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專欄
留學生自由轉學國內高校有違公平正義
文 / 陳誌文
2020-08-27
國內的大學不能自由轉學,但是國外的大學卻可以自由轉學,怎麼看,都是一種對中國高校的歧視,是對教育公平的破壞。

  日前,有業界著名學者在媒體上發表文章《自由留學轉學利於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呼籲建立留學生自由轉學製度,建議中外合作辦學與公立高校應該拿出2-10%容量給因疫情無法回去的留學生。

  為了強調留學生自由留學轉學製度的正當性,這篇文章首先婉轉地強調了一個結論:留學生群體整體很優秀。文章說,有關1972年後畢業的兩院院士的研究表明,75.15%的院士有出國出境留學經曆。隨後,作者係統回顧了曆史上的清華及現在的美國大學,都有轉學製度,並例舉了中外幾個有轉學經曆的名人,甚至強調轉學製度更有利於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在最後,作者呼籲中外合作辦學與公立大學,拿出2-10%的招生計劃給那些回不去的留學生。

  理論上,這一建議對緩解目前留學生回不來出不去的困境有積極意義,但遺憾的是,其中一些觀點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關鍵是,這一政策如果落實,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尤其是基本的教育公平,國內大學尚不能自由轉學的情況下,留學生可以自由轉學是顯失公平的。

  留學生整體很優秀嗎?這個判斷顯然是不客觀的,並不能作為留學生可以轉學國內的正當性。

  為了鋪墊留學生轉學的正當性,文章一開始就婉轉地論證留學生群體優秀。留學生都很優秀嗎?這個結論顯然是存疑,甚至是錯誤的。

  院士中75.15%有海外留學經曆本身就是一個特定選擇群體的分析結果,根本不能支撐這個結論。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基本都是上個世紀的留學生,但我們轉學製度需要解決的是現在的留學生。

  上個世紀80、90年代,受製於經濟能力,出國留學的人絕大多數靠的是學習絕對優秀,一個是公派,一個是獲取國外高校的獎學金,他們絕大多數是精英中的精英,的確非常優秀,但隻限於那個特定時代。1978年我們僅有幾十個人出國,即便到了1999年,全年出國總量也僅有23700餘人。為了吸引這些留學生回國,教育部曾派出大量外交人員,甚至組建專門機構,一一勸說他們回國。正因為此,在2008年之前,隻要你是留學生,包括北京在內的全國各地戶口隨便落,即便是非洲等落後國家留學回來的,但為什麼現在不是了?

  最近20年,尤其是最近10年,一切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出國留學完全變成了一場經濟支撐下的更好教育的路徑選擇,什麼人都可以留學,其中一些人是因為在國內考不上大學才選擇留學,而非隻有優秀的才留學。目前中國留學生遍布全世界100多個國家,2019年,僅公派留學生就超過了3萬人,當年出國的留學生總人數就已經遠遠超過了90年代初高校招生總量,其中90%以上是因私留學。

  以英國為代表的英聯邦國家,教育一直是其支柱產業,吸引留學生是其重要的貿易手段,換句話說,有錢是核心,也是基礎,而非學術。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們就更能理解英國碩士僅十個月的原因了。工業化生產、批量生產,多少人是課堂上剛剛聽得懂就寫論文回來了?我們如何得出留學生就一定優秀的結論?對於澳洲,教育完全歸貿易參讚負責管理,原因也在於此。

  美國比較特殊,也是優秀留學生第一目的國,但也今非昔比。根據美國門戶開放報告,10多年前,在美中國留學生超過70%是研究生,但現在占比第一的已經是本科生,超過40%,碩士研究生以上占比已經下降至36%。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高校也向英聯邦國家看齊,以創收為出發點大規模吸引中國留學生,即便是哥倫比亞大學這種著名大學,也為中國留學生辦了很多針對性創收碩士項目,比如統計,往往一個班全都是中國大陸留學生。如今在美國的很多著名大學,這類專門針對中國人的碩士項目比比皆是,完全不輸英國,又何談留學生群體的優秀?

  出國留學已經完全常態化的今天,出國留學者中學習好的有不少,但學習不好的可能更多,這和國內高校大學結構類似。和曆史上的留學生相比,現在留學生的整體優秀程度應該是大幅下降的,學習差的越來越多,無法完成學業的人更是成千上萬,在部分國家,代替中國留學生寫作業考試竟然已經形成產業。

  在出國留學生已經完全常態化的今天,我們既不能否定優秀留學生群體的存在,甚至越來越多,但也不能刻意強調留學生的整體優秀,甚至拿院士曾經的留學經曆來佐證,顯然是錯位嫁接,違背了基本事實,更不能作為留學生可以自由轉學正當性的基礎。

  大學自由轉學製度的存在是必要的,但為什麼我國高校沒有全麵實施?

  大學轉學製度的確是一個基本的製度需要,這一點應該沒有人會反對,但需要思考的是,為什麼國內大學沒有真正的自由轉學製度?

  該文列舉了上世紀清華30年代的轉學生數據,以及美國大學的自由轉學製度,特別舉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2019年有36%的轉學生,以強調證明這個製度的普適性、必要性,甚至對拔尖人才培養很重要。

  大學轉學製度的確有存在的必要,在西方更是一個普遍的製度建設。一般來說,二年級轉學較多,一年級較少,另外一個特點是著名大學非常少,比如普林斯頓、哈佛大學等,很少有轉入成功的,有些年則幾乎是零轉入。一般普通大學則相對比較多,因為需要解決生存問題,學校也基本都是解決未報道的缺額部分。

  不過作者為說明這一政策的例子,其事實另有內情,比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36%的高轉學率是有特殊原因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以及伯克利分校等著名大學都是州立大學,加州政府出於公平等多種原因的考慮,強製性要求加州這些頂尖大學必須拿出較高名額接受加州大學係其他幾十所學校的轉學生,尤其是相關社區學院的學生。這一高比例是特殊政策的結果、強製性的結果,並非普遍性,顯然不適合作為支撐這一政策的依據。

  至於清華30年代左右的轉學生數據,更具有特殊性。北大英語係第一任係主任、著名學者李賦寧先生當年未能考取清華大學,隻好先去南開大學就讀,後繼續考取清華,從南開轉入清華,成為著名的英美文學大家。當年很多學生考取其他大學後,繼續考取清華,轉學的背後是為了考取公費留學,我們不能因此簡單說成是轉學製度的結果。更重要的是,當時是什麼曆史背景下?是什麼樣的招生錄取製度下?我們現在是什麼情況?什麼招生製度?

  無論是美國現在的轉學製度,還是曆史上清華的轉學製度,都是一個大致統一的招生製度的對接,而不是兩種招生製度的對接。比如美國高校的自由轉學製度,都是申請審核製,而不是跨招生製度的轉學,這是務必需要清楚明確的。

  在討論留學生自由轉學製度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討論一下國內大學的自由轉學製度,如果國內大學都不能自由轉學,憑什麼留學生可以自由轉學國內,無論從道義還是理論上都站不住腳。

  中國高校的轉學製度理論上一直存在,但一般老百姓的概念裏是沒有的,原因就是轉學條件很苛刻!

  2015年,教育部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普通高等學校轉學工作的通知》,強調保障公平公正的同時,對於轉學製度提出嚴苛的要求。

  對於轉學原因,該文件強調隻限於兩種,一個是因病,一個是特殊困難,比如父母需要就近照顧,或者導師身故無法繼續學業。而對於轉入學校的要求,是非常明確的:

  申請轉學的本專科學生高考分數應達到擬轉入學校相關專業在生源地相應年份的高考錄取分數。

  申請轉學的研究生擬轉入學校與轉出學校層次、類型、學科專業水平相當,並需通過擬轉入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組織的專業考核或學業水平評估。

  學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轉學:

  (1)入學未滿一學期的;

  (2)高考分數低於擬轉入學校相關專業相應年份錄取分數的;

  (3)由低學曆層次轉為高學曆層次的;

  (4)通過定向就業、藝術類、體育類、高水平藝術團、高水平運動隊等特殊招生形式錄取的;

  (5)未通過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或未使用高考成績錄取入學的(含保送生、單獨考試招生、政法幹警、第二學士學位、專升本、五年一貫製、三二分段製等);

  (6)擬轉入學校與轉出學校在同一城市的;

  (7)研究生二區招生單位錄取的轉入一區招生單位的;

  (8)跨學科門類的;

  (9)應予退學的;

  (10)其他無正當理由的。

  在轉學的流程上,也非常嚴格,轉出學校同意後,擬轉入學校要嚴格審核轉學條件及相關證明,經招生委員會或招生監督部門同意,院、校兩級會議集體研究決定,將轉入學生名單,表決情況如實記入會議紀要,由校長簽署接收函……

  具體的詳細規定就不一一贅述了,核心的規定可以簡單表述成,要麼是因為在當地讀書會導致身體疾病,第二是導師身故等原因(研究生)。轉入學校上,隻能從高層次學校向低層次學校轉,高考分數在當年不低於轉入學校,比如說本科轉專科,211轉非211,985轉非985,研究生二區招生單位錄取的轉入一區招生單位的,禁止反向轉學。

  為什麼會這麼規定?保公平!

  多年前,中部某省曾發生過考上非211高校研究生的學生利用各種手段借口轉入211高校的事情,後被揭露存在舞弊違規,教育部曾嚴查並嚴懲相關責任人,學生退回原學校。這一政策如此無情,一刀切,就是因為誠信與舞弊的問題。

  一旦給了表麵上更科學更全麵的尺子,給了軟性的尺子,各種算計與舞弊就接踵而至。在我們無法確保公平正義時,隻能放棄,這是普通老百姓的基本訴求,也是政府保障的底線。在這種一刀切下,轉學的訴求幾乎很少啟動,更不要提手續的繁瑣。換句話說,因為誠信的問題,為了確保公平公正,國內大學的轉學製度基本上是高高掛起,束之高閣。

  當然,也有個別變相轉學製度是變相存在的,這就是插班生製度。

  一般是某著名大學(一般都是985),首先在當地圈定一個次一級學校名單,一般是211,或者少量雙一流高校。大學一年級結束後,根據其在校成績獲得報名資格,然後參加該校的筆試、麵試,通過嚴格的選拔,公示等程序後,報相關部門批準,直接轉入新的學校就讀。這種做法實際上也可以算是一種轉學製度,但用了一個新詞:插班生。

  但這絕非自由轉學製度,恰恰有很多的限定,比如具有資格的學校,甚至包括戶籍,而且總量極少。

  讓留學生自由轉學回國,原則上沒有問題,但必須是一個尺子,一個標準,對待所有高校,無論是不是留學生。

  有人說,我們可以模仿國內高轉低的原則要求,或者是插班生的做法,總可以吧。

  當然可以,但必須嚴格按中國目前的高校轉學製度,不能搞雙標,絕不能動輒講英美高校如何,對於轉入的留學生搞申請審核製,對國內高校還按原來的做法。

  英美大學的申請審核製有很多的優點,但在中國的環境下,不可避免地受到公平公正的挑戰,事實上也已經被全麵扭曲汙染。伴隨留學生的大幅增加,針對英美各種標準化考試的應試實際上比國內高考更瘋狂,保過班比比皆是,而在軟性的尺子上,中國家長不惜血本去包裝孩子,去非洲扶貧,去瑞士、美國搞科研,國內留學中介公司紛紛改名背景提升公司。什麼是背景提升?說穿了就是虛假包裝孩子,因為除了學習好之外,美國的高校還需要看其他方麵。

  日前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醜聞頻出,很多教授不惜親自上陣,拿自己的科研成果為還上小學的孩子操刀包裝,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目前真實的誠信環境。高考改革一直試圖推動去唯分數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但綜合評價最後也隻淪為“一參考”,兩依據還是分數,原因也在於此。

  在國內大學轉學上如果模仿西方搞申請審核製,肯定會觸及公平底線,這一點應該是毫無疑問的。

  更重要的是,國內的大學不能自由轉學,但是國外的大學卻可以自由轉學,怎麼看,都是一種對中國高校的歧視,是對教育公平的破壞。

  一個是中國高校唯分數錄取的高考製度,一個是西方的等級評價基礎上的申請審核製。如果同意留學生轉學,就完全可能催生一大批利用政策漏洞的行為:雖然都是一個班一個學校的同學,你可以在金錢的支撐下,走英美的大學申請審核製錄取標準,最後在大學二年級或者三年級卻可以轉回國內,與走高考按分數錄取的同學進入同一所大學甚至一個專業。

  這在事實上等於是雙標對待同一批國人與考生,誰能答應?

  真如果這樣做了,就不僅僅是歧視的問題,也從根本性上破壞了高考的基本公平正義!我相信這一政策一旦實施,一定會有一批孩子按此捷徑,短期出國、曲線救國以達到上國內名校的目的,就如同國內曾經時髦的自主招生培訓。近年一些移民公司利用外籍與華僑生身份考大學的政策,就是活生生一例。

  因此,我們務必需要放在總體公平正義的前提下,考慮中國的大學轉學製度建設,而不僅僅是留學生轉學製度。要建立留學生的自由轉學,我們先要解決國內大學的自由轉學,至少需要公平對待兩個群體,在統一的尺子下!

  當然,我相信所有人都支持探索更科學合理的大學轉學製度,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是否真的大麵積存在留學生學業被迫中斷的困局?這個問題需要客觀麵對。

  之所以提出留學生自由轉學製度,是基於疫情加美國政策影響,存在一些留學生回不去無法繼續學業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與現狀,我們首先需要有客觀的判斷。坦率地講,目前留學生並不存在在因為疫情以及政治原因,大麵積無法繼承學業的問題。

  首先,很多留學生並沒有回國,還都在當地,這是需要明確的。

  其次,大多數高校都給出了網上與線下兩種繼續學習的模式,自由選擇,根本不存在被迫中斷的事實。

  以英國為代表的英聯邦國家,教育是支柱產業,從國家領導人到學校都在熱烈歡迎留學生回去,也都表示9月正式開學。英國目前正在組織專機接回滯留於國內的留學生回英國上學。換句話說,這部分主要是學生願不願意回去的問題,最多也隻是一個經濟問題。可能有一些家長與學生因為種種顧慮,包括安全的顧慮,不願意回去了,但這絕不是政府需要兜底的工作。

  至於美國,本學期也基本是兩種就讀方式,一種是網上,一種是線下。換句話說,即便回不去,也可以在網上繼續學習。如果嫌棄網絡教學效果,最差也可以GAP一年。

  一定有人會談到美國簽證障礙導致被迫中斷學業的問題。美國近期的確在留學生簽證上大做文章,但我們仔細梳理美國一係列簽證政策,主要影響的還是一小部分特定人群:博士研究生、敏感專業、公派,以及個別來自所謂涉軍高校的學生。坦率地講,我們絕大多數留學生還沒有優秀到讓美國拒絕你,人家關心的核心還是高層次人才,不是本科生。在美國“涉軍”簽證政策消息發布後,美國國務院與蓬佩奧就曾緊急召開記者會,強調歡迎中國留學生,強調影響的隻是很小的一部分學生。

  總之,即便是美國的留學生,目前也不存在因為簽證,大規模無法繼續學業這一事實。

  據媒體報道,美國受新簽證政策影響的人總量大約3000-5000人。對於這部分人,作為公派的,是可以繼續在原來學校就讀的。那麼剩下的部分,我讚同支持國家相關部門給與這部分人一個獨立的申請渠道。不過我想特別強調,我們真正需要處理的,或者說轉回國內的是極少的博士研究生群體,是被美國因為政治原因拒絕的極少數高層次人才,我相信國內高校也是歡迎的,但絕不應該擴展至其他層次,尤其是本科生層次。

  選擇留學也是選擇了一些風險,個人也需要承擔,不是嗎?

  一些家長出於個人擔憂不想再去的現象,的確普遍存在。

  其實選擇出國留學,本來就是選擇了一部分風險,也是自己需要承擔的,比如簽證。俞敏洪當年就曾因為簽證問題未能如願赴美留學。911事件發生後,簽證政策快速收緊,當時就有一些留美留學生因為回國探親,無法返回美國繼續學業,這些都是我們不得不麵對和承受的。

  至於出於自己的個人意願,不想去了,還希望,甚至覺得國家應該給與優待、照顧,轉入國內的好學校,雖然我能理解,但恐怕是不合適的,也是不公平的。

  前兩天一位孩子在加拿大一個二流高校就讀的家長說,想把孩子轉入國內某著名C9高校就讀。在這位家長眼裏,XX大學非常優秀,遠遠超過國內所有大學,到這個大學已經很委屈了似的,還拿出了一個我都不知道的專業排名來證明。

  我告訴她,不願意回去讀書尊重你,也是你的自由,至於國內的這個大學,應該也不想要你這麼“優秀”的兒子。

簡介
陳誌文,beplay2网页登录總編輯,多年重點從事教育改革與治理研究。
聯係
手 機 掃 碼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