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主辦的“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推進全媒體傳播體係建設高端論壇成功舉行
12月18日,由西安交通大學主辦的“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全媒體傳播體係建設高端論壇”成功舉行。來自全國60多所重點新聞傳播學院的百餘名知名學者、龍頭企業和知名媒體代表相聚雲端,圍繞“加強全媒體傳播體係建設”發表真知灼見,旨在凸顯新時代媒體人使命擔當,更好推進新型主流媒體建設,探討全媒體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助力新聞傳播學科建設高質量發展。
開幕式:新時代、新賽道、新征程
論壇的主題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加強全媒體傳播體係建設”這一重大課題、重要論述、重點部署展開深入研討,多視角分析加強全媒體傳播體係建設的理論邏輯、曆史邏輯、現實邏輯、技術邏輯、業務邏輯,為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的發展提供新思路。

論壇在熱烈的氣氛中開幕,西安交通大學王樹國校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強調,高端論壇與二十大報告中的“新時代、新賽道、新征程”密切相關。新時代全球都在加速重構,媒體如何麵對這樣複雜多變的形勢,既是極大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機會。新技術革命的到來,時代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新的發現、新的探索、新的理論、新的實踐,時時刻刻都在發生。邁進新征程,中國正在走向世界舞台,必定會成為輿論焦點和中心。百年複興之大業將在本世紀中葉變成現實,媒體人必將成為百年複興輿論場的主角。媒體能否把握特點,讓社會各界了解社會發展主流,用正能量來引導社會發展,發出中國聲音,任務不可謂不重。希望本次論壇能夠推動媒體在新時代開辟新賽道,在新征程展示新媒體之風,推動新聞傳播學科發展。

陝西省社科聯主席甘暉在致辭中指出:構建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在形式上融合發展、立體多樣的全媒體傳播體係,係統推動媒體融合邁向縱深發展是新聞宣傳工作的應有之義。學界應圍繞全媒體傳播體係建設現實挑戰,回答真問題、做真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教授在致辭中強調:建設全媒體傳播體係既是曆史使命、曆史任務,更是曆史必然。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出全媒體傳播體係建設的發展之路,其核心是要從文化和國家安全兩個層麵服務於中國式現代化,服務於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國新聞史學會王潤澤會長在致辭中指出:全媒體傳播體係是基於中國國情而創造出的一個新聞媒體發展模式。新聞傳播學科應進行內部審視,重新提出獨特問題、核心概念,構建自主知識、學術和話語體係,呈現中國特色理論,打破西方新聞傳播學話語霸權。

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別朝紅教授主持開幕式並指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首要政治任務。加快推進全媒體傳播體係建設,事關媒體融合事業高質量發展、事關壯大主流輿論、事關良好網絡生態建設、事關國家文化繁榮文化自信,本次論壇恰逢其時,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主旨報告:彙集新智 引領發展
開幕式後,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百精,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段鵬,廈門理工學院副校長趙振祥,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喻國明,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特聘院長張昆,複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張濤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周勇,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隋岩,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院長李本乾,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餘清楚,人民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唐勝宏,《新聞與傳播研究》執行主編朱鴻軍等10多位權威學者各抒己見,分享精彩觀點。

胡百精強調要以曆史視野、係統觀念將全媒體傳播體係構建置於中國式現代化、國家和社會治理、人的現代化、文化傳承創新和人類文明交往的大框架之下,思考其所扮演的社會曆史角色和價值擔當功能。站在關鍵曆史時刻與古今中西的十字路口,要找到全媒體傳播體係建設的社會曆史起點。段鵬通過分享“中華傳統文化服飾VR城市巡展”案例項目,對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展望。趙振祥認為時尚是文化傳播的利器,聚集著巨大的文化能量,在對外傳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喻國明指出應從行為傳播學、遊戲與DAO(島)媒體、認知競爭三個角度重構未來媒介發展,元宇宙將產生重大影響。張昆基於兩屆全國新聞學院院長研修班調查數據,就我國新聞傳播教育改革提出了獨特見解。張濤甫著重分析了媒介融合的政治邏輯,指出了重建傳媒格局和傳播秩序的新路徑。周勇指出未來的產業路徑與發展方向應結合元宇宙和AI的技術儲備,聚焦國際傳播、國家治理和傳媒文化產業。隋岩強調群體聚集性傳播是關係型、情感型、敘事型、平台型傳播,應關注社會化、價值判斷、文本集合及資源配置問題。李本乾指出要推動科學家、媒體、大眾、科技傳播人才正向循環,讓科技創新和科技強國建設互動發展。

陳昌鳳指出媒介融合隻有深度融入社會和人類生活才能提升自身創造性和生命力,才能常做常新。餘清楚認為要深化全媒體思維認知、加速全媒體技術變革、打造全媒體人才隊伍、助力全媒體內容升級,築牢意識形態安全網。唐勝宏指出主流媒體要適應全媒體時代的“四全”特性,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用好信息技術革命的成果。朱鴻軍認為縣級融媒體應與縣域治理現代化結合起來,破解縣級融媒體與縣域治理現代化的時代命題。
院長論壇:交流學思 搭建平台
在院長論壇環節,北京大學程曼麗、南開大學劉亞東、中國傳媒大學王曉紅、武漢大學強月新、暨南大學支庭榮、浙江大學韋路、重慶大學董天策、新疆大學張允、雲南大學廖聖清、遼寧大學程麗紅、河北大學韓立新、浙江傳媒學院鄭亞楠、雲南大學單曉紅、陝西師範大學許加彪、西北大學馬鋒、西北大學韓雋、西安外國語大學黃建友、西北政法大學孫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侯迎忠等20餘所國內知名高校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在分別在兩個院長論壇碰撞思想火花、探究改革路向。院長論壇分別由西安交大新聞與新媒體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李明德教授、楊琳教授主持。

院長論壇(一)

院長論壇(二)
程曼麗指出要把握好係統觀念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使全媒體傳播體係建設更好服務全局。劉亞東強調實現互聯網治理係統化、社會化、科學化離不開提高公眾媒介素養。王曉紅指出主流價值傳播要通過新氣象、新技術、新群體、新話語、新渠道來實現,在長度、廣度、深度、高度、溫度上實現新的均衡。強月新指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推動深度融合、促進社會轉型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全媒體傳播體係建設的三大時代價值。範以錦認為加強全媒體體係建設在塑造主流媒體新格局方麵有很多新意。支庭榮認為當前全媒體傳播體係建設存在技術、區域平衡性、主動精神三個薄弱環節,需要補足體係短板。韋路認為優化內容策略、深化融合敘事、活化網絡互動、強化主體協同是落實全媒體傳播體係建設的關鍵。董天策認為應倡導多元範式與多元進路,百花齊放,相互促進,開拓創新。張允指出應借助新技術優勢探索融合發展,加強網絡信息傳播的把關和引導。廖聖清認為要圍繞理論、技術、場景的綜合培養體係,推動卓越數字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程麗紅認為全媒體時代仍然要注重史論學科建設,凸顯新聞傳播史史料的連續性和完整性,賡續紅色基因血脈。韓立新指出要加快批判能力培養和知識建設。鄭亞楠指出了當前地方媒體國際傳播麵臨著資金缺乏、人才不足等困境。單曉紅提出要重新審視“邊疆”對增強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意義。孫江分享了法治新聞傳播人才的特色化培養方案。許加彪結合延安故事闡述了政治修辭對當代全媒體對外傳播體係建設的啟示。馬鋒提出要通過教研融通、課堂教學與曆史情境融通等優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培育路徑。韓雋強調應通過思維創新、破圈效應、直播賦能、築巢引鳳等途徑加強縣級融媒體建設。黃建友指出中國媒體應在聚焦新聞主業、多元化經營等方麵形成特色之路。侯迎忠認為國際化和實踐教學是全媒體傳播體係建設人才培養兩大支撐。
主題與前沿論壇:聚焦熱點 追蹤前沿
大會特別推出兩個主題論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教授、杭敏教授,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開和教授,《國際新聞界》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王斌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周星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數字人文研究院院長呂欣教授,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陳剛教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院長胡易容教授,蘭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劉曉程教授、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丁和根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石福祁教授,陝西廣電融媒體集團有限公司胡勁濤總編,《環球時報》副總編輯、環球時報公益基金會謝戎彬理事長,《新聞記者》雜誌主編劉鵬高級編輯,《新聞界》孫尚如副主編,西安交通大學期刊中心張叢主任等業界精英共計20餘位嘉賓圍繞“國際傳播”“元宇宙”“短視頻”等熱點話題開展精彩對話。西安交通大學社科處處長梅紅教授致辭,新聞與新媒體學院副院長孫鶴立教授、陳積銀教授、吳鋒教授、馬曉悅研究員、蒙勝軍副教授分別主持各論壇。

主題論壇(一)
謝戎彬結合在《環球時報》的多年實踐,分析了國際傳播經驗、困境與對策。周星分析了藝術傳播如何為全方位、全覆蓋、多樣性的全媒體傳播帶來借鑒。陳剛分析了數字媒體時代聽障者的媒介使用與生命力重塑的重大課題。史安斌提出中國當前的國際傳播目標應該從“講好中國故事”轉變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用“格式許可”的方式促進全世界各類文明進行平等的交互交流。杭敏指出積極推進數字中國戰略下的全媒體發展是新時期傳媒發展的重要任務。陳開和從尋路“現代化”、傳播“現代化”、實踐“現代化”三個層次與探討了參與式傳播與中國傳播體係現代化問題。王斌指出國際傳播研究要加強範式構建,並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進行闡釋。孫尚如指出媒介事件是全媒體傳播體係建設中的關鍵,呂欣認為虛擬數字人是元宇宙媒介的核心入口。

主題論壇(二)
劉鵬分析了講好中國故事麵臨的新聞觀念衝突、文化觀念衝突與傳播觀念衝突問題。張叢分享了以“專、精、特、新”為特色的辦刊經驗。石福祁指出全媒體時代應該跳出技術理性,避免陷入技術奴役。胡易容對全媒介廣告的非技術維度進行反思,分析了全媒體廣告的技術與理念。丁和根分析了縣級融媒體在全媒體傳播體係建設中的角色和作用。劉曉程從融合、賦能、善治方麵分析了縣級融媒體在推進基層治理上的作用。胡勁濤強調全媒體時代的廣電建設要加快“四力”建設。劉嬋君認為中國特色建設性新聞的創新要兼顧國家邏輯與人民邏輯。沈霄提出短視頻是殘障者開展精神文化活動的重要平台。張鐵雲分析了李普曼公眾輿論思想的時代價值。
前沿論壇特邀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張洪忠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學部教授、社會計算與信息檢索研究中心主任秦兵,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郭斌教授,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朱春陽教授,浙江傳媒學院電視藝術學院院長盧煒教授,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淑華教授等10多位學界大咖聚焦前沿技術、分享最新成果。

前沿論壇
張洪忠提出智能傳播時代需引入機器行為的範式,將機器邏輯納入傳播學研究新領域。秦兵指出通過情感計算有助於賦能社會輿論治理。郭斌致力於計算與藝術交叉學科研究,探究智媒時代走文、理、藝融合的新聞傳播發展之路。朱春陽“四全媒體”進行了獨到解讀。盧煒提出以內外聯動助力國家形象建設、促進國際傳播。張淑華教授提出新媒體對老年人具有情感撫慰功能,為老齡化傳播研究打開新視界。
校企合作論壇:產教融合 協同育人
大會設立“校企合作論壇”。會議特邀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校企合作導師、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長王衛權、陝西省消防救援總隊副總隊長王強、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黨總支書記李重教授、陝西省企業文化建設協會會長張培合、西安博達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總監杜鑫、國網信息通信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政工師兼黨委黨建部主任趙建保、陝西有色金屬集團宣傳黨群文化部長王新權、陝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黨委宣傳部部長劉躍峰、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秦茂盛等10位業界專家相聚雲端,就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等話題展開交流與分享。

王衛權在致辭中指出,校企合作育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是深入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有效舉措,也是推動新文科建設、推動新聞卓越人才培養的重要措施。王強副總隊長致辭強調從消防事業出發,希望在人才培訓培養、互學互鑒、產教融合等方麵與西安交大建立深度戰略合作關係。

校企合作論壇
李重認為數字信息時代的到來,不僅帶來閱讀方式改變,也使圖書出版業走向數字革命。張培合強調個人應追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企業要建設實業報國、實幹興邦的企業文化。杜鑫認為應當從安全融合、平台融合和技術融合方麵改變管理麵貌,加速教育全媒體傳播體係的建構。趙建保強調要把方向、守陣地,用權威信息來廓清迷霧。王新權指出基層宣傳工作上需要一專多能的全媒體人才。劉躍峰指出全媒體時代,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和企業新聞宣傳急需新一代全媒體傳播人才。
會議特別推出校企合作之叢書推介環節。秦茂盛表示出版社願意依托高水平的編輯、出版、發行與管理隊伍,更好服務教材建設、專著出版和學科建設。西安交大新聞與新媒體學院張宏邦副院長介紹了新媒體學院推出“新聞傳播學·學以實用”係列叢書的情況。

會議還設立“獲獎論文論壇”,南昌大學王衛明教授、陝西師範大學王貴斌教授、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羅永攀主任記者、西安交通大學葉妮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胡曉講師、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蘇日古嘎、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生鄺岩、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生宋伯雄、山東大學碩士生閆利超、西安交通大學碩士生李夢瑤等10位優秀學者代表共聚雲端宣講論文成果。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陳強教授、申楠副教授主持獲獎論文交流論壇。
本次論壇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氣氛熱烈,吸引了2萬多名觀眾在線參與,引起了廣泛關注。西安交大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院長馬忠在大會總結時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係建設”的戰略部署,本次研討會就這一重大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將與兄弟院校展開深入交流,與業界展開深度合作,以創新思維,走學科交叉之路,為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