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嘉賓 熊思東 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 蘇州大學宣傳部 供圖
訪談嘉賓 馬陸亭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本報記者 單藝偉 攝
訪談嘉賓 宋純鵬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 河南大學宣傳部 供圖
日前,經國務院批準,“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更新公布,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正式啟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專門提出“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高校怎樣抓住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契機,取得更多實質性突破,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3月8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馬陸亭,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融媒體訪談直播間,就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展開深入探討。
怎樣理解“多元評價”“特色發展”
記者:《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幹意見》中提出,要“優化管理評價機製,引導建設高校特色發展”。在您看來,應當如何理解這一政策導向?
馬陸亭:進入新時代,教育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國家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來應對,高校以找準自己在體係中的位置來應對,創新是發展新動能,管理改革、評價改革要為迎接變革領航護航。
高校評價要評內涵特色,激勵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偉大實踐,要按照基礎研究、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人才培養的不同規律開展多元評價。大學是高度專業化的學術組織,外行很難告訴高水平教師去做什麼。大學水平越高,專業化程度越高,探尋未知領域的空間就越大,知識的邊界就越不清晰,就越接近真正意義的創新。
因此,要倡導各高校探索自主特色發展的新模式,遵循“宏觀有序,微觀搞活”的原則,從而保障各高校、各學科以及廣大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學術工作。
記者:對於高校來說,“多元評價”和“分類特色發展”意味著什麼?
熊思東:多元評價意味著一所學校要注重心懷“國之大者”和“責之重者”,不要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一些狹小的範圍裏,更重要的是要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雙一流”建設的根本使命出發,以多元的資源、多元的數據以及采取多元的參數來評價教育教學活動,來評價大學的辦學方向。
分類建設是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重要特點。在分類建設中,必須清晰、明確、準確地定位我們的學校屬於哪一類、我們的特色是什麼,未來的增長極和發展方向又是什麼。
宋純鵬:“多元評價”和“分類特色發展”的內涵邏輯其實是一致的,就是在尊重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引導不同類型的高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和水平。這一導向有利於各地因地製宜,分類施策,形成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差別化高質量發展的局麵;也有利於高校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發展需求等,進行合理的辦學定位和學科布局調整,形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麵的特色優勢。這一導向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曆史演變的過程,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也符合國際高等教育發展基本規律。
“淡化身份、聚焦學科”怎樣落實
記者: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首次明確提出“淡化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身份色彩”。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也表示,“雙一流”重在建設,學科為基礎。在您看來,高校如何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把握一流學科的內涵?
熊思東:“雙一流”建設的根本內涵,是以一流學科建設為抓手來促進一流大學的發展,培養適應當下、引領未來的人才。建設一流學科,一是要瞄準國際前沿並服務於國家的重大戰略,同時擁有很好的學科基礎以及具有發展前途的學科方向。二是要擁有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高素質專業教師隊伍,擁有一批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範的“大先生”。三是要有助力學科發展的基本條件,包括教育教學的條件、科學研究的條件、服務社會的平台和抓手,以及在傳承創新文化的同時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大平台。
記者:您所在的學校在“雙一流”建設中是如何發揮學科優勢,實現特色發展的?
宋純鵬:首先,河南大學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紮根中原大地,聚焦國家糧食核心產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以及地方重大發展需求,發揮生物學一流學科和黃河學等學科優勢,在環境生態、農業科學、生物育種、黃河治理、材料和信息、環境生態等領域,布局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深度參與國家和河南實驗室體係建設,成為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重要載體。其次,經過長期積澱,學校的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學科產生了一大批社會名家,具有學科和平台優勢,我們要進一步整合相關學術資源,推動學科交叉,開展黃河文化、中原文化、北宋文化等方麵的研究,並形成自己的學術體係和研究特色。我們將利用黃河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中原發展研究院、鄉村振興研究院等平台,發揮學科優勢,推進智庫建設,為政府決策提供智力服務。我們相信,經過長期孜孜不倦地發展學科優勢,一定會在“中國特色、世界一流、中原風格”的發展道路上行穩致遠。
高校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如何實現
記者:在促進“雙一流”建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上,高校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熊思東:“雙一流”建設應該調動多方積極性,尤其是發揮好中央和地方兩方麵的積極性。加大中央和地方對地方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支持,對建設好“雙一流”大學十分重要,而地方高校“雙一流”建設,對於“雙一流”建設國家層麵的戰略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發揮中央和地方兩方麵的積極性,關鍵是大學要有作為,要通過自身的作為獲得各級政府、社會各階層的支持。蘇州大學所處的江蘇省和蘇州市給予了學校發展很大的支持,學校也一直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學校“雙一流”建設的重要任務。地方高校在“雙一流”建設定位過程中,應該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己任,同時也要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
總的來說,地方高校“雙一流”建設既要瞄準國家重大戰略,又要服務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這樣的過程中求得支持,同時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進而迎來建設高峰的時刻,成就一流大學建設。
馬陸亭:高校尤其要注重錯位發展,麵對區域的需要,發揮特色優勢,努力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同時,高校還要以專業優勢幫助地方解決技術難題,參與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構建,服務創新型城市建設,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記者:“十四五”時期,河南省給予河南大學、鄭州大學專項資金引導支持,推動省內高校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晉位升級。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河南大學將有怎樣的作為?
宋純鵬:河南大學將整合優質資源,重塑學科體係,在生命、醫學、信息、能源、環境、人工智能等學科領域,發展新型交叉學科。瞄準國家戰略,謀劃國家重大平台,建設“合成生物學和生物製造”“綠色能源和材料”等省實驗室體係,以及“5重5工3基地”平台、“6中心”人文社會科學振興體係,啟動“111”人才強校計劃,解決“卡脖子”的十大基礎科學問題,構築鄭州校區新的發展模式,形成“三區兩院”一流大學的物理空間等,通過著眼國家戰略和河南高質量發展需求,不斷開創學校事業發展新局麵。
記者:在您看來,支持中西部地方高校“雙一流”建設,對於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具有怎樣的意義?
宋純鵬:據統計,我國中西部地區擁有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58%左右,擁有地方所屬高校1100餘所,占全國高校的50%左右。地方“雙一流”高校建設,承載著推動教育公平、優化高等教育發展布局,支撐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使命。因此,扶持中西部地方高校“雙一流”建設,將有利於整體提升國家“雙一流”建設水平,進而有效支撐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對於中華民族全麵複興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曆史意義。
考慮到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和現實困難,我建議應當加大對地方“雙一流”高校的宏觀指導,指導督促地方政府加大經費支持力度;出台實施專項重大扶持計劃,整合國家相關部門政策資源,在高層次人才建設、博士生招生指標等方麵,支持中西部辦學時間長、社會影響大、曆史貢獻大、綜合實力強的高校快速發展,充分發揮其在區域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本報記者 徐倩 張瀅 劉亦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座機電話:010-51078994
投稿郵箱:rmtnews@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