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論《實踐論》知行統一觀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2023-10-24 15:44:00

  [摘 要]毛澤東在《實踐論》中論證了知和行的辯證統一關係:行是知的來源,知依賴於行;行是知的目的,知通過行得到檢驗;知和行對立統一。知行統一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核心指標。受教育者認識的發展離不開實踐,其認識發展的目的也是為了實踐,然而現實生活中卻存在著知行不一、知行脫離的現象,因此隻有將實踐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才能使受教育者做到真正的知行統一。

  [關鍵詞]《實踐論》;知行統一;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認識

  馬克思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不僅從內部即就其內容來說,而且從外部即就其表現來說,都要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並相互作用。”《實踐論》既立足於時代,又超越於時代。無論是在中國近代哲學史上,還是在中國共產黨曆史中,《實踐論》的發表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思想地位、理論價值。可以說,《實踐論》既是一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史的重要文獻,也是一篇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重要文獻,它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即正確的知行關係,進行了深刻的闡釋,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實踐論》對知行統一觀的解讀

  (一)實踐(行)是認識(知)的來源和動力,認識(知)依賴實踐(行)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從實踐出發,認為實踐是認識產生、發展的源泉。在《實踐論》的開篇毛澤東即指出,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一切這些知識,離開了生產活動是不能得到的”,“這是人的認識發展的基本來源”。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之前的認識論的根本區別就在於,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主張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認識依賴實踐。

  毛澤東認為“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在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認識是由實踐所引起並因其客觀需要而產生的,是基於實踐前提的主觀對客觀的反映,在這個意義上,實踐是聯係主觀與客觀的中介,隻有通過實踐,我們才能了解到人與實踐客體的關係。

  辯證唯物主義主張,人的認識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而實踐是這一過程得以發展的動力。人的認識過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這兩次飛躍都是在實踐的推動下完成的。“人類認識的曆史告訴我們,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了他們的不完全性。許多理論是錯誤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其錯誤。”隨著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人的認識會向著更深、更廣的層次發展,人的認識能力也會隨之不斷提高。

  (二)實踐(行)是認識(知)的目的,認識(知)通過實踐(行)得到檢驗

  《實踐論》指出,理論來源於實踐,理論隻有正確指導實踐,才能變成有用的理論。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理性認識須表現到革命的實踐,認識要通過實踐的檢驗。“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的每一個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隻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存在,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性,這些問題是自身不能解決的。隻有在實踐中達到了預期目的,才能證明認識的正確性,否則認識就是錯誤的。

  (三)實踐(行)與認識(知)的對立統一關係

  認識和實踐是對立統一關係。其對立主要表現在實踐和認識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活動,認識是主體反映客體的觀念性活動,實踐是主體改造客體的物質性活動。其統一性主要表現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上,即實踐產生認識,認識指導實踐。但從全部認識過程來看,實踐對認識起著決定性作用。

  二、知行統一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

  “從知到行轉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困難的一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問題,就是如何促使人們把思想道德認識轉化為相應的行為及其習慣的問題。”知行統一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核心指標。基於認識論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容易陷入“為認識而認識”的困境。基於實踐論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做到真正的知行統一。

  (一)受教育者認識的發展離不開實踐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解決的是受教育者對於特定思想政治知識內容的認識問題,就是幫助受教育者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通過教知識講道理以形成受教育者認識”的庸俗的培養認識的做法違背了辯證唯物主義關於認識發展的基本規律,其教育效果也愈來愈差。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 “離開實踐的認識是不可能的。”而且,思想政治理論對於受教育者是否具有吸引力和說服力,取決於其是否具有真理性。認識的真理性離不開實踐,又需要實踐的確證,那麼對特定認識的培養和發展自然也離不開實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依此展開自己的邏輯,才能抓住認識發展的根本,教育的實施過程才更有可能符合人的認識發展的規律。

  (二)發展受教育者認識的目的是為了實踐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多少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的改造世界。”毛澤東在《實踐論》中進一步對此進行總結:“認識從實踐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教育最擅長的是幫助受教育者學會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和掌握改造客觀世界的意識和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夠在此建構過的主觀世界的指導下更加有效地改造和建構客觀世界。

  思想政治理論來自於實踐,為了實踐,並在實踐中得到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引導受教育者麵對現實問題,學會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三)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通過實踐來表現

  馬克思有一個經典論斷:“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就會變成物質力量。”即理論進入群眾的大腦繼而通過群眾的實踐而實現為物質力量。但如果群眾接受了理論並不付諸實踐,那就說明理論並沒有真正掌握群眾。故理論要成為真正的思想意識必須通過人的實踐來證明,換言之,思想意識隻有落實到主體的實踐才會實現其真正的存在。

  那麼我們如何來判斷“理論是否真正掌握了群眾”呢?或者從思想政治教育意義上,我們如何判斷受教育者因受到教育而真正地改造或建構了自己的主觀世界了呢?如前所述,思想意識隻有落實到主體的實踐才會實現其真正的存在。同理,隻有受教育者付諸實踐才能證明特定的思想意識已真正入腦入心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結果需由實踐來檢驗。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與行

  一個成功並且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是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認識,並促使受教育者將自己的思想道德認識在實踐中外化為道德實踐,並經過一定的積累,形成自身的道德習慣。但是,很多受教育者在實際生活中並沒有真正做到將自己所接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化知為行,甚至部分人會背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產生一些錯誤的知行觀。

  (一)有知無行

  經過了十幾年係統性的教育,當代大學生對善惡是非應該都有了基本判斷,然而在現實中,很多人仍然不能夠將所學到的“知”時時踐行。扶不扶”現象讓人深思,當遇到類似事情時,為什麼我們潛意識地不敢上前施救,陷入思維上“不敢救”的層麵?諸如此類的現象還有,在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讓座,不隨手亂扔垃圾,公共場合不吸煙等等,做到這些並不難,但現實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卻做不到。這反映出,很多受教育者並沒有把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應用在道德實踐中,沒有把道德認知自覺地轉化為行為,在實踐中沒有做到化知為行。

  (二)有知淺行

  例如,當有人看到網絡信息中非正義的事情時,他們大都會挺身而出,運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去幫助弱者伸張正義,用自己正義的觀點去抨擊非正義行為。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如常見的偷手機問題、隨地吐痰等不文明行為,那些在網絡上言辭激烈的人不見得會主動站出來製止,原因在於網絡世界是虛擬的,但社會中的事情是真實的,如果繼續保持在網絡中的那種態度,他們便會受到質疑與攻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三)有知錯行

  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校園貸”,這也是危害最大的,常有一些學生明知借貸不好還要以身犯險。再有就是考試作弊問題,明知道這一行為不道德且違反學校管理規定,但還是會有人在考試中觸犯規定。實踐證明,這種有知錯行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不值得提倡。教育者有責任讓受教育者知道這種有知錯行的做法,在社會實踐及學習和工作中是極不可取的。

  (四)有知深行

  行是知的最終目的,知服務於行。每天早晚刷牙,就是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因為每個人都深知刷牙帶來的好處,所以每天必刷,一點都不覺得有什麼尷尬和不對的地方。再比如,說一個人孝順,其所有的行為都不是刻意的做作,而是發自內心的行為。帶父母外出遊玩,沒事常回家看看,絕不會感到有任何負擔和不適,而是非常正常甚至不可割舍的生活的一部分。

  四、知行統一觀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作用

  (一)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針對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經教育者選擇設計後有目的、有計劃性地傳導給教育對象的帶有引導性的思想政治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滿足時代性、針對性的特點,同時要貼近學生實際,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轉化為對學生思想引導,感情培育的有利契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就是要通過對現實問題的積極回應,逐步幫助學生把握新時代、新思想、新矛盾和新使命。

  (二)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有疏導教育、比較教育、典型教育、自我教育和激勵感染教育,除此之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還應該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如成立學生宣講團,讓受教育者在一次次的宣講中不斷鞏固自己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同時開展專題教育活動,倡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尋找解決辦法。

  (三)對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為此要增強理論的科學性、時代性和說服力,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加社會實踐活動時間,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為主體和對象的活動,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要實現思想理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首先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讓受教育者先動起來。教育者要重視學生的主動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動起來,引導其在教育過程中實現充分的主體性參與。

  五、結語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哲學基礎和內容,《實踐論》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是要實現知行統一,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隻有按照實踐邏輯去治理,思想政治教育才會回到其應有的軌道上來,其對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建構的影響最大化才會成為可能。

  [參 考 文 獻]

  [1]《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編寫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

  [2]《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編寫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

  [3]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297.

  [7]郭禕.十年來《實踐論》《矛盾論》研究述要[J].黨的文獻,2017(5):107-113.

  [8]劉丙元.基於實踐哲學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邏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22(6):101-106.

  作者:田媛,係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