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交通軟科學研討會在長安大學南校區學術交流中心報告廳開幕。此次會議由人民交通出版社、中國公路學會交通史誌與文化工作委員會、長安大學人文學院聯合主辦,會議線上線下同步進行。來自清華大學、廈門大學、哈工大、上海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北大學、蘇州大學、長安大學以及湖南、山東、陝西等全國20多個省交通運輸廳、交通運輸科研院所專家、學者數百人圍繞“麵向交通強國的交通軟科學”大會主題作報告。
第一屆全國交通軟科學研討會
副校長賀拴海代表長安大學致辭,對與會者的到來表示歡迎。賀拴海指出,“十四五”期間,交通行業迎來新發展,但是同時也觸發了城市人口膨脹帶來的日益龐大的混合交通流等一係列交通“軟科學”新問題,迫切需要學界業界加以解決,而長安大學在交通運輸學科具有很強的優勢,也是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在“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設和改革中,逐漸形成了“交通軟科學研究”為特色的學科融合創新研究,希望借本次軟科學研討會,為國家建設交通強國提供智力支持。
中國公路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文傑、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敏也先後致辭,表達了對交通軟科學研究事業關心和支持。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公路學會交通史誌與文化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韓亞楠宣讀了“首屆交通史誌與文化讀物”優秀成果獲獎作品,獲獎代表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劉傑發表了獲獎感言。開幕式由長安大學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袁長偉主持。
在主旨報告環節,交通運輸部原總工程師、長安大學特聘教授周偉作了《“雙碳”目標下的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挑戰與機遇》的主旨報告。他指出,交通運輸行業是資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戶”,當前的挑戰是推進交通低碳綠色轉型和實現交通發展與碳排放增加的“脫鉤”。他從結構優化、管理提升和技術進步三方麵分析了推進交通運輸低碳轉型的途徑,最後提出轉型帶來的政策、產業和投資三個重大機遇。人民交通出版傳媒管理公司董事、黨委委員譚鴻作題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背景下的交通文化與繁榮》的報告。他談到,交通文化是一條“苦路子”,是為他人作“嫁衣”,交通文化的傳承要耐住寂寞。陝西公路隧道博物館館長李曉明在《交通文化建設的內容與路徑》報告中談及,為什麼要重視交通文化的研究和建設,他指出文化決定了交通運輸的發展方式、交通基礎設施的品質和交通運輸服務的成效與評價。華南理工大學文宏教授做了題為《間斷均衡框架與中國交通治理政策的演進邏輯》的報告,他通過對於蘭州市出租車管理案例的分析,指出了間斷均衡框架對於理解中國交通治理政策演進邏輯的重要意義,而中國的現實經驗又能夠不斷豐富這一源自於西方的理論框架。文宏教授進而指出影響中國交通公共管理政策的若幹維度,包括價值取向、領導偏好以及民眾反映三個方麵。中國人民大學馬亮教授作了題為《政策信念與城市交通治理》的報告,他指出中國各地的交通管理模式存在差異性,而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成因在於“政策信念”,包括人性假設、價值取向與績效標準、優先次序和政策偏好四個要素。未來的交通智能發展仍然離不開政治家對於政策的認知和判斷,體現著各級幹部的智慧和行政藝術。同濟大學劉淑妍教授作了題為《破解共享經濟時代的合作治理危機》的報告,她指出,政府規製是目前共享單車治理中扮演核心主導角色,自我規製是規製對象對自身施加命令和結果的規製。在規製政策內容製定的過程中,要通過設立製度化的參與程序機製替代指向不太明確的公眾參與”表訴,以此保障各方主體表達觀點和利益訴求的權利,從而形成協商的製政策製定過程。長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蘭劍教授作了題為《基於應急管理的交通基礎設施韌性研究:緣起、發展與未來》的報告,他談到未來應進一步關注交通韌性中的社會和人為因素,增強我國交通係統的抗衝擊能力,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受損害,從源頭上破解交通應急管理的風險。
在分會場研討環節,與會嘉賓圍繞交通應急管理、綠色交通、交通法律法規、交通文化、交通遺產保護和交通新聞傳播”主題開展了深入研討。在學術期刊論壇環節,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公共管理學報》主編米加寧,《軟科學》編輯部副研究員秦穎,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甘肅行政學院學報》學術指導羅梁波,以及民交通出版社文創中心主任、《交通節能與環保》副主編邵江分別就交通軟科學相關的研究在本期刊上的選題和發表情況作了發言。
第一屆全國交通軟科學論壇搭建了該領域專家學者的交流平台,與會嘉賓集思廣益,從不同角度分析了交通領域的軟科學問題,為增強我國的文化自信,加快交通強國的建設步伐提供了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