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題共有6道。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高考作文有哪些變化?體現出哪些價值特點?該怎麼寫?我們第一時間,邀請各地特級教師等專家,作出點評。
全國甲卷:交流
閱讀下麵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每個人都要學習與他人相處。有時,我們為避免衝突而不願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坦誠交流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相遇。
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汪鋒(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
仿佛是約好了似的,所有的高考作文題都回歸到了一個模式,就是給一個簡單的材料,然後讓考生談聯想和思考,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在命題技術的探討上有所放棄,可以這樣做的一個前提應該是閱卷隊伍水平的穩定與提高。
全國甲卷的這個材料非常明確,指向的主題就是“坦誠交流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相遇。” 考生最終的聯想和思考落腳點應該都是為坦誠交流鼓與呼,坦率來說,可以發揮的空間不大,無外乎講講如何坦誠,批評或者反思一下不表達導致的負麵結果,再申述一下什麼是真正的相遇。從議論文寫作的角度上來講,這麼小的寫作空間可能難以區分考生表達能力上的梯度,但從記敘文的角度上來講,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曆或者感悟寫一個敘事散文類的文章,從故事與感悟的角度來給這則材料一個活潑新鮮的開掘。
全國甲卷的要求中“明確文體”是一個好的導向,我們無論寫什麼,都有一定的規矩要求,這樣才能形成作者和讀者良好的合作,才能使得交流向著一個共同的地方去。如果我們把高考作文題看做命題人和考生之間的一次交流合作,考生的反饋其實不僅僅是被動的應答與申述,還有對命題人的啟發與反撥,而閱卷人則應充當一個促進交流的中間人。
新課標I卷:人工智能
閱讀下麵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麼,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褚樹榮(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
新課標I卷以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為擬題材料,抓住人與科技的關係來擬題。這在近四年30餘個高考作文題目中,不算出人意料。
當然,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命運之關係,是關乎我們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命題,它對於人類智慧的考驗、價值的挑戰和理性的啟迪非常迫切,愈加深刻。可見,新課標I卷切準了人類當下問題和未來前景,價值導向很好。
該題要求考生思考: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使得越來越多的問題很快得到答案,但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作文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你回答得集中、深刻、有條理、能辯證,作文就能扣題,得高分。這是屬於直陳式的話題作文,無需你引申發揮。隻要你就事論事、就題論題、有問能答就可以。
審題時,“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麼,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是個關鍵句。句中兩個“問題”的內涵和外延是不一樣的。“越來越多的問題”可以通過科技得到答案,那麼,這些答案是固定的,唯一的,有限的,過去的,個體性的;“我們的問題”是活的,沒有標準答案的,是具有無限可能的,是今天尚未出現的,是社會整體性的,是關於人類終極命運的。也許人類存在多久,問題就有多久,宇宙有多浩瀚,問題就有多少。芝諾說過: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裏麵是已知的,圓圈外麵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所以,正確的判斷是,科技的發展,使很多問題有了答案,但不意味我們的問題會越來越少,而是相反。當然,你把問題局限於那些能夠窮盡的知識,說科技打開了認知的“黑箱”,生命的真相、宇宙的奧秘越來敞亮,人類的認知迷霧也越來越少了,也無不可。
這個題目蘊含著科技與認知、問題與答案二組關鍵詞。可以辯證分析它們之間相輔相成、互相轉化的關係,也可以叩其一端論述。觀點舉例如下:
新課標II卷:探索未知之境
閱讀下麵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本試卷現代文閱讀I提到,長久以來,人們隻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麵,“嫦娥四號”探月任務揭開了月背的神秘麵紗;隨著“天問一號”飛離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遙遠的深空……
正如人類的太空之旅,我們每個人也都在不斷抵達未知之境。
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褚樹榮(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
新課標II卷的價值導向與新課標I卷相同,但寫作要求和作文類型不一樣。“正如人類的太空之旅,我們每個人也都在不斷抵達未知之境。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嫦娥四號”“天問一號”,隻是個由頭,“太空之旅”隻是一個比喻。這是屬於隱喻式的材料作文,“太空之旅”實際上隱喻人類的認知探索之旅。個體的生命進程和人類的發展過程,都是從已知到未知從知之少到知之多的探索之旅。這個題目可以從太空之旅寫到科學探索之旅、生活曆練之旅、認知發展之旅,生命成長之旅等等。這類題目要引申發揮、連類而及地寫,不可就事論事,隻寫“嫦娥四號”“天問一號”探索未知之境。
新課標II卷的關鍵句是“正如人類的太空之旅,我們每個人也都在不斷抵達未知之境”。聯係材料,這句話起碼可以引起我們諸多思考:人類有探索未知的欲望,欲望產生行動,行動促進科技;有了科技的加持,人類得以增長智慧;而智慧賦能科技又促使我們抵達更為廣大的未知之境。未知變成已知,已知產生新的未知,人類的生命之旅就是生生不息的探索之旅。赫胥黎說過:“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無窮的;我站立在茫茫無邊神秘莫測的汪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繼續開拓是我們每一代人的職責。”可見,對於未知之境的探索,是我們人類的宿命。這是這個題目的命意所在。
新課標II卷的作文題,蘊含著無知與已知、欲望與好奇、科技與探索、職責與使命等觀念。可以普遍聯係的眼光,分析這些觀念之間的關係,觀點舉例如下:
北京卷:“曆久彌新”或“打開”
微寫作(10分)
從下麵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超過150字。不透露所在區、學校及個人信息。
(1)微信朋友圈有“點讚”功能。有人關注“點讚”數量,有人熱衷於給人“點讚”……對“點讚”現象,你有什麼看法?請說明你的觀點和理由。要求: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2)年級準備開展“走進名人故鄉”主題研學活動,計劃在目的地研學兩天,現征詢同學們對目的地的建議。你建議去哪裏?請說說理由。要求:明確寫出名人及其故鄉,重點陳述理由,理由合理。
(3)請以“月的獨白”為題目,用月亮的口吻,寫一首小詩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摯,語言生動,有感染力。
作文(50分)
從下麵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於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不透露所在區、學校及個人信息。
(1)幾千年來,古老的經典常讀常新,傑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亙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時間的淬煉中,愈顯活力和價值。
請以“曆久彌新”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2)個人成長需要打開視野,人際交往需要打開心扉,科技創新需要打開思路……打開,發現新的自己;打開,帶來新的氣象。每一次“打開”,都有一段故事。
請以“打開”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合理,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陳金華(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
2024年高考北京卷大作文題目一要求寫議論文雖延續了“材料+命題或話題”形式,但文題將寫作的背景“情境”拉長到了“幾千年來”的時間甚至空間裏,引導考生要將視野格局全“打開”,要從“古老的經典”“傑出的思想”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等不同事物,甚至是省略號裏未明示和列舉的事物著眼,思考這些事物經過長久的時間,不但沒有衰敗、陳舊,反而更新、更好的事實和現象,以及其背後的情理、事理或哲理,非常具有衝擊力。要寫好這道題,考生需要從點到線、由線連成麵地思考“很多事物,在時間的淬煉中,愈顯活力和價值”這一在生活中常見,但又非常價值和意義的道理,很有寫作的廣度和思考的深度。
從材料和給定的題目看,議論文的寫作命題仍然是緊扣時代脈搏的,考生需要圍繞“曆久彌新”這一給定的題目或話題,理性思考經典、思想和偉大的民族精神等事物與時間以及相關因素的關係,很有思辨色彩。寫作題目具有很強的開放性。一是立意開放。每位考生的立場、觀點都不同的,是開放的,但隻要是基於材料和題目內涵來立意,都是可行的;二是思維開放。不同的立場產生不一樣的立意,自然會體現在每位考生將“古老的經典”“傑出的思想”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等不同事物與現實生活聯係後的不同思考,呈現出不同的思維路徑與論述過程,這必將帶來不一樣的思維與寫作成果。
2024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題二是記敘文寫作,該文題同樣延續了北京卷高考寫作記敘文近幾年一貫的“材料+命題或話題”形式,較為穩定且貼近高三教學備考,體現了學、教、考的一致性。
從試題的命題材料看,從個人成長、人際交行和科技創新等不同方麵,扣住“打開”這一關鍵詞,突出“個人成長需要打開視野,人際交往需要打開心扉,科技創新需要打開思路”等,給予了考生充分的寫作提示,然後圍繞“打開”的作用和價值等方麵,強調打開可以“發現新的自己”,可以“帶來新的氣象”。作為北京卷特有的高考記敘文寫作,文題在引導考生在關注不同領域的“打開”後,聚焦故事敘述過程中的價值思考,突出寫作的思想引領和精神指引,入題淺易而又有深度,有很寬廣的寫作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文題雖然開放性較強,也貼近生活,但要寫得深刻,寫出新意,所講的故事能吸引人,就要特別關注“打開”一語隱含的關係,在記敘中要注意根據材料中提示的領域和方麵,圍繞“打開”構建好相應關係,比如誰“打開”,“打開”的對象是什麼;比如與“打開”的對應“封閉”在寫作中如何體現,二者關係在敘述中如何處理;“打開”的前因後果是怎樣的等等。同時,還要圍繞“打開”將故事講“好”,講“好”的故事,如果文章寫人為主,要注意突出人物特點或內在的成長變化,如果文章是寫事為主,要突出故事中的情理或事理,故事有起伏,敘述有波瀾,體現文題暗含的價值導向。
天津卷:定義
閱讀下麵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在繽紛的世界中,無論是個人、群體還是國家,都會麵對別人對我們的定義。我們要認真對待“被定義”,明辨是非,去蕪存真,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於通過“自定義”來塑造自我,彰顯風華,用自己的方式前進。
以上材料能引發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結合你的體驗和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明顯;③不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陳金華(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
2024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題仍然是典型的材料作文,在命題形式上與前幾年比,較穩定,考生不會因此而覺得陌生,這一點對考生很友好。材料的核心詞是“定義”,材料第一句概括了一個社會的普通現象,指出在繽紛的世界中,無論“個人、群體還是國家”,都會麵對外界對自身的定義,這一高度概括的首句隱含了多組關係,考生在審讀時需要加以關注。第二句著重引導學生思考“怎麼辦”,分別從“被定義”和“自定義”兩個角度或層麵進行提示或引導,進行對“被定義”和“自定義”兩者的關係與意義作更深入的辨析。寫作時,考生可以側重前者進行論證,思考“被定義”時,聯係生活實際,思考背後的原因,思考如何明辨是非,去蕪存真;也可以側重後者,圍繞“自定義”作因果探尋和條件分析,思考如何塑造自我,彰顯風采。
當然,如果考生能將“被定義”和“自定義”結合起來,進行整體和綜合思考思辨,則需要構建“被定義”與“自定義”的關係,比如既要“被定義”,也要“自定義”,又如“被定義”有助於“自定義”等等。在關係建構中,還需要深入思考兩者的辯證關係和轉化條件,進行多角度思考,多層次分析,整體性建構,個性化寫作,以彰顯優秀的思維品質。
上海卷:認可度
寫作(70分)
生活中,人們常用認可度判別事物,區分高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認可度”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汪鋒(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
上海卷的題目獨具特色,不少人稱之為輕思辨,也就是,給出一個結構簡單的論斷,讓考生從中生發議論或者感悟。由於沒有規定文體,也沒有規定文章的讀者群體以及應用場景。這樣的題目最容易導出所謂的哲理散文,從評價的角度來看,其規定性很弱,評價標準也很難統一。
其實,我個人是非常好奇上海閱卷者是如何應對這一挑戰的。但從給予考生寫作自由度的角度來講,其寬度和可能達到的深度可能比較理想,或許上海的高中生們在這一舞台上可以盡情發揮。上海卷的題目出發點常常是生活中的一個認知判斷。這次是說人們在生活中常常依據認可度來評價事物。命題者應該是故意沒有指明“認可度”是誰的認可度,通常,人們會首先根據自己的認可度,比如,這個菜吃起來有點辣,不太能接受,就不好吃;這個人長得有點怪,嗯,就是不好看;這個想法太毀三觀,不能接受,等等。這就是把評判的標準建立在自我感受上。但其實,根據其他人的認可度來判斷的也非常常見,比如,上電商平台買東西要先看好評率,交朋友要先打聽周圍人的看法,去旅行前要看各種遊記等等,這就是把自己的判斷建立在他人的感受上。如果能跳出這個日常思維的限製,可以考慮認可度的“度”是精確還是模糊等等,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就能有更進一步的發揮。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鵬)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