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第11屆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簡稱RMM ) 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閉幕;其中以色列選手奪冠,美國代表隊獲得三塊金牌,中國隊卻無一人獲得金牌,最好成績是第15名,總成績下滑到第6。事實上,自2015年之後中國隊已經連續五次與奧數冠軍失之交臂了,排名也不斷顯著下滑。
與此同時,2018年,我們全麵取消了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奧賽在中國一片喊打聲中,從政策層麵全麵退出各級保送生與加分的指標體係。
其實,中國隊拿第一,也並不能說明我們就如何強大,美國隊獲金牌也並不能說明他們的數學成就,包括數學教育就一定比中國好。隻是這兩個事件放在一起,倒是值得玩味,反思。
三年前我曾就奧賽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一味做減負並不能解決我們麵臨的教育難題。現在看來仍不過時,我把文章再次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
奧數在中國近年經曆了一場罕見的、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近些年備受抨擊,乃至被妖魔化,教育的種種罪責,奧數第一。
在小升初取消考試後,中國的家長、學生想找好學校,好學校想找好學生,不能考試了,用什麼尺子衡量學生?數學,這個學科之母的位置就凸顯出來,而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奧數競賽成績,於是在中國掀起了一場奧數熱。2009年楊東平教授高聲喊出“打倒萬惡的奧數!”,掀起了批判奧數的一場熱潮。
奧數萬惡嗎?奧數本無罪,有罪的是異化奧數背後的東西。但不幸,奧數成為beplay体育手机教育的萬惡之源並被狂轟濫炸。直至今年,終於被全麵正式地取消了在各級升學考試中標杆與尺子的價值。
奧數倒下了,至少在國際大賽上倒下了,但我們的教育就好了嗎?負擔就減輕了嗎?顯然不是。
其實何止奧數,在當下,當一個東西成為升學的尺子,就很容易被異化。打倒了奧數,會不會有“奧英”?“奧語”?事實上,已經出現了。比如,現在中學生流行發學術論文,原因是在一些學校可以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獲得加分,於是一些舞弊就出現了。比如2018年河南所謂“考卷掉包案”中,暴露出說謊考生論文涉嫌剽竊的案例,導致教育部在2019年招生政策中明確反對以論文評價中學生,反對憑論文給予自主招生資格。
隻要成為升學的尺子,就容易被汙染、異化。顯然,不是打倒奧數就可以解決教育問題的。
打倒奧數的背後是減負,希望把學生的負擔降下來,是希望引導學生全麵發展,為此教育部門殫精竭慮,采取了一係列措施。
比如考試上降難度。
2015年北京高考兩位狀元都是女生,有意思的是,兩位狀元都不是各學校日常學業最頂尖的。理科狀元來自人大附中一個普通班,文科狀元則自嘲:我是學酥,一碰就碎。為什麼?
長期以來,媒體輿論以及很多名人對各級考試題橫加指責、批判,認為考試難度推動了負擔的加重。於是各級選拔性考試不斷退讓,追求穩定,降低難度。中高考試題因此越來越趨於模式化,甚至固化,“萬年不變”的送分題越來越多。前些年,北京的中高考開啟了大幅度調減難度的做法,對比往年,高考平均分文科上漲100分左右,理科也上漲80分左右。同樣,2017年北京中考,人大附中錄取分數563分,滿分則是580分(含40分體育分),如果想上人大附中,每門功課倒扣不能超過3分,分數的篩選價值越來越微弱。
與各級考試難度下降,考試模式化、固化相伴,出現了一些學生學業水平下降的新問題。
北京某著名大學招辦主任透露,東部J省曾在2008年推出新的高考改革,減負,降難度,水平化評價是其中的特征之一,但結果讓人驚心。北京某著名大學對該省生源的長期監測表明,原來數學物理成績遙遙領先於全國,高居第一名的J省生源,數學物理成績下降顯著,最差一年降至倒數位置,以致於不得不控製對該省的招生計劃。
學生的水平下降在其次,關鍵是,在我們還無法推行綜合素質評價,對於大多數人隻能以考試成績為核心錄取依據的背景下,這種選拔性考試水平化、固化,恰恰強化了應試教育,而不是緩解了應試教育。因為這種固化的,水平化的考試容易應試,適合應試,刷題是管用的,效果是明顯的,就如托福、GRE一樣,導致應試教育大行其道。
本來想通過降低考試難度來減負,最後適得其反,甚至加重了應試教育。試想,如果試題難度加大,沒有了太多“萬年不變的題”,無試可應時,還會出現大麵積應試嗎?
這種一味做減法,降難度的教育治理措施,往往會帶來了一連串我們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不僅不能解決麵臨的問題,甚至反而產生新的問題。
減負也同樣經典。
這些年我們持續降低校內學習要求與學習時間,不僅產生了典型的“3點半“問題,結果是校內負擔減下來了,校外負擔卻大幅度上去了,“摁下葫蘆浮起瓢”。好未來5年前全年在學人次是83萬,但在2018財年前三季度就已經高達484萬人次。上個月,好未來財報顯示,其季度利潤同比增長再次超過100%。2018年,減負的核心目標變成“課外”負擔,直接劍指課外輔導班,管起課外學生的學習,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奧數的批判與治理,隻是代表了我們近年在教育改革與治理上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教育治理的局限與窘況。
中國教育取得了很多成績與成就,但還麵臨很多棘手的難題,尤其是當下,遇到了很多難啃的骨頭,比如擇校,負擔,應試教育等。但教育問題的形成是複雜的,每一個教育問題背後都是複雜的社會問題,比如對孩子過高教育期望的追求,比如對教育的功利化追求,這些源動力都來自家長,而家長的源動力則來自社會評價與巨大的社會階層差距——北大清華應屆本科畢業生到上海就可以直接落戶,而不是計算積分,憑什麼不讓家長追求分數與出身?同樣,各地選調生都是有畢業學校限定的,是典型的出身論。同理,一個公務員與一個服務員的區別是巨大的,家長當然不得不逼孩子有出息,都要好成績,而這些,都是扭曲教育發展的種種社會原因之一。
如果不去解決這些社會源頭問題,隻是一味把板子打在教育身上,一味在教育上折騰,甚至一味做減法,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衍生出更多新問題,甚至直接影響到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與培養,為民族複興製造人才障礙。
“當前我國比曆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一味做減法的教育不僅不能解決教育問題,也不可能給我們偉大的民族複興提供人才支撐,不可能滿足老百姓對更高質量教育的追求。
另一方麵,我們也需要調整一些理念,不宜在教育上過分強調不加區別的輕鬆快樂。“幸福的生活是奮鬥出來的!”什麼是奮鬥?顯然不會輕鬆。
我們需要減去不必要的負擔,提供全麵發展的環境與條件,但絕不是沒有負擔,對於國家棟梁之才,對於定位有所作為的人,需要給他們提供因材施教的選拔與培養機會,而不是一刀切地做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