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所有代表性的獨立法人性質合作辦學高校先後舉辦了10周年和20周年校慶。
4月13日,寧波諾丁漢大學低調舉辦了20周年慶典。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史上,這所學校的創建具有標誌性的意義:這是我國第一所具有獨立法人性質的中外合作高校!和此前中外合作辦學隻是以辦學項目存在於相關高校不同,寧波諾丁漢大學完全是獨立設置,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學校,而不再是一個項目。複旦大學原校長楊福家院士出任首任校長。
3月23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則高調舉辦了10周年慶典。此前,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副部長陳傑等重要領導剛剛考察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並在該校舉行了“高水平教育對外交流合作座談會”。從創立到現在擔任其校長的,則是著名空間機器人與智能控製專家,香港中文大學前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揚生。
截止目前,這類具有獨立法人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先後建設了11所,分別是上海紐約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昆山杜克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溫州肯恩大學,以及最近2年剛剛舉辦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和剛獲批的香港城市大學(東莞)。
回顧過去的20年,以獨立法人性質存在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在教育國際化上走出了獨特而曲折的一條道路,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育人理念與模式,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結合當下國家的戰略需要,這類學校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彙聚天下英才方麵顯然有獨特價值與作用。
加強自主人才培養質量與能力,並非拒絕教育國際交流,更不是閉門造車。
但在講這個價值之前,必須對一些誤解糾偏。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表述,其核心目的還是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支撐,進而支撐高質量發展。因此,二十大對於教育的核心任務表述的比較清楚:第一,提高自主人才培養質量,第二,加強拔尖人才的培養,第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這裏為什麼提出了自主人才培養質量和能力問題?並非要關起來門來辦教育,而是為應對美國對中國的圍堵與人才遏製戰略,不得不強調自主人才培養能力與質量。
特朗普政府上台後和中國正式開打貿易戰,中美博弈很快全麵推進到技術戰,人才戰。因為他們深知,中國隻要有技術,貿易戰他們無法勝出,於是全麵推進技術脫鉤和封鎖,不擇手段瘋狂打壓華為,對中國芯片產業進行全麵圍剿。在推進技術脫鉤的同時,他們也深知,隻要有人才,這些技術封鎖也隻是延緩幾年,最終還是會被突破,於是這種封鎖全麵推進到人才戰。中美博弈,最後的勝負手,是人才,尤其是拔尖的理工科人才。
而教育國際交流,是我國拔尖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2023年我國新當選的中科院院士中,約67%的人有海外留學(訪學)經曆。
對此,美國有著深刻的認知。2018年起,美國對我赴美留學的理工科高層次人才(博士、訪問學者)開始進行全麵的簽證限製,短短3年,清華大學本科赴美留學腰斬,從2017年的28.2%下降至2022年的13%。與此同時,中國科大,哈工大,北理工等著名理工科大學本科出國留學生均出現腰斬,甚至大跌2/3的現象。2023年疫情過去,這一現象並未明顯回升,進一步說明了著名大學理工科學生出國率下降,並非疫情因素的影響,而是美國的圍堵。
同年,美國啟動“中國行動計劃”,目的就是切斷中美教育科技交流,凡是和中國有科技合作的,全麵發起調查。美司法部門迄今已發起2000多項調查,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華裔科學家。
拜登政府上台後,雖然廢止了“中國行動計劃”,但拜登則進一步地團結整個西方對中國進行人才遏製戰略,英國、德國、日本等國高校也陸續對我留學生學習相關“敏感專業”發起背景調查。
換句話說,美國帶領西方不給中國培養科技人才了。於是,我們不得強調自主人才培養質量和能力問題。2020年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被提級到中央召開,中央領導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因此,強調自主人才培養質量與能力,並非閉關鎖國,並非排斥教育國際合作,而是迫不得已,必須在人才培養上自立自強。如果可能,恰恰是需要充分利用國際合作,以加強和提高自主拔尖人才的培養質量與能力。
從提高自主人才培養質量角度,這些獨立法人性質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獲得了不菲的成就,值得總結經驗。
近10年來,寧波諾丁漢的錄取分數遠遠超過了很多211高校。在2023年軟科排名中,寧波諾丁漢大學位列全國第116名,6門學科學術水平躋身世界一流。等於為浙江再造了一個類211級別的大學。
近期,劍橋大學在 “WhatDoTheyKnow”上公布了2022-2023學年中國籍學生研究生和博士錄取數據,寧波諾丁漢大學24名學生入圍。
如果說寧波諾丁漢是打開局麵,那麼,較晚啟動10年建設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則是在高起點上更進一步,把這類高校體製機製優勢發揮到了一個新高度,也把辦學層次拉到了一個新高度。
雖然僅僅隻有10年的時間,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校研究生已經超過3000餘人,占到在校生總量1/3,近年更是以每年1000人的速度在增長。根據學校公布的數據,其本科錄取分數位居廣東第一,在絕大多數省市的理科(選考/物理類)最低錄取分排位穩居各省市考生前1.5%,文科(曆史類)最低錄取分排位穩居各省市考生前0.7%。
這類學校在辦學理念與模式上的特色優勢,是最為突出的。
2018年時,創辦僅4年時間,港中文(深圳)校長徐揚生就已經走訪了80餘所著名中學,不僅僅是推廣港中文(深圳),也是在調研,探索大中銜接,打通培養。試問,我們哪所高校校長,哪個院士可以“卑微”到這樣?
培養模式上,則更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我前些年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遇到了很多著名科技領域的企業家,深刻理解到了這種培養模式的不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緯結合”,以書院製與學院製並行。學院負責專業學習,書院負責綜合素質的培養,實際上是把課堂延伸至社會,把社會上各個行業優秀人才引入學校。
大量在社會上有突出成就與貢獻的一線企業家和行業翹楚進入學校,參與育人,為學生提供多種非形式教育,學生在師長的言傳身教之下得到教化和熏陶,建立寬廣社會人脈及學術網絡的同時,研究真問題,真的研究問題,實際也就是所謂科教融合,產教融合。
這樣培養出來的人,何愁社會不需要?所以,無論是升學,還是就業,這所學校畢業生都出奇得好。
正是因為突出的辦學成就與質量,深圳還委托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籌辦深圳音樂學院等高校。圍繞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周邊,當地新建大學已經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連成了一片。
更重要的是,這類學校利用自己的機製與文化優勢,突破了目前教育國際交流被政治化幹擾的現狀。
日前布林肯訪華,專程去了上海紐約大學,並再次積極回應了中美教育交流的話題,對於中美教育交流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利用與西方高校接近或類似的機製、文化,這類高校的國際交流更為順暢,密切,間接打通了目前被過度政治化切斷的教育交流。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已經聯結起覆蓋境外32個國家及地區141所名校的國際人才培養網,開拓交流渠道,積極探索國際教育合作新模式。學生可以通過形式豐富的各類項目參與海外交流,拓展視野,打開心胸,在信息充分多元的環境下開展自主學習。
寧波諾丁漢大學也與遍布約40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所海外一流院校建立了密切交流合作關係,保證每一位學生都有體驗海外學習的機會。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人才的彙聚上,這類學校有著獨特甚至不可替代的優勢。
很明顯,這類學校在一流人才的引進上,有著獨特的體製機製優勢,文化優勢,生態優勢。
近年伴隨國內高校的崛起,尤其是充沛的資金支持,國內高校也全麵引進了大量的海外學者與科學家。但遺憾的是,因為體製機製問題,以及文化等複雜的問題,一些著名教授水土不服。日前饒毅公開表示:曾經引進的國際一流教授幾乎被清零,海外博士也大幅下降。
但在獨立設置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裏,彙聚天下英才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最近10年,港中大(深圳)全球遴選師資,參照國際學術體製,采用“9+3”薪酬製度,讓教師擁有三個月無薪自由支配的時間以促進與社會、產業的交流。大學製定科學合理的薪酬福利體係和學術評價標準,力求國際化優秀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目前,港中大(深圳)已延攬620餘名國際知名學者,重點學科教授數量和質量均達世界一流大學水平,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5名,圖靈獎得主2名,菲爾茲獎得主1名,各國院士超30名。
關鍵是,隻有短短的10年時間。
寧波諾丁漢雖然不是研究型大學,但目前在校教師100%具有在國際一流高校執教或從事科研的經驗,外籍(含港澳台)教師占比超過60%。2024年,愛思唯爾發布的2023“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中,寧諾共有10名學者上榜,涉及8個學科。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類學校作出了最好的示範。
還不止這些。麵對西方對中國的無端妖魔化,最重要的一個手段就是打一場人民戰爭,讓眾多國際友人以切實體會經曆去反擊這種妖魔化,而包括來華留學在內的教育交流就是其中一支重要的渠道。布林肯日前披露,早年美國赴中國留學曾高達1.5萬餘人,但現在不足400人。
去年,為推動海南國際教育創新島建設,國家允許境外理工農醫類高水平大學、職業院校在海南自由貿易港獨立辦學,不再強求國內有合作方。應該說,獨立法人性質的中外合作高校20年的探索,為今天實現國外高校有條件在海南獨立辦學積累了豐富的治理經驗,也為加強教育國際化,提高自主人才培養質量與能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供了一個不同的戰略通道。
文中圖片來源:寧波諾丁漢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官網,央視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