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專欄
高考誌願:地域、學校和專業之間如何平衡
文 / 陳誌文
2019-06-13
三個原則卡下來,可以考慮選擇的學校與專業就更少了,在平行誌願下,還有什麼難題嗎?


  今天,來談一談專業的原則和地域因素。

專業,是根本不必堅持的原則

Part.1

  “學什麼不幹什麼”是普遍現象

  前麵講了選學校的原則,我的意見很明確,學校第一首選,對於專業,我的意見也很明確:不必太在意,不必堅持。

  為什麼?

  有些人之所以這麼在意專業,實際上隱含了兩個根本不存在的道理。

  首先,學什麼就一定做什麼嗎?在意專業的原因,首先可能就在於認為學什麼必然幹什麼。

  對於很多糾結專業的孩子,我經常提醒他回去問問父母與父母周圍的人,原來是學什麼的,現在又在幹什麼。你會發現,多數人“學什麼不幹什麼”,尤其對於優秀的人來說,這是全世界的一個普遍現象,不止是中國。

  習總書記在清華本科學的是化工,胡錦濤在清華學的是水利,朱鎔基學的是電機,哪一個是你認為的管理、法律等等?有人說這是“天上的人物”,夠不著,那我們再看看幾個“地上的人物”。馬雲是學英語的,劉強東是人大社會學專業,YY的老板李學淩是人大哲學係畢業的,百度李彥宏當年上北大時專業是圖書館,後來圖書館係招生困難,就改名叫信息管理了。這些人沒有一個是學網絡的,隻有騰訊馬化騰是學計算機的。

  其次,很多人認為,選擇決定了成功,決定了一生,於是更想知道哪個專業更容易成功,希望通過這次選擇一勞永逸。

  條條大路通羅馬,每一個跑道上都有成功的人,都有成功的機會。當然,每個人的資質是有限的,決定成功的,絕不是我們進入了哪個跑道,而是我們的努力與用心,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剛才舉的很多例子,就說明了這一點。當互聯網浪潮到來的時候,馬雲、劉強東這些文科生都抓住了機會,核心原因還是他們很努力,一旦機會來臨,就給了他們充分展示的舞台。

  講個小故事,剛剛退休的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原來是清華大學計算機係畢業的,但研究生轉行學經濟了,雖然沒有成為互聯網大佬,但他卻成了財政部部長。同樣,俞敏洪成績優異,當年想去美國留學,卻因為美國的拒簽,留在了國內,但不甘於平庸的俞敏洪從托福培訓入手,做成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公司。

  從這個角度來說,學什麼不決定你的一生與職業,你能否在這個行業做到最優秀才是重要的。

Part.2

  不必堅持專業的另外三個原因

  除了以上兩個不存在的邏輯外,我還想再談三個因素,說說專業不重要的原因。

  第一,你打算本科畢業就工作嗎?

  對於很多城市裏的、家境好的孩子,基本是否定的,往往是讀完研究生再說。若是如此,更不需要糾結專業了,讀研究生再換專業,很多學校與老師更喜歡複合型人才,即跨專業的。

  至於很多人說跨專業不好beplay中心錢包體育錢包究生的問題,我覺得還是看你是什麼專業,什麼水平了。比如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多數導師更喜歡本科學數學的,而不是計算機。現在很多社會科學的專業,也更喜歡招收理工科專業背景的學生,比如社會學,因為傳統社會學其實已經走入末路,未來必然是網絡社會學。

  第二,你確定想好了學什麼嗎?

  其實對於多數考生來說,在這個年齡沒有想清楚是正常的,甚至讀半年後就後悔也是正常的。美國大學製度的一個優點就是寬口徑培養,很多大學文理都在一個學院,原因之一就是考慮到很多人18歲時還沒有想清楚到底想學什麼,因此,這種寬口徑培養,換專業如喝涼水,非常自由,往往在你選課過程中不自覺就完成了。國內很多大學,尤其是好大學越來越向這個方向靠攏,比如清華大學49個專業但是按16個大類招生,有個別大學則明確提出自由轉換專業。

  很多人喜歡強調興趣的問題,理論上沒有問題,隻是我想提醒,你的興趣靠譜嗎?3年前你喜歡什麼?1年前你喜歡又是什麼?

  第三,你對相關行業的認識是否準確?

  與此相關,我們想學某種專業,往往是基於想從事某種行業,但很多人對於職業的認知往往是盲目和錯誤的,這尤其需要注意。比如今年北京電影學院藝術類招生不足千人,但報名人數超過了6萬,很多人隻是看到了影視明星的光環,沒有看到背後大量的“陪葬”。

  如果說影視明星這個職業還不典型的話,我舉一個常見的例子,比如銀行。很多孩子喜歡去銀行的原因,更多是因為受影視作品與輿論影響,一談到銀行覺得高大上,年薪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日常接觸的人都是絕對的精英。但實際絕不是如此。

  我曾經的一個學生,從985大學碩士畢業如願去了一家銀行,但不足半年他給我打電話說,陳老師我要辭職了。我問為什麼?他說,“我們要求前兩年都必須做一線櫃員,我頭頂上就是一個監控鏡頭,刷一次微信被抓住了就是警告,三次我就會被停職。我這工作連犯人都不如,一幹就是3年啊,我受不了。”實際上任何工作都特別需要一線經驗,銀行安排是沒有錯的,現在銀行大多都是如此,新進的人全部在一線,比如站櫃台,但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

  因此,我經常建議很多學生,如果想從事哪個行業,最好去見習實習一段時間,多數孩子見習之後,打死都不想再從事這個行業了。

Part.3

  哪個專業就業更好?

  雖然“學什麼不做什麼”是普遍現象,但從微觀看,在剛剛工作的3-5年之內,大概60%-70%的人還是會從事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聯的行業。

  那麼,哪個專業就業好?

  社會上很多專家給了很多建議,甚至細化到具體專業,有各種預測,其實,隻要你是這個領域最好的,就業都會好,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即便是讀最熱門的專業,也可能找不到工作。在這裏,我先講兩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再說具體專業。

  第一,花無百日紅,沒有絕對的熱門專業,10年一個大周期

  千萬不要以目前的情況輕率地判斷4-5年之後的就業情況,花無百日紅,每個行業大概10年都有一個起落,有些行業可能都沒有了。

  舉一個例子,上世紀90年代初,我大學畢業時,石化等能源行業蕭條,工資都發不出來,讀相關專業的人紛紛轉行。我一個學化工的朋友的同學都轉行了,他們班最後隻有一個人沒有成功轉行。但15年後,這位同學卻成了一個上市公司的副總經理。10年前,石化行業炙手可熱,但是現在再次進入一個相對的低潮。

  同理,我們大學畢業時,一等人出國,二等人去外企,三等去機關,四等人去國企。很多學生為了逃離國企,需要交一筆錢才能走,末流的人才去私企。但是現在,恐怕完全顛覆了,公務員、國企炙手可熱,阿裏巴巴、百度這種私企也是香餑餑,反而外企一落千丈。這實際也是一種鍾擺效應。

  第二,對行業與專業之間的關聯關係需要有正確認識

  比如你想去銀行,很多人都會建議你學金融,但實際上,各大銀行現在最喜歡的專業是數學、計算機、統計,而不是金融。

  日前,浦發銀行行長劉信義在該行業績發布會上透露,他們去年新招的應屆畢業生50%都是計算機、數學等理工科專業背景的,金融、經濟、管理等變成了一小半。同樣,招商銀行董事長李建紅也披露,去年招商銀行超過50%以上的人才是工科背景,不是金融等學科的學生。

  與此類似的還有公共管理。之前,有一位公共管理學院的院長對中學家長說:“你們想當公務員嗎?那就來我們公共管理學院吧”。當場就有家長笑出了聲,為什麼?大家可以去看看,近年中央各部委招收的公務員,在專業要求上有幾個寫著必須是公共管理專業?幾乎沒有。這個道理也簡單,大量的公務員崗位實際是需要一個專業背景的,公共管理專業恰恰是沒有專業,在某種程度上說,想做公務員,恰恰要遠離公共管理專業(本科階段)。

從就業的大趨勢來看,有一些專業大勢可談。

  第一就是理工科專業。

  無論哪個學校,工科專業就業都是最好的。對比2017年浙大碩士報考錄取比,可以清晰地看到,社會科學專業報考錄取比都高達2/30人比1,但到了一些工科專業,往往隻有2/3人比1。南開大學同樣,公共管理專業高達58:1,但是有些工科專業甚至是1:1。原因很簡單,工科專業本科畢業就往往有比較理想的工作,但是文科專業,哪怕是211高校畢業也往往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得不參加“二次高考”以提高競爭力。

  美國也一樣。美國對於國際留學生有一個OPT政策,即允許留學生在畢業後居留,有找工作與實習的時間。對於學STEAM專業的,如學數學、計算機、電氣工程的學生,給3年時間慢慢找,找到了就可以留下來工作。但對於學哲學、曆史等社會科學的學生,對不起,隻能給10個月的時間,因為美國也不需要,希望你趕緊走人。

  再微觀一些,就是信息學科,比如與計算機關聯的學科。

  未來必然是互聯網社會,數字社會,互聯網+實際就是軟件+,未來各種服務與應用和計算機互聯網的滲透結合是必然的,更不要說人工智能了。因此,學習信息學科總體來說就業要遠遠好於其他專業,因為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和信息技術結合滲透,這會成為一個基本需求,通用需求。

Part.4

  想不清楚時該怎麼辦?

  兩個建議。第一,學數學。

  前兩天美國赤裸裸對華為下手後,華為老板任正非召開了一場記者會,在會上任正非多次談到數學的重要性,對華為的重要性,談到他的一個理想就是退休後去大學學數學。注意,華為是一個通信科技公司,為什麼把數學擺到如此高的地位?在華為,有700多名數學家,正是因為有這麼多的數學家、物理學家,才讓華為在技術上立於不敗之地,才能在美國的圍剿打壓下屹立不倒。

  我們常說數學是科學的語言,數學是學科之母,我們從小學、小升初就開始拚數學,這是有原因,有道理的。相比其他學科,數學是最能衡量一個人的,因此,數學也是典型的百變學科,換專業時更受歡迎,比如轉換為經濟學,金融,管理等等,80%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都是學數學出身的。當然,你想換計算機等工科更沒有問題,很多招收計算機學科研究生的老師,更喜歡要本科是數學的,無論是寫程序還是人工智能,最後比拚的還是算法,也就是數學基礎。

  很多人對於學數學比較抵觸,覺得難學。大家想想,學數學隻是因為你想不清楚才選擇的,主要是為未來考慮打算,不是讓你以此為生,不是讓你當第一名,不要發怵。

  第二,學英語。

  幾乎任何技能都能在實際工作中掌握,但惟獨語言能力,絕大多數人是無法在實際工作中拿下的。原因很簡單,這是一個死功夫,沒有捷徑。但語言又是一個放大器,比如你是開出租車的,如果英語好會怎麼樣?同時,未來無論出國還是beplay中心錢包體育錢包,英語都是必須過關的,對於很多學習浮躁的人,不如先花四年把英語拿下,也是一個不知道學什麼時的選擇之一。但我想特別提醒,學英語專業的話,在校期間最好同時輔修一個專業,畢竟英語隻是一個工具專業。

  推薦這兩個專業的統一特點就是寬口徑,為未來調整留下餘地。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其他學科,比如物理等等。

  一般不建議選擇管理類專業。

  對於多數高校的管理類專業,我是比較反對的,在某種程度上都有誤人子弟之嫌。管理類專業更強調實踐經驗與實操,以及宏觀的視野,非常不適合本科生去學。美國大學本科層麵絕少管理專業,基本都是在碩士層麵,而且絕大部分都是專業碩士。中國的管理類專業實在太多了,企業管理,經濟管理,公共管理等等不一而足,而老師又多數沒有實踐經驗,隻會照本宣科。讀這些專業,失業是正常的。

如果分數隻能上一般層次大學

  還是以專業為首選

  我上麵所說的學校第一,是基於有很多選擇餘地或者選擇權的同學。如果你的分數隻能上一個一般的應用型大學,甚至是三本或者高職高專,那麼專業就比什麼都重要了,因為這時學校的區別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一定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第二,一定要選擇技能型,應用性強的專業,比如計算機、軟件工程等,最好不選擇沒有門檻的專業,如市場營銷、行政管理之類。

  當然,也有少部分同學,非常執著於某個專業、行業,如果你的確想清楚了自己想幹什麼,我恭喜你,堅決支持。哪怕是錯了,也需要堅持,在未來再去調整,這也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

地域,一個敏感關鍵的因素

Part.1

  為什麼地域這麼重要?

  學校與專業的原則都詳細講過了,但遇到地域,很多原則就不適用或者說有變化了。比如,一個發達地區的211大學與一個欠發達地區的985大學,應該選哪個?相信很多人會考慮發達地區的211,這就是地域因素在起作用。

  講究地域,主要有兩方麵的因素。第一,個人發展問題,主要是眼界的問題,見世麵的問題。在中國,沒有比北京上海更發達的城市了,同時也是好大學最聚集的地方。你見的世麵有多大,幾乎決定了你的認知與定位。

  其次,這些城市往往也是最有發展空間的地方。和美國多數學校在農村不一樣,我國好大學聚集的地方,往往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在未來就業等方麵,顯然更方便,更有機會。比如,就地實習就很便捷。

  另一方麵,越是經濟發達地區,高校的教育質量也往往越高,比如北京上海同層次的高校,要比其他地方高出很多,尤其是上海,我個人覺得水平最高,比北京的高校都高出一截。同理,江蘇等地的高校也往往比中西部同檔次高校高出一些。這背後應該還是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懸殊而導致的綜合結果。

  舉個例子,上海交大與西安交大同出一源:交通大學。50年代,中央決定把交通大學西遷西安,在絕大部分院係已經搬遷完成,僅剩餘一個係的情況下因故暫停。後中央批複在上海與西安分別建設上海交通大學與西安交通大學。當時兩個學校的差距是懸殊的,國務院文件中還特別要求西安交大援助上海建設上海交大。

  但兩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讓這兩所交大出現了完全不同的發展節奏,尤其是改革開放後,上海交大發展迅速,完全超越了西安交大。時至今日,無論從哪個指標看,西安交大都明顯落後於上海交大。這固然有相關辦學者水平的因素,但更重要的還是地域綜合影響。

  而對於北京上海的孩子,此條不適合你們。因為你們已經見過世麵了,更需要的是曆練,淬煉。建議你們最好離開本地去上大學,收獲會更大,因為你們欠缺的不是眼界,是生活,是磨礪。

Part.2

  地域上的具體建議

  地域選擇上,有兩個原則或者說尺子。一個是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第二個是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其中第二個尺子往往是大家容易忽視的。

  按以上標準,毫無疑問北京上海為首選,其次建議考慮杭州、南京、廣州、天津等東部地區,再次是各大區的中心城市,比如中南地區的武漢,西北地區的西安等。

  原因是,各大區的中心城市不僅經濟發展比較好,還是高校的聚集地。上個世紀50年代,國家對高校的布局基本是按各大區布局的,形成了武漢、西安等高校特別聚集的地方,雖然這些地區還不夠發達,尤其是西安,但老牌高校聚集,有著獨特的教育文化優勢。這類地區中心城市還有成都、沈陽等。此外,重慶也是當年布局時的雙中心,值得考慮。

  還有一些獨特的非省會城市,最典型的是廈門、青島、大連等地,這些地方不僅經濟發達程度超過了所在省省會,而且都有至少一所著名高校,非常值得考慮。

  我個人非常推崇一個城市,就是深圳。深圳目前並沒有特別好的大學,這是一個短板,但深圳顯然是中國的新大陸,充滿活力,無疑會成為中國未來20年發展最快、最有希望的城市。

  從個人發展機會角度看,深圳值得考生重點考慮。而從學校角度看,伴隨大灣區開發,大量一流高校必然湧入深圳,即便是目前,也已經有很多一流高校在深圳舉辦了分校,且發展迅猛,比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南方科大等等。2018年,哈工大深圳校區錄取分數竟然超過了校本部,創下了一個曆史紀錄,本身也反映了大家對深圳看好。

Part.3

  如何平衡地域與學校和專業?

  最經典的話題,莫過於“是選一個北京上海的211,還是蘭州大學”?

  坦率地講,這完全取決於你的考慮,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舉個例子,如果我在北京,兒子要考大學,我可能更願意把他送到蘭州大學,不僅為985的招牌,更希望他去曆練一下,不宜讓他在“舒適區”裏待著。但如果我有一個女兒,我可能更願意讓她到蘇州大學,體驗吳儂軟語等不一樣的東西。

  但如果我來自一個欠發達地區,我會更願意把兒子送到北京上海的211高校。當然,如果上不了,我還是會把孩子送到蘭州大學。女兒的話,我更願意讓她去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哪怕不是211學校,因為我對女兒的定位是不同的。

  其實,高考分數已經給了我們最大的限製,三個原則卡下來,可以考慮選擇的學校與專業就更少了,在平行誌願下,還有什麼難題嗎?

最後,提醒兩個重要原則

  第一,要從生涯規劃角度出發考慮誌願填報,而不是算計分數的最大化。在這人生的關口,首先需要仔細想想,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想做什麼?去算計分數是我們在誌願填報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也是很多市場商家的噱頭:“如何用600分上一個602分的學校”?

  但記住,我們不是買白菜,需要先清楚朝哪個方向走,千萬不要因小失大,否則再沾光的事都是吃了大虧,背離核心目標就南轅北轍了。

  第二,孩子第一的原則。我反對在孩子的教養上“孩子第一”,但在填報誌願時,務必要堅持“孩子第一”,因為這是孩子的人生,不是家長的人生,在這最後一程,我們需要也必須放手。讓孩子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他想要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負責的父母需要引導,但一旦有衝突矛盾,務必以孩子的意見為準,即便他選錯了,他也不會有怨言,未來也會漸漸回到自己的軌道上,這一段彎路就是他最好的成長。

  因為有一種現象叫“歸因”,即把遇到的問題全部歸為他因,一旦未來孩子有不適應,可能會抱怨父母“都怪你當初讓我學XX”,“都怪你讓我上XX學校”……這種情況無論對父母還是孩子來說,都是一場噩夢。

  最後,希望大家金榜題名,都能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

簡介
陳誌文,beplay2網頁登錄總編輯,多年重點從事教育改革與治理研究。
聯係
手 機 掃 碼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