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期間,喊試題難的聲音再起。各種新媒體平台上,說數學、物理,甚至英語試題難的話題霸榜多次。
圖片來源:微博熱搜話題截圖
如果熟悉高考的人就知道,每逢高考,喊試題難是一個常態。日前南方周末一名記者就這一主題采訪我時,我建議他看看這些年哪一年高考沒有說試題難的?為什麼說試題容易的上不了熱搜?
首先,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目前輿論環境就是這樣,隻有喊題難,才會被關注,才能成為熱點。我們看到哪一年說試題容易上了熱搜熱榜的?
第二,以偏概全,忘記了高考本身的性質與定位。
在談論高考題難的時候,大家無一例外地都談到了某個具體的題目如何有難度,或者不會做。任何考試都有其定位,更不要說高考就是選拔性考試,必然要有足夠的區分度,要有“難題”。難道大家都會做,都是滿分就滿意了?這還是高考嗎?還有公平與科學性可言嗎?
事實上,這些年,伴隨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為完成普及化的需要,高考的命題在保持穩定的同時,在日趨簡單化,而不是難了。
在精英教育時代,100個人參加高考,高考隻需要選拔出前5%的人就夠了,因此當時的命題更強調選拔性,篩選功能,從當時看,高考命題是非常難的。但是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人人都需要、都能上大學,這時的命題不得不把100個人都區分出來,送到不同層次的學校,考試的負擔越來越重,不得不日趨水平化。選拔功能,尤其是對於拔尖人才的選拔越來越失效。
這也就是清華北大等著名高校更樂於通過非傳統高考,比如強基、保送等招生渠道招生,因為高考已經無法讓他們招到最優秀的學生。
beplay2網頁登錄製圖
在大家喋喋不休地喊題難的同時,高分考生越來越多,一些省市在參加高考人數保持穩定的前提下(6月傳統高考),高分考生增長數倍,甚至數十倍,恰恰從一個側麵反映出這種喊難的聲音,都是不客觀的,是一種輿論的選擇,並非真正的難。
第三,把靈活與變化說成難。
中央教育評價改革對中高考命題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
也就是說,根據改革要求,高考命題必須更靈活,去模式化,去固化。遺憾的是,考察相同的知識點,隻是題的形式做點靈活變化,“從西裝變中山裝”,就被扣上了難的大帽子,讓改革舉步維艱。因為從學生到老師,都習慣了刷題,都需要一成不變。
第四,考試難易不影響高考錄取,更不影響公平,需要有這個基本的常識。
一些人批評廣東物理試題難,竟然說“廣東物理助我上專科”。喊難的人群中,有很多考生和家長有一種幾近“智障”的認知:題難了,影響我上大學。
圖片來源:微博熱門話題截圖
高考的錄取,表麵上是分數線,背後實際是你的位次。也就是說,高考無論是難還是容易,對大家都是公平的,更不影響錄取。難了,分數線就低一些,容易了,分數線就高上去了。換句話說,再難,也不影響你上大學,上你所想上的大學,因為分數線必然伴隨難易而上下浮動。物理讓你上專科?恐怕本來也就是上專科的料,題容易了你還是專科,這和物理難易無關!
命題是一個專業的問題,衡量一套試題出的好壞,本質是它的信度和效度,即考試的目的、目標決定的,不是難易。高考是一個選拔性考試,其基本職能就是需要把考生區分出來,細分出來,尤其是在無法全麵推行綜合評價,不得不依靠分數這個依據時,就必須保持足夠的區分度。也因此,所謂的難題,必須要有!如果高考被輿論所裹挾,一味降低難度,追求分數的獲得感,高考的選拔職能就喪失了,對於優秀學生更是一種不公平!
從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與培養角度看,在仍然無法推行綜合評價的背景下,不得不依靠高考分數來選拔的背景下,我們恰恰需要思考如何在保障命題穩定的同時,加強拔尖優秀考生的區分度,適當增加難度,讓他們能在以分數為依據的招生製度下脫穎而出。
當然,這是一個更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