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始,清華停招新聞本科生,一時輿論嘩然。
清華停招新聞學院本科生,應該是審慎而艱難的決定。80年代清華恢複編輯專業,1998年建立傳播係,後成立新聞學院,也引進了一大批優秀的學者,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清華新聞傳播學獲得A-,位居高校前列。本科、碩士、博士,這是一個學科專業的傳統培養序列,要停招本科生,首先需要給新聞學院老師一個交代:為什麼?
應該說不同意見肯定存在,但清華做得很堅決。有一條是肯定的,想清楚了。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金兼斌教授公開回應時表示:今後清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將著力強化真正意義上的複合型人才培養,第一專業要紮實,厚基礎;新聞傳播本身的訓練則像刀刃一樣嫁接其上,要犀利。清華相關負責人也一再強調,不招本科生隻是培養模式調整,不是不再舉辦新聞學科,事實上,學校還給新聞學院增加了30多個碩士計劃。
一個專業+新聞,這大約就是清華未來新聞人才的培養模式。
新聞是典型的應用學科,更強調實踐以及知識經驗的複合,其培養模式一直以來並不完全統一。新聞行業流行一個詞:專家型記者編輯,言下之意就是希望你有紮實的專業知識與經驗,而不僅僅是新聞。事實上,很多名記也都是某領域的名記,而很多名記名編,本科也往往不是新聞科班出身,包括清華新聞學院目前的著名學者,幾乎都不是新聞科班出身。
正因為此,自80年代開始,國家曾在幾所著名大學的新聞係嚐試第二學位培養模式,即非新聞專業畢業後再讀一個新聞。在美國,很多著名大學本科也是不招新聞專業的,原因也在此。
其實,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不同時的,尤其是應用學科,更為複雜多樣,並不完全遵循本科、碩士、博士這個既定模式。除了新聞這類強調學科知識複合培養的,還有一些專業,更需要考慮到人的年齡階段、心智發展水平與閱曆等,也有不同的培養模式。
比如法律,在美國報考一個法學本科(JD,國內翻譯為法律博士)時,必須是念完非法學本科才能申請的。這其中核心原因之一,是認為你的心智與認知水平、知識儲備還不適合直接讀法律,因此先得讀一個其他專業。醫學也類似,必須修完非醫學的其他關聯學科,才能去申請醫學(MD)。管理類更是如此,一個18歲的少年,沒有任何的人生曆練就去學企業管理,公共管理,豈不荒唐?因此,美國高校本科層麵幾乎沒有管理類專業,大都是在研究生層麵招生,工商管理(MBA)更是明確規定需要有豐富的工作經曆才能申請。
反觀我們,把本科、碩士、博士作為任何一個學科專業的標配,但凡設立一個院係,必然按此模式推進。從一個學科建設角度來說,的確不需要這麼大而全。清華公共管理學院不招本科生,但在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上仍然取得了A+的成績,位居第一,就是現實的一例。
但麻煩的是,為迎合考生與家長,很多本科階段不適合舉辦的應用類專業,比如管理類專業,我們舉辦了很多。一個不諳世事的中學生,能學明白管理,那真是奇跡了。並非這類專業不該設置,而是招生培養年齡階段搞錯了。近年我國醫學培養模式改革,加長了培養年限,其實就是變相先增加一個前期關聯知識學習階段(當然也加強延長了後期見習培養)。
清華停招新聞本科,我覺得第一個積極意義就是我們需要全麵反思不同人才的培養模式了,本科、碩士、博士並非必然選項。哪些學科專業應該在本科層次培養,哪些應該在本科後培養?哪些還需要一定前置條件,並不適合直接麵對普通學生招生?比如工商管理(MBA)。在我看來,幾乎全國高校本科階段普遍開設的管理類專業,就是第一個需要甄別調整的。而有些專業,考慮到學習的心智階段,可能需要加強在研究生階段的教育,而非本科,比如哲學等等。
清華停招新聞本科,對一流大學建設上也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2016年啟動的“雙一流”建設,改規模擴張為強調質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在策略上其實就是引導高校放棄大而全,根據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有所為有所不為。但這種揚棄,並非隻是簡單的放棄,尤其是有了幾十年積累的學科與專業,完全放棄是很困難的,那就涉及我們如何辦出自己特色的問題。
一個方向是在細分的學科方向上辦出自己的特色,一個就是培養層次上做區別了。清華新聞停招本科,增加碩士招生是一個很好的樣板。舉辦新聞本科並非不可以,你更適合在哪個階段與層次的人才培養?
清華停招新聞本科,也給著名大學一麵鏡子。作為肩負國家培養頂尖人才責任的大學,我們人才培養應該定位在哪裏?如何培養?是否適合在本科階段就舉辦一般高校更適合舉辦的應用型專業?比如會計、廣告、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等等。
結合清華近期的一係列動作,我相信,清華停招新聞本科,絕非針對一個新聞學院,而是學校一係列人才培養模式的大調整。新聞是第一個,但絕不是最後一個。
我更希望,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能有類似思考與動作的,清華是第一個,但絕不是最後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