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北聯大精神作為中國革命精神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深遠的意義。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高校思政教育更應將西北聯大的精神納入思政教育體係當中。本論文旨在探討西北聯大精神如何融入現代高校思政教育,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路徑和策略。通過對西北聯大精神的內涵進行分析,結合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需求和挑戰,提出了一係列具體的融入路徑,旨在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關鍵詞: 西北聯大精神;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路徑
西北聯合大學(簡稱西北聯大)是創建於烽火硝煙的抗日戰爭時期,誕生於中華民族危亡之際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它為抗日救國開辟了新陣地,為陝西高等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石。它的創辦和發展曆程,凝聚了中國共產黨的智慧和勇氣,也鑄就了以“愛國主義、勇於創新、無私奉獻、興國強學”為內涵的偉大精神,即西北聯大精神。這種精神內涵豐富多樣,既包含了時代背景所賦予的政治意義,也凝聚了當時師生頑強拚搏的奮鬥精神,更蘊含著對理想信仰的執著和對國家民族的忠誠。西北聯大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寶貴的精神財富,高校思政教育應積極把西北聯大精神融入到課程教育當中,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
一、西北聯大精神的內涵
(一)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西北聯大精神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無數仁人誌士為民族的振興和社會的進步殺身成仁、 舍生取義。他們有的為救國救民嘔心瀝血,有的為抗禦外敵血染疆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1],“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2]。愛國主義是西北聯大精神的核心內涵,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西北聯大的師生們深深熱愛著自己的祖國,這種愛國情懷體現在各個方麵,構成了他們堅定的信仰和勇往直前的行動力。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麵臨著嚴峻的外部威脅,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尊嚴岌岌可危。聯大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愛國主義的真正含義,他們積極創辦愛國主義思想宣傳刊物,如《西安臨大校刊》《西北聯大校刊》等,宣傳抗日救國愛國主義思想。例如,《西安臨大校刊》第6期刊登“抗戰的回顧與前瞻”一文,作者周宗蓮在文中講述抗戰前後中國的生存狀況,分析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關係,表明中國抗戰的決心和信心,指出“救國的根本方案是救貧救弱救愚三件大事”[3]。另外,李蒸曾在《集訓的功用》中提到軍訓有兩大作用,一是改變文人羸弱的習慣,二是培養學生抗敵的能力[4]。這不僅強化師生身體素質,也是抗日救國的親身實踐。
在西北聯大的師生們心中,愛國主義是一種自覺的選擇,是對祖國深厚情感的表達,更是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承諾。他們深知,國家強大了,民族才能安定,人民才能幸福。因此,他們不僅在學術研究上發光發熱,更是在抗日救國的統一戰戰線上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總的來說,愛國主義是西北聯大精神的靈魂,是這一特殊曆史時期師生們心中最崇高的信仰。
(二)以勇於創新為動力的西北聯大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是勇於創新、善於創新的民族[5]。勇於創新是西北聯大精神中的重要內涵,也是當代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在特殊曆史時期,西北聯大師生們在艱難的環境中,培養和踐行了一種勇於創新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心態和態度。
在那個時期,西北聯大的師生們麵臨著極端困難的環境,但他們並沒有因此停滯不前。相反,他們勇敢地挑戰傳統觀念,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這種敢於擁抱變化的勇氣,使得他們能夠在變革中找到機遇,創造出新的可能性。西北聯大的分散性辦學既是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又是能提高在戰時狀態下辦學的可能。此外,西北師範大學就是在經曆了兩次建校,一次遷校後,在蘭州黃河北岸的荒灘上建立了西北第一所高等師範院校[6]。另外,也有考古學家黃文弼先生,首次論證了樓蘭、龜茲等古國的地理位置。
往後,西北聯大各分校及繼承者基本上都留在了西北,並且自覺地依托西部特有的人文地理資源,形成了立足西部、麵向世界的學科專業布局,產生了大量優秀的科研成果,也產生了一批有世界影響的理論創新成果。總之,西北聯大的師生在特殊的曆史背景下,通過勇於挑戰傳統觀念、探索未知領域、承擔風險和失敗、改變現狀等具體行動,充分展現了勇於創新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激勵著他們在當時取得了卓越成績,也為後人樹立了崇高的榜樣。
(三)以無私奉獻為追求的西北聯大精神
無私奉獻是當時知識分子的真實反應。國難當頭,有了知識分子甘願奉獻,紮身西北的豪情壯誌,才有了西安臨時大學的建立,才會促進當時高等教育的發展,才得以醞釀出偉大的西北聯大精神。在國難當頭,正是西北聯大的師生用自身的甘願奉獻的精神譜寫了中國高等教育的輝煌華章。西北聯大的教師們在各自崗位的堅守,正是他們愛國主義與無私奉獻的表達,就是這505名教授和1489名教師的堅守[7],為高等教育事業樹立了優秀榜樣。此外,潘承孝先生曾在西北聯大任重要職位,為了激勵學生學習,報效國家,先生以身作則同時,自掏腰包設立“永言獎學金”,無私奉獻為學生服務,是當時教書育人的典範。
那個年代,無私奉獻意味著將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國家麵臨危難,社會動蕩不安,西北聯大的師生們沒有因此選擇退縮。相反,他們毅然投身到國家的懷抱,將自身的命運緊緊與國家、人民捆綁在一起,將個人的幸福與國家的興衰緊密相連。他們放棄了個人的私利,追求國家的繁榮和民族的富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無私奉獻的承諾。西北聯大的師生們不僅在學術研究中勤奮努力,更在社會服務中不辭辛勞。他們深知,知識和智慧應該為社會服務,應該造福人民。如教育家李蒸所言:“教育家不但是辦理教育事業的成功者,實為關係國家興亡,民族盛衰的主力”[8]。總之,西北聯大的師生通過將國家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才得以將無私奉獻的精神發揚光大。在這樣的榜樣引領下,我國高等教育必將湧現出更多的優秀教育家,從而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四)以興國強學為引領的西北聯大精神
“興國強學”是一個富有深意的口號,傳達著國家興旺與教育強大的密切關係。在這個口號中,“興國”代表國家繁榮昌盛,經濟強大,社會進步;“強學”則意味著教育的強大,包括教育的質量、普及程度、創新能力等。興國強學的精神是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初心和使命。從“師夷長技以製夷”到洋務運動的“自強。求富”無不體現著中華民族對於興國強學的偉大追求。以“興學強國”為重要內涵的西北聯大精神是在民族危難中磨練鍛造的,經過血與火的洗禮,是全體參加西北聯大學校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的精神財富[9]。抗日救國是“興學強國”的精神在西北聯大辦學實踐活動中最為顯著的體現。西北聯大的貢獻不僅表現在優化高等教育布局上,更體現在他所培養的人才上,1937-1946年間,西北聯大為西北乃至全國培養了9257名文、理、工、農、醫、師範等各個領域的優秀愛國人才[7]。這些優秀的人才也將積極的為抗日救國的統一戰線添磚加瓦。
另外,西北聯大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都貫穿著這一鮮明的時代主題。西北聯大人始終堅定教育救國的理念,並將其作為自身的堅定不移的立場。並且在日常的教學,科研活動中,抗日救國始終是聯大人的共識,毫不偏移,聯大人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一偉大共識。西北聯大地理位置優越,靠近革命聖地延安,積極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並積極的投身於抗日戰爭當中,為救國救民而奮鬥,不斷譜寫著屬於西北聯大人的光榮華章。
二、西北聯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於提升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愛國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愛國的情感來源於對祖國的文化、曆史、傳統的熱愛,是對祖國山川、人民的眷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祖國被賦予了母親般的形象,所以我們常常說起“愛我中華”,這種情感是深沉並且純粹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10]。西北聯大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西北聯大人的奮鬥愛國史,他們在艱難苦恨的歲月書寫著可歌可泣的愛國篇章。作為新時代的高校大學生,肩負著民族複興的大任,高校思政教育應重視大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愛國覺悟和素養,增強其家國觀念,提升愛國主義情懷。
(二)有利於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覺悟
西北聯大之所以在戰火年代得以建立,就在於西北聯大人聽從中國共產黨的指揮,服從政府戰略和抗戰境遇,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西北聯大的師生們,堅持這一理想信念,使得他們在政治覺悟方麵具備了獨特的優勢,在艱苦的西北地區克服困難,團結奮鬥,為了祖國的高等教育事業而奉獻自己的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政治方向是黨生存發展第一位的問題,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和事業興衰成敗[11]。大學生通過學習領悟西北聯大精神,將更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能夠積極參與到社會發展當中去,進而提高其政治覺悟的深度和廣度。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出社會責任感強、政治覺悟高的新一代大學生,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更多積極力量。
(三)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2]。內遷西北後聯大主動服務於國家將西北建設成為建國根據地的戰略需要,形成了開發西北、奠定民族複興基礎的高度使命自覺。西北聯大對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有著高度的自覺。西安臨大組建伊始,就立足西北文化故地“以複興西北古代文化自任”。聯大校歌所說“華夏聲威,神州文物,原從西北,化被東南,努力發揚我四千年國族之雄風”,對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崇高使命作了高度概括。文化自覺能使青年大學生以更加理性、科學的態度認清文化發展的曆史、現狀和未來,文化自信能使青年大學生主動擔當發展文化的曆史責任。青年大學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對於提高大學生自身文化素質修養,積極投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將西北聯大精神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利於去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環境,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其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三、西北聯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
(一)豐富教學資源,推進“西北聯大精神”融入課堂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13]。將西北聯大精神融入課程教學,這是一種教學方式的創新,也是新時代對學生發展需求的一種滿足,符合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改革的要求。可麵向全校開設“西北聯大精神與大學文化”思政選修課,大力推進西北聯大人,西北聯大故事和西北聯大精神的網絡課程建設,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不斷增強師生對西北聯大所取得的事業的認同感。同時,課程教學應不局限於課堂教學以及網絡資源教學,將學生束縛於課堂,也要積極的去挖掘現實中的教學資源,例如,對於西北聯大相關博覽館的參觀,對西北聯大相關親曆者或者研究者的采訪等,這都可以形成豐富的教學資源,從而形成“課內+課外”教學資源的良好互動,也更好的幫助教師關於西北聯大精神的理解與學習。另外,也可將“西北聯大精神”融入到思政必修課當中,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課教學設計和資源。邀請西北聯大親曆者或研究學者走進課堂,生動形象的講述西北聯大故事,深刻的詮釋西北聯大精神,引領學生深入學習西北聯大精神的當代內涵,不斷的豐富西北聯大相關教學資源。
(二)培育教師隊伍,加強“西北聯大精神”學術研究
思政課教師是思政課教學的關鍵環節,思政課教師隊伍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課程教學的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4]。要不斷的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建設,定期開始思政課大練兵活動,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和質量。要依托西北聯大相關研究中心,編寫西北聯大精神相關研究讀本。積極發揮新媒體作用,講師在權威官方媒體平台,講述西北聯大故事,全方位闡釋西北聯大精神的新時代內涵,帶動本校,兄弟院校加強對於其學術研究,著力推動西北聯大相關研究的學術繁榮。另外,學校可以舉辦相應的學術研究活動,教師可通過深入研究“西北聯大精神”的曆史淵源、理論內涵以及具體實踐,形成自己的一係列學術觀點、研究方法和理論體係。這些學術成果也將為相關研究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學術支持,有助於形成自己的學術特色,提高學術競爭力。學術研究的同時也有助於傳承和弘揚“西北聯大精神”,使之在當代高等教育中煥發新的活力。
(三)參與社會實踐,打造“西北聯大精神”第二課堂
思政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大學生為實踐對象的教育活動,具有鮮明的實踐性[15]。思政課程的教學主要在於課堂,而第二課堂的教學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理論的學習到實踐具有一定的過程,實踐教學是思政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為此,在這個過程中融入西北聯大精神,充分發揮聯大精神的育人作用,加強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鼓勵學生聽黨指揮跟黨走,積極踐行西北聯大精神,並開展“致敬西北聯大”學生調研走訪活動,設立西北聯大精神學生宣講團。組織采訪記錄西北聯大人的寶貴照片,視頻等資料,撰寫西北聯大故事文稿,開展並創作西北聯大相關的紀錄片,話劇,音樂劇等藝術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去感悟聯大精神。積極參與西北聯大舊地的三下鄉、三支一扶、大學生西部計劃等活動,將自身所學用於社會實踐當中,進而引導廣大學生在實踐體會西北聯大師生往日的艱苦奮鬥生活,提高對聯大精神的學習與認識。
四、結語
西北聯大精神深刻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主義情懷,西北聯大史就是一部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史,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新時代的高校應注重西北聯大精神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的育人作用,發掘其融入思政教育的新路徑,進而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覺悟和素養,使大學生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生力軍,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1).
[2]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報,2015-12-31(1).
[3] 周宗蓮.抗戰的回顧與前瞻[J].西安臨大校刊,1938(6):0-3.
[4] 李蒸.集訓的功用[J].西北聯大校刊,1939(12):3.
[5] 蔣彬.充分認識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23(4):6-8. DOI:10.3969/j.issn.1001-5140.2023.04.002.
[6] 王明漢,衡均.西北師範大學校史1939-1989[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1.
[7] 方光華.記住西北聯大[N].光明日報,2012-08-29(15).
[8] 王傑,張磊.西北聯大的興學強國精神[J].博覽群書,2016(03:66-71.
[9] 崔瀾夕.西北聯大“興學強國”精神新時代內涵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C].//第七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論文集.2018:324-329.
[1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1] 韓曉青.把準政治方向,堅定初心使命[N].光明日報.2019-07-10(1).
[12] 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13]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麵[N].人民日報,2016-12-09.
[14]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15] 李海娟.新時代高校實踐育人路徑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1(8):108-111.
(作者:趙蕾,係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