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專欄
專業、學校、城市,誌願填報的三個基本原則(下)
文 / 陳誌文
2023-06-22
把學校放在優先位置,最主要的原因是,現在的招聘動輒就講究看是什麼學校畢業的,我們不得不麵對這個客觀現實,否則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了。

為什麼學校比專業更重要?學校優先還是專業優先?非常優秀的孩子,學校優先,一般孩子,還是專業優先。

  上篇講到專業(上篇:我們如何選擇專業),核心就是說:學什麼不幹什麼是一個普遍現象,幹什麼也未必非要學什麼,更何況17、18歲的年紀,很多事情還沒有想清楚,因此,我們不必糾結於某個專業。

  在你分數有優勢,還有選擇權的情況下,一般學校優先,不必過度糾結專業。

  為什麼?

 1、學校優先,因為就業歧視客觀存在,各種招聘中對畢業學校有嚴格要求

  把學校放在優先位置,不僅僅是因為學什麼並不決定你一定做什麼,更主要的原因是,現在的招聘動輒就講究看是什麼學校畢業的,我們不得不麵對這個客觀現實,否則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了。

  去年某著名互聯網企業在招聘中拒絕了一位上海交大的博士,而原因僅僅是因為其本科是雙非高校,就是鮮活的一例。看出身是錯誤的,甚至違法,教育部以及國家相關部門三令五申,要求不得設置招聘門檻,不得看出身,但各種用人單位,甚至包括各級政府都熟視無睹。

  2018年,上海調整落戶政策,對部分優秀人才直接引進,不再排隊算積分,而核心標準就是北大清華的應屆本科畢業生。注意,清華北大碩士、博士也沒有用,必須是“應屆本科畢業生”。背後的原因其實也簡單,清華大學一年招的本科生僅有3800人,但研究生卻逼近1萬人。在上海有關方麵看來,含金量是不一樣的。

  選調生更是嚴格限定了畢業學校。我們的組織部門為培養後備幹部,推出了選調生製度,即選拔優秀大學畢業生從基層幹起,為未來儲備優秀幹部,可以說是公務員裏麵的“精華”。2019年山東400餘名省級定向選調生指標,直接給北大清華定向60名,另外的指標隻有20所高校畢業生有報名資格。江蘇省對於選調生資格限定在15所985高校,上海市則限定在10所985高校畢業生。

  近年各省市對資格入圍學校範圍稍有擴大,但仍然聚焦在少數985與行業頂尖211高校,最多也隻是雙一流專業。

  不隻是社會企業,體製內單位,外企也同樣。INTEL在中國的招聘,簡曆投遞時,畢業學校隻分了3種,985、211和其他。今年香港引進人才,內地9所高校入圍,但香港的落戶仍然限定:本科生。

  20年前的大擴招,讓我國高等教育邁入快速發展的軌道。2022年全國高校招生1015萬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人口大國。今年大學畢業生1158萬人,如果加上回國留學生數合計超過1200餘萬,幾乎占到我們新增勞動力的80%,今年政府的就業目標也隻有1200萬。

  英雄不問出處,但在人人都是大學生的今天,出身,即畢業於哪所學校,成了很多企業在招聘中初篩的第一道門檻。如果沒有這個身份,簡曆都投不進去,我們連競爭的機會都沒有。

 2、學校優先,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著名高校所提供的軟環境是一般高校難以企及的,這包括學習發展機會,周圍同學與老師的直接、間接影響等等。

3、學校優先,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本科出身是我們一輩子的標簽,無法改變,但是專業上我們卻有廣泛的調整機會,而且越交叉,越有優勢。

 4、注意,這裏說的學校優先,主要是指社會上就業設置的學校門檻,而不是所謂一本二本。

  這些門檻主要就是三個,985、211、雙一流(客觀介紹社會現狀,無關本人觀點)。985、211是一個確定的名單,分別涉及39所高校(985)和116所高校(211),二者是包含關係,即985均是211。

  2019年,教育部官網發布聲明,正式將雙一流建設替代985和211工程,但在社會上各種各樣的用人評價標準中,還在廣泛使用著985和211的尺子。今年強基計劃擴展至39所高校,實際上就是按985的尺子增加了3所高校。

  2017年正式推出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共涉及140所高校(其中“雙黃蛋”均按兩個學校計算),大家可能不熟悉。簡單講,就是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簡單可以類比為過去的985,事實上就是原來的985加上3所新入圍高校構成的,這三所分別是鄭州大學,雲南大學和新疆大學。

  而一流學科高校等於原211高校加25所高校構成,這25所高校主要是由學科特色特別突出的高校構成,綜合性的大學其實隻有寧波大學與河南大學。雙一流的引導目的很明確,希望高校不再大而全,而是突出特色。

  根據原來的規劃,雙一流名單實施動態調整,有進有出,也就是說,有可能你進入的時候學校是雙一流,但畢業時卻不是了。有什麼辦法?努力考更高的分數就是,排名靠前的雙一流大學永遠是最保險的。

  去年,最新一期,即第二期雙一流高校名單公布,規則變化比較大,不再按原來的學校與學科兩個層次去區分,更強調了學科,而沒有再提一流高校的說法。此次新一輪名單,增加了7所高校,比如山西大學、南方科大等。雖然沒有做減法,但對15所學校的相關學科掛了警示黃牌,這個變化值得大家關注,下一輪這15所高校中部分被摘牌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5、必須澄清的一個誤導:一本二本是不必太在意的門檻,從來就不是用人門檻。

  一本二本,本來隻是招生流程中的概念,即第一批、第二批,並非嚴格的學校等級質量劃分,但最後因為種種原因,尤其是中學以此評價升學質量,評價老師,於是逐漸成了一個質量概念。

  每個省一本二本高校的名單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全國從來就沒有過一本二本高校的確定名單,因此絕大多數用人單位也無法設立這個門檻。有很多高校既在一本招生,也在二本招生,我們如何界定這所高校是一本還是二本?很多地方學校在本省是一本招生,但在外省就隻能是二本招生了,這算幾本學校?北大多年前在北京招生時,其護理專業曾屬於二本批次,我們難道說北大是二本高校?

  伴隨新高考的推行,錄取上不分批次,未來一本二本的概念將徹底消亡了。因此,我們沒有必要說因為這個學校是一本,就放棄自己心儀的專業,這是沒有必要的。

  6、對於一般雙非普通學校,如何選擇判斷?

  第一就是看曆史。教育是講積澱的,現在的2000多所高校中,大概65%是大擴招的產物,曆史才20年左右;本科高校中,60%以上的高校本科曆史也不足20年,因此,可以從這個角度做一個判斷。

  還有就是學校過去的隸屬關係,部委學校。90年代末因為高校管理調整,大量部屬高校或轉交教育部,或下放地方政府,那些轉入教育部的基本發展都比較順利,下放地方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因為種種原因逐漸沒落。這類學校其實都有厚重的曆史積澱,學風校風總體都不錯,值得選擇。

  第二,就是看推免資格。目前有推免資格的高校大約是366所,遠遠高於雙一流、985、211的數量。之所以給這些學校推免資格,都應該是經過專家客觀評價的,多數是值得信任的,至少,想讀研時,這些高校有機會參與推免,會省很多事。

  第三,應該高度重視一批中外合辦學校與特殊辦學機製高校。這些學校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中外合作辦學性質的,比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上海紐約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等。

  還有一類是近年以新的體製舉辦的學校,如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以及上海科技大學、西湖大學等。

  這些學校可能曆史並不長,但因為不同的體製、強大的資金投入、優秀的舉辦者,讓這些學校迅速發展,值得考慮。

  最後再強調一下,我說學校優先的前提,是這個學校值得你放棄專業。對於大部分隻能選擇普通高校或者高職高專的同學,還是以專業優先。

  第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層麵的多數學校之間區別比較小,沒有必要為此放棄專業的考慮;第二,處於這個層麵的同學,大部分跨學科學習能力,即轉行的能力不足,那就踏踏實實花4年學通學透一個喜歡或擅長的專業就好。

地域,或者說讀書的城市選擇很重要。到西部上一個985、211,還是到北京上海上一個普通學校?

  到哪裏讀書的問題,我認為在很多時候比學校和專業都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擺在優先位置,可以考慮放棄專業與學校。

  中國目前東西部差距硬件上在縮小,但城鄉差距還比較大,這不僅僅是硬件差距問題,主要還是意識文化等軟環境的問題,更主要的是發展機會的問題。

1、原則上講,我們最好選擇到東部,到大城市去讀書

  首先是見世麵的問題。試想,我們從一個小鄉村到了省會城市,到了北京上海,對社會、國家和世界的判斷看法都會改變,對自己的認知、發展定位也會隨之變化。從這個角度講,我們非常有必要見見世麵。甚至可以說,見多大世麵,做多大事情。

  第二是發展機會的問題。大學生就業,往往有就近原則,因此一個城市的就業前景,需求是否旺盛都是很重要的。在東部,在大城市,不僅發展機會多,而且競爭比較規範,公平公正,受人情關係幹擾較少,這是一些落後地方比較欠缺的。

  第三是教育質量的不同。一般來說,就同一層次的高校而言,發達地區的教育質量也會高出一截。比如上海的高校,明顯比其他地區的高校質量要高,這是和上海的整體社會發展水平直接相關的。

2、不同的人生發展定位,有不同的城市選擇策略

  當然,對於這個問題,隻是一個原則意見,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與發展定位,做出自己恰當的選擇,並非所有孩子都應該、都需要去發達地區。

  比如,如果我有一個兒子,從小在北京長大,我又對他有較高的發展期望,那麼對於他來說,排在第一位就不再是見世麵,而是離開北京曆練。如果他的分數可以上蘭州大學或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但到了東部隻能上個普通211,或者更差的學校,我會毫不猶豫地把他送到西部著名大學讀書。不僅僅因為這些學校本來就非常好,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至少先解決了一個學校門檻問題,更因為他需要到西部去曆練、淬煉,才能讓他走得更遠。

  但如果我有的是一個女兒,我隻希望她有一個安穩的人生,那麼我可能會選擇送她去長三角讀一個普通學校,未來做一個賢妻良母;但如果我對女兒的定位是成為一個有偉大成就的人,那我可能會堅定送她去西部著名大學讀書,道理同上。

  當然,如果我的孩子來自西部的小山村小縣城,我可能優先考慮送孩子去大城市,去東部發達地區,特別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讀書,目的是開闊眼界,爭取更多的發展機會。

  但是,如果我給孩子定位的是走體製內,我可能堅定在西部選一所985、211,首先解決進入體製內的身份門檻問題,比如選調生資格。

  以上都是站在小老百姓角度談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考慮,核心在於你想要什麼。從這個角度,我更欣賞和支持那些胸懷大我,積極參與到西部落後地區建設的優秀畢業生們,他們一樣能在國家的發展中找到自己的機會,最後實現更偉大的事業。

 3、具體的城市選擇策略建議

  在具體的城市選擇上,北京、上海毫無疑問是第一層次的,東部、南部省會以及廈門、青島、蘇州、寧波等都是值得我們重點考慮的。

  一些大區中心城市也值得特別考慮,如華中的武漢,西北的西安,西南的成都、重慶等。這些大區中心城市因為曆史原因,高校雲集,也往往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鎮,會給我們帶來全方位的收益。尤其是重慶、成都等新一線城市。

  除了這些城市,有一個城市我特別推薦,就是深圳。2018年起,哈工大深圳校區錄取分數超過校本部,主要原因還是深圳的發展機會,是深圳勝出了哈爾濱,並不是哈工大深圳校區質量全麵勝出。推薦深圳,更重要的是發展機會多。和北京、上海相比,深圳未來發展空間與想象空間更大,騰訊、華為、大疆等高科技企業在深圳密集崛起是有原因的。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沒有哪個城市比深圳更包容了。這座城市因為曆史的原因,99%的深圳人都是外地人,也更年輕化。這種包容文化將給更多有誌青年提供更大發展機會。

  事實上,最新一輪雙一流名單裏,廣東高校成為最大贏家,入圍數量增長明顯。近期,伴隨大灣區建設,一批新的高校也紛紛設立,選擇範圍更廣泛了,未來更值得期待。

誌願填報中的四個重要提醒

  在所有的填報環節,我想特別提醒四件事情。

 1、這是生涯規劃,不是菜市場買菜,沒有原則地追求分數最大化是最愚蠢的填報

  不要沒有原則地追求分數價值最大化。大量家長和學生普遍犯的錯誤就是追求分數價值的最大化,總想用600的分數上所謂605分的學校或者專業,如果上了598的學校,就覺得自己吃虧了。

  報誌願不是去菜市場買白菜,而是生涯規劃,是人生的路徑選擇。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它是不是我想要的,是不是我人生的發展方向,否則再高明的算計都是吃虧,南轅北轍。遺憾的是,在誌願填報時,無論從業者還是家長,考生,都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都在盲目追求著分數的最大化,追求麵子的最大化,忘記了自己的目的。

2、與孩子發生衝突時,尊重孩子的選擇

  第二,報誌願時,父母需要積極引導、參與,但當和孩子發生嚴重衝突時,即便覺得孩子是錯的,也請尊重孩子的意見,避免社會歸因現象出現。

  未來一旦孩子學習發展不順,很容易出現歸因的現象,即怪罪別人,動輒抱怨“都是因為你當初非要讓我讀XX專業,都怪你當初非讓我讀XX大學”。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孩子內心是放棄的,這對於家長與孩子都是一場難以挽回的噩夢。

  對於孩子暫時的“錯誤”選擇,我們不必驚慌。成長就是一個跟頭接著一個跟頭,這是他成長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當他意識到問題時,他會積極主動地找解決辦法,而不是抱怨你,這才能實現真正的獨立。

 3、這是孩子的人生規劃,不宜隻是簡單把規劃委托給別人

  第三,術業有專攻,我們可以請教專業人士,但最後務必讓孩子深度參與。在搞清楚問題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情況與需要,做出適合的選擇。如果隻是簡單出一筆錢,委托別人做出一個方案,這實際是不負責任的。孩子自己的人生,怎麼可以簡單交給別人去處理?

  很多孩子讀書10餘年,其實很少有時間認真思考人生的發展。未來想幹什麼?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一次難得的成長與教育機會,家長可以請專家、老師、優秀的學長學姐,和孩子一起探討。

  雖然說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規劃出來的,但對人生發展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我們絕不要把這次難得的成長機會簡單扔給別人。

4、不宜過度放大孩子興趣的決定性,興趣往往是不靠譜的

  第四,在誌願填報時,我們經常喜歡強調孩子的興趣愛好,我想特別提醒,我們需要重視孩子的興趣愛好,但不宜過度放大。

  興趣往往是不靠譜的東西,現實與市場需求是不關注興趣的。

  前麵已經講過,孩子的興趣是多變的,把一個重大人生決策建立在一個不斷變化的基礎之上,顯然是存在問題的。還有一個原因,興趣往往是偷懶的合理借口,很多孩子不變的一個興趣就是玩遊戲,我們是否支持、尊重?

  因此,我們尊重孩子興趣愛好,但不宜過度強調甚至依賴孩子的興趣,需要理性引導,然後再說尊重。假如孩子說喜歡某個專業,至少要找到懂這個專業的人,讓孩子詳細了解一下是不是真跟他想的一樣。事實上,很多孩子對某個專業的認識,僅僅局限於專業的名字。在幻想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喜歡,往往是空中樓閣。

簡介
陳誌文,beplay2網頁登錄總編輯,多年重點從事教育改革與治理研究。
聯係
手 機 掃 碼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