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是加快實現農村現代化、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鄉村振興戰略在全國各地因地製宜的開展,為大學生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鮮活的案例,也為大學生了解“三農”,融入基層提供了實踐舞台。2022年暑假,1252名交大學子組建87支鄉村振興實踐隊伍,赴全國各地深入調研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和成果。
現代農業:產業興旺,建設鄉村
“民之大事在農”。為了解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切實感受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的積極影響,實踐團隊走進蘋果園、茶園、花卉大棚、蜜蜂養殖基地……,用眼睛感受農村的實際變化,用照片記錄農民的真實笑容。
探訪蘋果園小隊以延安市子長縣陝果基地為對象,探尋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發展新路徑,通過查找資料、定點訪談、問卷調查,實踐團隊對現代蘋果種植和銷售有了新的認知,農業技術的發展助力蘋果掛果率不斷提升,病蟲害不斷減少,電商等網絡途徑幫助蘋果銷售更加簡單便捷,農民收入不斷提高,生活越來越富足……
北緯33°茶花弄團隊走進商南縣茶園,調研建設生態宜居鄉村背景下,“生態茶+文旅康養”茶旅融合發展模式的誕生和發展,通過所見所聞團隊成員生動理解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綠色發展理念,見證了“小小一片葉子、富裕一方百姓”生態農業發展。在鎮安縣萬壽村,實踐隊員正在品嚐當地居民收集的蜂蜜。蜂蜜養殖基地的建立,幫助居民豐富了收入來源,進一步助力“脫貧摘帽”成功,魔芋、藥材(北芪)、食用菌等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幫助居民進一步“富了口袋”,讓富裕不再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產業興旺是基石,生活富裕是目標。在一係列切實有效的政策和舉措支持下,中國鄉村正在大跨步邁進現代化,培育更多職業農業,建設更多美麗鄉村,實現更多農業成就。
傳統技藝:傳承文化,助力振興
在鄉村,有這樣一群手藝人,將現代審美灌注於傳統技藝,用土陶製作深受青年群體喜歡的碗罐;了解中華傳統技藝,助力非遺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在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碗窯村,調研小隊正在走訪楊丕追、羅星青、鄧安康三位土陶製作省級非遺傳承人,了解土陶產品的原料、種類以及銷售途徑。近年來,當地政府組織本土匠人外出參加學習培訓,研究當代人的審美,不斷改進技術,打開創作思路,越來越多的當地人從土陶技藝中受益。在向外汲取創作理念的同時,返鄉大學生們也帶回來了青年人的創意和思路,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充分發揮了青年群體的活力和創造力。
“去年合作社的銷售額達到了近五百萬元,今年,我們的目標是六百萬元,讓更多的農村留守姐妹們加入草編的隊伍來。”臨渭區巧娘草編手工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春苗麵對采訪的實踐隊員激動的說到。作為第四代草編省級非遺傳承人,陳春苗將技藝無償傳授給了橋南鎮及臨渭區東西兩塬的留守婦女們並成立專業合作社,既讓草編技藝得到了傳承和發展,也增加了當地留守婦女的收入,讓大家真切感受到了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甜頭。
美麗生態:綠色發展,留住鄉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宜居不僅為鄉村帶來了優美的生態環境,也為鄉村帶來了別樣的發展機遇,在鄉村的快速發展中留下鄉愁。
橋南鎮天留村是臨渭區鄉村振興示範村,村內森林覆蓋率高,自然風貌得天獨厚,旅遊資源豐富,有“山水橋南,天然氧吧”之稱。“資源變資產,資源性資產變經營性資產,最終成為產業。”在實踐團隊走訪全村後,隊員們總結出天留村的產業振興之路。天留村利用當地天然泉水質量優勢,投資六百萬建成經營性資產——車軲轆山泉水廠,村集體有了收益,村民就有了收益,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集體收益增加後,也有了更多的資金投入生態環境保護,實現良性循環發展。
“鄉村振興稅費行”實踐團隊前往藍田縣樊家村,調研其“造血式”發展成果,樊家村以生態環境治理為抓手,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鄉村治理,還原村落風貌,扮靚鄉村底色,致力將樊家村打造成以農耕文化體驗為主的黨建引領旗幟村,生態宜居幸福村,鄉風文明樣板村。70座大棚花卉、5棟櫻桃溫室大棚、5個養殖場、1座100兆瓦光伏電站……,一座美麗的鄉村振興示範村正在建成。
鄉村振興戰略是破解我國“三農”問題的金鑰匙,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越來越多的交大青年通過社會實踐了解社會需求,國家需要,期望回到鄉村用青春光熱照亮廣袤的原野,用點滴汗水澆灌腳下的土地,用腳步丈量田間地頭間的距離,用智慧推動鄉村發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