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教委發布《北京市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實施方案》。明確北京市將啟動課程創新引領、教學改革深化、學生素養提升、教學評價改進、專業支撐保障、數字化賦能六大行動。通過六大行動,經過3至5年努力,德智體美勞全麵培養體係進一步完善,市區校聯動、跨部門協同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的長效工作機製進一步健全,高質量實施新課程新教材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機製進一步完善,課程教學改革形成新氣象。發掘培育一批育人特色鮮明,在全市乃至全國具有引領性的典型區域和學校。培育總結推廣一批改革成果顯著、有效落實育人要求的教育教學成果。加快形成富有首都特點、彰顯首善標準的高質量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為2035年實現首都高水平教育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六大重點任務:
(一)課程創新引領行動
堅持課程育人理念,落實市、區、校三級課程建設與管理責任,明確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路線、措施,促進基礎教育質量全麵提升。堅持“一區一計”“一校一策”將國家課程方案育人“藍圖”轉化落地為特色鮮明的高質量育人“施工圖”。
1.高質量實施國家課程方案。根據國家課程方案和市、區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和普通高中課程實施指導意見,統籌國家、地方、校本三類課程實施。建設具有首都特色的地方課程,製定地方課程規劃,研製地方課程綱要。科學賦予學校(集團)課程實施自主權,深入探索課程育人、實踐育人、綜合育人的具體形態。學校立足辦學理念和學生發展需求,因校製宜規劃課程實施。注重課內課程與課後服務貫通設計,注重學段銜接,注重集團、學區資源統籌,推動各學科、各環節、各方麵力量協同育人。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2.加強特色課程建設。以特色課程推動學校特色發展,鼓勵學校聚焦培養目標,充分挖掘資源,建設特色課程、特色課程群、特色課程體係,持續構建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的育人體係。指導學校提高校本課程質量,義務教育階段注重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普通高中注重拓展學習領域、豐富學習樣態,滿足學生豐富多樣的成長需求。探索以學科課程、跨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綜合主題課程等形態呈現的特色課程建設模式、實施路徑與策略。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3.建立課程教材實施監測機製。市、區兩級定期開展調研指導,研製基礎教育課程發展報告,準確把握工作現狀,剖析重難點問題,研究提出針對性工作舉措,逐步建立基於證據的實踐改進與決策機製。市級教育行政部門製定全市課程教材實施監測方案,研製監測標準、組織監測工作,重點監測課程教材實施狀況和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狀況,形成反饋改進機製,為有效推進課程教材實施提供參考依據。
(2024年9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二)教學改革深化行動
全麵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通過實驗區、實驗校試點先行、示範引領,攻堅課程教學改革重難點。搭建交流平台,通過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等方式帶動各區各校廣泛參與,培育新的教學成果,提高教學質量。
4.打造改革項目平台。全市設立一批課程教學改革實驗區、實驗校(集團),建設一批課程教學改革基地,支持一批課程教學改革項目,聚焦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學科實踐(實驗教學)、跨學科主題學習、作業設計、考試命題、綜合素質評價等重點問題,探索不同區域、學校的有效實踐模式。開展普通高中集團化課程創新實驗,突破學段、校際邊界,集中優勢力量建設更加豐富、優質、適切的課程資源,實現學生連續培養、聯合培養。鼓勵各區相應設立課程教學改革推進機製。鼓勵有條件的區將教材選用權下放到教育質量高、管理能力強的普通高中學校。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5.推進教與學方式變革。建立市、區兩級教學指導委員會,開展全域教研,強化對學科教學的指導和引領。積極探索大單元、任務群等教學內容組織方式的變革,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跨學科學習,研究性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知識結構化。綜合運用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學科思想方法,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和深度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技術,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需求,實現精準教學和個性化輔導。充分發揮優秀教學成果的輻射帶動作用,擴大推廣應用範圍,針對區域、學校發展亟需和短板弱項,促進成果“本地化、校本化”落地。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6.開展大單元教學研究。準確把握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素養要求,研製學科單元“教-學-評”指南,指導教師以“全景”視角設計單元教學方案,積極探索大單元、大任務、真問題、真情境的教學設計。開展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以核心知識、關鍵問題統領課堂教學。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7.探索跨學科主題學習。推進課程綜合化與綜合學習,深入探索跨學科學習有效策略。加強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研究指導,分學科研製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建議。開展專題培訓,提升教師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開發和實施能力,鼓勵教師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實施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綜合性教學。鼓勵學校加強跨學科主題的統籌,促進學科間的合作,科學安排課時,整合、利用、開發多方資源,係統建構支持體係。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8.組織常態化交流展示活動。市、區、校三級常態化組織優秀教學設計、數字化優秀案例及教師基本功等展示活動,創新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定期組織全市學科教學研討會,加強對課程教材內容和課堂教學規律研究的經驗交流。擴大精品課遴選,組織各級說課評課、教師基本功展示等交流活動,提高典型案例的示範引領作用和推廣轉化能力。鼓勵各區設立重點研究課題,支持學校在課程、教學、評價、資源建設、教師發展等方麵積極探索實踐,培育形成一批優秀成果。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三)學生素養提升行動
全麵落實素質教育,加強校內外協同,在教育教學全過程中探索突出德育實效、提升科學教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浸潤、提升健康素養、加強勞動教育,探索區域深化讀書行動的有效途徑,將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與教育教學有機結合,有力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健康成長。
9.推進“大思政課”改革。推動大中小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深入挖掘語文、曆史、地理、體育、藝術等各門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加強融合銜接,形成協同效應。利用社會大課堂資源,積極開發建設與學校思政課相配套的教育資源,豐富內容鮮活的素材,把思政教育從課內向課後、課外、校外延伸,上好“大思政課”。加強市、區教研指導和學校思政課教研組建設,加強對學校落實思政課程的指導,確保學校落實主體責任,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10.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探索場景式育人培訓和“一校一品”體育教學改革。全麵把握“教會、勤練、常賽”的內涵與要求,創新課程教學模式,促進beplay體育手機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核心素養的形成。探索人工智能對學生體育和健康情況的監測預警機製。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教育全過程,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落實相關課時要求,建立不同層級、不同學段的beplay體育手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資源庫,在學科教學、實踐活動中滲透健康教育觀念、知識和技能,提升學生健康素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麵發展。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11.全麵實施美育浸潤。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齊開足上好藝術課程。遵循美育規律,強化藝術課程實施的綜合性,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豐富的美育元素,不斷加強美育與其他學科相互融合。以美育賦能教師成長與隊伍建設,強化各學科教師美育意識和審美素養。廣泛開展藝術節等美育實踐品牌活動,建立常展、常演、覆蓋全員的藝術展演工作機製,麵向全體學生搭建班級、校級、區級、市級美育平台。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12.加強勞動教育。推動以校為單位製定勞動教育清單,開齊開足開好勞動課。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他學科、實驗教學、課後服務,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融合滲透,貫通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麵。指導學生在家庭、學校、社區常態化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鼓勵有條件的社會單位充分發掘優質文化資源,組織勞動模範、能工巧匠、非遺傳承人等走進校園,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課程。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13.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加強部門協同聯動,有力統籌校內外資源,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深化beplay體育手機科學教育改革,強化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開足開好實驗課,製定學科實驗教學指導意見,開展教師實驗教學技能大賽,鼓勵教師設計學科內跨主題學習和跨學科綜合科學實踐活動。支持學科功能教室、綜合實驗室、創新實驗室、教育創客空間等複合型綜合實驗教學環境的創建,開展教學裝備配備達標率、使用率監測。鼓勵高校實驗室、博物館、科技館等向beplay體育手機開放,結合課程標準設計科學實踐活動。麵向全市beplay體育手機生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技活動,弘揚科學家精神,點亮科學夢想。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四)教學評價改進行動
注重核心素養立意的教學評價,堅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推進“教-學-評”一致,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促進學生全麵發展。
14.完善課堂教學評價體係。建立健全校長、教學管理人員和教研員聽課評課製度。修訂《北京市beplay體育手機課堂教學評價方案》,完善beplay體育手機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係,明確教學評價要素和標準,發揮教學評價的引導作用,體現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突出對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評價,提升學校課堂教學質量。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15.深化考試命題改革。充分發揮考試的導向、診斷、反饋、改進和激勵作用,堅持以學定考、依標命題,堅持核心素養立意、能力素質導向,引導教學回歸課標、回歸課堂、回歸育人。不斷提升命題質量水平,增強試題的應用性、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解決現實問題來建構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養,促進“教-學-評”有機銜接。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16.改進學生評價。落實《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中關於學生評價的要求,堅持素質教育導向,促進學生全麵健康發展。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注重過程性、實踐性、發展性評價,記錄學生德智體美勞多維度、全過程動態數據,生成學生精準畫像,幫助教師精準分析學情,更好因材施教,引導學校優化育人方式。探索人工智能對學生學習成長情況的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推動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在中高考應用,加快實現從“育分”到“育人”的轉變。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五)專業支撐保障行動
圍繞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要求,鼓勵廣大教師紮根教學一線,讓教育家精神在課堂中生根。通過建設專兼結合的高水平教研員隊伍,強化教研專業引領和業務支撐,確保高質量落實課程教學改革要求。
17.提升教師隊伍綜合素質。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依托分類分層分崗的教師培訓體係,完善教師專業發展服務支持體係,健全教師培訓綜合評價機製。圍繞新課程新教材背景下課程建設、教學設計、作業設計、考試命題、課後服務、體育美育等內容,開展教師全員實訓。實施beplay體育手機教師開放型在線研修計劃,組織特級教師、特級校長、正高級教師、市級學科教學帶頭人和市級骨幹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在線研修。通過全員通識培訓,提升教師運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的意識和能力。加強新教師培訓,加強校本研修,立足實際需求,提高培訓針對性。堅持守正創新,推動教師拓展國際化視野,提升國際化素養。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18.加強課程領導力建設。實施市、區兩級教科研人員課程領導力培訓,提升課程育人的理論和實踐素養,切實提高對區域、學校課程建設的實效。加強校長課程領導力建設,促進對課程的價值洞察、深度理解和科學規劃。加強教師課程實施能力建設,準確把握課程實施要求,支持教師在有效落實中創生課程。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19.強化教研專業引領。健全以教育行政部門為主導,以市、區、校三級教研為主體,以beplay體育手機校為基地,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機製。嚴格落實教研員準入標準,完善教研員遴選配備辦法,建設專兼職結合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研隊伍。實施“全域教研”項目,通過“主題化”教研,依托全市域覆蓋的協同教研機製,發現、診斷、改進學校教育教學真問題。建立市級教研基地、學區教研工作站、學校教研工作坊,實施重大教學改革項目,加強對教學基本問題、關鍵環節的研究,增強教研針對性和實效性。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六)數字化賦能行動
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數字化,統籌實際需求和有效供給的互動關係,積極構建新情景、新場景、新賽道、新方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20.豐富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發揮數字教育公平、包容、開放、共享等優勢,以北京智慧教育平台為樞紐,上聯國家智慧教育平台,下接區校資源平台,統籌建設全學科全領域智能化資源供給體係。開發彙聚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暢通數據資源開放供給渠道,采取師生自由創造、學校自主建設、政府廣泛征集等多種方式,重點增加STEM教育、科學教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課程資源。鼓勵科研機構、企業、社會團體參與資源建設。豐富資源形態,集納教輔、教案、課件、教學設計等類型資源。基於資源供給平台,部署智能作業、互動課堂、線上教研、輔助閱卷、教育評價等數字教育工具。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21.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創新。促進教育教學從大規模標準化轉向個性化、智能化,培育一批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孵化數個引領性教育領域大模型智能體。推動以智助學,開發推廣智能學伴,實施智能輔導,全麵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推動以智助教,支撐教師備授課,實現減負增效、精準教學,讓教師有更多精力去從事創造性育人活動。推動以智助管,加強教育大數據建設,依托教育新地圖,支撐一站式教育學習服務。推動以智助研,構建數據驅動、基於證據、精準診斷和反饋的教科研新範式。深化“雙師課堂”應用,促進優質師資跨校、跨區共享。鼓勵beplay體育手機校開設人工智能校本課程,主動防範人工智能應用中潛在的道德倫理等方麵風險。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續推進)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