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專欄
上了大學也沒有體麵的工作,我們是否還要上大學?
文 / 陳誌文
2023-10-09
新學期開學了,但還有高校在招生,在補錄,錄取但不報到的大學生已經批量出現。

  9月新學期已經開學,大學新生已經開始了軍訓,但很多學校招生工作還沒有結束。日前,雲南考試院發布“關於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高職專科補錄有關工作的通知”,給予高職院校一次補救的機會。9月2日-12日,高職院校上報錄取但未報到情況,然後進行補錄,22日結束補錄工作。

  這意味著一部分雲南的大學新生在10月份才能入學。與此同時媒體報道,山東高校也公布了未報到的人數,少則200餘人,多的高達800餘人。

  從著名985高校到普通高校、高職高專,被錄取而不報到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甚至在高職高專與地方個別普通本科高校批量出現。

  錄取而不報到的學生有多少?各省沒有公布這個數據,但2019年高職大擴招時期,曾經從一個側麵提供了一個數據。當年為完成100萬擴招目標,相關負責人曾披露,當年下達招生計劃116萬,是根據高職平均報到率倒推的,目的是確保能招到100萬。

  目前高職招生500多萬人,高職被錄取而不報到的人有多少?

  大學畢業也未必有滿意的工作,為什麼要上大學?學生與家長開始算經濟賬、時間賬,性價比較低的民辦高校成為很多家長與學生的棄兒。

  被大學錄取,但出現批量的不報到,為什麼?顯然和就業直接相關,當大學畢業仍然找不到體麵的工作或者一個還過得去的工作時,我們是否還需要上大學?

  2023年高校畢業生1158萬,如果加上回國留學生,大概率超過1200萬。也就是說,新增勞動力近80%是大學畢業生。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把就業目標定在了1200萬,解決1200萬新增勞動力就業。也就是說,如果解決了所有大學生的就業,也就完成了國家2023年的就業目標。2022年,大學畢業生1076萬人,當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目標是1100萬人。很顯然,近年政府的就業目標完全跟著大學畢業生人數在增長變化。

  中國的就業問題事實上已經變成了大學生就業問題。

  當新增勞動力主要都是大學畢業生時,一部分人失業也就成為必然,也是正常的,因為就沒有100%的就業率。2023年8月,國家統計局宣布因為存在科學性分歧,不再公布16-24歲青年失業率。此前,這一數字連續創下曆史新高,今年4月就超過去年7月創下的曆史最高19.9%,5、6月繼續上行,分別達到20.8%與21.3%。每年7月,因為大學生畢業,這一數字才會達到最高峰。這一取消,輿論嘩然。

  如果讀了大學也沒有一份滿意的工作,為什麼還要上大學?學生與家長開始算經濟賬、時間賬,機會賬,於是大量質量一般的高職高專、地方本科,收費高昂的民辦高校就成為這其中的重災區。

  無獨有偶,日前,一個美國的大學校長發文稱,美國目前麵臨的最嚴重的長期國家安全挑戰不是中國,是人們不願意上大學。相比2011年,美國高中畢業生升學率從70%下降至62%,大學入學新生數量下降了250萬,而這10多年美國人口卻在持續增長。說明這種下降不是因為人口的減少,而是觀念:為什麼要上大學?據華爾街時報的抽樣調查,56%的人認為讀大學所獲得的價值與付出的時間與金錢不符。顯然,這是根本原因。

  高等教育快速普及化,考不上大學已經變成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這一切變化,不得不追溯到大擴招。

  1999年大擴招徹底改變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快速地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普及化邁進。在1998年,我國高校共錄取了108萬名本專科學生,到了2022年,錄取了1015萬的本專科學生,增長約10倍,毛入學率也達到了近60%;1998年我國研究生錄取人數為7.2萬,2022年我國研究生錄取人數超過124萬,增長約17倍。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高等教育全麵邁入普及化,考不上大學已經變成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2021年,高考的絕對錄取比例達到93%。在錄取分數上,也無限降低。以黑龍江省為例,2021年黑龍江省理科本科錄取分數線是280分,2023年是287分。當然,200多分能上本科的現象不僅出現在黑龍江省,比如吉林2023年也隻有292分。

  專科線則更低,通常專科的錄取分數線是150分左右,以高考報名人數第二高的廣東省為例,2021年廣東省專科線為150分,在征集誌願即補錄時降至100分。當年廣東開始實施新高考的“3+1+2”模式,即後兩門賦分,起評分最低也有60分,如果我們剔除這60分,最後還剩多少?

  想低於這個分數,還是很困難的,需要成功地繞過絕大多數正確答案,是需要“智慧”的。

  有人可能反駁說,普職分流了一半學生。這完全是誤解。首先,分流比例上,教育部2022年最新的統計數字是65%:35%。更重要的是,中職考大學的道路是暢通的。2020年北京大學的一項相關調查表明,65%的中職畢業生實現了升學,其中10%升入本科。比如河南,2021年高考報名人數號稱125萬,但參加6月普通高考人數僅有79萬,其他45萬幾乎都是中職等考生。

  人人都是大學生,大學畢業生就不可能都有一個體麵的工作,這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必然結果,必須有這個基本認識。

  如果算上歸國留學生,大學畢業生幾乎占到新增勞動力的80%,那麼,大學畢業未必找到一個體麵的工作,甚至會失業,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就業本身是一個社會問題,目前大學生就業問題涉及方方麵麵,比如經濟的發展問題,再比如人才結構問題,但其中一個非常複雜和重要的原因,就是期望值的結構性差異。

  如果靜態地看社會需求,其實並不少,很多高校都出現了需求崗位數倍於畢業生的現象,但遺憾的是,因為複雜的原因,我們的就業期望值往往和學曆高低掛鉤,一旦有了一張大學文憑,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有了較高的期望值,甚至是錯位的期望值。當下的很多家長是精英教育時代過來的人,不自覺地用精英教育時代的尺子,量今天已經普及化的高等教育與就業,對孩子的就業平添了一些不切合實際的期望與要求。

  因此有人調侃:越上學越找不到工作!在各級畢業生中,中職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很高,顯然不是因為中職學生質量高,而是期望值不高,有一個普通的崗位就去了,但上了大學,就變成“脫不下的長衫,下不了的高台”。“脫不下的長衫,下不了的高台”爭議背後,實際上也是這種就業認知錯位的結果。

  在精英教育時代,大學生就意味著“體麵的工作”,80年代把大學生稱為“天之驕子”,核心原因是大學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人才的篩選,非常稀缺。1990年全國本專科合計也僅招收了60.88萬人,即便是到了1998年,大擴招前的一年,本專科招生也不過是108萬人。而2022年,全國本專科招生1014.5萬人,與當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語。1998年全國招收了930萬的普高與職高學生,比去年本專科招生量還少了85萬。

  僅從稀缺度角度來說,當下的一些大學生還不如1998年的高中生、職高生。因此,寄期望一張大學文憑就帶來一份體麵的工作,顯然已經不合時宜,既不可能,也不現實。

  即便是名校畢業生、研究生,也並不能必然達到這個目的。

  今年畢業季,廣東某地招聘垃圾管理專員,一個研究生入圍。山東大學招聘公寓管理專員,哈工大與澳洲的兩名碩士入圍。在上海,複旦附中招聘衛生員,上海交大醫學博士入圍。近年著名大學研究生就業全麵下沉,進小縣城、beplay体育手机的比比皆是。這一現象固然與大家對體製內就業高熱有關,但也與名校畢業生與研究生數量大幅增長有關。

  1990年我們僅招收了3萬多研究生,1998年也隻有7.2萬,剛剛倍增。但是2022年,我們就招收了124萬研究生,增長近20倍。相比之下,研究生的增長比例是遠遠高於本專科的。同時,研究生絕大多數是名校培養的,在一些著名985高校,研究生已經占到新生的70%以上,於是名校與研究生的稀缺度同步大幅稀釋。

  1999年,普通高校畢業生滿打滿算僅有84.76萬人。而如今,每年985高校畢業生就有多少?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又有多少?研究生畢業生又是多少?大概率都超過了90年代大學畢業生總量。

  2023年,北京市高校畢業生中,研究生人數首次超過了本科生,成為了畢業生中的主力軍。然後呢?

  上了大學,甚至研究生,也不意味著體麵的工作,上大學是否還有意義?價值到底是什麼?

  在這種背景下,讀書無用論必然回潮,我們必須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還要不要上大學?

  80年代考上北大的陸步軒,因為種種原因發展不如意,甚至有點窮困潦倒。2003年他被迫開始創業:賣豬肉。當時拿著一把屠刀的陸步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現在看,命運大概率不掌握在我的手裏。但是,陸步軒很快就賣肉賣出了名堂,成為著名的企業家。

  為什麼陸步軒賣豬肉就賣成了企業家,但是其他屠夫卻沒有?同樣,我認識一個上市快遞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他當年也是窮困潦倒臨時加入了快遞小哥的大軍,但很快就因為工作出色被發掘,迅速提拔到了管理崗位。

  這就是教育的價值所在。

  無數的專業研究也表明了這一點。

  國內研究者不同階段的研究都表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直接相關,差距往往很懸殊。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成就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受教育年限直接影響收入的變化。接受12年教育的人,平均收入水平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要高12%,而接受了16年教育的人,平均收入要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高65%。考慮到諾獎得主主要是根據西方高等教育普及化後的研究結果,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5月份就業數據也明確談到25-59歲的人群中,失業率最低的是大學本科以及以上人群,其次是專科學曆,分別是3.2%,4.1%。

  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學生不再是金疙瘩,但卻給了更多人受教育的機會、成長的機會,為實現更好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大學畢業未必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甚至失業的背景下,是否還要上大學,我的答案是比較明確的:對於多數人,接受高等教育還是有重要價值的,為什麼不上?

  但的確要思考上什麼樣的大學?而不簡單是為了一張文憑,一個名校。事實上今年高考錄取中已經越來越清晰地體現了這一點。農村專項大麵積出現補錄,這一特殊照顧“寒門”上名校的機會卻被很多“寒門貴子”放棄,原因就是因為專業與就業的考慮。再比如,很多地方本科不斷征集誌願的同時,深圳職業技術大學錄取分數因為遠遠高於廣州大學而登上熱搜,其實這所明星職業高校多年前就在各地的錄取分數超越本科,甚至達到一本線。顯然,就業已經成為大家考慮的重點。

  我們也需要檢討,不報到率最高的為什麼主要是民辦高校?一位朋友的孩子毅然放棄了讀高職的機會,原因則是性價比太低,不妨讓孩子先經曆社會的“毒打”。

  我們還是要上大學的,但需要充分珍惜學習的機會,為未來做好知識儲備、能力儲備。如果在大學隻是混日子,或者孩子不想學,隻是家長一廂情願,那真沒有必要了,無論從時間還是金錢上,都是雙輸。對於一部分孩子,還不如提前進入社會,讓他經曆社會的“毒打”,在實踐中逐漸成長,要麼逐漸適應社會,要麼認識到學習的重要,重新燃起求學的念頭,這時更好一些:未來還有機會,畢竟未來上大學的機會會越來越多,終身教育的體係已經很完善了。

簡介
陳誌文,beplay2网页登录總編輯,多年重點從事教育改革與治理研究。
聯係
手 機 掃 碼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