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餘杭區2018年引進人才公示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杭州餘杭區廣泛引進清華北大等國內外著名大學畢業生到餘杭這一做法已經持續多年,餘杭區領導親自帶隊到清華北大招聘畢業生的做法也已經持續多年。
這一做法,首先是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甚至是迫切需要。
2019年餘杭GDP逼近3000億,比肩青海省,財政收入超過700億,位居浙江第一名,全國區縣經濟上,也僅次於蘇州昆山。2020年雖然受疫情影響,餘杭上半年GDP實現1300多億,增長17%,遙遙領先全國與浙江。這其中,核心是第三產業,即現代服務業,著名的互聯網企業阿裏就位居該區。
從餘杭的社會經濟發展角度看,一個小小的餘杭,絕非我們想象的一個區,一個街道辦那麼簡單。對於這麼龐大的一個經濟體,恰恰需要高水平社會治理水平的支撐,高水平服務團隊的支撐。換句話說,餘杭需要優秀的人才,建設一個更高水平與層次的餘杭,才能支撐餘杭的社會經濟發展。當然,這些也需要足夠的經濟支撐,是相輔相成。
之所以有爭議,還是因為很多人腦袋裏有一些固定的設計,尤其是北大清華等名校畢業生。我們不自覺地認為,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就應該是去高大上的地方,比如科研院所,比如大國企,比如中央部委,更主要的是,對基層社會治理認知存在嚴重的誤區,把基層治理低端化,甚至還停留在帶著紅袖箍大爺大媽的時代。
但浙江等發達地區,早已經超越了這個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浙江仙居縣縣長是一個從美國留學歸來的MBA。在當時,MBA對於很多人是一個陌生的名詞,更不要說是從美國歸來的MBA。我曾經問他,到偏遠的仙居,是不是有點浪費?
他說,我不覺得,在大公司,省機關好,但基層同樣很好。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們2000多個縣的縣長,都是留美歸國的MBA,那麼我們的縣域治理與經濟是不是有可能發展的更好?
同樣,如果我們大量優秀人才進入基層,把一個個街道,一個一個區縣治理水平與效率大幅度提升,不也是很好嗎?四中全會提出建立現代治理體係,這其中的核心措施之一,就是人,通過人來提升,提高,摸索建立我們新時代的治理體係。
其實,與之類似,還有前一段時間大家對清北畢業生湧入深圳的中學引發巨大爭議,道理也是一樣的。一個優秀的名師,可以改變引導一批人,一個優秀的校長,可以影響改變一個學校。目前基礎教育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教師的素質與水平,清北在內著名大學畢業生湧入中學一線,對基礎教育的改革與提升不是一件好事情嗎?我們難道不應該為此歡呼雀躍嗎?
當然,優秀大學生湧入基層一線,從一個側麵也反映了高端人才去向的狹窄。
1999年大擴招,高等教育現在已經邁入普及化時代,2020年研究生招生就已經逼近100萬,遠遠超過90年代本專科招生總量。今年高校畢業生874萬,留學回國人員也逼近60萬,占城鎮新增勞動力的85%以上。清華北大目前每年畢業生就高達16000人,更不要說還有複旦交大中國科大等著名高校,985高校畢業生就超過20餘萬人。
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優秀大學畢業生,包括研究生也越來越多,但因為高端產業發展不足,相關崗位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伴隨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有限。2017年,全球前十五大製藥企業沒有一家來自中國。其他行業也是如此。2003年前後,全國高校教師每年需求量曾高達16萬,但近年僅有不足3萬,沒有名校博士學位沒有任何可能。
在這種非議聲中,顯然還夾雜了道德的批判。
如果這些學生去的是新疆,西藏,青海等邊遠地區的區縣,街道,相信大家都會樹起大拇指稱讚。難道餘杭的街道就不是街道,不是基層嗎?顯然大家認為這些孩子隻是貪圖豐厚的物質待遇,而奔赴餘杭。我們先不論是否有價值,這些孩子大多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追求一份體麵的工作有錯嗎?
我們應該鼓勵,支持優秀大學生到基層去,到艱苦地區去,但我們也沒有必要對沒有去的畢業生口誅筆伐。
在我們從道德層麵批評這些孩子的同時,我們是否更應該反思的是,他們為什麼沒有去?相關地方為什麼沒有上門招聘邀約?可能真沒有那麼多需求!選調生製度是我黨委培養後備幹部推出的一項針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專門政策,入圍大學生都需要先去基層鍛煉,由各省組織部門落實。去年我看到有學生谘詢西藏自治區相關部門,是否有選調生計劃,相關部門回複:沒有。
我們一方麵批評就業歧視,我們一方麵又歧視一些就業單位與選擇,豈不荒唐?北京林業大學的畢業生去做快遞員,西安外國語大學碩士去做保姆,實際上恰恰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在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時代,我們恰恰需要打破一些陳舊的觀念,比如大學生應該怎麼辦,清華北大畢業生就必須怎麼樣。多元的選擇,恰恰是這個時代的標誌。
人才是否浪費本質是一個偽命題,學曆出身並不能代表就一定是人才,關鍵是,如果浪費,這個人才第一個就跑了,因為他永遠有用武之地,永遠有選擇,這也是我們需要修正的一個重要觀念。就如造福餘杭的馬雲,也隻是杭州師範學院畢業,又如何?
原載:光明日報
作者:陳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