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隨著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以及關於醫學的“目的和價值”問題的探討成為熱點,我國對於醫學人文的研究出現熱潮。然而近年來,醫療技術不斷發展,我國醫患關係卻相對緊張。這愈發警示著我們,在新世紀的新形勢下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現實必要性。
西安交通大學“醫患濂心 青幹尋情”社會實踐團隊是學生自主選題、自主組建並掛靠於宗濂書院的一支書院立項研究團隊,是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自主立項課題的延續。團隊目前借助多方平台開展有關醫學人文關懷、共情與醫患關係等關鍵創新問題的調查研究以及線上科普和宣講工作,力求把人文關懷帶入醫學中,為構建醫學與人文完美結合的現代醫學體係獻出青年力量。
“醫者大講堂”,構築溝通橋梁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因2021級醫學生大一學年尚未接觸到醫學相關課程,“醫患濂心,青幹尋情”團隊特邀請到部分有情懷、有思想、有擔當的醫學部老師給21級同學開設專題講座,為對專業認知尚且懵懂的醫學生和在領域已深耕幾十年的醫學人搭築一座溝通的橋梁,讓情懷得到傳承,思想得到共鳴。
團隊依托2021級官方公眾號“愛你濂小團”宣傳該項目,目前已連續開設三期,受眾達278人。講座內容聚焦於醫學生成長、本科生科研、醫學教育的發展以及醫學人文情懷等熱點話題,旨在拓展同學們的視野,引領新時代背景下醫學生的職業發展,同時為21級同學下學期開設的醫學導論課程做好鋪墊工作。每期講座結束後,團隊都會發放反饋問卷,收集同學們的意見,深入了解同學們關心的話題。目前講座反響良好,許多同學都表示受益匪淺,期待舉辦更多這樣的活動。
“圖鑒醫史”,趣講醫學教育曆史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醫學教育有數千年的悠久曆史,也取得了令人讚歎的成就。在此期間,它已逐漸發展成為涵蓋世界各地的醫藥院校、醫院和診療機構的龐大的教育體係。醫學教育已經以說教為主的模式——即學生們被看作是需要用醫學知識和臨床技能填充的“空容器”,發展成更加注重和強調學習者積極參與的模式。其課程設置也從旨在培養單獨從事醫學活動的個人,轉變為旨在培養具有醫學、倫理和協作能力等一係列知識和技能的行醫者。
鑒於此,團隊開展回顧性研究,充分挖掘曆史沉澱精華,傾心打造書院品牌欄目。《醫史百圖論教育》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昌副院長主譯的醫學人文教育叢書,該書從醫學教育史的角度,以史為鑒,為當下醫學人文建設給予一種助力和鼓舞。團隊以該書為參考,選取書中令人敬仰的經典教育變革事件和典範醫學人物,串聯時間線,並手繪插圖豐富故事內容,采用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的創新型方式向同學們呈現醫學教育的發展曆史,助力實現醫技與醫德、科學與人文的和諧統一,相融相長。團隊依托西安交通大學宗濂書院官方公眾號推出該“圖鑒醫史”欄目,目前已連續發布八期,內容包羅萬象,從理發店與外科醫學的故事到醫學界的女權曆史,從聽診器的誕生到醫學先哲的趣味語錄,累計閱讀量達1600餘次,知識性與趣味性並存,引起了廣泛關注。
“醫說”聽取青年之聲,傳遞人文關懷
“醫說”欄目是團隊在暑期推出的醫學生與一線臨床工作者的訪談紀實欄目,側重於醫學人文關懷與人文情懷傳承,在此次寒假實踐,團隊接續開展該欄目,麵向優秀醫學生開展半結構化訪談,傾聽醫學人文關懷的青年之聲。該欄目實用性較強、內容詳實,目前已推出三期,采訪了葉麗娜爾、陳之浩等多位優秀的學長姐。同時,團隊采用街頭隨機采訪的方式擇取醫學生觀點,並在征得同意後錄製采訪視頻,借助宗濂書院官方視頻號創新性地推出“醫說”視頻號欄目。該欄目通過微信等社交媒體迅速擴大受眾麵,與同學們就醫學人文相關問題實現“交互式”宣講,引領更多同學參與並關注醫學人文這一話題。
“聲濂延安”,以聲音回溯延安醫學史
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延安時期的醫藥衛生事業為新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積累了人才基礎和寶貴的經驗,迄今為止仍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要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幹部,用以滋養初心,淬煉靈魂。”在開啟新的百年征程的重要節點,在建設健康中國的大背景下,廣大醫學生更需要從延安精神中汲取營養,牢記初心使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藥衛生事業不斷發展,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保駕護航。
團隊以《延安時期的醫藥衛生事業及其曆史經驗》為參考,通過錄製有聲書的獨特形式,帶領大家回溯延安時期的醫藥衛生工作。團隊借助宗濂書院2020級公眾號“廿廿宗濂”連載“聲濂延安”係列推送,共計二十一期,開創“有聲書”宣講新形式!同時,團隊積極與各大媒體溝通,同期在陝西省醫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公眾號及喜馬拉雅APP進行更新該欄目。團隊積極收集聽眾反饋,大部分同學表示對有聲書形式推送興趣濃厚,認為“比單純的推送更加具有吸引力,在充滿感情的朗讀中更有聲臨其境的感覺。”
在此次寒假社會實踐中,團隊通過多形式、多平台、多方麵的宣講模式,麵向醫學生開展了廣泛的醫學人文教育。讓越來越多的同學了解醫學人文,願意在生物科學技術中注入人文精神,在物質追求時注重人性修養,實現科技與人文、物質與人性的完美結合。助力培育既有高精尖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又有豐富而深厚的人文知識的新型醫學人才。
“我們麵對的不僅僅是人的疾病,而麵對的是一個生病的人”。因此,“醫患濂心 青幹尋情”團隊將繼續堅守初心,將人文關懷帶入醫學,並開展更為深入的調查研究以及線上宣講工作,致力於為發展醫學人文教育、改善我國醫患關係、貫徹新時代“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交大方案”和“青年方案”!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