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專欄
名校高考錄取分數線為何跌落?專業已成為考生更重要的價值選擇
文 / 陳誌文
2022-11-11
今年高考錄取呈現出來的這些特點,究竟是值得擔憂還是令人欣喜,目前尚無法簡單地給一個結論

導 讀

  今年高考錄取期間,以同濟大學土木專業為代表,全國土木專業在錄取上普遍出現了大滑坡,背後則是房地產等土木行業的大滑坡。與之相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師範與軍警校高熱背後則是行業的興盛與體製內熱。顯然,專業越來越成為考生和家長更為重視的一個關鍵因素,背後則是把專業與行業的直接掛鉤,但學什麼就一定幹什麼嗎?什麼行業可以花紅百日?

行業低迷,相關專業錄取分數線應聲下跌

  在今年高考中,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在河南錄取分數僅有560餘分,比往年大降100分左右,不僅低於該校其他專業,甚至不如很多211高校。同濟大學在河南的理科投檔最低分為564分,投檔最低分排名為43252名。而去年,同濟大學在河南的調檔分數線是667分,隻有前1730名考生才能錄取。

  在高考報名人數高居第一的省份出現這個情況,多多少少還是讓人震驚。

  客觀上講,同濟土木如此極端的跌落,隻是個案,有著特殊的原因,但從今年全國高校錄取情況看,土木專業跌落卻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除了河南,同濟大學土木在河北、重慶、浙江、山東等地錄取分數幾乎都是該校專業中墊底的。

  不隻是同濟,全國範圍大部分高校土木專業都遭遇了明顯的滑坡,錄取分數(位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在山東,不僅同濟下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在招生總量未變的情況下,錄取考生的位次下跌了近5000個位次,四川大學與湖南大學則分別下跌1069和2771個位次。

  土木專業下跌的背後,是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建築行業的低迷和滑坡。年中,以鄭州為代表,爆發了大麵積的斷供停貸現象。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麵積6892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2.2%;商品房銷售額66072億元,同比下降28.9%。行業數據顯示:2022年前8個月,我國排名前100的房企銷售額均值為477.6億元,同比下降46.2%。

  房地產與建築業的黃金時期,一去不複返,對就業的影響是明顯而直接的。

  重慶大學的土木在國內也位居前列,對照2018年與2021年就業質量報告,可以清晰地看到,2018年,31.05%的畢業生去了房地產與建築行業,但是到了2021年僅有16%,幾乎是腰斬。

  建築行業衰落的影響,不僅出現在今年的招生上。湖南大學日前公布了轉專業的名單,其中土木工程學院轉出98人,是轉出人數最多的;轉入為零,也是唯一一個零轉入的院係。而湖南大學的土木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A-,居全國前10。顯然,土木是這個學校的王牌專業,轉出的原因並非這個專業太弱,而是大家並不看好未來。

  30年河東,30年河西。行業的興衰,社會的發展,對一個專業的影響,並非第一次顯露。

  早在2019年,因2018年金融新政導致的金融行業大震蕩,在高考錄取上,以 “兩財一貿” 為代表,曾經風光無限的財經院校也遭遇滑鐵盧。也是在河南,對外經貿大學的錄取分數線當時大跌100餘分,上財也跌了70餘分。至今,財經類院校的錄取分數在各地仍在不斷緩慢下跌,難以恢複昔日的輝煌,尤其在專業選擇餘地比較大的理科生中,這類院校和專業的錄取分數全麵持續下跌。

外語外貿類院校理科錄取線大滑坡

  同樣遭遇滑鐵盧的,還有外語類院校和專業。今年高考錄取期間,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在廣東錄取分數出現極端下滑,因此登上了熱搜。比如205專業組,從2021年最低41461位次,大幅下挫至62243位次。206專業組的最低位次從2021年的40762降至63950。205專業組是語言類,206專業組是計算機+經濟類+其他社會科學類。

  廣東是新高考省份,今年繼續實行 “院校專業組” 投檔方式。廣外的這兩個專業組在第一選科上,均要求選考物理,大致就等於招理科生。也就是說,大量的理科生放棄了學語言,而206專業組雖然有很熱門的專業,但對於學業優秀的理科生,顯然不想被調劑進其他社科類專業,於是導致分數大幅下挫。其他以曆史選科為主的經濟專業組,雖然也出現了波動,但並未出現大幅下降。

  不僅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回溯近年的招生錄取分數,北外、上外等著名外語院校的理科錄取分數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持續下滑。比如上外在江西理科生的錄取線,上外已經從2017年的3400多位次,降至今年的7559位次;在四川下降了4000多個位次;在陝西,則從2651位次,下降至今年的9400左右。而在10年前,這些高校的錄取分數完全可以比肩頭部985高校。

  相比理科,在文科考生中,這種下降的趨勢則要溫和平緩的多。比如北京外國語大學在河南最近5年的錄取位次,理科下降了13000多,但文科僅下降900多位次。上海外國語大學,最近3年理科下降5000多個位次,但文科隻是略有下降,仍在合理波動範圍內,幾乎可以忽略。

  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一個更為複雜的問題,簡單說就是避虛向實。

  在激烈的就業競爭麵前,外語專業的不足就凸顯了出來,尤其是對於高端人才,外語隻是一個工具,核心還是某種專業技能。伴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教育水平的提高、家長的投入,很多孩子的外語已然達到了很高水平,尤其是對於最優秀的一批孩子,外語水平已經足以應付工作需要,沒有必要再作為一個專業去學習,外語的競爭優勢出現快速下滑。

  此外,還有嚴峻的國際形勢、外貿行業萎靡與出國留學等因素的影響。根據最新報道,美國今年上半年給中國留學生發放的簽證(F1)僅有3萬人,相比2019年的6萬人下降了50%,出現了腰斬。

  更重要的是,麵對激烈的就業競爭,人文社科專業的劣勢明顯,理科考生因選擇餘地較大,紛紛轉學更為 “剛性” 的理工科專業,比如計算機等,不再熱衷外語外貿經管金融等專業。外語類院校隻是這個趨勢下的一個代表而已。

  換句話說,衰落的不是外語院校,而是人文社科專業。對於很多原處於中上流的高校,招收理科生的人文社科專業錄取分數線明顯出現了下滑,即便是熱門的經濟、金融、法學等等。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兩所地處西部地區的電子科技大學的高熱。一個是位於成都的電子科大,一個是位於西安的西安電子科大。

  這兩所以計算機、微電子、通信等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校,近年錄取分數持續高漲。在最近幾年的招生中,本處於985末尾的電子科大的錄取分數一直高於同城的老大哥川大,也遠高於很多985高校;而西安電子科大,一所位居西北的211高校,錄取分數竟超過了很多985高校,計算機等一些熱門專業錄取分數直逼985頭部高校。

  比如在一直是老高考的江西,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最近7年錄取分數線連年上漲,位次已經從6637上升至4756,尤其是最近5年增幅最快,幾乎增長了2000個位次;2022年4756的位次,超過了多家985高校。同樣,電子科技大學在江西近年錄取位次持續上漲,2022年雖意外地和2021年保持了相同,達到2684位次,但也比5年前淨增長近2000個位次,明顯高於四川大學電子信息、通信等類似專業的錄取分數。

  電子科大與西安電子科大,是目前教育部直屬的兩所僅有的電子信息類專門性高校,均屬於雙一流高校。根據第四輪學科評估,其計算機均屬於A檔,明顯高於很多985高校。當然,還有一個特殊的背景。回顧曆史,這兩所高校過去都有特殊的背景,比如西安電子科大就曾叫西北軍事電信工程學院。這兩所大學,代表的不僅僅是互聯網,還有芯片等目前高熱的行業,在芯片與數字技術大熱的背景下,成為考生追捧的香餑餑也就理所應當了。

  避虛向實,不僅是國內,國際上也一樣。因轉向計算機專業的人太多,許多對轉專業持開放態度的美國高校近年宣布計算機專業不再接受轉專業要求。無獨有偶,美國門戶開放報告顯示,2021學年,因疫情,在美國際留學生同比下降15%的背景下,商科成為下降最多的專業,同比下降20.70%,遠高於計算機的13.2%。

師範、軍警院校成報考熱點

  與土木、金融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軍警校熱,師範熱。

  疫情讓大家深刻地認識到了安穩是多麼重要,而這其中,最能保障安穩的,就是 “體製內”。因此,在就業選擇上,體製內內卷,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現象。在就業難的推動下,研究生招生報名人數創下最高紀錄的同時,公務員考試也再次創下曆史最高紀錄,超過200餘萬人。與此同時,一些和體製內就業直接關聯的專業、學校就被熱捧,最突出的就是師範熱,軍警校熱。

  公費師範生,意味著畢業就是鐵飯碗,換句話說,天然有編製。雖然麵臨下基層到鄉村學校、6年內不能自由擇業等苛刻要求,但仍然吸引了大部分優秀考生。

  在安徽,華東師範大學公費師範生文科的錄取分數位次在去年已經很高的位置上再次增長55個位次,達到483,這一位次直逼甚至力壓頭部985高校。東北師範大學與陝西師範大學在安徽理科錄取的位次,分別增長2391位、1781位。在理科專業中,華東師大也漲了759位次。在安徽,教育部直屬的6所師範大學,無論文理,均不同程度超越了很多985高校,甚至是頭部985高校在當地的錄取分數。

  回頭看近4年來的錄取分數,因受就業難的因素影響,師範院校錄取分數線開始攀升,疫情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現象,在全國範圍內,師範院校普遍受到熱捧。其實早在2021高考錄取中,師範院校錄取分數就異軍突起,大幅超越一些985高校,2022年則在高位上繼續攀升中。

  與此相呼應的是,報名參加教師資格證的人數也持續高漲。日前教育部師範司相關負責人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披露,10年間,教師資格證參考人數已經從17.2萬增長至1144.2萬。

  1993年高考時,首都師範大學錄取分數線一降再降,仍然無法完成招生計劃,背後的原因,是當時教師地位不高,薪酬待遇與其他行業相比懸殊。但今天,教師已經成為性價比最好的職業之一。

  如圖,在安徽招生的軍警校,無一例外,分數線,排名全部在漲。

  同樣的,還有軍警校熱。在安徽,幾乎所有軍警校的錄取分數都在2021年增長的基礎上繼續增長,其中海軍工程大學三個理科專業在安徽招生位次分別大幅增長了4905、8739和10706個位次。

  體製內熱,目前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一位山東朋友告訴我說,高考中,山東有一個新 “三不孝” 的說法:無編為大。

有學也不上的背後

  對專業的介意,不僅僅體現在這些方麵。很多孩子寧願放棄更好的大學,甚至不上,也要選擇一個更如意的專業。

  在提前批的錄取中,包括清華北大在內的所有名校,在部分省市均出現了顯著下跌,甚至需要征集誌願,即補錄,才能完成錄取的情況。比如,清華大學在某省提前批次裏定向錄取的工程物理,就未能完成招生計劃。北大在某些省市的農村專項計劃分數過低,也引起媒體關注。這些現象究其原因,仍然是因為專業。專業太冷門,清北又如何?

  在江西的第一批次招生中,包括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師範大學、江西農業大學等“一本”高校出現了大麵積缺額。其中,景德鎮陶瓷大學一批錄取結束,竟然有1000多本科計劃需要征集誌願,占據招生計劃的一大半。景德鎮陶瓷大學發布聲明解釋說,是學校知名度不夠導致了這一結果。但從專業角度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遭遇招生困難的專業,多數不是學校優勢專業,或者說是學校不擅長的。有人引用脫口秀演員的台詞評價這一情況:我是體育大學學英語的。這種現象其實比比皆是,比如農業大學招收播音主持專業的不隻一所。

  在廣西,包括 “211” 高校廣西大學在內的一些學校也不得不通過征集誌願去完成招生計劃,廣西民族大學則有上千招生計劃無法完成。仔細分析,問題大多也都出在專業上。

  2021年,高考報名人數1078萬人,錄取人數1001萬人,絕對錄取比例超過93%。今年高校畢業生達到1076萬人,如果再加上回國留學生,遠遠超過1100萬人。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目標也僅有1100萬。

  在人人都是大學生的今天,普通的大學文憑已經不具有吸引力,用人單位更在意的是你是什麼大學畢業的。同時,更多的考生與學生開始關注一個根本的問題:這個專業前景如何?上了這個大學的這個專業有什麼用?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背景下,招生難已經從專科高校蔓延至本科,甚至是“雙一流”高校,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技術性原因,就是專業。在同一層次的高校或同一學校內部,招生好壞就是看專業。

  9月9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明確表示,將把就業作為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

對專業的癡迷存在盲區

  家長和學生能夠考慮社會實際,結合行業發展情況選擇專業,是重視未來發展的表現,但這裏麵存在一個邏輯問題:學什麼就一定幹什麼嗎?幹什麼就一定要學什麼嗎?顯然不一定。事實上,學什麼不幹什麼是一個普遍現象。

  馬雲是學英語的,劉強東是學社會學的,很多互聯網大佬並非是學計算機的。專業與畢業後從事的行業之間沒有直接關係。更重要的是,一個行業的興衰起伏,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事情。這世界上哪一個行業是可以永遠蒸蒸日上、永葆青春的?起起伏伏才是常態。希望用一個專業的選擇來確保人生的安穩,是不切實際的。

  1990年代初,能源行業蕭條,疊加國企改革,中石油、中石化曾經成為當時的大學生避之不及的單位。但十年後,伴隨能源行業的重振,中石油中石化如日中天,成為大家追捧的香餑餑。最近10餘年,這一行則在起起伏伏中,再次出現緩慢的回落,輝煌不再。

  同樣,被大家神話的互聯網大廠,在持續輝煌近20年後,從去年起開始進入緩慢下跌區間,裁員降薪的新聞不斷,逐漸回落凡間。

  很多人喜歡強調選擇的重要,這也是很多人極端重視專業的重要原因,核心的目的還是希望自己選擇一條康莊大道,進入一個輝煌永續的行業,但這是不可能的。回頭去看,能讓自己利於不敗之地的,隻有持續的努力,而不是學了什麼,進入了什麼行業。

“我喜歡什麼” 也同時出現

  高考前,百度與beplay2網頁登錄聯合發布了相關搜索的調查報告,在考生關注的專業中,“心理學” 進入了前十名。

  心理學是一個小眾專業,就業往往不理想,但是還有如此高的搜索量,從一個側麵反映了這一代人的特點,也是興趣所在:他們可能更希望探尋自己人生的答案,滿足精神需求,而把生存與工作放在次要位置。

  這也是一個時代的變化。伴隨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大力倡導尊重個性的教育理念下,一些孩子從小就在強調個人的興趣,主要關注的是我想幹什麼,我喜歡幹什麼,而不是“應該幹什麼”。

  這種對自己興趣愛好的重視,和目前大學生就業中出現的結構性差異如出一轍。一方麵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麵出現用人單位招聘難,緩就業、慢就業、不就業的現象越來越突出。如果沒有合適的、喜歡的工作,一些人寧願居家甚至啃老,也不出去工作。這一點應該引起關注和重視。

  站在學生角度,個人意願的充分伸展,代表我們的社會和教育在進步。對高校來說,學生自主意識的增強,意味著攤大餅式的擴張將會得到遏製,但簡單以行業興衰為主導,也難免影響具有戰略意義的人才培養。在市場上,企業的用工成本增加和失業率高企,年輕人在經濟上回饋家庭的時間不斷推遲,也是實實在在的問題。今年高考錄取呈現出來的這些特點,究竟是值得擔憂還是令人欣喜,目前尚無法簡單地給一個結論。

  撰文 | 陳誌文(beplay2網頁登錄總編輯、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簡介
陳誌文,beplay2網頁登錄總編輯,多年重點從事教育改革與治理研究。
聯係
手 機 掃 碼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