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專欄
對高校學科專業設置改革的四點看法
文 / 陳誌文
2023-04-07
此次學科專業設置改革,為下一階段高校人才培養改革拉開了序幕。但要真正地落實改革,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

  日前,教育部會同發改委等五部委發布《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改革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學科專業。

  黨的二十大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人才是第一資源”。《改革方案》顯然是對二十大精神的貫徹落實,給高校如何為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做了有力回應。

  學科專業設置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支柱”和關鍵抓手,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成效。此次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顯然是在新發展階段和新發展形勢下,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全麵改革的第一步。要真正做好學科專業設置的優化改革,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簡單談一下四個方麵的感受。

  第一,要做好學科專業設置改革,首先需要認識到學科專業設置改革的急迫性,重要性,高校的人才培養必須全麵回到國家與社會發展的需求這個軌道上來。

  這次學科專業設置改革,出發點就是高校如何為國家的高質量發展服務,強調“四個麵向”。在我看來,最本質的要求有兩點,一是麵向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即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人才支撐;二是麵向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麵向迅速變革的新技術新產業,為其提供合格的勞動者。對此,我們需要全麵深刻認識其中的必要性、緊迫性。

  中國高等教育在近20年的發展曆程中獲得了長足的進步,為這一時期中國的高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但也不能否認,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1999年的大擴招,標誌著中國高等教育進入規模擴張時期,高校總量從1000所增長至目前的2760所。一方麵招生人數在快速增長,一方麵高校紛紛走向綜合定位,什麼學科專業都敢辦、都能辦,從學科專業設置看,高校區別不大,出現了“千校一麵”的盛況。高校忙於“賣”文憑,忘記了真實的社會需求。

  在目前13個大類的招生中,管理與藝術類位居第二第三,為什麼最難就業的兩個專業招生量如此之大?開辦成本低、收費高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開辦成本低,人文社科專業遍地開花,管理、法律就是代表性的專業。因為收費高,招生上高校還有較大自主權,於是藝術專業遍地開花,甚至很多行業院校也熱衷開辦播音主持等藝術專業,比如某農業211高校就有4個藝術專業。

  顯然,我們並沒有真正麵對社會需求,而是陷入了學校自循環的小圈子,本質上更接近於“賣文憑”,而不是真正的社會需要。10餘年來,高校大辦人文社科與藝術,社會需求更大的理工科專業占比明顯下滑,是我們需要深刻反省的。

  2023年高校畢業生達到了1158萬,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就業目標也隻有1200萬,中國的就業問題已經變成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根本還在於發展經濟,解決需求問題,但從人才的供給方,我們也必須深刻檢討人才培養的質量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人才供給的結構性矛盾問題,即人才與需求之間的錯位問題,學科專業設置就是重要一環。

  同時,我們身處一個科學技術快速迭代,融合發展的時期,一些傳統行業消失,一批新行業產生,或者與信息技術等結合,催生出大量新業態,對人才培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我們必須麵對和回應。

  我們更需要認識到國家發展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急迫需要。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勢力,力圖全麵遏製中國的發展,已經從貿易擴展到技術,從技術上升到人才。他們深知隻要有人才,必然會突破所有的技術與貿易封鎖,為此,對我國進行了全麵的人才遏製戰略,希望從根本上遏製中國的發展,臭名昭著的“中國行動計劃”就是典型案例。

  美國對於中國出國學習理工科專業的學生進行全麵的簽證限製,已經造成國內部分著名大學出國留學人數出現腰斬。換句話說,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想給我們培養科技人才了,試圖斬斷中國高層次科技人才的成長途徑。對此,我們也需要有深刻認識,我們必須加強自主人才培養能力與質量,不能指望別人了。

  總之,隻有我們深刻認識到這個問題的急迫性,才可能實現思想的統一,落實成自覺的行動。

  第二,要做好學科專業設置改革,高校需要準確定位。此次《改革方案》提出“一校一案”,不搞一刀切,本質就是要求學校根據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對自己有清晰的定位,這也是本次學科專業設置改革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2760所普通高校,各自的優勢不同、定位不同,在此次學科專業設置改革上,每一個學校都需要回答兩個基本的問題:優勢是什麼?責任是什麼?

  “雙一流”啟動後,很多高校都製定了各種全國甚至世界一流的奮鬥目標。但遺憾的是,我們不需要那麼多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也不可能。大多數高校都需要踏踏實實地麵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麵向新產業、新業態,培養實用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同時,大量高校都從屬於地方,也必須立足當地的產業結構,在服務好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發展,而不是好高騖遠。遠離當地產業發展的高等教育,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當然,這一切最後都要立足於自身優勢,無論在中央還是地方,在快速變革的社會發展中,你能幹什麼?適合幹什麼?擅長幹什麼?

  第三,學科專業設置隻是一個開始、一個抓手,最後還要落實到具體的人才培養,而不能隻是停留在專業名字的變動上。

  學科專業設置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礎與核心,但也隻是一個開始,最後還是需要通過創新培養模式來實現,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而非簡單的名稱改變,這也是需要高度重視的。

  日前一些人士提出“ 工科理科化”的問題,本質上就是我們的培養模式出現了問題,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脫離行業實際與需要,孩子們連動手的機會都沒有,而非學科專業設置上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堅決反對把學科專業設置改革隻是停留在學科專業的名字的變化上,“新瓶裝舊酒”,無視科技與產業的巨變,新業態的形成,在老路上狂奔。

  第四,我們也要警惕一些盲目趕時髦的學科專業設置改革。社會上熱衷什麼就設置什麼,罔顧科學性與自身定位。

  人工智能很重要,但坦率地講,其並非普通高校有能力設置的專業。而一些社會上流行的概念,往往隻是一個市場噱頭,缺乏基本的科學體係,無法支撐起一個學科專業,因此學科專業設置改革必須腳踏實地,立足科學,立足自身。

  總之,此次學科專業設置改革,為下一階段高校人才培養改革拉開了序幕。但要真正地落實改革,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

  原文發表於《經濟觀察報》

簡介
陳誌文,beplay2網頁登錄總編輯,多年重點從事教育改革與治理研究。
聯係
手 機 掃 碼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