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簡報〔2024〕第18期
浙江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努力優化學科生態、構築學科優勢、打破學科壁壘、強化學科會聚,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出積極貢獻。
優化學科生態,提升跨學科融合保障能力。一是落實學科交叉發展理念。自2017年起將“交叉驅動”作為學校學科建設的指導方針之一,重點支持交叉學科發展。麵向2035年製定學校交叉學科板塊中長期發展規劃,依托教育部學科交叉中心試點製定學科交叉會聚的實施方案和配套政策。二是破解學科交叉體製難題。將深化學科交叉體製機製改革作為學校年度重點改革任務,出台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共享的指導意見、教師校內兼聘暫行辦法、交叉學科學位評定委員會工作規程等文件,著力解決教師跨學科跨院係合作、交叉研究學術評價與成果共享機製等製約學科交叉發展的關鍵問題,為鞏固拓展改革成果提供製度保障。三是營造學科交叉合作氛圍。建立跨學科學術交流品牌,圍繞“新物質創製”“生態文明與環境科技創新”“腦科學與認知”等學科交叉領域組織20期“校長學術沙龍”品牌活動。在人才隊伍選拔上注重青年人才的跨學科視野,通過在“青年學術骨幹實踐鍛煉計劃”設立學科交叉專項崗位,為更多學者提供形式豐富的跨學科合作交流平台。
構築學科優勢,提升交叉類學科發展水平。一是前瞻謀劃學科交叉方向。緊盯全球學科發展動向,連續三年發布《重大領域交叉前沿方向》報告,分析人形機器人、未來農業、人工合成生物等15個交叉領域的發展態勢與競爭格局,凝練形成110個交叉前沿方向。在醫學影像、醫療大數據標準化技術體係、腦機接口等生命健康關鍵領域積極開展醫工信交叉融合,形成多學科深入交流的學術共同體,推動交叉類學科發展。二是係統實施學科交叉專項。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設置學科會聚研究計劃,聚焦農業設計育種、數字社科、超重力場等11個領域探索多學科會聚方案,集中打造學科資源、人才隊伍、戰略平台、科研項目、研究生培養等要素聯動的創新載體。三是積極解答學科交叉議題。將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的行動轉化為糧食安全、健康生活、現代能源發展等議題解決上,圍繞“聯合國2030議程中的大學擔當”主辦全球大學校長線上論壇,發布《全球大學校長關於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聯合倡議》。舉辦兩屆可持續發展全球暑期學校,以多學科交叉協同方式落實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加快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打破學科壁壘,提升複合型人才培養質量。一是圍繞學生跨學科培養完善卓越教育體係。根據交叉培養需求,優化課程設計,為人文社科類學生增設“科技創新”“生命探索”等課程,為理工農醫類學生增設“中華傳統”“世界文明”等課程。設立人工智能、海洋技術與工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等一批交叉學科,麵向“數智創新與管理”等領域設立交叉類工程博士專項班。推出“AI for Education”教學改革重點項目,成體係建設“AI+X”學科交叉人才培養項目和課程教材群,打造人工智能賦能的全新教育生態。二是圍繞學生貫通式成長提供多元學習方案。在“強基計劃”等培養項目和基礎交叉研究院等平台中推行本碩博貫通長周期培養模式,為學生製定個性化培養計劃與科研訓練計劃,通過學科交叉保證人才培養各階段有機銜接。建設旨在培養博士研究生的7個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卓越中心,配備跨學科的博士生導師團隊,開展具有交叉特色的創新研究與複合型人才培養,截至2023年底共培養多學科交叉博士生306人。三是圍繞學生個性化學習強化交叉研究訓練。推進科教融彙育人,依托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引導學生以多學科交叉研究方式申報和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竺可楨學院為本科生提供以交叉創新為主導的進階式科研訓練計劃,不斷提高多學科交叉研究實效。
強化學科會聚,提升有組織科研創新成效。一是以多學科交叉升級科研組織模式。基於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杭州國際科創中心等集聚優質科技創新要素,瞄準多相物質、前沿微納設計與製造等構建多學科共享的公共技術平台。圍繞數字金融、未來食品、未來健康等國家急需領域,積極推進大生命、大信息、大物質等學科群交叉融合,實體化建設上海高等研究院、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和高能級平台。二是以多學科交叉優化團隊組建形式。以“科技創新團隊+交叉研究中心+核心學科”為支點組建跨學科、跨團隊“科研聯盟”,聯盟成員牽頭承擔校內90%以上的國家重大專項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打造“大數據+人文社會科學”創新團隊,聚焦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神經與行為等領域探索文科創新發展。三是以多學科交叉變革科技創新範式。在智能化科研中倡導“AI for Science”,以人工智能驅動多學科交叉研究,開發“研在浙大”等數字化科研平台,聯合企業共建啟真算力中心,落實人工智能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建設任務。麵向未來科技製高點進行整體性布局,建設量子精密測量研究院等機構,積極運用不同學科的新方法、新技術、新手段,著力解決科學儀器自研自製等複雜領域的關鍵問題。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