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學學子張錫峰在高考勵誌演講中講到:我就是一隻來自鄉下的土豬,也要立誌去拱了大城市裏的白菜。
有人簡單把這個演講理解為:拚命高考,就是為了改命,為了到城市拱白菜。
這段演講在受到一部分家長歡迎的同時,也激起了很多人的強烈反感與批判。其實仔細看完張同學這次演講的全部內容,就知道,把張同學的演講簡化成“拚命高考就是為了拱城市白菜”是不準確的。
在演講中,張同學說,衡中的同學五點多就起床,拚命努力學習,是為了改命,是為了改變家庭、家族的命,是為了家人精彩地活著。張同學顯然是熟悉了解演講技巧的,或者是根據導演的要求,在闡述底層人的生活與卑微中,不斷刺激強化一種悲憤與憤懣,甚至是聲嘶力竭,這也就是很多人指責他強烈的“複仇心”。
無論承認與否,高考至今仍然是中國人最公平的一個社會流通渠道。“高考改變命運”仍然是成立的,即便是在已經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幾乎人人都能上大學的今天,變化無非是變成了你上的是什麼樣的大學。
顯然,張同學的演講是成功的,引起了很多底層奮鬥者的共鳴和家長的稱讚,即為了自己和家人,自強不息,奮鬥不已!
自強不息努力奮鬥這一點是衡水中學長期在刻意培養的校風,也是我尊敬的。坦率地講,我反對隻是站在某種道義高地對衡水中學的全麵否定。衡水中學不完美,有很多不足,但有一點我是欣賞的,就是在那種群體氛圍下形成的自強不息,努力奮鬥的精神,就是對孩子行為習慣嚴格管控,形成的良好自律習慣。我曾經和衡水中學的畢業生聊過,他們大多數是感恩和驕傲於衡水中學帶給他們的那種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那種自律讓他們受用終生。
其實,教育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分層的過程和方式之一,以高考為代表,也是社會階層流動的一種公平公正的渠道。在高考的奮鬥過程中,能夠激發培養孩子們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是一種重要的成長與收獲。因此在最近中央關於減負的會議中,對減負界定隻是義務教育階段,並不包含高中。換句話說,該努力還要努力,該辛苦還要辛苦,幸福的生活都是奮鬥出來的!這一點到什麼時候都應該提倡,尊敬!
但無論如何,張同學的確說了“土豬進城拱白菜”,哪怕他隻是開玩笑打比方,但在一定層麵也反映了一些人的心聲,也獲得了一些人的認可。坦率地講,每個人的家庭背景都不同,把人生的誌向立為“進城拱白菜”是個人的自由,我也不想對一個18歲的年輕人輕易做道德或政治批判,也不想過度對把“進城拱白菜”作為人生第一步小目標的人進行撻伐。但顯然,如果把高考,把這一切努力的目的,隻定位於進城 “拱白菜”,不僅僅是庸俗,顯然人生格局太小了!
這讓我想起了一位“拱”了一輩子莊稼的老人,袁隆平。
袁隆平先生去世後,全國上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群眾自發的悼念熱潮,群眾自發到現場悼念送的花束,就多達幾十噸,一些場景更是讓人潸然淚下。偉大的科學家很多,為什麼大家對袁先生如此愛戴?
隻能說是人心。底層人民認為袁先生是為他們做出了重要貢獻的。
袁先生是江西人,1930年出生在北京協和醫院,接生的是著名婦產科泰鬥林巧稚。顯然,袁先生是富貴人家出身,是大城市的人。讀大學時,袁先生選擇了農學,即便是現在也沒有太多人選擇的一個方向。當年全國大學招生僅有11萬,絕對的精英。選擇農學這個方向,顯然是和當時的時代背景相關的,也和袁先生父母的引導相關,即不是從自己的需要出發,而是從國家、民族的需要出發,從積貧積弱的中國現實出發。
心中有大我,而不僅僅是自己。
正因為此,“拱”了一輩子莊稼的袁先生去世,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緬懷。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需要一個個這樣胸懷天下的自強不息的奮鬥者。
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要為國家民族奮鬥。首先解決自己與自己家庭的發展生存問題,精彩活著的問題,也是為這個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但至少應該在腳踏實地的同時,也需要仰望星空,不能隻是為了“拱城市的白菜”。
近年北大清華等名校出現所謂“失速”、“空心”說,其核心原因就在於孩子們通過一係列努力奮鬥,精心算計達到了自己的人生階段目標:進入著名的大學,但很快就發現人力不可為的越來越多,比如自己再也不能自如地當第一名,比如“拱城市的白菜”絕不是你考了一個好分數,上了名校就能達到的。於是,失去了努力拚搏的動力,開始迷茫彷徨,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或者偏差行為。
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當隻有心中的小我,隻有個人的具體算計,你必然會迷茫,彷徨。如果心中有大我,你就有無窮的目標,幹不完的事情,就會永遠不失速,不彷徨。
最後,祝願今年即將進入高考考場的張同學取得好成績,也希望更多的“張同學”最後能從“拱白菜”走到“拱莊稼”,希望“進城拱白菜”隻是他成長的一個階段,而不是終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