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專欄
公民同招,教育股大跌的背後是義務教育“國退民進”困局
文 / 陳誌文
2019-07-15
在這場國退民進的演變中,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不公平的競爭,尤其是民辦學校生源選擇上的放任起到了根本性作用

  7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麵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發布第二天,上市教育股應聲下跌,無一幸免。

  下跌的原因與其中兩條政策有關:一條是明確禁止國外課程與教材進入義務教育,另一條就是招生上的公民同招: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派位,這條政策極具“殺傷力”。

  近年來,一些地方義務教育階段出現了一個讓人擔憂的國退民進現象,即最好的小學與初中裏,民辦私立學校逐漸占據主體地位,尤其是在長三角地區,最好的小學與初中幾乎全部變成了私立學校。

  私立學校是我國各級教育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充當著滿足不同教育需求的重要角色。相對而言,公立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普遍性退步不得不讓人擔憂。北京大學王蓉教授曾以“上海等地義務教育階段排名前列的學校均為私立學校”為例,呼籲警惕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的拉美化問題,即公立教育在保基本的同時,變成了低質量教育的代名詞。

  公立教育保基本、保公平沒有錯,但決不能變得低層次、低質量,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高度重視子女教育的國家。近年國家相關負責人與國家相關文件也針對老百姓的教育訴求提出了“有質量的公平”的定位。

  在一些地方,公立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退步是多種因素導致的,教育治理上公辦與民辦學校的不公平競爭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很長一個時期的基礎教育治理是在公辦保基本、保公平,民辦提供教育選擇、滿足個性化教育需求的指導下進行的。國家對於公辦義務教育嚴加看管,在擇校上為保公平,實行一刀切,隻能就近入學,禁止任何形式的挑選學生;在日常教學管理上也嚴格控製超綱學、超綱教,把減負做到了極致。

  但與此同時,民辦學校卻完全被放開,在招生上可以多渠道方式選拔學生,包括跨區域選拔,甚至可以高額獎學金爭奪優秀生源;日常的教學管理實際也處於放任狀態,超綱教學變成了民辦學校的權利與特色。特別是在生源爭奪上,公辦學校完全被捆綁住,民辦學校卻可以自由挑選,很多地方往往是民辦學校選完了,公辦學校才啟動招生,公辦學校在生源競爭中完全處於絕對劣勢。

  學校辦學,生源是基礎性因素,一旦沒有好的生源,再好的老師也難教出好學生。這也是近年生源大戰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日前山西絳縣下令要嚴控義務教育階段公職人員子女外流求學,以保障優質生源;而浙大拋出50萬元獎學金也是為了吸引優質生源。

  好的生源加上民辦學校靈活的機製優勢、資本優勢,優秀教師與校長也開始向民辦學校聚集,新的馬太效應形成,民辦學校對公辦學校快速形成碾軋優勢,尤其是在擇校政策與減負政策執行最為嚴格的長三角地區,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全麵勝出。

  高中階段的公辦學校因為中考的存在,還可以公開利用中考這一選拔性考試,名正言順地最大程度吸引優秀生源,暫時保住一席之地。

  可以說,在這場國退民進的演變中,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不公平的競爭,尤其是民辦學校生源選擇上的放任起到了根本性作用。也正因為此,此次《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麵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重點對義務教育階段公辦民辦學校招生作出了明確的原則定位:公民同招,公平競爭。

  當然,這一政策也引起一些質疑,即公辦與民辦教育的定位、職能問題。有人指出,不能讓民辦學校完成公辦學校的職能,比如電腦派位等;也有人質疑,民辦教育本來就獨立於公辦教育體係,應該在不違反國家相關法律規定的前提下尊重其基本權利,包括學生的選擇、教育理念方法的選擇等。

  針對這些質疑,筆者建議,與其禁止,不如都適當放開,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即在保障轄區群眾基本受教育權的基礎上,公辦學校能否有權利對優秀學生進行適當選拔,並根據需要進行特殊培養?人是有差異的,在保障所有人基本受教育權的基礎上的選拔與培養,本身也是一種因材施教。美國公辦學校普遍存在天才班就是一個證明。

  當然,這一思路顯然並不完全符合一些人一直高舉的“西方教育治理”思路,但卻是符合中國現實國情文化的一種做法。我們不可否認,雖然存在各種理論上的不正確,但以實驗班為代表的公辦體係的精英教育是世界上最廉價和公平的精英教育。

  無論如何,我們絕不應該捆死公辦學校,放開民辦學校,因為這種不公平競爭導致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國退民進現象大麵積出現,事實上也會加劇社會階層的固化。這一結果既不能讓老百姓滿意,更不符合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定位。

  原文刊載於 2019年7月15日《中國青年報》07版

簡介
陳誌文,beplay2網頁登錄總編輯,多年重點從事教育改革與治理研究。
聯係
手 機 掃 碼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