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專欄
教育改革需要係統思維
文 / 陳誌文
2022-03-16
縱觀今年兩會涉及教育的各種議案、提案,顯然回應了老百姓關切的具體問題;部分提案則很好地站在了國家的需求角度,對重大教育製度安排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而言,一年一度的兩會,是一次麵向全國人民的大考。而教育問題涉及民生,一直是兩會代表、委員非常關注的重要考題。兩會結束,梳理代表、委員們有關教育的答卷,業界認為,頗受啟示。代表、委員們麵對現實問題提出的解決策略既是答案,也是社會各界凝心聚力、推動發展的新起點。

  ——編者

教育改革需要係統思維

  縱觀今年兩會涉及教育的各種議案、提案,顯然回應了老百姓關切的具體問題;部分提案則很好地站在了國家的需求角度,對重大教育製度安排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全國政協常委朱永新就是這其中的代表。他提交了一件頗有高度的提案,即英才教育的問題。這一提案強調,配合拔尖人才的培養,需要製度化建立資優學生的培養體係,即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大學貫通的培養體係。

  在強調教育均衡與公平的背景下,近年教育治理出現了過度的一刀切的現象,一律不準多教、多學,必須齊步走。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人是有差異的,無論是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存在一定比例天資聰穎的孩子,從教育的基本規律來說,我們也必須推出適合他們的培養模式。更重要的是,中美博弈,表麵上是技術,但技術背後就是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的比拚。因此,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對中國最後突破美國的封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至關重要。朱常委的這件提案,不僅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規律,體現了教育的專業性,更是站在國家戰略人才培養的需求角度,體現了政協委員站位國家的政治高度與參政議政的專業性。

  中國民航大學副校長吳仁彪委員也提出了一件堪稱專業的提案。吳仁彪提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應該對高校學士學位實行分級製度,即借鑒西方國家的榮譽畢業生製度,對高校本科畢業生進行分級,分設榮譽畢業生與普通畢業生。一方麵既保證了高等教育的質量,也給在校大學生增加了必要的學習壓力,能夠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教育質量。筆者認為,這一提案不僅專業,而且具有緊迫性。高等教育快速普及化後,在當下中國幾乎人人都能上大學。2021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078萬,錄取了1001萬人,本科生招生逼近450萬。滿分750分的情況下,很多省市本科線最低僅有300分左右。相當一批學習能力不足,學習習慣不夠好的學生也都進入了大學。但遺憾的是,因為種種原因,我國大學的淘汰率很低,高等教育的質量備受詬病。近年來,相關部門與高校雖然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廢除清考、加大論文抽查力度,但事實上我們也很難做到嚴格淘汰,比如一些因無法畢業引發的極端事件也讓學校投鼠忌器。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吳仁彪的建議就顯得非常及時、重要,而且有現實的可行性,即由教育部門主導基本就可以完成這項改革。

  還有比如對教師的減負,有委員精準地提出了教育部門過於細化的管理,給beplay體育手機老師帶來了繁瑣的管理與考評工作,希望教育部門簡化這些管理工作,把老師從繁瑣的打卡填表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給老師切實減負。

  與此同時,有些提案則值得商榷或者尚需研究。比如有的委員提出取消普職分流,甚至取消中考、高考來降低甚至解決教育焦慮的提案。中高考引發的教育焦慮,包括普職分流帶來的焦慮,本質上是社會競爭在教育上的前置與投射,是一個社會問題,並非一個教育問題。比如20世紀80年代,大家熱衷的是“中職”,而不是普高,原因很簡單,一個中專、中技、中師生就會有一個鐵飯碗,於是初中畢業生第一選擇往往是“中職”,而不是讀普通高中。這顯然是用人製度與社會評價反作用到教育上的結果。同理,人人都能上大學就能解決高考帶來的焦慮嗎?顯然不是。2021年高考錄取人數已經超過1000萬,錄取比例超過93%,人人都能上大學的背景下,高考帶來的教育焦慮就降低了嗎?顯然不是,甚至更焦慮了。學生與家長更在意能否考上本科,能否上“雙一流”大學,甚至清華北大。原因也還是社會評價。

  在人人都是大學生的背景下,水漲船高,用人單位對於出身與學曆的限製無非更加苛刻而已。比如各省的選調生往往嚴格限定在部分985高校範圍,絕大部分高校畢業生是沒有資格報考的。在研究生不斷擴招後,即便你是研究生,就業時用人單位還要追問你的本科是什麼學校。也就是說,我們即便都上了大學,都上了所謂的好大學,如果社會競爭仍然很激烈,教育焦慮是不可能削減或者降低的。如果像80年代那樣,一個中職畢業生就有一個“鐵飯碗”,還有人會拚命上大學,讀研究生嗎?

  大量的教育問題,本質都是社會問題,是社會問題在教育上的投射,反過來也製約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但卻是通過教育改革無法解決的。如果可以自由遷徙,何來異地高考與流動人口子女就學的問題?在招生考試改革上,綜合評價多元錄取遲遲無法落實,何嚐不是誠信問題危及招生的公平正義?走班選課導致物理選考人數下降,何嚐不是功利文化對學生與家長的影響?教育是被這種功利文化“功利”了,而不是教育變功利了,這也是單單通過教育改革不能解決的問題。試圖用教育的改革來全麵調整社會問題,可能與教育本身不宜,還會帶來更複雜的教育問題。這些年來,教育改革在這方麵的教訓不少,是我們需要警惕的。

  希望代表和委員在對教育問題出謀劃策時,更多深入調查也更多係統思維。教育隻是社會係統的一部分,大量教育問題隻是社會問題的投射;也因此,在教育改革與治理的建議上,也更需要多些係統思維。很多教育問題的解決,首先要從社會問題解決起。

  (作者係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簡介
陳誌文,beplay2網頁登錄總編輯,多年重點從事教育改革與治理研究。
聯係
手 機 掃 碼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