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專欄
強基計劃“遇冷”是錯判,是高標準嚴要求的結果
文 / 陳誌文
2020-09-21
如果需要反省,更應該思考的是,我們為什麼要保基礎學科人才,而不是金融?

  新學期開學,很多學校開始在新生中遴選強基計劃缺額部分學生,引起輿論高度關注。“強基計劃”遇冷之說甚囂塵上。

  實際上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據了解,經過高門檻的審核,強基計劃報名人數超過30萬,最後隻招收6000人。冷,還是熱?熱得很!隻是沒有招滿,而這恰恰是學校堅持高標準遴選的結果,是寧缺毋濫的堅持,並非真的遇冷。

  很多人想上,但不夠格!強基計劃第一年,有著苛刻的限製,如果全部招滿了,反而更讓人擔心。

  一位招辦主任明確講:剩餘的計劃,我們在新生中遴選更穩妥,我們不想為完成強基計劃而完成,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必要。

  其實,遇冷這種說法之所以興盛,是對強基計劃的誤讀,誤解,是在自主招生思維下對強基計劃的錯位對標。

  強基計劃本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招生計劃,首先是一個國家急需的戰略人才的培養計劃,是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培養計劃。隻是為了更早、更方便地遴選這種人才,給這類人才一個特別通道,才打通了招生。強基計劃實際是基礎學科優秀人才的選拔+培養計劃,因此,在推出之初,就特別強調,強基計劃更重在培養,大篇幅也在培養上,比如單獨編班、單獨製定培養計劃、本碩博打通培養等等。因為其目的是培養國家急需的優秀的基礎學科人才,所以強基計劃有一點非常重要:全部限定在基礎學科,入校後不得更換專業,這與自主招生有著截然相反的要求。

  在強基計劃推出之初,對於適合報考強基計劃的對象上,特別強調了兩點:第一,有誌於基礎學科學習研究的人;第二,學科特長極其突出。兩者缺一不可,尤其是第一點。

  這些特點與要求,和自主招生是完全不同也根本沒有關係的。但遺憾的是,很多人仍然習慣於把強基計劃當成自主招生去對待。自主招生,實際上更像是招生上的特別通道,與強基計劃不同,自主招生專業上幾乎沒有限製,一些優秀學生自然趨之若鶩。

  學科特長突出,又有誌於獻身基礎學科,兩者缺一不可,剔除了極端功利因素之後,這種人又有多少?如果說缺,那也是缺合適的、優秀且有誌於基礎學科的,而不是把強基計劃作為進入名校的跳板。

  當然,大家也不必擔心招不滿,強基計劃更重在培養,招生隻是遴選渠道之一,完全可以在進校之後在現有學生中再次遴選,選出有誌於基礎學科的優秀人才,並不影響強基計劃的實施。

  作為第一次實施的新政,出現任何問題都是正常的,正是一次總結經驗的過程,但絕不能簡單化為“遇冷”。

清華大學“強基計劃”方案

  強基計劃是國家戰略人才培養計劃與模式的一種,並非唯一的方式與渠道。比如北大的元培,上交大的致遠,其實都是類似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們根本不必為了完成某種招生計劃而放棄根本目的與原則,畢竟我們目的在於基礎學科人才培養。

  看到很多人與輿論都在檢討強基計劃“遇冷”的現象,出了很多主意、建議,但最後的目的,都是以實現完成來年的強基招生計劃為核心的。這個出發點顯然錯了,我不能讚同,也有些擔心。強基計劃的核心是培養有誌於基礎學科研究的優秀學子,不是一個招生計劃,不是必須按照這種招生模式才可以培養的,就如我前麵提到的北大元培、交大致遠等,恰恰不必杞人憂天,多此一舉。保持一個高門檻,自動屏蔽一批存著功利心的考生,對於強基計劃是一件好事情。從這個角度來說,強基計劃“遇冷”本就是好事情,不必我們瞎操心。

  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科學家,不僅僅是因為絕頂聰明,而是有誌於此,非常用心,努力。著名物理學家,清華副校長薛其坤院士就曾多次自嘲自己並不聰明,甚至有點笨,是靠後天努力而已。

  強基計劃“遇冷”,如果非要檢討,我覺得更應該檢討的是,為什麼非要搞一個強基計劃?

  顯然,因為沒有太多的人願意或者喜歡讀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我們多數考生更喜歡讀計算機、金融、管理等熱門學科,這才有了專門的強基計劃。

  從這個角度看,這已經不是學校,不是教育部門需要檢討的,而是整個社會、社會評價需要檢討的。加強基礎學科人才的培養,對於我們在關鍵技術實現突破,破解美國對我們的技術圍堵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但僅僅是高校與教育部門的努力遠遠不夠。如果從事基礎學科研究有著優越的待遇,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與影響,比如一個優秀的數學家或物理學家,也有體麵的生活,並不比學金融的差,我們何必搞一個強基計劃?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陳誌文,係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簡介
陳誌文,beplay2網頁登錄總編輯,多年重點從事教育改革與治理研究。
聯係
手 機 掃 碼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