆”。數字技術帶給高等教育無限可能,數字化已成為眾多國家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支撐和必由之路。

  第一,催生更加個性精準的育人方式。一方麵,數字技術如虛擬仿真、數字孿生、元宇宙等不斷湧現,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這些技術不僅豐富了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將更多的情景模擬和交互性元素融入教學,使學習過程既生動又貼近實際。另一方麵,人工智能融入教學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教師與人工智能的合作模式需要不斷創新。當人工智能協助完成課堂管理、評分、反饋等任務時,教師能夠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課程設計、學生輔導和教學研究中。通過人機合作,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提升教師的工作效率,還有助於激發教師的教育創新活力。

  第二,創新更加開放共享的辦學模式。數字技術和數字化工具的應用促使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發生新的變化。一是跨國合作辦學與跨校學分互認。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全球範圍內許多高校嚐試突破傳統辦學邊界,積極探索構建跨國合作、校內校外融通的辦學模式,推出微證書、學分互認等創新舉措,實現學習資曆的互鑒、互通、互認。二是基於網絡平台的資源融通辦學。網絡平台是推進高校教育資源集成與共享、在線教學與學習、教育服務以及數據分析評估的載體,各國致力於構建互聯互通的國家級教育平台,逐步形成網絡平台互聯互通的教育資源與服務共享模式,促進高等教育公平辦學、優質發展。三是基於智能平台的產教融合辦學。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動教學方法、研究模式和產業創新,高校與企業積極探索跨界聯合辦學模式,發揮校企合作辦學優勢,通過創新教學與學習環境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人才,提高研究成果在實際生產中的轉化效率,實現產學研用協同高質量發展。四是元宇宙支持的無校區開放辦學。無時空限製的元宇宙可將現實世界與虛擬空間連接,提供與現實世界類似的真實體驗。通過打造虛實融合、沉浸體驗的開放式、移動式辦學新生態,如虛擬大學和元宇宙大學等,能夠打破教育教學的時間空間、經濟文化壁壘。

  第三,實現更加高效靈活的管理體製。通過數字技術、平台與數據驅動促進高等教育管理形態與模式、資源與內容、技術與手段、結果與評價等更加高效化與精準化,重塑高校治理體係。一是基於智慧校園的數字化治理。當前,借助數字化加強智慧校園建設已逐漸成為共識,數據化管理、智能化決策和效能化服務可以助力實現高效、智能和綜合的學校管理和運營。二是基於數據大腦的業務流程再造。數據大腦和管理駕駛艙推動高校業務流程再造與管理機製優化,使教育教學管理走向全量化、扁平化、精準化。三是全過程智能在線教育管理模式。高等教育機構持續推動數字技術與各類平台、綜合係統以及管理資源的深度融合,努力提升教育管理服務效能,建立了全過程智能在線教育管理模式。四是基於區塊鏈的協同與信任管理。數字技術有助於加深跨國高校間的交流,催生跨國跨校數字化協同教育管理體係。同時,區塊鏈和信息安全等技術的納入,有助於構建安全可信的教育體係,為數字證書、學業證明管理的認定與推行提供有力支持。

  第四,構建更加規範可靠的保障機製。政府、高校、企業為確保高等教育數字化安全、健康、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采取了係列策略、措施、行動和準則。一是數智融合的智慧校園一體化保障。高校正在打破單一技術布局和技術變化造成的技術壁壘,將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融入高等教育全業務、全流程,夯實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數字基座,建設數智融合的數字教育生態係統,形成基於智慧校園的普惠便捷保障機製新形態。二是人本取向的教育服務伴隨式保障。在資源優化、人才優化的雙重加持下,高等教育形成覆蓋全流程、全業務的伴隨式保障模式。高校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將人本價值作為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服務的核心取向,改進和重組技術服務生態係統,改善終端用戶體驗,提升高等教育保障服務的靈活性、敏捷性和增值性。三是“校—企—政”聯動的教育信息安全保障。數字技術發展與應用可能引發隱私泄露、算法偏見等問題,這也對教育信息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政府、企業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協同保障教育信息和數據安全。四是跨界融通、係統規範的教育質量保障。為滿足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需求,高校以教育評價改革為抓手牽引數字化發展,構建教學質量、辦學水平、育人效果綜合評價模型,實現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形式之間的教育評估過程與結果相互滲透融合,助推全方位、多領域、高效率的監測創新與服務共享。

數字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趨勢

  數字技術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在未來十年裏,數字技術將持續發展和不斷演進,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經濟模式和社會結構。新一代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數字技術的發展對教育教學領域的影響愈發顯著,將深入推進高等教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製和保障機製變革,形成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高等教育新生態。

  第一,新一代互聯網強化教育要素新聯結。新一代互聯網將凸顯零距離、平台化、高聯通的管理理念,掙脫傳統思維和觀念桎梏,在管理體製互聯互通中尋求新的突破點和增長點。高校將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共治網絡,運用新一代互聯網推動教育管理體製改革,更好地提供確定性服務和差異化服務,優化師生交互體驗;充分發揮互聯網平台優勢,在注重建設應用子係統的同時,促進高校各係統之間的銜接聯結與融會貫通,支持更多實時應用,實現應聯盡聯,推動創新、提高效率,促進教育公平。

  第二,物聯網助力打造數字教育新空間。物聯網推動大學基礎設施應用持續轉型升級,加快智慧校園、智慧教室等新型教育教學空間構建。尤其是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相結合,打造了智能化的物聯網係統,其在課堂教學中主要體現為物聯網感應設備與智能係統間的實時交互。物聯網感應設備大多安置於物理空間、依附於教學設備或穿戴於師生身上,能夠實時捕獲師生在課堂中的語言、動作以及情緒等各類信息,實現多模態數據的采集。而智能係統則圍繞教學問題進行特征抽取、數據融合以及動態建模,並實時反饋給教師和學習者,以便及時調整教與學的策略。二者有機結合,創新課堂教學環境,使得新形態課堂成為現實。

  第三,大數據有力支撐精準化教育服務新範式。大數據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支撐精準化的教育服務新範式生成,有效提升信息利用率和教育服務效能。課堂教學方麵,可基於大數據分析學生的行為數據和表現數據,如學習行為、出勤情況、社交互動等,以精準掌握學生學習情況並發現潛在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分析結果提供針對性的支持和幹預,及時解決學生的學業問題。教育管理方麵,大數據可以為管理者提供可視化分析結果和關鍵數據支持,精準呈現教育係統整體運行狀態和具體存在問題,並基於數據驅動製定和調整決策,優化教育資源分配,提升教育質量和效果。

  第四,區塊鏈加速釋能學習新評價。區塊鏈具備的特殊數據結構與運作機理,具有去中心化、共識機製、可追溯性及高度信任等特征,在學習認證、資源質量與服務評價等領域具有較大應用潛力。如區塊鏈可實現互聯網學分記錄、認證與轉換的數字代碼化,使學曆驗證更有效、安全和簡單,推動終身學習成果評價體係構建。同時,區塊鏈可構建數字資源及平台運行新模式,實現資源上傳、認證、流轉等工作自動化執行。

  第五,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構教育教學新形態。依托移動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平台,生成式人工智能將觸角延伸到每一位用戶。在教學層麵,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動建構多元化、智能化、綜合化的教學體係,成為人類教師的工作助理,加速教學模式從“師—生”二元結構轉變為“師—機—生”三元結構,推動教學內容從人工創造轉向智能生成,促進教學評價從單一評價轉向多元評價。在學習層麵,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信息檢索、知識問答等方麵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權和選擇權,打造泛在化、個性化、協作化的學習形態,重塑學習空間、學習過程、學習方式,形成“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育人模式。

  第六,元宇宙推動形成虛實一體教育新場域。元宇宙的虛擬與現實融合特征推動網絡空間由平麵轉向立體,形成沉浸、多維的虛實融合空間,極大拓展教與學的時空邊界,推動高等教育向更加靈活化、個性化、互動化和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實現教育係統全要素虛實融合升級。元宇宙將虛擬化身引入教育場域,使得學習者可以在與同伴或虛擬化身的“在場”互動中釋放其內在特質、個性和能力,根據自身興趣和學習需求選擇課程活動,真正實現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同時,通過連接學校各類教育政務服務信息化平台,進行虛實雙空間教育教學全過程數據的實時采集,結合智能建模、學習分析、精準幹預等技術,形成數據驅動的教育決策方式,持續優化教育監測與管理效能。

數字技術在高等教育中應用所麵臨的挑戰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數字技術已經深入到教育全領域。然而,數字技術為高等教育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麵臨諸多現實挑戰。

  一是傳統教育範式亟待重塑。當前,教育改革與發展已不再局限於教育係統內部,而是與科學技術進步、社會結構變遷和國際局勢演變等息息相關。智能技術對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外驅力,並對人才規格、人才質量等提出了新訴求,進而促使教育的各要素發生連鎖式變化,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二是人工智能鴻溝日益加深。以ChatGPT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迅速崛起,為高等教育教學帶來了全新的可能。但同時,不同主體(個體、學校、企業、國家)之間,對於人工智能技術掌握和應用能力上的差距及數字鴻溝比以往更加嚴峻。

  三是網絡安全威脅愈發嚴峻。高等教育機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收集和存儲語料、知識,彙聚大量與教學、科研、管理相關的信息與數據,已成為數據富集部門。隨著人工智能深度融入高等教育,數據安全、內容安全、隱私保護等成為未來高等教育發展中無法回避的重要課題。

  四是算法偏見加劇倫理風險。隱藏在“數字紗幕”之後的歧視言論與虛假信息引發師生對“過濾泡沫”與“信息繭房”的擔憂。

  五是數字素養差距逐漸加大。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社會對人才的數字素養需求越來越高,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教育體係尚未適應這一變化,一些高等教育機構還沒有條件及時調整學科專業布局,以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

  六是人機協同呼喚全球合作。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的協作已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一大趨勢,人機協作正在迅速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與教育目標。探討出一種恰當的、創新的人機協同模式成為迫在眉睫的課題。

未來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的行動策略

  數字化轉型是全球範圍內教育轉型的重要載體和新方向,為高等教育創新路徑、重塑形態、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也帶來了嚴峻挑戰。各國政府、國際組織、高等學校及教育機構、研究部門和企業,應當攜起手來共同行動,把握和適應數字變革,尋求解決全球教育問題的新方案,積極穩妥地推動高等教育數字化變革走向深入。

  一是創設互聯互通的教育數字化基礎環境。未來,應貫徹“聯結為先、內容為本、合作為要”理念,加快數字化設施係統升級、服務升級和功能升級,推動教育大數據中心建設,深化新一代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在教育場景中的應用。應協同製定和推廣更加統一的教育數字化技術標準和協議、技術標準更新機製、數據標準和交換格式、安全協議和隱私保護標準,共建技術標準體係,推動平台互聯互通、資源共建共享,依托廣泛聯通的數字平台惠及更廣泛的群體,助力填補高等教育數字鴻溝,提升高等教育質量。

  二是構建靈活開放的數字學習成果互認機製。數字學習成果的認定和互認,是積聚高等教育發展新動能、開辟高等教育新疆域的關鍵製度。應協同構建高等教育機構之間靈活開放的數字學習成果互認機製,支持各類數字教育途徑、教育場景下課程學分、學曆、學位和資格的認定、積累和轉換。探索建立被廣泛認可和應用的數字學習成效評估技術和數字教育質量標準與評估體係,確保數字學習質量。深化區塊鏈、可信計算等先進技術應用,實現學分銀行、微證書、數字認證、電子文憑等互認互通,推動建立可靠、透明的數字化學習過程和成果互認信息管理係統,確保數字學習過程可追溯、學習成果真實可信。

  三是培育數智素養持續提升的高水平教師隊伍。數字化增加了教師數字社會交往、數字技能提升、數字倫理修養的迫切性,也賦予不同國家間教師交流新途徑。各國、各高校應充分尊重和發揮教師在推動高等教育數字化變革中的主體作用,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有組織、常態化地開展數字技能培訓,幫助教師掌握混合式教學技術、智能教學係統和智能教學助手等工具。應支持建設國際教師協作網絡,促進教師交流互鑒,培養教師跨學科和跨文化教學能力,以適應不同背景學生的需求,提高教學的包容性。

  四是製定教育數字化技術倫理安全規範。為應對數字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和日趨嚴峻的倫理安全挑戰,必須始終堅守安全底線,確保數字教育技術安全運行。以強化數據網絡安全、個人隱私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反算法歧視等為重點,依托國際組織和多種國際合作平台,攜手確立相關國際共識、公約、準則,推動各國完善相關法律,製定數字教育技術產品質量和安全標準,建立技術倫理和安全規範。加強師生數字倫理和安全教育培訓,提高數字教育參與者的法律、安全和風險防範意識,構建更安全、公正和負責任的全球數字教育環境。

  五是完善數據賦能的高等教育治理體係。數字化為開辟高等教育新賽道提供難得機遇和無限可能,高等學校要本著應用為王、服務至上的原則,強化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學科交叉,更新研究範式,探索數智時代的產學研深度融合路徑。要加速推進信息係統與數據平台深度整合和一體化建設,提升數字化教育教學組織保障與協同協作力度,綜合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業務協同、流程優化、結構重塑、精準管理,推動教育決策和治理向以數據為核心的模式轉變,實現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的重大躍升。

  六是共建高等教育數字化研究網絡與合作平台。無論是數字技術本身的發展、教育範式變革、教育形態重塑,還是由此引發的倫理和安全挑戰,都需要凝聚全球智慧共同麵對。世界各國需要就此持續開展對話交流,不斷凝聚共識,進行卓有成效的合作。為此,應積極倡導建立國際高等教育數字化研究與合作聯盟,協同推進數字教育規劃、標準製定、監測評估,開展知識產權保護、數據安全管理、數字倫理風險防範和隱私保護等方麵的研究與合作,持續推動優質資源在全球範圍內共建共享,讓更多國家和人民搭乘數字時代的快車、共享數字教育發展成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全球高等教育的強大力量。

  來源:《中國高等教育》

  本文由王烽、王繁整理。整理人單位:王烽,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王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SRC-1338312870 2024-02-21 11:36
陝西省教育廳 2024-02-21 10:27
SRC-1996515341 2024-01-29 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